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窃读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导学案第二课时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导学案第二课时【小编寄语】上一个内容,小编已经跟大家分享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导学案第一课时的内容,大家觉得如何?其实,导学案第二课时的内容更精彩,下面,就一起跟查字典语文小编来学习学习!【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2、我会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勾画、批注,达到理解本课内容的目的。

3、我要学习抓住动作和心理刻画人物品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重点语句和表达方法,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从动作和心理描写中感受人物思想情感【预习导学】(课前15分钟完成)一、我能听写新词二、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注意读好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的句子。

【自主学习】(8分钟完成)1、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

2*、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作者两次截然不同的窃读经历。

3*、请结合文中的句比较分析两次不同的经历,并体会“我”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合作探究】(25分钟完成)1、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言,并做好记录4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写。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导学案第二课时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1《窃读记》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1《窃读记》导学案
4.学生能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作者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风格差异。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窃读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能独立完成课后阅读练习。
2.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对文章进行深入剖析,提高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4.学生能在课堂讨论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1《窃读记》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理解《窃读记》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其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本课的新词汇,如:窃读、贪婪、享受等,并能在口语和写作中恰当运用。
3.学生能分析并背诵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提高对语文知源自的积累和感悟。2.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互动讨论
1.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师针对文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2.设计意图:
提问法和讨论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互动讨论,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学生对故事性的文章通常具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可以将文章的故事性作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
(二)预习指导
1.预习目标:通过预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窃读的概念,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为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内容:阅读《窃读记》全文,关注文章中的新词汇和优美句子,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课后反思:
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五年级上册)
班级五课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时1课时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4*我的‚长生果‛
课后反思
5、古诗词三首
学习收获
学习收获
课题 6.梅花魂课时第2课时
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五课题 8*、小桥流水人家课时 1课时使用日期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五年级课题 9鲸课时第1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9鲸课时第2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10*松鼠课时 1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课题 11、新型玻璃课时第 1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课题 11、新型玻璃课时第 2课时
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五课题 18*慈母情深课时 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
(语文第九册)
班级课题 12*假如没有灰尘课时 1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13钓鱼的启示课时第1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课题 13钓鱼的启示课时第2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课题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时第1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16*珍珠鸟课时第1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第1课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第2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五课题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一)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一)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一)人教版1窃读记学习目标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3.出示相关句子.第一课时直奔“窃读”.整体感知.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品味“窃读”,感受渴望.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入研读.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交流.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4.诵读句子.回归整体,理清层次.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积累内化,课外拓展.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过程学习目标认识本课生字.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揭示课题.质疑问难.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深入感悟,明白道理..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积累运用.培养能力.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拓展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3走遍天下书为侣学习目标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2.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2.齐读课题.释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再读课文.理清层次.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3.出示关键句子: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第二课时激趣读文,深入感悟.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积累运用,升华认识.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拓展活动.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布置作业.背诵第7自然段.2.抄写生字词.3.完成课后“小练笔”.4我的“长生果"学习目标认识“扉、瘾”等12个生字.学生互相提醒认清字型,读准字音.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同学们听说过“长生果”吗?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运用平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懂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3.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部分画下来.细读课文.感悟体会.“我”的“长生果”是什么?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相关的句段.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ll、14自然段.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等词语.3.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4.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积累语言.交流感受.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2.课外积累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口语交际·习作一学习目标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组内讨论,人人参与.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全班互动,交流评价.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展辩论.启迪思维.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第二、三课时习作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阅读提示.明确要求投影出示习作内容: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试写初稿,反复修改.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朗读佳作,共同赏评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誊写作文,制作小报.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2.整理习作和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以“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回顾·拓展一学习目标.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课前准备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教学过程回顾“词语盘点”.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交流平台.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日积月累.激情导人.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3.背诵名言.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5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游介绍,激趣导入.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指名交流.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3.指名答.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品评诗句.升华情感.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第二课时乐调情.播放歌曲《故乡的云》.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读入情.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品悟情.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议深情.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记生字.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练写.6梅花魂学习目标.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2.自学生字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揭题.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2.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3.揭题释题.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初读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合作交流.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4.全班交流.第二课时听写词语读“三哭”.感悟真情.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

《窃读记》导学案

《窃读记》导学案

《窃读记》导学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窃读记》学习目标:1.掌握理解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窃、腋”等七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流利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一、导入。

二、学习目标一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记住字型。

2.勾画、理解有关词语。

3.完成当堂训练一、二、三题。

三、学习目标二1.再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当堂训练第四题。

当堂检测一、比一比组词:抄()吵()炒()妙()峻()梭()酸()唆()二、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隐藏()暂时()担忧()惧怕()光顾()鼓励()三、给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下打“√”。

目的地(dìde)踮起脚尖(diàn diǎn)暂时(zàn zhàn )支撑(chēng cēng)智慧(zhìzì)贪婪(lán nán )四、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感情深,非常留恋,不忍离别。

()2.形容雨极大,像盆子倒的一样。

()五、照样子写句子: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家乡。

我离开了家乡。

1.我舒舒服服地坐在松软的沙发上。

2.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那本我读过的书。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体会作者遣词句的精妙。

2.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1 窃读记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1 窃读记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1 窃读记导学案1、窃读记一、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正确读写“窃读、惧怕、充足、屋檐、支撑、炒菜、锅勺、踮起脚、哎哟、饥饿、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

