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随手打人的原因

合集下载

爱动手打人的孩子是什么心理

爱动手打人的孩子是什么心理

爱动手打人的孩子是什么心理当孩子在和小伙伴相处时,家长要引导他尊重他人,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其他人也愿意和孩子玩。

但是如果小孩爱动手打人,脾气也很暴躁,不知道分寸。

有时还会动手打长辈,这是很不好的现象。

小孩爱动手打人是什么原因原因一:家人的错误示范几乎每个家里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就是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不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的失误所在。

很多时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少不了会批评孩子,孩子也少不了哭一顿,有些时候,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哭,另一方就会一个劲的安慰孩子,而安慰的时候会帮孩子开脱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没有错的。

原因二:家人缺乏对孩子的关心疼爱当孩子缺乏家人的关爱的时候,也会采用一些方式来获得家人的关系。

比如爸爸一直在玩手机不理孩子,孩子便会过去打扰爸爸,有时候会打爸爸,这种行为其实是说明爱的缺失,家庭中少了爱的教育。

很多时候小孩爱动手打人,都是因为家庭冷漠导致的,让孩子更加的封闭自我,再加上不知道与人如何相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暴力。

原因三: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对外界产生更多的攻击性,他们常常对别的孩子心存戒备,好比是惊弓之鸟,任何一点动静,都可能让他们紧张万分。

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进而通过打人的方式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

孩子的安全感跟父母的陪伴有关,不是跟孩子在一个环境下就叫陪伴,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加强亲子关系。

原因四:孩子的社交技能存在一些问题孩子遇到问题不懂得如何更好的解决,简单粗暴地采取打人的策略,他可能无意中发现打人之后可以最快速的获得自己想要的,所以便认为“打人”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避免使用责骂、逼迫,暴力等粗暴方式,这使得孩子内心积压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改掉动手打人的坏习惯1、给予孩子关爱小孩子是随时随地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的,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父母对自己不予理睬,他们就会想办法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打人就是孩子惯用的“手段”。

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原因

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原因

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原因小孩子喜欢打人的三种原因1、父母间接默许有的宝宝平时在玩耍的时候,总喜欢去轻轻拍打父母的脸,父母这时候也不会与孩子闹脾气,反而感觉孩子这次与自己逗乐,因此默许了孩子这样的行为。

但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如果经常这样,可能让孩子看来打脸或者打人这个动作非常有趣,因此遇到其他人可能也会喜欢做出这样的动作。

因此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这种行为,防止以后出现各种尴尬情况。

2、模仿动画片或影视剧现在很多父母每天都离不开手机、电脑和电视,平时看电视的时候也总会带着孩子一起看,通过动画片或者影视剧,孩子可能会模仿其中的一些情节,慢慢养成爱打人的坏毛病。

在有的父母看来,孩子可能看不懂其中的情节,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看的多了就会模仿里面的场景,比如最常见的打人动作。

3、缺乏父母关爱还有的宝宝自从出生之后,可能父母忙于工作,平时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宝宝缺乏安全感,这样一来渴望被关注的心情就会大涨。

但是可能宝宝无法通过语言或者其他行为表达出来,因此就会通过打人或者闹脾气等引起父母关注。

对此父母一定不要疏忽了,多抽出时间陪伴宝宝,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对宝宝性格养成也会带来很大帮助。

小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1、马上制止孩子不管孩子是为什么打人,你都要立刻坚决制止,握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不可以」。

注意只说「不可以」就行了,千万不要再责骂孩子,不然反而会给孩子强化打人这件事。

2、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孩子打人是因为没办法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你要帮孩子说出他的想法,再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如果孩子情绪真的非常激动,你可以先抱住他,把他带到人少的地方去,帮助孩子和自己都能冷静下来。

等孩子平静下来,你再用缓和的语气和他沟通,了解到孩子的诉求并帮他解决。

3、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对语言能力还不错的孩子,可以引导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比如让他主动的和被打的人道歉,这样也能让孩子练习用语言来解决问题。

