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节日中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范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范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范文春节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剪纸、陶瓷、戏剧、国画。
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春节的传说。
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一说是源于古代的腊祭,即一年的农事完毕,为报答上天神奇的恩赐而过年;还有一说是为了驱走叫年的怪兽。
总之,春节表达了人们年终庆祝丰收,祈求来年丰收、平安、快乐的美好愿望,是一个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
我再来给你介绍春节的习俗吧!围绕春节,几千年来,人们还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
像扫尘、挂年画、守岁、舞狮子、耍龙灯等等,都是人们在过春节时的传统项目。
总之,春节是人们在一年中最快活、最热闹的节日。
我喜欢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放炮、看烟花。
春节(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
有春节、有元宵节、有清明节等等,但是我最喜欢春节!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豹﹐一天换一种口味。
从磕头从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们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是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时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天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好办法∶每家每户提前做好晚饭。
下面,我再给大家建绍一下春节的习俗∶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进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必须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的度过这一晚,吃过晚饭后,谁也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还有诗句呢!此时,我想到了几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次作文真有趣!使我懂得了:我们要多读书,这样才能增长知识。
我爱中国结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
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
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 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
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在组或班内说一说。
3、拓展延伸:谈一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孝道”,结合实际生活说说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难点】有顺序有目的的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传统文化及感悟。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传统节日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国家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活动。
在三年级语文上册中,学生们需要进行重点复习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复习。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
它是以团聚、祈福和欢乐为主题,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点燃鞭炮,人们还会穿上新衣服,互相拜年,以及给长辈送红包。
重点复习春节的习俗和传统食品,如饺子、年糕等,让学生们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二、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包粽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活动叫做“挂艾叶”。
重点复习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如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的习俗和意义。
可以鼓励学生们合作完成手工制作艾叶、龙舟和粽子,加强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参与感。
三、中秋节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活动叫做“猜灯谜”。
重点复习中秋节的传说和习俗,如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中秋节的意义和月饼的种类。
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制作月饼模型或者参与猜灯谜的游戏,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三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复习,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除了语文课堂上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复习,也可以鼓励学生们参加和体验实际的传统节日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们观看春节花灯展、参加龙舟比赛,或者到中秋节的晚会上品尝月饼和欣赏舞狮表演等。
这样的实践参与,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通过对三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传统节日的重点复习,学生们可以掌握相关知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许多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 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 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 红。
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大家一定熟悉这 句诗吧!对,这就是清朝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中的诗句。今 天,我就要向大家介绍我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中国古代风筝,因用木头制作叫木鸢。 后来用纸糊做称纸鸢,后五代定名风筝,至今民间仍有鸢、鹞 的称呼。在北方叫纸鸢,在南方称鹞子,因此有南鹞、北鸢的 说法。 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大约在五代 时期,风筝就进入了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中国北 方风筝艺人通常称风筝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飞行器,这个体 现了风筝的娱乐性。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运动。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就成为了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 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我家就有硬骨架 的美人鱼风筝。每当春风轻拂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带我到市政 府广场放风筝。