从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看英汉隐喻互译

合集下载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

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

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语义对等原则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1、直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

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2、意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传达源语言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非修辞特点。

英汉互译原理

英汉互译原理

英汉互译原理英汉互译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转换。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规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英汉互译的原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翻译技巧。

首先,英汉互译的原理之一是语言特点的对比。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在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进行互译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准确的转换。

例如,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和汉语中的主谓宾结构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意思进行灵活的转换。

其次,英汉互译的原理还包括文化背景的考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原文和译文所处的文化环境,尽量做到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的统一。

比如,英语中的一些习惯用语和汉语中的习惯用语可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目标读者进行合理的转换和调整。

另外,英汉互译的原理还涉及到语境的把握。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和情境,它会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产生重要影响。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语境的影响,尽量做到译文贴近原文,符合语境的要求。

比如,英语中的一些隐喻和比喻表达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转换和解释,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最后,英汉互译的原理还需要注重语言的地道性。

地道性是指语言表达的真实性和自然性,它要求译文能够自然流畅地融入到目标语言的语境中,不显得生硬和生僻。

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我们需要尽量避免直译和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惯用语进行合理的转换和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地道性和自然流畅性。

总之,英汉互译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翻译过程,它需要我们充分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文化内涵,灵活运用翻译原则和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英汉互译原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工作。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

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对比意义应用技巧对比研究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w”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由于metaphor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转换运动,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到的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因此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喻体的某个特征,即联想意义被映射到本体上,形成隐喻意义,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主观认知活动,而这也正是汉英隐喻对比研究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作一个探讨和比较,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1 隐喻的含义“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在…之后”,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或“转换”。

合起来表达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也即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种语言现象,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

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思维现象,是用甲事物来理解或解释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中,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汉英翻译对比的意义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

英语论文-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英语论文-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have made researches on metaphor and an “upsurge of metaphor” has been formed gradually in modern society. The studies on metaphor in foreign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a complete system, which is typically represented by George Lakeoff and Mark Johnson. And the studies on metaphor in China a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two. However, if surveying these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 will easily find that few of them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Moreover, most traditional theorists believe that metaphor is only a figure of speech and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linguistics. But in f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and cognitive phenomenon. This thesis breaks these restrictions and try to research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whol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new belief that metaphor is a cultural and cognitive phenomenon, this part 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metaphor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los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some major factors about metaphor, such as its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The fourth part emph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approach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in terms of differen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thesis.[Key Words] metaphor;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rresponding relation【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在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一股“隐喻热”。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运用普遍而且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文学、生活和语言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翻译隐喻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文化的差异、语言的特点以及隐喻的本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并提出一些应对的方法。

首先,理解隐喻的本质至关重要。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来传递信息或表达意义的。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理解隐喻的寓意和意义,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中所表达的信息。

例如,中国文化中常用的“红颜知己”隐喻,译成英文时可能会用“bosom friend”或者“soul mate”等词组来表达,以体现密切而深厚的情感。

其次,考虑到文化差异是隐喻翻译中的主要挑战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隐喻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读者的文化背景。

例如,汉语中使用“肝胆相照”形容深交好友,但在英文中可能会使用类似于“liver and gall are accompanied with each other”这样的形式,以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深交”的含义。

此外,还应该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隐喻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文中使用“rose-colored glasses”来形容过分乐观的人,而在汉语中则可能使用“有玫瑰色的眼镜”来传达类似的意思。

针对以上原则,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背景研究,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和隐喻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换隐喻。

其次,可以采用意译和注释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隐喻意义,以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另外,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总之,隐喻汉英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又重要的任务。

理解隐喻的本质,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是翻译隐喻的基本原则。

通过背景研究、意译和注释以及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等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In conclusion, translating metaphor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The choice of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crucial to convey the intended metaphorical meaning effectively. Strategies such as conducting thorough background research, using paraphrasing and annotations, and consider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metaphors is a challenging yet important task that necessitates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metaph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By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translators can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

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

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

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

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

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

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

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是指通过对比、类比、联想等手法,将某一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事物或概念相联系、相沟通的修辞手法。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隐喻翻译一直是汉英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并从语义、语境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隐喻汉英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意义。