【亲子活动】宝宝爱打人的原因

【亲子活动】宝宝爱打人的原因

【亲子活动】宝宝爱打人的原因前言:小宝宝不好好与人相处动不动就打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家长也担心孩子会成长为暴力的孩子。

有些家长则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宝宝能打人了是长本领的表象。

这样的想法正确吗?一、宝宝喜欢打人,误解了父母的“赞扬”宝宝快17个月了,每当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打得叭叭响,躲都躲不过。

看他的意思,也不是表达不满,也不是挑衅,那是什么意思呢?当孩子大约9个月大时,手的功能分化突然发展,从手腕到上臂的主导地位取得了重大突破。

殴打他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我们突然知道某项技能并愿意使用它一样。

宝宝越小,这种“打人”的表达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纠正。

我们除了教宝宝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识,更要教给宝宝正确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宝宝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

当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相当重要。

二、这个婴儿喜欢打人。

他想用打人来测试他们我家宝宝19个月了,不知为何,出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总喜欢打人,有时是有人想抢他的玩具,他要自卫;有时是没事也会“撩”人家。

谁都敢打,搞得在小区游乐场里“名气很大”。

在他打人时,我会打他手,不知对不对,他好像习惯了,我一板着脸走过去,他就会伸手给我打,如此“敢做敢当”,倒让我心里没了底:下一步怎样教育他才好?有些孩子在家里不会打人,当他们进入团体交流时,会打小伙伴。

有时他打人是因为他不能和其他孩子交流。

他想要友好;有时我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他用肢体语言与他人交流,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范围和力量。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的母亲可以握住他的手,教他通过拉或轻轻触摸来与他人交流,并告诉他如果你狠狠地打别人,他们会受伤。

你也可以在他身上试一试,让他有感性认识。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为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达自己的愿望。

要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因势利导让宝宝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如怎样说服别人将玩具还回来,或说服别人“轮着玩”。

孩子出手打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孩子出手打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孩子出手打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孩子出手打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妈妈近来微博博友经常有类似的信息发来:我家孩子1岁多,为什么动不动就打人?高兴时打,生气时也打;儿子2岁半,在幼儿园,稍有不顺心,就动手打别的孩子;女儿3岁了,一点没有小女生的文静,遇事二话不说,先动手解决。

博友说明情况的同时,也询问哥哥有没有打人的习惯?妈妈问心无愧地说,还真没有!而且妈妈收到类似的信息,有时会给出自己的建议,但有时也会反问博友“那您是怎么解决的呢”?十有八九的回答会是,“他打过来,我打回去,让他知道打人之痛,这样他就不会再打别人了”;“先厉声叫停,语言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动武将孩子揍一顿,看他下次还敢打人不”?好吧,如此的回答,也道出了小朋友动辄出手打人的原因之一;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

一、自我意识在2-3岁的小朋友,正是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自我意识越强的小朋友,对于玩具的占有欲望就会越强。

在他们心中,自己想要的玩具就一定要得到,分不清“这是我的”、“那是你的”,得不到就采取抢的方式,如果对方不给,那就动手打人。

其实,这也是此时小朋友们的思考特性吧,他们只想到自己的需求,以及得不到玩具的伤心与难过,但从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二、试探心理小朋友没有任何理由地突然打人,也可以说是缘于多方面的试探心理吧:1.试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被打之人会哭吗?会大叫吗?会害怕吗?会反击吗?其实说白了,也是好奇心在作祟;2.以打人的方式来试探是否可以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力;3.这个年龄的小朋友还不会与别人交往,又不能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那么就会以打人的方式来试探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或矛盾。

三、负面影响正如妈妈开篇所说,很多小朋友的打人行为,其实是家长自己一手造成的。

小朋友犯了错误,或者做了严厉禁止之事,爸爸或妈妈二话不说,先打一顿,那么有样学样,小朋友就会认为,打人是最迅速、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当自己与其他小朋友有了争端,那么他们的解决方式就是攻击性地打人。