风筝给我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重阳登高 重阳节快到了,在玉皇山要举行 登山比赛,我们一家听到这个消息后, 高兴极了,赶忙来到山脚下报名。我 们先看了比赛规则,是这样的:比赛 共分为五个组,分别是中老年男子组、 中老年女子组、青年男子组、青年女 子组和家庭组,谁先按照山上指示牌 爬上山顶,谁就获得第一名,前三名 有奖品。我们赶快去报名参加家庭组, 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人一件白色T恤衫, 我们穿上后,又贴上一张2号家庭的牌 子。哦,我们是2号家庭呀……2号必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民间工艺 : 陶瓷、剪纸、泥塑 …… 2.民族艺术 : 川剧、杂技、戏剧、国画、书法、武术…… 3.古诗春联 : 《望庐山瀑布》《悯农》… … 4.神话传说 : 《压岁钱的来历》《嫦娥奔月》… …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古代文化习俗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古代文化习俗古代文化习俗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对三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古代文化习俗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节日习俗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贴春联、贴窗花,大扫除,吃团圆饭,放鞭炮等。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2. 中秋节中秋节是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其中,赏月是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在这天,人们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品尝各式各样的月饼,祈福家人平安和幸福。
3. 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人们会去墓地扫墓、烧纸钱、祭拜祖先。
同时,春游也是清明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踏青、欣赏春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婚俗礼仪1. 婚礼古代的婚礼以庄重、热闹为特点。
新郎要乘坐花轿去接新娘,还有“三朝门”、“披红”等传统仪式。
婚礼上还有鞭炮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此外,还有祭拜天地、敬茶等环节,以表达对古代婚姻的重视和祝福新人幸福美满的心愿。
2. 迎亲习俗迎亲是指女方迎娶新娘的一系列仪式。
人们会挂红灯笼,撒喜糖,放鞭炮,以示喜庆。
女方接新娘时,还要进行各种趣味性的“门前观止”活动,增添喜庆气氛。
三、饮食文化1. 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
人们会品茶、赏茶,茶艺表演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茶叶是一种重要的礼物,也是人们社交和交往的媒介。
2. 饺子文化饺子在中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在一些节日和特殊场合都会有饺子的身影。
人们会围坐一起包饺子,外形像元宝的饺子寓意财源滚滚,是团聚和祈福的象征。
四、传统礼仪1. 礼节之邦古代中国的礼仪非常严谨,尊重长辈、尊重师长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人们要学习行礼、问好、称谓等,以示尊重和礼貌。
2. 传统服饰古代中国的服饰以汉服为代表,男子穿长袍、腰带,女子则穿旗袍等。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五_传统文化

元宵节
明年元宵节,我一定要亲自 挂上灯笼,燃放烟花,让我们 家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过上一 年又一年。
春节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 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为什么呢? 奶奶告诉我:“春节是个辞旧迎新的节日, 意味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又要来了,人们又可 以播种等待着丰收,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 节日!所以要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 起小时候学过的儿歌:“桃儿 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 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 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这种方式开头,都用的 没新意了,我们可以采 取点别的吗?
中秋节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 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 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 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 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 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 欢的是中秋节,因为它是家人团聚 的好节日。
这段中写了那些场景呢?
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 节。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聚 在吃一起团吃圆团饭圆大饭街。上大张街灯上结张彩灯结彩, 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贴着“倒福”, 对联。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穿上节 日盛装,脸上个个都带着笑容,走去亲拜 串年邻去拜年,一片详和的景象。 大家 见面第一句话都是恭喜恭喜。
这段中写了那些场景呢?
元宵节赏花灯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 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 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 来。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 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 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 只见马路马上路人上山人山海人,海整条马路都已 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 流的末尾。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华传统》

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 丑4种类型。其中生、净、 丑为男性角色,旦为女性角 色。各种角色都有固定的脸 谱、扮相和服饰。
京 剧 角 色
Les rô les de l'opé ra de pé kin
泥哇呜
Calligraphie Chinoise
民族艺术
:
: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 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 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 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 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 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小组专题研究方案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研究主题:
探 寻 之 旅
小组成员: 分工合作(你主要负责的工作):
获取资料的途径:网上搜寻( )翻阅图书( ) 寻找实物( ) 实地考察( )其他方法( ) 你找到的资料: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 龙凤纹样、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
