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概述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概述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案,但多数病例就诊时已为进展期肿瘤。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术前新辅助化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并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加之新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大大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就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标签: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肿瘤第3位,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近1 20万,死亡人数达60万[1,2]。
据报道,有25%的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超过25%的患者第一次根治术后将复发或转移。
尽管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得到长足发展,但是IIIC期及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50%,Ⅳ期更是低于10%[3]。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是指对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给予全身化疗,已作为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1989年,Wilke[4]等报道了新辅助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大规模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目前新辅助化疗已应用于多种肿瘤,并取得肯定疗效,成为综合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
1新辅助化疗的概念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指针对局部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或伴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术前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apy)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肿瘤负荷,降低肿瘤临床分期。
因此,近年来NC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新辅助化疗的可行性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原理:①减低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肿瘤变为可以切除,提高治愈性、手术切除率[5];②控制微小及潜在的转移灶,减少术中播散及术后转移复发,清除肝内的微小转移灶[6];③防止术后肿瘤血供改变以致影响化疗效果,效果优于术后;④可使手术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处于最低状态,减少术中癌细胞医源性播散;⑤在化疗敏感性试验中,有助于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利于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以指导制定术后治疗计划,并可协助判断预后[7];⑥对于伴有肝转移的患者,使不可切除的患者变为可切除,并且减少肝脏的切除范围,最大限度的保留肝体积[8]。
复发直肠癌治疗的进展2024

复发直肠癌治疗的进展2024摘要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得直肠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明显下降,但仍有2.4%~10.0%的直肠癌患者存在手术后局部复发,即局部复发直肠癌(L R RC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L R RC的方法。
近10年来,伴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会诊制度的普及和医学影像学及外科技术的巨大进步,L R RC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充分准确的术前评估、个体化的术式选择显著地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学科模式下合理的新辅助放化疗+充分的手术切除范围提高了RO切除率,让L R R C 患者获得了更好的预后。
此外,更科学的术后护理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本文对近些年L R RC治疗上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发病率第三位的恶阳忡瘤[1 1有7.7%的直肠癌患者会在术后发生局部复发[2]。
局部复发直肠癌(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 R RC)指直肠癌根治术后,在原发部位及其周围残余肿瘤细胞的继续发展,不伴远处复发。
复发肿瘤与原发肿瘤有高度的生物学相似性,可以认为其为原发灶的残余复发[3 1一、R RC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更为准确在过去,影像学技术的限制可能导致患者的术前肿瘤分期不准确,极大阻碍了复杂盆腔手术的发展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经直肠超声内镜、CT、MRI已被常规应用于直肠癌的术前影像学分期。
经直肠超声内镜能够准确评估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
借助直肠内镜超声引导下的活检,是病理学确认LRRC诊断最重要的方式[41在上个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32排或者64排CT仍然是各大医疗中心的主力影像学装备。
近年来,随着高清256排CT的全面推广,CT扫描结果更为准确。
同时配合三维重建技术,使手术医师能够在手术之前获得肿瘤局部侵犯的范围、程度等准确信息。
此外,准确的CT定位还可以用千放射性粒子1251的植入[5 1与CT比较,MRI对软组织分辨力更高,对LRRC的诊断准确率显著较高[61相较千传统的MRI检查的一般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在MRI诊断LRRC方面具有更好的优势。
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

以上海 为例 ,93—19 17 9 3年 结 直 肠癌 发 病 率 每年 递 增 a e a ce o e p ,R C 也称为介入化疗( t vn r rl hm t r yP A ) t i h a i e e— nr 42 , . % 比全 球 平 均递 增速 度 ( % ) 要 高 。根据 全 国 t nce o e p ,C 、 前经 腹 腔灌 注化 疗 (it — 2 还 i hm t r yI )术 o h a nr a
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放化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时. 接受静脉持续滴注 的患者 。 其用药 总量要高于 接受静脉推注的患者 , Ⅲ一 而 Ⅳ期毒性反应前者却 要低于后者 ,这主要是因为静脉持续滴注能使 5 一 F U在 半衰期 的抗代谢 作用增 强 ,并且 副作用 减 少 .因此 现 在 已普 遍认 为 静 脉 持 续 滴 注 的给 药方 式要优于静脉推注 。
维普资讯
岭南现代 临床外科 2 0 年 4 08 月第 8 卷第 2 L g a oe l i u e 。 p. 0 8 V 1 o 期 i nnM d r Ci c i Sr r A r2 0 , o 8 . n n n sn g y .N 2
胃肠专题 ・ 专家笔淡
中低 位直肠 癌 的新辅 助放化疗 的进展及存在 的问题
兰
中图分类 号 : 7 52 R 3.