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

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

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一、缘故(一)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教育方式的阻碍1、镜头:文文追着小汽车在家跑来跑去,边跑还边学着小汽车“嘟嘟”地大叫,正在写方案的爸爸,一再要求文文“安静一点”,但都被文文当耳边风,爸爸动气地一把抓住文文,狠狠地在他的小屁股上拍了两下说:“叫你不听话。

”2、解读:父亲平常忙于工作,疏于对小孩的教诲,小孩听话时就百般惯宠,一旦小孩犯错误了就拳打脚踢,在这种“溺爱加暴力”的家庭阻碍下,小孩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拳打脚踢或大喊大嚷。

这不是小孩天生爱“暴力”,而是在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从父母那儿得到的体会是负向的。

“绝对权威,高压统治”和“过渡溺爱爱护”类型的家庭都容易导致儿童“暴力”行为的产生。

3、如何样做: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不要对小孩采纳恐吓、打骂的方式,这专门容易让小孩“耳濡目染”,仿照家长不正确的行为。

有的家长在小孩犯了错误时,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确实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小孩讲道理,这不但难以让小孩心服口服,更容易把小孩引向不正确的道路。

父母是小孩仿照的榜样,因此,是“坏榜样”依旧“好榜样”,就取决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了。

4、父母不纵容: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舞小孩的暴力行为,有的父母在小孩被人欺负了时说:“不要怕,你也狠狠地揍他。

”现在的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传授攻击性行为,是在教小孩错误的处理方法。

不帮小孩推卸责任:在生活中有一种家长,小孩不小心摔倒了,做家长的赶忙把他扶起来,生怕小孩哭,就踩踩地板说:“臭地板,坏地板,让宝宝摔倒了。

”要是小孩碰到了桌子,家长就打打桌子说:“桌子不行,碰到宝宝了。

”总之,什么差不多上其他人的错,小孩自身是没有责任的,什么事都怪别人,久而久之,在小孩心目中就产生了一种不良阻碍,什么差不多上人家不行,没有自己不对的,碰到一点事就怪别人,攻击别人。

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和谐正向的亲子关系为小孩提供了一个宽松适宜的心理、物理环境,能够使小孩的心理健康进展。

孩子爱动手打人脾气暴躁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爱动手打人脾气暴躁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爱动手打人脾气暴躁的原因是什么1、家长的过度溺爱放眼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而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一旦稍有不顺心,就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达到诉求。

要知道,家长对孩子的每一点溺爱,都会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将孩子网罗在自我的世界中,让他变得自私、脾气差,甚至跋扈。

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过度溺爱,这样会导致孩子爱动手打人脾气暴躁。

2、缺乏共情能力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出手打人,是因为被别的同学给绊了一跤,而那个同学也不是故意的。

但是打人的孩子觉得自己做得没错,并不管那个孩子有没有道歉,只是想着他害得自己挨疼,那就也让他尝尝疼的滋味,这就典型的缺乏共情能力,只考虑自己,而不会换位思考。

3、触觉防御过当触觉防御是人类进化出来保护自己的自然反应,当触觉感受到危险,比如针尖、刀锋等,触觉迅速反馈到中枢神经,并瞬间做出肌肉动作来规避危险。

如果孩子的触觉过分敏感,就会影响触觉系统的发展成熟,孩子对外来的触觉刺激就无法加以适当的处理,就会表现出触觉防御过当的行为,如打人、咬人等。

孩子爱动手打人脾气暴躁怎么办1、请及时制止孩子打人当孩子打人时,家长需要立刻制止,注意表情和语气都要严肃,不要让他们误以为你在开玩笑。

不建议用愤怒、夸张的口吻,孩子有时候打人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

如果反应太夸张、太复杂,反而可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强化打人行为。

2、了解原因,梳理解决办法孩子爱动手打人脾气暴躁,作为家长一定要去深挖背后的原因,才能有效制止下一个类似事件的发生。

看看孩子的诉求有没有得到重视和满足,孩子是否想寻求家长关注,还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小朋友相处等等。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及时告诉孩子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使是无意的行为,也需要做出道歉,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人们常说,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以父母的行为方式来要求自己。

