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后四首 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共34张PPT)
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
· ·
《 卜 算 子 咏 梅 》 陆 游
第《 卜 算
四子 黄 州
章定 慧

第送 友

人 》 李
章白
第《 题 破
二山 寺 后
章禅 院 》
第 一 章
总 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 的咏怀之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 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 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 爱国情怀。
这首词上片以象征和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遭遇,环境被渲染得 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以拟人手法写梅花的品格。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 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的凄 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 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 “想见”,正是 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 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 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 咏梅的杰作。
作 将 禅 《 卷 《 集 今 有 意 出 的 运 一 格 主 田 人 ( 可 详 常
,
3 2
军院题。常》存独境清笔用派接要园。今能,建
墓 》 等
》 《 吊
破 山 寺
代 表 作
建 集 》
卷 和
《 常 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8张PPT)

自学指导及检测二
(10分钟)
借助书下注解理解诗意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初升的太阳。
今译:清晨我漫步走到这 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 着高耸的丛林。
简析:首联点明了时间、 地点,写出古寺清新幽 静的环境。
弯曲的小路
曲径通幽处,
幽静的深处
禅房花木深。
僧人居住的房舍。 今译:一条曲折的小路通 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 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指各种声响
万籁此都寂,
只。
但余钟磬音。
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 敲磬停歇。
今译:万物一片沉寂, 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 声。
简析:尾联以有声衬无声, 是上联哲理思考的延伸 和深化,营造出诗人内 心的“静境”,表现出 诗人淡泊的情怀。
有人说,既然万籁此都寂, 就不应再有钟磬音,你对此 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写法, 用钟磬音把环境衬托得更加 清幽静谧。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 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 __浮__云__游__子__意_,__落__日__故__人_情___。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是: ___挥__手___自__兹__去__,__萧__萧__班__马__鸣______。
1、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 歌。 2、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 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常建:唐代大诗人。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 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 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 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 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 的境界。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 (5分钟)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课件-PPT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课件-PPT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
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著有《李太白 集》 。
1.郭:外城
10.萧萧:马的叫声
2.白水:明净的水 3.为别:分别
11.班马:离群的马,此 指载人远离的马
4.孤蓬:又称“飞蓬”,这里比喻飘泊无定的游子
5.征:远行
6.浮云:漂浮的云
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阳一样挽留不住.
人生空幻
失意自伤 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一尊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门休前将流白水发尚唱能黄西鸡,。热爱生活、
中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 人。
世界,那么这里则写出一位幽人,似真似幻,他仿佛 一只飘渺的孤鸿,独自来去于这一片幽寂世界之中。
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 人。词人经常这样称呼谪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 夜渡吴王岘”、“幽人拊枕坐叹息”。也许是巧合, 这些诗句的背景大都是晚上,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的魂 灵在黑夜里无声的叹息。这个世界本应是丰腴完美的, 这也是“幽人”的心志,但是世人皆昏昏在睡梦之中, 既不知其残缺,更不知幽人所苦,所以词人只能在清 冷的世界里孤独徘徊,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这种处 境与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雁何其近似!
9.自兹去:从此离开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ppt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ppt

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 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 说“徒有”。“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 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古今对译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状元成才路 这高高城楼上啊。
亭纳夕 为凉阳 纳的西 凉下 设与景素。月东升, 清爽闲适
下与素月东升 给人实际的感
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
荷风送香气 ,觉 而( 且竹一 ,露快 “一 夏滴慢 日) ”清响。 可畏而“忽”落, 明月可爱而“
欲取鸣琴弹 ,渐现”出恨起一无,种只心知表 音赏。
纳凉的真实感受。
表达对友 人由 “的境 知界 音怀清 ”念幽 、想 从到纳弹凉琴过,渡想到到怀人 。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 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
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 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过面临 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 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 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

八下课外古诗词后四首PPT学习教案

八下课外古诗词后四首PPT学习教案
※匈奴进犯的底气何在?
A.天时——秋天,战马草料充足
B.地利——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14页/共60页
细品——局部推敲 ※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分析“将军金甲夜不脱”至“幕中草 檄砚水凝”。
第15页/共60页
以上几句写出征行军的情况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 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 析。
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 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 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 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 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 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 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首联 被贬的原因
颔联 申述忠心 紧
颈联 即景抒情

尾联 交代后事 扣
返回首页
第35页/共60页
全诗情感 :
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 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
第36页/共60页
本诗的特点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 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 律中的精品。
塑造了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
第17页/共60页
小结:通过这六句诗的描写,我们 不难想象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他们于恶劣的环境中半夜行 军,不畏艰险,威武雄壮,将领身 先士卒,部队纪律严明,这样的军 队定能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 。
军队——勇猛顽强
第18页/共60页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第16页/共60页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 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 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 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 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 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 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 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 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 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9张PPT)

• 《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 修焉。”孔颖(yǐnɡ)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 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 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云:“此亦淫奔之诗。”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现代学者 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 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 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 寄托其情思。
疏通词句,把握内容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
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 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国风·邶风·式微》是 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反 映人民的疾苦,深刻的反 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也 有人认为是一首爱情诗。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绛 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 “初唐四杰”之首(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 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 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 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 篇向英王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 被罢斥。后求补得虢(ɡuó)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二次被贬。上元三年( 676年)八月,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 ,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等。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徒:只能。
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 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 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 不亢,不失身份。

