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1861俄国改革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你知道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吗?想了解农奴制改革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农奴制的基本简介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
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俄国农奴制度的确定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能由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
封建农奴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1581年,伊凡四世(雷帝)为保证地主拥有劳动力,实行禁年,剥夺农民在尤里节前后的出走权。
1592~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国实行土地和户口登记。
凡记入地主名下的农民便成为农奴,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达6个月以上便沦为奴仆。
1597年,沙皇下诏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5年的农民,农民更加牢固地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当时,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3种。
地主农民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逐步失去了人身自由。
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1607年颁布的法典规定,地主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15年,收容逃亡农民者要受罚款处分,窝藏逃亡农民者要被追究。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人教选修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上课)

②掠夺性 “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③欺骗性 没有真正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探讨: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 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等各个方面,即: (1)经济领域:工业化、全球化 (2)政治结构:民主化、法制化 (3)社会结构:城市化、都市化 (4)思想观念:理性化、科学化 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 业社会的大转变。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启动于1861年 的农奴制改革。
果戈里:《死魂灵》揭露了19世纪俄国专制 农奴制,刻画了一批腐朽、没落、庸俗的地 主、官僚和新生的投机商人的丑恶形象。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 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 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 战争反映的实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 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英法)间的战争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 一、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的自治机构;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实行无等级审判, 1、经济近代化 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使俄 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治近代化 俄国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出 现了一些民主化、法制化的气息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改革背景)
——俄国农奴制危机
一、政治上:
俄国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沙皇统治; 二、经济上:---[根本原因] 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三、思想(社会)上: 新思潮的涌动冲击了沙皇统治
十二月党人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知识分子激进派 )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最全版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课程标准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从劳动力、市场、资本等方面分析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教学中注意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文字表述以及图片等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2.简单了解克里米亚战争的过程,重点从国际地位、国内矛盾方面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迫切性。
3.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表述、史料来引导学生思考“农奴制改革条款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内容有哪些?”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图表建构“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从1861年改革带来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变化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历史进步意义。
5.引导学生从俄国政治体制的落后、经济基础的薄弱等方面,理解农奴制改革的残余,进而认识改革的局限性。
6. 可以用表格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从俄国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等方面,概括废除农奴制后俄国的政治近代化发展。
7. 从俄国农业、工业两大经济部门入手,帮助学生归纳1861年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认识俄国经济近代化的情况。
8.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亚历山大二世成功发起农奴制改革的原因?”,进而认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1. 废除农奴制的经济背景:一方面,由于城乡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农奴制度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奴制的危机;另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奴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农奴制度所维系的自然经济以及占人口多数的农奴的贫困,更不能为工业革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
2. “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在改革中,农民为了获得份地要交纳赎金,农民向地主交付现金后,实际上就结束了彼此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封建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
高三历史俄国1861年改革

第4课俄国1861年改革一、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1、根本原因: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俄国社会经济落后;2、直接原因: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惨败,加剧了俄国的经济危机;※克里米亚战争:战争意图:争霸东南欧;时间:1854年至1856年;交战双方:俄国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战争结果:俄国惨败;惨败根源:俄国农奴制的腐朽落后;实质认识:资本主义的英法对封建落后的俄国的胜利;主要后果:动摇了俄国的霸权地位,引起了俄国国内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3、阶级矛盾: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沙皇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二、俄国1861年改革的概况1、开始标志: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2、根本目的:维护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3、改革内容:(1)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农奴的生活;(2)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须出高价赎买;4、改革实质: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厚颜无耻的掠夺;5、改革性质:由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因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的改良运动;三、俄国1861年改革的作用1、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使农奴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②勒索了大量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③扩大了国内市场;(2)1861年改革的最大成果:基本了废除了封建制度,使俄国走了资本主义发展之路,成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俄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2、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并称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要的资产阶级改革之一。