如果家长一言不合就动手,无疑会给孩子造成错误的示范。

其次,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阅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孩子树立榜样。

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与解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与解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与解析攻击行为在儿童中时有发生,这种行为可能涉及身体接触、言语或情绪的表达等形式。

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往往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了解儿童进行攻击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析这些行为,对于帮助儿童纠正问题行为并促进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每个儿童的攻击行为可能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和解析,有助于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1. 情绪困扰:儿童可能因为内心的愤怒、恐惧、沮丧、挫败感等情绪困扰而表现出攻击行为。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源于各种原因,例如家庭问题、学校挫折或人际冲突等。

解析:儿童缺乏发泄情绪的途径,攻击行为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方式。

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情绪管理技巧和正面的倾诉渠道,有助于促进情绪的健康表达,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2. 学习问题:某些儿童可能出现学习困难,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控制冲动、情绪不稳定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们选择攻击行为。

解析:毫无疑问,攻击行为对学习环境的干扰是不可接受的。

了解并帮助儿童应对学习困难,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资源,以及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策略和规则,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3. 缺乏社交技能:对于一些儿童来说,攻击行为可能是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应对挑战的方式。

他们可能不熟悉如何以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或者缺乏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

解析:为儿童提供社交技能培训、情感智力培养以及冲突解决的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活动和情绪管理训练,帮助儿童掌握积极的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模仿行为:有时,儿童可能通过模仿来展示攻击行为,尤其是在家庭或同伴关系中存在暴力行为的情况下。

解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儿童需要被教育并提供正面榜样。

家庭和学校应该强调非暴力和尊重的价值观,提供包容和和谐的环境。

5. 特殊需求和挑战:一些儿童可能有特殊的认知或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增加他们表现出攻击行为的风险。

解析:为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定制的支持和教育计划,确保他们能够获得适当的关注和辅导。

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背后

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背后

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背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交场合,我们时常能够目睹儿童之间的争吵、打闹以及身体上的攻击行为。

然而,这些攻击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呢?本文将深入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背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需求。

一、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儿童攻击行为的背后可能存在多种背景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压力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背景因素进行讨论。

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父母之间的冲突、家庭暴力以及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等都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出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可能会学习到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表现出攻击行为。

2. 学校教育因素孩子们在学校中度过大部分时间,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是否能够提供良好的行为范例、教授冲突解决技巧以及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3. 社会压力因素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儿童面临的社会压力也逐渐增加。

例如,学业竞争、家庭期望以及各种社交网络的影响等都可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二、攻击行为的心理需求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背后因素之后,我们还需要关注这些攻击行为所背后的心理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攻击行为往往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

1. 探索和表达自我攻击行为通常是儿童表达自己需求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当儿童无法用言语或其他方式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攻击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获得关注和支持。

2. 获得权力和自主性儿童攻击行为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出于对权力和自主性的渴望。

攻击他人可以让他们感到更强大和有控制力,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个人能力的需求。

3. 表达情绪和释放压力攻击行为有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释放方式。

当儿童面临挫折、压力或情绪困扰时,攻击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发泄途径,释放他们内心的不安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手打人
随手打人、无缘无故发脾气、哭哭啼啼等坏毛病就像孩子们成长的衍生物一样,不可避免地、令人反感地出现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

想给孩子们一个理由,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办法吗?
俗话说“七八岁,狗都嫌”,但是我的儿子才3岁,就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的噩梦。

他不是整天哭哭啼啼、动不动就打人,就是该睡觉的时候不睡,无缘无故发脾气。

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积累起来就成了每天让我头疼的大烦恼。

而每当我想惩罚他的时候,他要么给我做一个的鬼脸,我笑过之后已经忘了要说他什么,要么就是早就被他的哭哭啼啼搞得筋疲力尽,最后已经没有力气再坚持原则和纪律了。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好好改变一下自己的方法和态度,彻底结束这场噩梦。