隐喻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隐喻形式和含义。

在隐喻翻译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隐喻意义,并在目标语言中选择适当的隐喻表达方式。

例如,汉语中常用植物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心如蛇蝎”、“眉飞色舞”等,而英语中可能会用动物或其他比喻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因此,译者需要充分理解隐喻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其次,隐喻汉英翻译需要考虑语境因素。

隐喻是建立在具体的语境之上的,同样的隐喻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译法。

在翻译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汉语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句常用来形容某种境界或情感,如果直译成英语可能会失去原文的隐喻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应的英语隐喻,如“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最后,隐喻汉英翻译需要注意文化差异。

各个文化之间隐喻的使用和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中隐喻的差异,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汉语中的“黄粱一梦”隐喻为一场虚幻的梦境,而英语中可能更常用“a pipe dream”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选择能够传达原文隐喻意义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隐喻汉英翻译需要遵循准确传达原文意义、考虑语境因素和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等原则。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还需要注重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目标语言的合理运用,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同时,隐喻翻译也需要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需求。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隐喻是修辞手法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隐喻是通过比喻或象征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概念或主题,从而使读者或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或主题。

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的表达上有着一些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关系以及翻译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隐喻在语言交流和翻译中的作用。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关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指一个词或短语直接用于比喻或象征另外一个概念或主题,而间接隐喻则是通过词语的隐含含义或间接的表达来达到比喻或象征的效果。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is a shining star"中的"shining star"是一个直接隐喻,表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而汉语中的句子"他是一颗明亮的星"中的"明亮的星"是一个间接隐喻,也表示他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

其次,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根据隐喻的类型和含义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有些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可以直接进行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the world is your oyster"可以直接翻译为"世界是你的牡蛎",表示世界尽在你的掌握之中;而汉语中的句子"心如止水"可以直接翻译为"the heart is as still as water",表示心境平静。

然而,也有一些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需要使用翻译策略来转化隐喻的含义。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使用近义词、类比或相关词汇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has a heart of gold"中的"heart of gold"可以翻译为"他心肠很好",表示他非常慷慨;而汉语中的句子"那个字我按不上"中的"按不上"可以翻译为"the character cannot be typed",表示按键无法输入该字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 类 号 : H 0 5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2 1 0 9 ( 2 0 1 7 ) 0 2 — 0 0 3 1 — 0 5
我们 日常 的翻译 实践 关 系不 大闱 , “ 将 其 作 为翻译 实 践


翻 译 不 确 定 性 论 题
的 指导 思想 是有 害 的” [ 5 1 。但 是 , 更 多 的学者 借 鉴这 一 论题 , 对 翻译 理论 和 实践 进行 反 思 。成 晓光 借 鉴蒯 因
不同、 社会 文化语境差异 等因素 , 所以存在 多种 不确定性 , 翻译时可 以保 留隐喻形象与 意义 , 可 以只传 递原文 的隐喻意
义, 可 以 在 译 文 中 重 建形 象 以保 留原 文 隐喻 意 义 , 也可 以重 新 组 合 形 象 与 意 义 。
关 键词 : 翻译不确定性; 英汉互译; 隐喻
件下 , 也 就是 排 除任 何社 会 历 史文 化 等 非 翻译 因素 影 响 的情 况 下 ,两 个 说 英语 的语 言学 家 来 到 原 始 丛 林 中, 对 当地 的土著 语 言进 行 记 录 与研究 。两 位语 言 学
家 所 编撰 的“ 不 同 的翻译 手 册 与全 部 的 言语 行 为倾 向
哲学与翻译研究 。
的效果 。 I l 1 ] 德里 达认 为 , “ 语 言原 本具 有 隐喻性 ” , “ 隐 喻