2、通过自读、品读、悟读,体会窃读的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重点)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与好处。

(难点)二、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三、知识链接: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小英子在北京长大。

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课前积累读书词语:一目十行、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囫囵吞枣自主学习一、我会用心地把课文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二、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我还想把这些好词抄写两遍,并会用上其中的一两个造句。

三、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课文以为线索,以“我”、两个场景的插入,表现了。

我还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可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去概述。

)四、通过细读课文,最让我感动的情节是?五、我知道课文都哪些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我要抄写这样的句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窃读记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窃读记导学案

1、窃读记【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学习准备】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生字卡片;媒体资源【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导入1、师板书课题:窃读记,生齐读。

2、读题质疑:“窃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窃读”?3、本文作者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关于林海音,你还知道什么?师生共同交流作者资料。

二、自主预习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学习这些字词。

2、再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四、展示归纳1、全班汇报:哪些字词容易读错写错,请你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学生交流完毕,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读写一下这些字词。

2、请2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拓展练习1、抄写易错易混的生词新词。

2、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读书感受的语句,用铅笔划下来。

第二课时一、知识回顾1、幻灯出示本课新词,学生认读。

2、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小组合作,汇报展示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集中体现小姑娘窃读时复杂滋味的语句,用“_____”线勾出。

(1)检查学生查找的情况(2)全班齐读这句话: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3)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快乐”之后又“惧怕”?2、全班交流。

预设句子一: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案(优秀8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案(优秀8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案(优秀8篇)《窃读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2、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3、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记叙与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2、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1、“窃”字的含义:(1)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2)浏览课文内容,理解“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明确: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2、“窃读”的含义:(1)一般含义;(2)放在文中考察其含义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3、小结:对词语的理解与把握不仅要知道它在字典中的意思,还应把它放到文章中考察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二、梳理文章的脉络1、分析文中详写的主要事例由题目可知本文是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中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具体详细地写了两件事同学迅速浏览,要求:(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情明确:(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2)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感激2、学习文中略写的内容——“我”“窃读”的方法这两次详细描写的事例也告诉大家,“窃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文中也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明确:(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不要求逐点答到)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三、深入理解作品内容1、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事读起来都让人感觉很生动,因为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思考:在写作时,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提示: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表现2、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①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②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预习作业: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浏览课文内容,理解“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朗读课文,勾划生字词并思考“窃读”在本文的含义讨论明确学生迅速浏览,按照要求完成任务讨论明确学生小组讨论,勾划“窃读”的方法讨论明确学生思考:在写作时,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讨论明确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任务:(1)划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2)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物的心情,写在书边(假如我是主人公,我会有何种心情);(3)依据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散读你圈划的内容作业抄词作业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全班交流注意:(1)学生回答过程中加以提示、引导;(2)朗读方式多样化:学生个别朗读;重点段落全班集体朗读;精彩段落分析之后再富感情朗读二、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请同学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要点)“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三、小结: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拓展(古今中外爱读书之例)1、其实,还有很多人们爱读书的事例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吗?(提示:例如中国的成语故事)明确:可列举匡衡“凿壁偷光”等2、总结:这些古今中外的人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但他们仍热爱读书,并想尽办法读书3、联系实际:(1)请同学回忆自己是否也有“窃读”的经历;(2)联系课文、成语、材料,对比自己的学习环境,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全班学生交流划出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思考: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讨论明确思考:其实,还有很多人们爱读书的事例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爱读书的人吗?讨论明确联系实际思考:(1)请同学回忆自己是否也有“窃读”的经历;(2)联系课文、成语、材料,对比自己的学习环境,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作业1、搜集课外勤学苦读故事至少3则2、完成本课练习板书设计窃读记“窃” 林海音“窃读”因窃读被赶出书店——孤独无助详写两件事人物描写得到帮助,读完好书——感动、感激略写窃读方法————一个家境贫困却酷爱读书的穷学生《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篇二【教材解读】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
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学案
点案
★知识链接★
林海音(1918—2001),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有著作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编号:Wxyw201401501审核人:
主备人
陈玮
预计课时
2课时
课题
《窃读记》
上课时间




1.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出示课件:“我”在“窃读”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师小结,并板书。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点评。




窃放学之后——匆匆赶到书店贪婪的读着(1)
读窃读经历(2—9)
记夜晚降临——离开书店,浑身轻松(10)
2、“我”在“窃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通读课文,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品勾画的句子。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自主学习★
①生字词熟读。
窃踮哟惧檐皱腋婪辘
惧怕贪婪屋檐急匆匆皱眉头
②意思解释:白日梦依依不舍
饥肠辘辘倾盆大雨
★合作探究★
一、课题解析:“窃”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意见)。在“窃读记”中选第( )种解释,在“行窃”中选第( )种解释,在“窃以为不可”中选第( )种解释。
二、读课文,感悟读书的乐趣。
★拓展延★
1、“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名言警句,让学生对于读书有感悟。
出示林海音生平资料和图片,引出课题。
第1题展开对学。
对第2题展开群学,并指名一组展示,其他组点评。(课件出示词语)
对第二大题题展开群学,并指名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组点评补充。
教师引入。
对于三个问题展开群学。(每个问题分别指定2组群学,一组展示,一组点评)在交流中抓住动作和心理活动来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