它不但是俄国历史开展的转折点,也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尤其是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进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学习本课,在背景、过程、措施、结果等方面要结合中国近代史进行学习,将会有很大的裨益。
课程标准:深刻理解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掌握改革的主要举措及深远历史影响;史论结合,分析历史开展的大势及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三观教学: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认识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开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开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教学难点: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方法: 资料阅读评议,视频教学;小组讨论,撰写论文等。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观看视频,俄国农奴的悲惨境遇,体会农奴制的罪恶及对资本主义的严重阻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改革发生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政治:俄国农奴制下,农奴暴动不断,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经济: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经济开展的阻碍;(3)思想: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展开剧烈的争论,俄国思想界新思潮涌动;(4)军事: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国家矛盾激化,迫使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直接原因)二、改革的目的与性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的性质:是1861年沙皇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主持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实质: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
三、改革的内容:公布“二一九法令”(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2)经济:A、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B、农民获得份地数量低于改革前耕种的土地量;获得是贫瘠的土地;付出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大象版选修1教案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大象版选修1教案介绍
19世纪中叶,俄罗斯经历了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即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
这场改革让俄国农民从长期处于奴隶状态中解放出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改革的背景、具体措施、成效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场历史事件。
背景
在18世纪,俄国海外领土的扩张使得国内财富比例的不平衡更加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当时的俄国农民都是属于庄园主的私人财产,被完全掌控。
作为庄园主的农民主要种植粮食,虽然他们被迫种出去的粮食要比他们家人和动物吃的要多得多,但他们的生活仍然很困难。
在这个时期,欧洲其他国家已经开始了渐进式的解决农民问题,多个国家实行了农奴制的改革,为农民争取一定程度的自由。
因此,俄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具体措施
为解决这个问题,俄国终于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度改革,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解放农奴的敕令。
改革让农奴成为了自由的市民,同时也要求庄园主承担更多的义务。
主要措施包括:
•废除农奴制
•赋予农民自由
•确定农民的财产权
•建立自由的农民协会
•废除法槌
成效
改革之后,农民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可以自由地移动和自由地从事其他工作。
俄国的工业和商业也因此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通过改革,俄罗斯开始逐渐步入现代化社会。
结论
总的来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对俄国农民自由和俄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俄国在经历这次改革之后,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更加现代和先进的国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俄国的改革》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俄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教材从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对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针对1861年改革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意义和影响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次改革,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这次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对1861年改革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准备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激发学生对改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1861年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第1课《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从材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是什么。(不得抄录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我们与文明的斗争”指的是什么? 什么历史事件验证了材料的预测? (3)材料二中“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 的发展有用的一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农奴的反抗斗争。
结合图片和材料归纳:19世纪中期俄国农 奴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材料 2:农奴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 材料 1 :农奴的贫困生活 ① 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领主所有;农奴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 ② 农奴的人身、财产都属领主所有; 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并追回其妻子儿 女及其财产。 ——《法律大全》 ,处于 ③ 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十分严重 材料 3 : 19 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 , 曾经有 社会最低层,处境恶劣。 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 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他们的住房狭小 结合俄国农奴制特点思考:这种制度会, 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第1课 1861年俄国改革背景 探讨19世纪中叶俄国面临的问题并寻找对策
面临的问题 农奴 资产阶级 可能的对策
知识分子
统治阶级
知识拓展
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以奴役制 为主要形式的地主或国家剥削农民的主要经济和法律制度。 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自由农民) 和宫廷农民。 地主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 附于地主,他们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处于社会 最底层。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于封建主,人身是自由的,但担负国家 繁重的贡税和无偿的劳役。 宫廷农奴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从属于宫廷。
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决定农民份地大小 和好坏;能决定农民 应承担的义务
A、要交付赎金
•首先现金支付赎金的20%---25% •余款在49年内对政府逐步还本付息
B、承担各种义务
•还清本息后才合法拥有土地
C、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定
•付清赎金前,须服劳役,付代役租, 不能随意离开赎地
D、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1为何把将与西方的这场战斗称为“文明”之 战? 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2对结局为何又如此悲观?
克里米亚战争 ——帆船与汽船的较量
俄国在战争中使用 的帆船
英国铁甲舰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俄国-英法土) 木帆船---汽轮机船 滑膛枪---来复枪(射程的三分之一) 人背牛拉运物资---铁路、汽轮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1860年
企业 数 99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 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 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 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 以上材料节选自<<俄国社会经济史>>
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 在俄国政府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 时期开始了.