平
董 功航
文章编号 :0 9 9 6 2O )2 0 8 — 2 10 — 7 X(O 8 0 — 0 3 0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 医院结直肠外科 ( 50 广州 1)
文 献标 识码 : A
剂. 血管 内皮 生长因子 ( E F 抑制剂在 内的一类 VG) 新型生物靶 向性药物在新辅助治疗 中的作 用也逐
渐 为人 们所关注 。V G E F是新生血 管形 成 的中心 调控因子 .通过促进血管 内皮 细胞增殖 和心血管
目前临床报道 的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放化 疗的近期效果是 比较显著 的.主要表现在原发肿
术前常用的放 疗方案有两种 。一种是短疗程 ( 7日方 案 )每 次大剂 量 (  ̄ G ) 案 , 、 5 5 y方 其优点是 周一至周五放疗 。 短程强化放疗方法简便 , 不明显 延迟手术 。 患者依从 性好 , 但却合并较高 的神经放 射性损伤及手术并发症 ( 包括术 中出血 、 会阴部切 口愈合不 良、 吻合 口漏等 ) 的风险[。另一种是长 程方案 ( 5周方案 ) ,一般放疗总量控制在 4 0 0 6 G , 次剂 量 为 2G 。 续 放 疗 5周 。 程 方 案 的 y分 y连 长
免疫治疗: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新曙光

免疫治疗: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新曙光根据临床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肿瘤疾病的发病率中位居第三位,并且死亡率也处于第二位,随着我国基本国情的改变,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为直线上升的状态。
早期结直肠癌通过手术可以获得90%的治愈率,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4%(美国SEER数据库资料),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和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出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现了更长的生存获益。
一、结直肠癌治疗现状对于结肠腺瘤或部分T1分期的结肠腺癌及直肠高级别瘤变患者,临床上对其进行治疗的主要采取的方法首选内镜下切除(Ⅰ级推荐)或者手术治疗(Ⅱ级推荐),但是对于处于T2及以上分期并且没有发生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的患者来说,主要对其进行治疗的方式就是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并且需要对肿瘤所处的位置,T分期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判断,是否需要做术前新辅助治疗或转化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
同时需要根据患者原发肿瘤的位置,术后病理、分期及基因检测结果以及手术完成后机体的恢复状况进行判断,是否要在手术后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临床的实际治疗中,术后辅助化疗一般都是在术后3周左右开始,不应迟于术后2个月,对于身体体质较差的患者,则需要将具体的治疗时间进行延后,辅助化疗总疗程一共为6个月,高危Ⅱ期(除外T4)和Ⅲ期的低危患者(T1-3N1)可考虑3个月的CapeOX方案辅助化疗。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依照患者的实际体力状况以及药物的毒性对患者使用的药物剂量以及化疗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中,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推荐的单药氟尿嘧啶方案包括:口服卡培他滨(首选),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持续静滴输注双周方案,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包括:CapeOx(又称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三周方案)和m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双周方案)。
而对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需根据基因检测状态,考虑使用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联合全身化疗。
新辅助放化疗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

近 2 年 , 肠 癌 治疗 有 了很 大 进 步 , 期 直 肠 5 直 早
癌 5 生存 率 达 8 %以上 , 年 0 晚期 患 者 预 后也 有 明显
