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论白居易阅读答案翻译
白居易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白居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元]辛文房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注] 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D.不尚艰难艰难:艰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权贵有嫌其出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B.乃放纵诗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于是余有叹焉D.为游赏之乐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阅读练习2 人教版 试题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阅读练习2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膺字符礼,颍川襄城人也。
膺性简亢,无所交接。
初举孝廉,迁青州刺史。
复征,再迁渔阳太守。
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
鲜卑数犯塞。
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
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先是,百姓屡被其害。
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
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再迁,复拜司录校尉。
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
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受辞毕,即杀之。
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
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败,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
”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
考死,妻子徒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鞠躬:弯腰行礼。
B.休沐..不敢复出宫省休沐:宫吏按例休假。
C.考死..,妻子徒边考死:被拷问处死考。
D.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禁锢:限制不准做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的是……………………………………………………………()以母老乞不之.官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其见.慕如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以公事免官是以.后世无传焉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重声誉、讲节操的一组是…………………………………………………………()①膺性简亢,无所交接②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③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④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⑥乃诣诏狱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膺性情简慢高傲,不喜欢跟人交际。
新唐书?白居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白居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白居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白居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白居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一)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汉书李陵传阅读题附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汉书李陵传阅读题附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汉书李陵传阅读题原文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
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注】①酒泉、张掖:地名。
②贰师:即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
无功而还。
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
③辎(zī)重:粮草。
④浚(j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高考语文文言文汉书李陵传阅读题题目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
《汉书—李广苏建传》和白居易《李陵论》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汉书—李广苏建传》和白居易《李陵论》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杀伤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①降!”遂遮道急攻陵。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
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
”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
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令军士人持二升粮,一半②冰,期至遮虏障者相待。
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
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
......”.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汉书·李广苏建传》注:①趣,cù 赶快;①半,大片。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①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②,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③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新唐书_白居易传_阅读附答案

新唐书·白居易传阅读附答案(一)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用。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履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图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着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序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格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又讥众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7.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8.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浮图,亦作浮图、休屠。
高考语文文言文汉书李陵传阅读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汉书李陵传阅读题附答案为了帮助高考考生备考语文文言文,接下来,我为你分享。
高考语文文言文汉书李陵传阅读题原文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
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注】①酒泉、张掖:地名。
②贰师:即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
无功而还。
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
③辎zī重:粮草。
④浚j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高考语文文言文汉书李陵传阅读题题目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
福建省惠安一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惠安一中2008届高三年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2007.11.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9分)甲文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后闻陵降,上怒甚。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1]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2],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 [1]媒蘖(nie):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2]弮(quān):弩弓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
忠、孝、智、勇四者立,且死而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提步卒不满五千提:率领B.抑数万之师抑:遏止C.遽加厚诛诛:诛杀D.设使陵不苟其生苟:苟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C.①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②以其无礼于晋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陵论白居易阅读答案翻译
李陵论白居易阅读答案翻译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
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
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
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
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
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
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
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
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
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
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
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
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
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
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
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
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李陵策名上将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爱:怜爱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
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②深入虏庭,而能以
寡击众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④坠君命,挫
国威,不可以言忠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
甚矣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1l.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
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
白居易对此
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
毁声名,移祸亲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3分)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3分)
李陵论白居易阅读答案翻译
9.D(爱:吝惜。
)
10.D(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
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
)
11.C(“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
)
12.(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获罪”“讥”各1分,大意1分)(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让
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
(“苟免”“微”各1分,被动句
1分)(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
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但”“患”各1分,大意1分)《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
”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
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
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
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
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
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
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
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
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
”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
然
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
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
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
然而到了
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
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
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
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
他
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
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
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
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
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
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
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
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
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
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
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信,他
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
的始终。
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
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
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
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
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
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
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
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
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
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所
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道。
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