我告诉自己必须要建立规则,然后要求自己把已经确定下来的规则坚持到底。

在这个过程当中,每当孩子试图抗拒规则,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达成令我满意的结果。

因为我知道,凡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他能够改变一次规则,也就能改变一百次。

而次数多了,规则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这样坚持了半年的时间,虽然那些令人烦恼的小问题还是会存在,但是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愈演愈烈。

而且,我也已经能够平静地、胸有成竹地面对他的任何行为。

现在,我就把我的领悟告诉你,帮助你找到适合你家宝宝的解决方法:
恼人行为一:喜欢打人
孩子的理由:这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阶段,通常在两岁左右开始出现。

但是,虽然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却不能忽视他们在这种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和侵略性。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并且帮助他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曾经这样做:为了当即制止他的打人行为,我经常对他说:“如果你再打小朋友,我们现在就走,不让你在这儿玩了!”但是后来我发现,类似的话就相当于告诉他下一次遇上
麻烦的时候还是可以这样做。

因为在孩子听来,我好像再说:“继续吧,直到你被妈妈带走为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现在这样做:首先,决不让孩子逃脱打人应该受到的惩罚。

当他打小伙伴或者是打我的时候,我马上就把他拉开,并且告诉他:“不许打人!打人很疼!”然后我会重申关于不许打人的规则,并且带他离开当时的情境。

比如说,如果我们会马上离开活动场,或者把孩子从这个房间领进另一个房间——也许是走廊。

重要的是,打人的事件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如果他是为了争抢一个玩具而打小朋友,我就会把那个玩具还给对方。

让孩子明白,打人并不能实现目的。

如果他希望玩小朋友的玩具的话,最好通过平和的表达方式。

恼人行为二:哭哭啼啼
孩子的理由:孩子之所以哭哭啼啼,因为这一招确实奏效。

因为每个父母都会对孩子的啼哭很紧张,所以孩子也就越发善于使用这个独门武器——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通过啼哭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曾经这样做:当孩子以普通的音量、平和的方式表示意愿的时候,如果我当时很忙、很累,或者必须处理其他更着急的事情,我通常就当听不见或者索性拒绝他。

但是那样做的后果,基本都是他接下来的大声啼哭。

于是,我只能暂停所有的事情,去看看他到底怎么了。

我现在这样做:简单地告诉你的孩子:“我不听哭声。

如果你好好说话,我可以考虑满足你的要求。

”我这样说,也会真的按照自己说的,好好去听孩子的需求,然后再好好考虑一下同意或者拒绝他的理由。

如果确实应该拒绝,我还会简要地告诉他为什么,这样既能让他明白原因,也让他感觉到大人没有应付他。

那样,虽然他还是会不高兴,但是至少不会再啼哭了。

恼人行为三:发脾气
孩子的理由:两三岁的小孩子很难用语言表达他们的不满,所以当他们感觉到愤怒、恐惧或者有什么令他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愤怒、喊叫或者其他的过激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

等到再长大一些,到了四五岁,孩子们就通常是有所图谋地使用发脾气这个手段了,
当他们的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发脾气是表达不满的最淋漓尽致的方式。

当然,在孩子累或饿到极点的时候,他们也会借题发挥地闹一闹。

我曾经这样做:每到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经常一下子就被孩子激怒。

于是我可能会回馈给他同样的喊叫、推搡,甚至把他夹在胳膊下面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打几巴掌。

现在看来,越到这种剑拔弩张的时候,我的反应越应该相反——尽最大可能保持平静和常态。

因为事实是如果在他发脾气的时候我也跟着大声吼叫,等于就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他这种不好的行为。