示, 中晚期 直肠 癌 单一 手术 局部 复 发率 为 2% ,年 5 5 生存 率为 4%一 0 ; 长程 放疗 或长 程 同步放 化疗 0 5% 加 后 复 发 率 降 至 1%~ 5 , 期 生 存 率 达 5 % 0 1% 长 0 6%。 如使 用 以 5 F 0 - U为 主 的方 案 , 存 率 会 提 高 生 1%~5 。 因而 , 19 年 始 , C 即 推 荐 对 T 0 1% 自 90 NI 3 和/ N 阳性 的直肠 癌患 者采 用放化 联合 治疗 , 为 或 成 标 准治 疗模 式 。法 国 Te (97) 比较 术后 同步 vi 19 也 t 放 化疗 和 单纯 手 术 , 出与 G S 7 7 和 N C G 9 得 T G 5 1 C T 7/ 4/1 75 相似 的结 论 , 因而术 后 同步放 化疗 在 欧洲也 广
明显 增 加 。 欧洲 E R C 22 临床 实 验 将 lO l O T 29 1 l 例
1 术前 同步 放 化疗 的价 值 . 2
因为 晚 期 头 颈部 鳞
癌 同步放 化 疗 可提 高 5 生存 率 6 8 人 们在 直 年 %~ %,
一
步 放 化 疗 较 术 后 同步 放 化 疗 更 佳 。N A B 一 3 S B PR 0 和德 国 C OAR /I一 4 机 临床 实验 『’ 比较 了 A / OA O 9 随 6】 _, 新 辅 助 同步放 化 疗 和术 后 辅助 同步放 化疗 , 结果 显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现状与思考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21 00年2月 第 4卷 第 1 Ci p rcG ns璀 ( l t n dtn . e 00 V l . o1 期 h J0 目Po e u Ee r i E io) Fb2 l. 04 N . n coc i
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新辅助疗法进展(综述)

学 习了相关文献 , 以评价中低位直肠癌术前 放化疗 在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 、 提高保肛率 、 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的作用 。
关键词 : 直肠肿瘤 ; 放射疗法 ; 药物疗 法
直肠癌 的治疗 目前仍 以手术 治疗 为主 ,但单纯的手术疗
经 5F - U静脉滴 注的方案 , 治疗可获得更 高的缓解率 、 而毒副
并有 1%的患者获得病 理学完全缓解 , 4 同时 8 %的患者保肛 2
成 功 。Kate等嘲 lu k 报告 5 F - U联合依 利替 康化疗 , 同时放疗
好效果。与传统的 5 F -U推注方案相比, 局部晚期结肠癌患者
求的患者1 手术创 伤小 , 3 1 , 痛苦小 , 恢复快 , 腹壁无疤痕 , 腔内 腹 减少粘连 , 手术后遗症少等优点 , 且住 院时 间明显缩短删 对伴 。
已取得初步效果嗍 V G 。 E F是新 生血管形成 的中心调控 因子 , 通
过促进血管 内皮细胞增殖 和血管形成 ,增加血管通透性等机
制 为肿瘤 细胞 提供条 件 ;西妥 昔单抗 对表 皮生 长 因子 受体 ( G R 有高 度亲和力 。 E F) 抑制 细胞 内信 号连锁反 应 , 抑制 细胞 增殖 、 管形 成和肿瘤转移 。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放 、 血 化 疗 ,它在 E F G R表达阳性的恶性肿瘤 中均能发挥 出色的抗肿 瘤活性 , 显著增强化疗或放疗的疗效 。
旁淋巴结坏死和癌周血管闭塞等 。文献田 认为术前放化疗后 , 肿 瘤病 理学变化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是符合 的。治疗后 肿瘤
病 理上获得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 的患者 , 其长期预后也较好 。 对 于低位进展期直 肠癌 ,a 6 L n等[ 3 应用 5 F + V化疗方 案 , -U L 并 给予总剂量为 5 . y的术前放疗 ,有 5 %的患者肿瘤降期 , 0 G 4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
作者:贾喜风王锡林张浩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一直是直肠癌的首选方案,但对于Ⅱ/Ⅲ期患者术前的放化疗即新辅助治疗成为降低分期,争取手术切除,改善生存期,降低复发率的重要研究方向,这需要多学科工作团队人员的参与,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
[关键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37-04
直肠癌为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预防策略、早期诊断和更佳治疗模式发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不断下降。
但在医疗条件不好的地区,如中国农村,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尤其小于50岁年轻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手术治疗一直是直肠癌首选的治疗方案。