人教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ppt课件(4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ppt课件(42页)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 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 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 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 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 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 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 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走近作者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 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 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 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 《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走近作者
范仲淹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 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 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 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就有了这首 借秋景来抒发情怀的绝唱。
课 外 ( 古 下 诗 ) 词 赏 析
一、课外古诗词后五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
《无题》李商隐(唐)
《相见欢》李煜(南唐)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苏幕遮》范仲淹(宋)
学法指津
学习过程中大家可以按照“初读 诗歌、了解诗歌内容——走近作者、 明晰写作背景——品味意象、走进作 者心灵——背诵诗歌、陶冶自身情操” 的顺序进行,以读带品,以品促读。
走近作者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 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 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 于河南荥(xí ng)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 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 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 得缠绵悱(fěi)恻,为人传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课件(共64页)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课件(共64页)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课件( 共64页 )【公 开课课 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课件( 共64页 )【公 开课课 件】
古诗赏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颈联说的是如此美丽的景色对于人们心情的影响。“悦” 和“空”都是动词。“山光悦鸟性”是说山光使得鸟儿性情怡 悦。鸟儿本来是没有性情理智的动物,但是山上美丽的景色是 它理想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禅房四周的花木丛里唱个不停, 在诗人看来,仿佛他们也具备了性情理智一样,感到十分快乐。 应该说,写鸟儿的快乐,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心情的快乐。 “潭影空人心”,是说禅房周围还有深潭,水波荡漾,清澈见 底,看了以后,能把人们心中的种种杂念,种种是非之心,都 洗刷干净,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空”的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课件( 共64页 )【公 开课课 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课件( 共64页 )【公 开课课 件】
古诗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 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 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 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 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 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 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课件( 共64页 )【公 开课课 件】
作品简介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 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 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 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 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 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 然流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
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著有《李太白 集》 。
1.郭:外城
10.萧萧:马的叫声
2.白水:明净的水 3.为别:分别
11.班马:离群的马,此 指载人远离的马
4.孤蓬:又称“飞蓬”,这里比喻飘泊无定的游子
5.征:远行
6.浮云:漂浮的云
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阳一样挽留不住.
92.0自18年兹4月1去8日 :从此离开
词解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像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 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 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 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 “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 徊心境。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
惠院,后迁临皋亭。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 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 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 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到黄州 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 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 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 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 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 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 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 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 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吊王将军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 《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 因沙粒逐渐地积留而存在的沙洲,不是“斜晖脉脉水 悠悠”的温柔乡,而是寂寞且寒冷、随时可能消失的 沙洲。与其说这里是词人心中最后的归宿,不如说是 他为自己的生命作出下一个决定前的一个暂栖地—— 我们知道词人现在处于入世理想暂时破灭了的状态, 他需要一种新的人生理念来支撑自己。正如这鸿雁终 究是要飞的一样,词人终究要遨翔在情性的壮志里, 超越目前的陷境。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 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 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 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 愤慨和反感。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 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 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 种声响。“俱”,都,全部。“寂”, 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 于此句。
篇 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 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
把 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惊恐不 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
握 的沙洲。这里 ,词人以象征手法 ,匠心独运 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 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 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 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 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 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2018年4月18日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 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 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 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 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 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 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 辙诀别。
世界,那么这里则写出一位幽人,似真似幻,他仿佛 一只飘渺的孤鸿,独自来去于这一片幽寂世界之中。
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 人。词人经常这样称呼谪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 夜渡吴王岘”、“幽人拊枕坐叹息”。也许是巧合, 这些诗句的背景大都是晚上,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的魂 灵在黑夜里无声的叹息。这个世界本应是丰腴完美的, 这也是“幽人”的心志,但是世人皆昏昏在睡梦之中, 既不知其残缺,更不知幽人所苦,所以词人只能在清 冷的世界里孤独徘徊,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这种处 境与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雁何其近似!
• 天宝元年(742),被唐玄宗召入长 安,供奉翰林。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 日趋腐败黑暗。李白秉性耿直,对黑 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 诋毁,在长安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 离京。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 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任永王 幕府并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 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 东归,61岁卒于当涂。
7、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 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 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 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 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 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 的真实写照。
8.总结:本词的写作特色和主旨
•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 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 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 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 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 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 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 和清高。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 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 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 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 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 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 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 坚持操守的心境。
抒发与友人难舍难 分的情绪。
2018年4月18日
挥手自兹去,
尾联细节描写。
萧萧班马鸣。
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 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 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 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 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 情。
2018年4月18日
本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 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 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 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 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 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 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 护自己淳至的精神。其作于同 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 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写作背景
•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 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 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 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 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 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 的景色 。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 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 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 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 作动词,“使……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018年4月18日
李白简介
2018年4月18日
•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 “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幼年随父 自中亚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
•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 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 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 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 富有言外之意。
中心思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 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 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 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
2018年4月18日
鸣……
写景,分别处的 山水,色彩明丽。
送友人[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 首联对偶, 白水绕东城。 别开生面
对朋友飘泊生涯 的关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此地一为别, 颔联点题, 孤蓬万里征。 分手时的离情
别绪。
写依依惜别的心情。 浮云游子意, 颈联抒情,对偶 落日故人情。 情景交融。
黄州成全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也成就了苏轼 一生文学的巅峰。黄州在词人生命中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最初的痛苦与迷茫之后,在饱尝人生千般的荒冷寂 寞之后,词人成熟于灾难后的再生,变得淡泊和静定, 无与伦比的文学光芒终于从他身上散发出来。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 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 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 映
• “孤鸿”便成了此刻心事浩茫的“幽人”的 一个幻象。这两个意象如此紧密地契合在一
起,使词人有些悲哀又有些狂乱地沉浸到他 的想象世界中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