所以到了后来,我基本能够要求自己发现情绪有些失控的时候,就让自己深呼吸,默默数数,要求自己冷静下来。

我现在这样做:当孩子死活不愿意做某件事,或者是因为被我拒绝而显得十分沮丧的时候,我总是尝试着带上一些感情跟他说话。

比如说他因为我不允许他在饭前吃曲奇而暴跳如雷的时候,我会耐心等待他安静下来,然后温和地对他说:“妈妈知道你特别想吃,也知道你现在很不高兴。

但是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吃饭了,我曾经说过,饭前半小时之内不可以吃点心。

其实妈妈已经在饭后准备了好吃的蛋挞,如果你好好吃饭的话,到时候就能多吃一个。

”我发现,这是一种能够控制情绪的说话方式,表达了我的意思,又带着对他的充分尊重和爱。

恼人行为四:不按时睡觉
孩子的理由:原因很简单:当我们希望孩子能按照我们安排的节奏该吃吃、该睡睡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乖乖听命的。

无论是两岁、三岁还是四岁的孩子,他们都非常希望表现出自己日益强大的独立性。

他们不希望被别人安排说:“你该上床了。


我曾经这样做:说实话,在上床睡觉这件事情上,我原来并没有一个一贯的原则,所以这种睡觉前的拉锯战时常发生。

一般到了周末,我总会允许他熬会儿夜,或者看着看着电视就在沙发上睡着了。

平时,也会因为他说口渴了或者说还没有跟奶奶说“晚安”呢,就让他借机再在屋子里晃荡一会儿。

现在我明白,如果我早一些让孩子明白在睡觉的事情上妈妈是不可让步的,那么按时睡觉可能早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我现在这样做:我给他确定了一个作息时间,并且从一开始就强制执行。

我制定的《睡觉条例》规则明确:“晚上八点我们必须上床,你换上睡衣,我给你讲两个故事。

”然后我们每天晚上都按照这个规律进行。

在这件事情上,全家人都很配合,在孩子临上床前去厕所尿尿的时候,爷爷奶奶和爸爸都会平静地和他说一声“好好睡”,有时候还会抱抱他。

一开始,他特别不乐意,甚至大呼小叫,抵抗睡觉。

但是事实证明这只是暂时现象。

当然,为了让他感觉到有一些事情是由他控制的,我宣布他有权力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睡觉、听哪两个故事以及床头放上维尼熊的还是机器猫的闹钟。

当然,我们也会机动灵活,比如说他今天白天很兴奋,那么就会让他早点上床,否则极度疲惫反而会让他易怒,也就是俗话说的“闹觉”。

恼人行为五:行为挑衅
孩子的理由:记得我是从孩子两岁开始,觉得他变得特别不好带的。

因为他一下子变得顽固不化、不讲礼貌,而且一点儿也不听话了。

他最喜欢说的就是“不”字。

因为到了这个年龄,他开始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有控制权和改变权的,而且他们尝试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我曾经这样做:对待孩子的挑衅,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通过争论或者恳求去让他顺服。

但是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家长们都会犯一种错误,我们总是把他们当作一个大人来讲道理。

比如说,当他不听话的时候,你就会一条一条地列举出他为什么应该听话。

但是,这一点儿作用没有,因为这不是教育和训练,而是一种乞求。

我现在这样做:根本不去争论,坚决明确地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才是被许可的。

我会告诉他说:“妈妈知道很多事情你都不想做,比如收拾玩具。

但是,并不是你不想,这件事就可以不做了。

相反,这是应该你做的事情,你必须去做。

好了,我们现在就开始,妈妈知道你可以做得很好!”然后我会就当他已经听话了,开始帮助他收拾玩具,一件件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TIPS:有效执行家庭纪律的DO和DON'T
DO
* 每一次你的执行纪律的时候,都要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支持。

这样将帮助你的孩子学习怎样让自己的行为更可取。

* 在平和舒适的时间里,和你的孩子讨论一下你对他的期望。

当父母的音量越低的时候,孩子们越会张开了耳朵好好听,而且他们心理的抵触情绪也就越少。

DON'T
* 在错误行为发生了很长时间以后才去纠正。

这是父母们最通常的问题,事情拖的时间越长,之后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越差。

* 在教育他的时候,没完没了地唠叨,一遍遍地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