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删选信息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阅读题解答技巧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阅读题解答技巧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阅读题解答技巧信息类文本阅读-------单文本(一)信息理解与推断客观题常见的设误陷阱:信息遗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先后倒置、表述绝对、答非所问、指代有误、观点混淆、主次混淆、或然必然混淆、未然已然混淆、因果关系错乱、忽略条件或加强条件造成判断错误与推理牵强等。

主观题常见考法:概括侧重点、寻找原因、说明表现、梳理过程、提出对策、总结特点、比较异同等。

解决方法:①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句;②独立概括文意。

(二)分析论证相关(三)分析论证特点2.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总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和并列式结构等。

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重在分析文章外显的结构特征。

答题时首先应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然后阐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比如每部分之间如何体现递进、如何体现对照、如何体现总分关系。

4.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的步骤:1.找准论述对象。

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出处或题目快速找出文章的论述对象。

2.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抓住文章中有助于理解内容的关键词和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关键句子,归纳段意,梳理层次。

3.规范作答。

结合答题术语,组织作答。

首先,提出······论点引出······论题/通过······事例(传说、故事等)。

然后,从······方面(角度),用······论证方法从正面/反面论证······观点/论题。

最后,总结······观点/重申论点,得出······结论/总结全文,归纳论点/提出希望分析文本行文脉络(思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的回答区别:行文脉络(思路):重在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答题时注意使用体现行文思路或顺序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来串联各层内容。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列巴陈晓雷①去年,我在影友博客中,首次见到了历经沧桑的鄂温克老额尼(鄂温克语,母亲)玛丽娅·索,她那亚欧人种相互融通的面部轮廊,一下便吸引了我。

这绛棕色脸上的皱纹让我惊奇,它们或横于额头,或环绕双眼,或聚拢唇边,都让我想到莽莽大兴安岭的土地山川,高低起伏、深浅不一。

她的这张脸,宛如深秋原野,山路弯曲幽远,恰似秋日田地,犁痕鲜明醒目,这上面记录着岁月人生,举证着真诚、美丽。

②玛丽娅·索面对影友的镜头,很不适应,表情不放松,无法进入自然状态。

③影友们的热情围着她,并没感染她,她我行我素地坐着,眼睛不看那些对自己乱叫的机器,也不逢迎那些对自己不停闪光的镜头。

她小声嘀咕着谁也不懂的鄂温克语,从语气里能感受到,她对鼓捣相机的这些人有点不理解,她不知他们在面前慌乱拍自己的目的,他们在面前拥挤、忙碌着,让她无法实施早已准备好的待客之礼。

④索额尼想,他们没时间坐下来喝驯鹿奶熬的奶茶,没时间坐下来喝杯酒,总该尝尝自己烤制的列巴呀!⑤木桌上圆圆的、厚实的列巴,害羞、渴望地看着这些端着相机的年轻人。

⑥老人默想:他们一定担心我在这儿坐不了几分钟就得躺下,他们认为我老了,是在抢拍我呢!我不是干树叶,风一吹就没了,别看我九十二了,身子骨像山上的黑柞树,粗壮、结实着呢。

⑦索额尼很想对他们说:要现在走路上山找驯鹿,你们都不一定能跟上我的步,还不知道谁担心谁呐?别总想着我不行,我就是在这儿坐半天也挺得住,别着急,慢慢干,才出细话嘛……年轻人,坐下歇会儿,先尝尝我的烤列巴吧,这可是用山里的站杆柴火烤的,这和城里人用电火烤的面包味道不同,不信你们尝尝,我的列巴有大岭独特的香味……⑧一会儿,咱们唠熟识了,我自然会把我家驯鹿的那些事儿告诉你们……这么想着,额尼情绪松弛下来,脸色活泛起来,面肌恢复了祥和,虽仍没笑,却显出了平静和亲善。

(定稿)高考语文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筛选、整合信息课件

(定稿)高考语文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筛选、整合信息课件

(2)原句移用法 )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有一些题目, 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 , 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3)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关键语句、
有些题目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 有些题目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 找出现成的原话,就应该根据题目要求, 找出现成的原话,就应该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原文 中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句、 中提取有用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提取的关键语句、 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 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重新“组装”,最后 作恰当规范地表述。 作恰当规范地表述。
• 知识错误,心中无底 知识错误,
常见错误例析
• 理解“当文化一旦形成运动,他们(文化人) 理解“当文化一旦形成运动,他们(文化人) 最终只能从潮头退下来。 最终只能从潮头退下来。” • 错误回答 文人们引领文化使文人们追求文 错误回答:文人们引领文化使文人们追求文 化当文化当文化成为了当权者手中的利剑, 化当文化当文化成为了当权者手中的利剑, 为他们开创出一番事业时, 为他们开创出一番事业时,文人们就再也不 能左右这场文化运动,退出了潮头。 能左右这场文化运动,退出了潮头。 • 正确回答:当文化运动一旦演化成政治运动, 正确回答:当文化运动一旦演化成政治运动, 文化人最终只能从这个潮头上退下来。 文化人最终只能从这个潮头上退下来。
2、词句提取法: 、词句提取法: 即以有效信息为目标定向搜 寻文章中的语言材料, 寻文章中的语言材料,将表 明信息的关键语句直接摘录、 明信息的关键语句直接摘录、 辨别、重组。 辨别、重组。