但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直肠癌的治疗已经从单一学科的治疗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随着直肠癌的治疗逐渐规范,对于Ⅱ/Ⅲ期患者的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成为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共同协作会诊完成。
称之为多学科工作团队。
近年来直肠癌的综合治疗研究较多,不少文献报道综合治疗组较单手术对照组无瘤生存期延长,5年生存期提高。
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又称为术前辅助治疗。
对于术前治疗通常包括了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radiotherapy)、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新辅助放化疗(neo-adiuvant chemoradiotherapy)。
新辅助治疗成为提高直肠癌手术切除率、减少复发和延长生存期的重要研究方向。
自从有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Van Gijn等证明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疗后再行进行手术和新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整体上5%:11%,Ⅲ期9%:19%),这显示了新辅助治疗的重要性。
1.新辅助治疗前的临床分期评估
对直肠癌患者的初始评估为疾病临床分期提供了重要的围手术期信息。
临床分期用于指导治疗选择,也是规范化、个体化治疗肿瘤的前提和保证。
临床分期多大或不足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影响很大。
全结肠镜的评估评估同时发生的病灶或其他病理学情况,直肠镜判断癌症位置,超声内镜、CT、MRI及PET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和术前分期,从而确定是否行新辅助化疗提供良好的依据。
直肠癌术前临床医师主要依靠经直肠内镜下超声进行T分
期和MRI进行N分期。
正确的术前分期才是直肠癌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生存期的重要前提。
2.直肠癌新辅助放疗
2.1新辅助放疗的优点
(1)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放疗能够使肿瘤及周围淋巴结数目减少,减少因手术可能引起的种植。
(2)由于腹盆未行手术,组织损伤小,血供正常,肿瘤细胞氧合好,肿瘤组织对放射治疗更敏感,提高放疗的效果。
(3)术前放疗可以避免术后切口处组织的受到放射而造成的放射性炎症,如放射性直肠炎、吻合口狭窄、肠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4)术前放疗可使骶筋膜纤维化而增厚,对骶前血管保护作用加强,术中损伤骶前静脉的机会减少,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著名研究显示,目前采用标准手术术式为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能将直肠癌术后的5年局部复发率降至12%,在应用新辅助放疗及TME术后的局部5年复发率下降至6%。
短程放疗一般都是配合手术,很少出现延迟。
因此,短程放疗并不能明显的减少肿瘤。
对于那些要减小肿瘤的T1或T2肿瘤浸润直肠系膜筋膜的患者,长程放疗联合化疗是首选方案。
2.2直肠癌新辅助放疗的方案
直肠癌新辅助放疗经典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长程小剂量方案,即2Gy/d,5d/周,共5周方案,总剂量40~50Gy的治疗方案。
MD.Anderson肿瘤中心观察238例低位直肠癌TME术前经小剂量长程(5周)照射,47%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局部复发率
3.直肠癌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病灶,包括原发灶或转移灶,控制微小癌或亚临床灶,降低肿瘤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肿瘤变成可以切除,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减少复发率。
在手术前供应肿瘤的血管及淋巴管未受到手术损伤,化疗药物等到达肿瘤内部并且保持有效浓度,提高了化疗的杀伤效果。
术前使用化疗药物在血管内形成一定浓度,降低肿瘤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缺点是如果治疗中进展或是完全缓解,则可能错过了手术机会。
所以术前化疗患者需频繁评估,多学科专家之间及患者间要密切沟通,优化术前治疗策略,恰当时机手术介入。
术前化疗其他风险为肝毒性,故新辅助化疗最高限制在2~3个月。
新辅助化疗方案:5-FU持续静脉滴注作为1类证据推荐用于进展期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成为经典方案。
但近年来许多新的化疗药物被用于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如希罗达(capecitab ine,xe loda)、伊立替康(CPT-11)、奥沙利铂(Oxaliplatin)和雷替曲塞(Raltitrexed)等。