观看书法
民风民俗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 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 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 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四川乐山大佛
传统文化:
琴棋书画、传统文学、
中国建筑、传统中医、
书 法 演 变
中国书法艺术,就是汉字书 写艺术,它与汉字的产生和演进 密不可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 化,人们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 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字体造型艺术。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节日中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节日中的传统文化》习作指导教学设计哈尔滨市清滨小学高英翔教学目标目标一:能对“综合性学习”过程进行回味,并对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感兴趣)。
把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写下来。
此目标的制定基于学生未来发展及其学力基础,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意识”,让其养成自觉、有效的搜索、鉴别使用信息,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目标二:以“中国记忆”系列绘本中的《春节》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个传统文化。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的行为基础,为了落实“乐学善学”这一素养,尝试将绘本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目标三: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尊重多样文化。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随时随处包蕴的传统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长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交际。
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想让素养开口更大一点,除了体现知识能力,还适当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贯穿教学,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产生“国家认同”。
教学重点:在交流合作中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意识”,让其养成自觉、有效的搜索、鉴别使用信息,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教学难点:利用绘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收获有顺序的写清楚。
教学流程一、导入1.回顾收集资料的过程,谈感受。
师:课前我们查找了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通过这种资料的收集,你有什么感受啊?生: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2.揭示本次习作内容。
师:是啊,中国民族五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今天的习作课,我们就来写一写大家都感兴趣的“节日中的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回味“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将习作训练和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有内容写、有兴趣写。
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并在交流过程中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绘本引入,激发兴趣,渗透写作方法。
1.图片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吗?老师带来的绘本能给大家来点提示,你们来猜一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1.回顾收集资料的过程,谈感受。
师:课前我们查找了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通过这种资料的收集,你有什么感受啊?生:通过收集这些资料,我发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传统文化。
生: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生:我觉得这些传统文化太有意思了,我很喜欢。
生:他们可真了不起……
2.揭示本次习作内容。
师:是啊,中国民族五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今天的习作课,我们就来写一写大家都感兴趣的“节日中的传统文化”。
二、绘本引入,激发兴趣,渗透写作方法。
1.图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吗?老师带来的绘本能给大家来点提示,你们来猜一猜。
仔细看,是图上的哪些信息让你猜到的。
生:看到鞭炮、春联、有“春”字的红灯笼,让我想到是春节。
生:我也觉得是春节,因为图上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饺子。
……
2.图文结合
(1)师:我们看看大家猜得对不对。
(出示带“春节”文字图)仅仅通过图画就能猜到,你们真是太棒了。
在图画上再加上文字,又是怎样的效果呢?
生:觉得好看,有趣,特别。
师: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还真特别!让我们来读读吧。
其实你读的这一段文字是一首——(童谣)。
这么多“辞旧迎新”的习俗,引用短短的几句“童谣”,就写得既简单又有趣。
这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2)师:做了这么多准备,终于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把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读读看。
生:我又知道了这一天会放鞭炮、吃饺子。
(3)师:关注了文字信息,你注意到这段文字中除了常见的逗号、句号,还有特殊的标点符号呢?(引号和感叹号)
师:引号用在引用谁说的话,还有发出的声音。
感叹号可以用来表示强烈的语气,比如下面的这句,你来读读。
(4)这么多的饺子,怎么能把它写清楚呢?师生配合读,引导回答就是这样有顺序的写清楚。
还可以这样写什么好吃的?(元宵、粽子、月饼……)
(5)师:这五花八门的饺子吃起来更是热闹,(师读)把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吃饺子的情景写得多么细致啊!
(6)师:不过春节的传统文化中可不只有吃饺子这个习俗,如果你来写春节的传统文化,你还会写什么呢?
生:我还会写春节的由来,习俗,自己参加的活动和感受。
三、交流中培养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1.组内交流。
师:了解到春节是这样,其他的传统节日里也有许多这样的传统文化,你有了解吗?在小组内把你了解到的这些节日里的传统文化互相交流一下,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和感受呢?(明确交流的内容和要求)
2.汇报。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去写,我只找一名同学来说说你想怎样写?
生:我想写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先写它的由来,再写习俗,自己过节感受也可以写。
3.练写片断。
小结:这些我们要写下来的内容里有自己知道的,也有与人交流得到的,确定了要写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用到这样的方法,有顺序的把它写清楚了,时间关系,我们在课堂上就先选一个方面来写,开始动笔吧。
四、拓展延伸,发扬传统文化。
这节课,同学们能把节日中的传统文化的收获和感受整理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