高考语文总复习:板块一 专题一 第二讲 筛选信息——三重比对,直击命题八大陷阱

高考语文总复习:板块一  专题一  第二讲 筛选信息——三重比对,直击命题八大陷阱
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3.指代词、关联词 之、其、此、这、那、哪,或、和、及、除等。 4.是非词 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典例1]请用比对关键词的方法判断选项的正误。
选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 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 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原文信息: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 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 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 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 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判断:×( ) 判断理由:该项中“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
体现”错。原文说“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 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由此可 知“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两个概念所指范 围大小不同,说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这 就缩小了“文化活动”的范围,属于以偏概全。
判断:×( ) 判断理由:该项中“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说法错误。原文中“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 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 民意”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 标准。因此,该项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类型。
类型三 张冠李戴—————————————————————————
——— 设错特点
识别方法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 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 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 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 彼方面
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 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选项 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 ××”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 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 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 代的内容
②比对关键词,与原文相比: 判断依据为:

2022语文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练案一理解概念含义筛选文中信息含解析

2022语文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练案一理解概念含义筛选文中信息含解析

练案一理解概念含义,筛选文中信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

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节选如下: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同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

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

(摘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现代文阅读题信息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现代文阅读题信息类文本阅读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现代文阅读题方法技巧考点1 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比确定答案1、审清题干,了解考查角度。

“概念”考查通常是让学生判断所给选项是否与概念的含义相符合。

2、筛选信息,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筛选信息需要考生站在全文的角度去整合分散在文章各个部分的与概念有关的信息。

3、通过对比,确定答案。

要注意选项与概念相关信息的对比,判断选项是否与概念的内容相符合。

考点2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文定位识关键,双向对比定答案1、读选项,找原文。

命题者命制选项的语言大都来自材料,因此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在材料中找到和选项对应的原文以及有效的阅读区间。

2、两比对,识节点。

命题者在组织选项的语言时,往往会通过“增”“删”“换”“调”等多种方式对材料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命题者会将错误的内容掺杂进去,形成一个或两个关键性的错误节点,即选项中的“陷阱”。

识别错误选项的关键就在于比对细节,抓住节点。

3、细揣摩,判正误。

仔细揣摩选项表述的意义和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选项中的信息是否在原文中出现,或者内容要点的整合提炼是否与原文一致,即判断选项是否存在混淆逻辑、无中生有、扩大范围或程度等问题,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选准筛选角度,整合内容要点1、速读文本,观其大略。

通读各则材料,了解各则材料所说的内容以及共同话题,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所有材料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2、对照题干,定点“扫描”。

阅读题干,找到命题点,以命题点为中心“扫描”材料,寻找答题区间。

有些题干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答题所涉及的角度或答题要点,暗示了信息点所在的材料范围,所以考生在答题前务必仔细阅读、分析题干,根据要求筛选信息。

3、分门别类,提炼整合。

把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合、归纳和概括。

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将提炼出来的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分条列出,并将同类信息整合在一起,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第1讲信息筛选与理解推断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第1讲信息筛选与理解推断课件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 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 论更有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项,“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 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 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故选D。 答案:D
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 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 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 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 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 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 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 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 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 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 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 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 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项,“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 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 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 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选B。 答案:B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完美整理版)

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未0620 1642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考点解说文中的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是指阅读时,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从文章中快速捕捉最新信息,并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加以整合。

答题步骤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确立答案支架)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

3.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4.转换表述——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要遵循语言规则)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1)(2)(3)(4)例1.阅读《野菊花》,思考文段后的问题:2.联系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分析题目:③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

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④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hé),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袍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

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

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 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 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 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 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 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 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 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 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 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 喝、住、穿,然后才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 语。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 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 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 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 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 材料中的文句及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 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 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 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 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 来,并加以处理。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 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 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 ,要特别 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 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 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 的语句。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 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 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 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 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 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 冬眠动物强。 《人类能进行人工冬眠吗》
三、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 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 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可 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在高考中,许多阅读题的正确 解答,都需要作这样的整合。如 2002年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 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像这样的试题,首先要把文中相 关的材料、语句提取出来,然后 加以分析、归纳,即进行整合, 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 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 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 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 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 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 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我 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 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 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 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 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 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 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 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 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 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 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以考查筛 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 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 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 概念的理解。
四、筛选整合信息注意的问题 1.提取信息要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 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 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 都要恰如其分。
2003年第20题,“成为传统文 化的一部分”,这就规定了提取、 整合的角度。所谓“文化”,特指 精神财富。文章开头所说神往和渴 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 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这是精神财富; 文中列举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 载、传诵,这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这两方面正是试题要求的“两点”。
譬如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首先要 弄清“拿来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文中有这 样一些语句与这一概念的含意有关:“运用 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占有, 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 灭”,“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 不自私……”。经过分析可知,第1句侧重于 说明怎样拿,第3题着重说明拿来后怎么处 理,第4句说明空行拿来主义所必须具备的 条件,而第2句的“占有,挑选”是“拿来 主义”的核心。读过《拿来主义》的同学都 知道,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