3 2 ・
《 武 夷 学 院 学报 》2 0 1 7年 第 2期
是将语 言 与它 的起 源联 系起 来 的特点 。 ” 【 2 1 隐喻具 有修 辞学 和诗 学 的功 能 , 是 名词 的转 换 , 要 按 照 活 动 来 定
第 3 6卷 第 2期
2 0 1 7年 2月
武 夷 学 院 学报
J OURN AL OF W UYI U NI VERS I T Y
Vol _ 3 6 NO . 2
F e b . 2 0 1 7
从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看英汉 隐喻互译
陈 卉
( 重 庆 邮 电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重 庆 4 0 0 0 6 5 )
义 。[ 9 1 隐喻普 遍地 存在 于语 言之 中 。“ 隐喻 常 常被 当作
解 释使 用 ” 0 3 ] , 在 同一种 语 言 内解 释两 种事 物 的相 同性
质 ,对 隐 喻 的 翻译 就 需 要 将 这 种解 释 扩展 到 目标 语
义 向引 申义 的转移 ” [ 9 1 , 即对语 言 常规意 义 的偏离 。 “ 最 上乘 的 隐喻 是 通 过 表 明某 一 词 汇 的 字 面意 思 与 其 所
基金项 目: 重庆市社 会科学 规划项 目( 2 0 1 4 B S 0 7 6 ) ; 重 庆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项 目( 1 4 S K F 0 7 ) 。
本该 属 于 自己的马槽 , 明显带 有 醋 意 。译 文二 由于说
话 者保 罗对 克莱 拉没 有 真情 , 在 与对方 交谈 时他 明显
地 带有 一种厌 恶 的情 绪 。采用重 建形 象 以保 留原文 隐 喻 意 义 的 翻译 方 法将 原 文 “ L o v e ’ S a d o g i n a m a n g e r 给 翻译 研究
带 来新 的角度[ 8 1 。本 文将 根据 这 一论 题来 讨 论 翻译 实 践 中英 汉 隐喻互译 的不确定 性 。
相容 , 但 它们 彼此 之 间却 是 不相 容 的 ” [ 1 l 。蒯 因后 来 又 对此做进一步的解释 , “ 两 本 相互 竞 争 的 翻译 手 册 规 定 同一 个 丛林 语 句 的对应 英 语译 句 , 但 是 这两 个 译 句 在英 语 语境 中却存 在 不 可互 换 的 可能 性 ” [ 2 1 。简 言之 ,
翻译 不确 定性 就是 同一语 言事 实或 文本可 能存 在着 的
二、 翻 译 实践 中 英 汉 隐 喻 互译 的 不确 定 性
隐喻( me t a p h o r ) 是 指 以词或 短语 的非 常 规用 法来 描 述 事 物 的 一 种 修 辞 手 法 。 隐 喻 源 自 希 腊 词

不 同翻译 , 这些 翻译均 与原 语或 原文相 符 , 然而它 们彼
摘 要 : 根据翻译不确定性论题, 同一源语文本可以有多种的译文, 各种译文虽然与原文相符 , 但是译文之间却是
不 一 致 的 。翻 译 不 确 定 性使 我们 从 不 同 的 角度 审 视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在 英 汉 隐 喻 互 译 实 践 中 , 两 种 语 言 由 于本 体 论 承 诺
暗示 的事 物之 间的相 似性 , 来 唤起 一 种 复合 词 意 的和
构成新 词 意 的内心 反应 。 ” [ 1 0 1 隐喻 的这种对 常 规 的偏 离 是为 了突显 语 言表 达 ,以达 到前 景 化 ( f o r e g r o u n d i n g )
作者简介 : 陈卉( 1 9 6 9 一 ) , 女, 汉族 , 副教授 , 主要 从 事 语 言
根 据 蒯 因 的翻译 不 确定 性 论题 , 在彻 底 翻 译 的条
的 翻译 不 确 定 性 来 讨论 文 化 的可 译性 问题 网 ; 彭 爱 民 将 翻译不 确 定性 论题 用来 讨论 翻译 标准 的 多元 性 、 模 糊性 , 翻译 过 程 的不确 定性 以及 翻译 理论 与 策 略 的多
此之 间却是 不一 致 的。有 学者批 判蒯 因 的翻译不 确定
m e t a p h o r a ” , 该词 意指 “ 转换 ” 或“ 变化 ” 。 是“ 由宇 宙意
性理 论 “ 走 了斜 道 , 是蒯 因船 上一 块腐 烂 的木板 ” [ 3 1 , 与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8 — 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