CPT-11是特异性DNA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是S期周期特异性药物,在体内组织通过抑制DNA复制所必需的拓扑异构酶I,又到DNA单链损伤,阻断DNA复制而产生细胞毒性。
希罗达是一个新型口服氟嘧啶甲氨酸酯,是5-FU的前体药物。
雷替曲塞为喹
唑啉叶酸盐类似物,直接而特异地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导致酸磷酸胸苷减少。
另外,新的生物靶向治疗药物包括上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西妥昔单抗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具有增强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提高抗肿瘤效应。
西妥昔单抗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准上市的特异性针对EGFR的IgG1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已经被批准用于结肠癌的新辅助化疗。
随着联合化疗方案的进步,一些研究表明,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经超过20个月。
有些被诊断为无法切除的肝转移患者在化疗后变的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其中有约30%拥有长达5年的无病生存期。
化疗的方案和强度主要取决于患者年龄、合并症以及肿瘤进展程度。
4.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
4.1直肠癌术前辅助放化疗的指征
直肠癌的早期,主要是I期直肠癌,多数学者认为是没有必要做任何新辅助治疗的。
对Ⅱ期和Ⅲ期直肠癌,建议采取新辅助化疗和盆腔放疗。
术前的辅助或称新辅助治疗正在替代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盆腔的放疗可杀死肿瘤细胞,预防或抑制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微小病灶,化疗联合放疗有协同增敏作用,因此新辅助放化疗可使直肠癌肿瘤缩小,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或保肛率,对于患者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4.2新辅助放化疗方案
术前常规放疗多主张采用化疗配合中等剂量放疗,总剂量控制在40~60Gy,分次剂量为1.8-2Gy,连续放疗5周,5次/周。
第1周和第5周的放疗过程中持续给予静脉注射5-FU(5-fluorouracil)1000mg/(m2·d),连续5d。
研究结果显示,放疗4~6周肿瘤组织的坏死和纤维化既比较明显并有一定的缩小,有利于手术操作和保肛成功。
研究表明5-Fu可具有放疗起到增敏作用,放疗也可上调肿瘤细胞内胸苷磷酸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强5-Fu的作用。
5.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
新辅助治疗后要重新分期以计划手术方式,或某些患者可能不需要手术或其他治疗。
MRI、CT或EUS是最常用的重新分期手段,评估T分期和淋巴结受累很有效。
功能性MRI技术可以测定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和组织细胞密度,有助于决定新辅助化疗疗效,利于重新分期。
老年性进展期直肠癌在治疗时,常合并多种疾病。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需要多方面评估。
评估需要包含多个方面,如功能状态、合并症、用药史、生理状态、社会功能和支持、营养状态。
老年直肠癌患者多半有各种并发症,身体储备能力下降,手术耐受力降低。
术前分期、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陈国华等对65岁以上老年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研究证实,新辅助放化疗可以有效缩小肿瘤,降低肿瘤分期,达到提高保肛率、增加根治性切除率的疗效。
NCCN目前仍推荐直肠癌进行辅助性治疗,但接受了新辅助治疗和复杂的TME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期需要延长,辅助性化疗前需要20周的恢复期。
而且新辅助放化疗和TME手术后,辅助化疗的药物剂量需要减低,疗效无明确的研究结果。
因此直肠癌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后是否还要接受辅助性化疗仍有争议。
总之,Ⅲ期患者可以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而Ⅱ期患者是否获益尚不清楚。
目前大量实验证实T1期和晚期T2期患者可以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
但对于那些T2肿瘤距离直肠系膜筋膜1mm以上的患者使用新辅助化疗的收益有所怀疑,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