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川教版

【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上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能力与方法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的建国时间等知识,通过读识《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预习导学】1.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在军阀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2._______年,袁绍和曹操在_______对垒,曹操以少胜多,获得胜利,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基本____________。
3.________年,曹操以东汉王朝丞相的身份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占领南方,统一全国,_____、______组成联军,在_______一带的长江两岸与曹军展开激战,结果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 。
4.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________,建都______。
221年,刘备在_____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____或____。
______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_____。
随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问题探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时期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例题精析】1.奠定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清楚哪些战役与曹操有关,A、B两项与曹操无关,是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史实。
历史: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七年级上)

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1、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1、魏、蜀、吴的建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220年 221年 229年
洛阳 成都
曹丕
刘备
孙权
建业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川教版)
二、魏蜀吴的建立
220年,曹丕自 称皇帝,国号魏, 定都洛阳。
汉献帝画像
读教材P81小字 回答:曹操壮大势力的措施?
1、“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权。 2、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曹操《求贤令》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 我,……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国志 · 魏书 ·武帝纪》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官方授材,各因其 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 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曹操《蒿里行》诗,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互相争权夺利、 彼此争战,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惨状。启示:
珍惜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努力学习,坚决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 行为,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实际形成
1、形成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
剧一方,连年混战。
著名的军阀有:
3、三国鼎立局面实际形成的过程:
(1)官渡之战————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鼎力局面实际形成 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1、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吴国的建立 229 年 2、正式形成的时间————标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H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音影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让学生选择,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肯定不一致。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并没有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本课以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设计缘由:尝试把这类学生对基本史实了解比较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对知识的认知部分,提高教学目标,直接切入到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二、内容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古代战役中军事谋略的重要性;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史实情节的叙述和分析比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批判的继承和学习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本课的史实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且曹操多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办法,招募人才,重用人才;经济上,采取了屯田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积蓄了军队粮草的储备,同时恢复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川教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2.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关系【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指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历史上的故事人物是有区别的,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案 川教版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教学目的:
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 2、三国间的关系
三、设情激趣: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有一部叫做《三国演义》,大家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四、自主探究:
探究1:官渡之战的时间、结果及影响
点拨1: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对战,曹操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探究2:赤壁之战的时间、结果及影响
点拨2:208年,曹操与孙权、X备联军,在赤壁对战,孙X联军打败曹军。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
探究3: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点拨3:从三国相继建立,及各据一方的局面回答。
五、成果展示:
六、拓展延伸:
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比如诸葛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
七、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备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备课教学设计第20[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差别文学描绘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认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峙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概地点;学惯用表格概括知识的方法。
学习要点:经过剖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一致北方的原由,培育学生必定的历史剖析能力。
学习难点:曹操一致北方的原由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虑并完成以下题目: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名称时间作战两方结果特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三国鼎峙的场面的形成国名成即刻间成立者国都魏蜀吴【讲堂研究】想想,为何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新课标网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论否认者多,必定者少,在戏剧中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有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请说说你对他的评论。
3、你的疑点、难点:【当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确立一致北方的基础的战斗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指A.曹操B.周瑜c.刘备D.诸葛亮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联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A.一致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成立魏国.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国鼎峙场面,三国当时的国号分别是①魏②蜀③吴④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关于三国鼎即刻期的历史表达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三国鼎峙场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B.与东汉后期对比,三国鼎峙有益于当时社会的稳固和发展.是由盘据走向局部一致,由混战趋势相对稳固的过程D.三国鼎峙的出现是一种分裂,不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二、非选择题阅读以下资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良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行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资猜中的“天子”指谁?“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从资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举例说明这个建议能否正确?。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实用3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实用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实用3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川教版【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2.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关系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指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历史上的故事人物是有区别的,
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于是,在袁绍和曹操之间发生了战争。
(课件显示标题)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课件显示曹操头像)简介曹操并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找出他为统一北方所做的准备,军事上组成精锐队伍、农业上开垦荒地、实行屯田保证粮食供应,稳定军心民心,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力量逐渐强大,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让学生读教材上的“读一读”,了解曹操是个重用人才的人。
(组织学生阅读官渡之战的介绍,师生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课件显示)
官渡之战性质?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的影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取胜原因?1政治谋略得当
2重视人才
3重视经济
4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教师引导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实力进一步壮大。
为统一全国,曹操大举进攻南方。
而在南方,孙权、刘备组成联军,有力阻击了曹操的进攻。
其中,赤壁之战就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只不过这一次是曹操大败,为什么呢?
(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课件,向学生简介战争形势与过程。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片断,组织学生观看。
)
(观看完毕后,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赤壁之战性质?军阀混战
赤壁之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影响?为三国鼎立打下基础
孙、刘联军取胜原因?1组成联军壮大实力,战略得当
2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等条件
4曹操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且骄傲自满、松懈轻敌并且战术失误。
(教师引导过渡)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势力只局限在北方,统一全国的目标已无法实现。
孙权巩固了在江南的地位,刘备据占西南(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还占有今天四川,云南等地方)。
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形成。
二、魏、蜀、吴的建立(课件显示)
(指导学生看书,并按下面问题整理,师生共同整理,形成简明知识点,并用课件显示)㈠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国号、都成分别是什么?
(教师强调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也没称帝,他是在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的)
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是三国形成的直接原因
2、三国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不成熟,这也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过渡)三国形成后,各国都努力巩固自己实力,同时又试图消灭对方,那么,他们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魏、蜀、吴的关系(课件出示)
(教师引导过渡)赤壁之战后,三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之间互相牵制。
(教师简单归纳并出示课件)
蜀吴关系:结盟―――破裂―――重新结盟
蜀吴与魏:敌对―――吴魏靠拢,蜀孤立―――蜀吴结盟与魏对立(出示课件)诸葛亮的外交策略:联吴,制魏,保蜀
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几年后,为统一全国,曹操南下,然而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归北,三国鼎立局面由此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互相制约,结束了东汉的军阀混战局面,同时,他们又试图消灭对方,所以,不断壮大自己,重视发展生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选出正确答案)
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孙权B刘备C袁绍D刘表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性质是()
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3.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刘备、孙权
C刘备和孙权D袁绍和刘备、孙权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点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呑吴。
”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A曹操B司马懿C诸葛亮D孙权
6.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
A曹操B孙权C刘备D诸葛亮
二、材料分析:
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请回答:①你认为他的“壮心”是什么?诗歌表达了他怎样的境界?
②说说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你认为他为什么能有此作为?
三、拓展、培优训练
1.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2.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战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3.我们常说,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历史的进步。
那么,从汉朝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你认为它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理由。
23078 5A26娦28714 702A 瀪?X28436 6F14 演a38259 9573 镳30138 75BA 疺33794 8402 萂 p (38175 951F 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