-----恩格斯
1855年2月18日午夜,尼古拉一世 命令给莫斯科、基辅和华沙分别 发去如下文字的电报:“皇帝正 在死去,并向所有的人道永别。”
沙皇尼古拉一世承受不了沉重打 击服毒自杀了!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 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国制订了三个改革方案:
方案一:解放农奴,但不对其进行土地的分配 方案二: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
的土地 方案三:解放农奴,让农奴有偿获得一定的土地
任务3:如果你是亚历山大二世,你认为当时情
况下,哪个方案更具操作性?为什么其他两个方案不 合适?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 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 把手指砍掉——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任务1:你认为亚历山大二世做出了什么抉择?
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任务2:亚历山大二世的智囊团为当时风雨飘摇的俄
俄国的扩张
波罗的海
(瑞典)
至20世纪初, 2200万平方公里
地跨欧亚
三次瓜分波兰
沙俄
西伯利亚、中国、 中亚
时间:16—-19世纪
(土耳其)
黑海
空间:
欧洲内陆小国
地跨
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寻道图强
----俄国的改革之路
“俄国之父”
-----彼得一世 用野蛮制服了 俄国的野蛮
(马克思)
生活习俗方面 推行西方文明生活
19世纪上半叶农奴起义频繁 (政治上)
反对专制要求民主的变革呼声高涨
动摇统治 基础
(思想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军事上)
国际地位下降, 国内矛盾激化
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迫在眉睫!
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分子的预测:“我们这与 文明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以辽阔的疆域和 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显然无济于事。当 我们谈论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 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 步前进,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 而是走向失败。”
方式,以适应新的经济 生活和军事生活。如着 短装、剪胡子等。他下 令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 必须上学,不毕业就不 准结婚。他还强行推广 西欧上流社会的社交习 俗;出版《青春鉴》, 作为年轻人的行准则。
强留迫胡行须 人许 可剪证胡子
彼得
大帝审问
王子阿列
克塞
彼得参与了拷 打以及致他 死亡的 整个过程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 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 的脚下;如果我们不同意 减少残酷性和改善人们不 可忍受的的生活状况,那 么尽管我们反对,他们自 己迟早也会这么做的;治 理俄罗斯这样幅员辽阔的 国家,只能用专制君主制, 舍此皆为下策。
法上依附于地主,他们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 最深,处于社会最底层。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于封建主,人身是自由的,但担
负国家繁重的贡税和无偿的劳役。
宫廷农奴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从属于宫廷。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怎么了?
(经济上)
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制严重阻碍资的发展
19世纪初期
(劳动力、资金、市场、技术)落后于西欧
(3)组织上:由村社负责控制农民
19世纪中叶的俄国该向哪里去?
亚里山大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性质:
观点一: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
一封次建自地上主而主下持的具下有的资资产产阶阶级级性性质质的改改革革。;
观点二:1861年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 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1547-----1584年 伊凡四世(留里克王朝) …… 1613-----1645年 米哈伊尔三世.罗曼诺夫(罗曼诺夫王朝)
…… 1689-----1725年 彼得一世 1725-----1727年 叶卡捷琳娜一世 …… 1761-----1762年 彼得三世 1762-----1769年 叶卡捷琳娜二世 1796-----1801年 巴维尔一世 1801-----1825年 亚历山大一世 1825-----1855年 尼古拉一世 1855-----1881年 亚历山大二世 1881-----1894年 亚历山大三世 1894-----1917年 尼古拉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
一.19世纪中叶的俄国怎么了?
列
宾
《
伏
尔
加
河
上
的
纤
夫
》
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 国以奴役制为主要形式的地主或国家剥削农民的主 要经济和法律制度。
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自 由农民)和宫廷农民。
地主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
1858年10月,亚 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 备改革的三条原则: 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 生活有所改善;使地 主立即放心,相信其 利益有保障;强大的 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 摇,社会秩序一分钟 也不能被破坏。
“二一九法令”
1、主要内容: (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2)经济上:土地仍属地主所有; 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