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一部分学习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一部分学习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第一部分: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本部分规定了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中主站和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帧格式、数据编码及传输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点对点、多点共线及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适用于主站对终端执行主从问答方式以及终端主动上传方式的通信。
终端组地址terminal group address具有某一相同属性的终端群组编码,如属于同一行业、同一变电站、同一线路,响应同一个命令。
测量点measured point指可以测量出唯一的一组电气量值的测量装置与终端的顺序电气连接点,当物理上相同的一个电气连接点被多个装置所测量,或者被一个装置所测量但通过多种方式被传递到终端时,按照多个测量点计,每个测量点具有唯一的逻辑定位编码,是该装置在终端的参数配置、数据应用的唯一对象标识。
数据单元标识Data unit identify用于表示一个或一组信息点的一种或一组信息类型的标识。
信息点information point表示参数或数据的对象信息,如测量点、总加组、控制轮次、直流模拟量分路等。
信息类information type表示参数或数据的分类信息,一个信息类可以是一种参数或数据,也可以是一组参数或数据的集合。
通信流量communication flow指由终端以本数据传输协议完整报文帧为基础统计的,与主站间的接收与发送报文帧的累计字节数。
基于GB/T 18657.3—2002规定的三层参考模型“增强性能体系结构”,运动系统在有限的传输带宽下要求反应时间特别短,因此设计了增强性能结构(EPA)。
这种体系结构的帧仅用三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和应用层。
帧的基本单元为8 位字节。
链路层传输顺序为低位在前,高位在后;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
传输规则:a)线路空闲状态为二进制1。
b)帧的字符之间无线路空闲间隔;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需33 位。
c)如按e)检出了差错,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需33 位。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

02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述
系统定义与组成
系统定义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对电力 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监 控的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
系统组成
主要包括主站、通信信道、采集设备 三部分。其中,主站负责数据处理和 应用,通信信道负责数据传输,采集 设备负责用电信息的采集和上传。
备。
数据异常
核查数据源和数据采集 设备是否正常,清洗和
修复异常数据。
系统崩溃
立即启动备用系统或恢 复最近一次正常备份, 同时分析崩溃原因并修
复故障。
安全问题
加强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定期更新病毒库和安 全补丁,提高系统安全
性。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实现了高效、准确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
通过研究和应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实时、准确采集,提高 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精度。
构建了完善的用电信息分析模型
通过对采集到的用电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构建了多种用电信息分析模型,包括用电负荷预测模型、用电行为分 析模型等,为电力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电力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 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了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技术标准
系统遵循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相关标准,如IEC 61850、IEC 61968等,以 及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如《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规范》等。
规范
系统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遵守电力部门制定的相关规范和管理制度,确保系 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同时,系统还需满足国家和行业的安全、环保等要 求。
Q/GDW《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集中器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协议》及编制说明

ICS 29.240备案号:CEC 1312009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376.2—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第二部分:集中器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协议power user 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siton system communicationprotocolPart 2: concentrator lo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interface 2009-××-××发布2009-××-××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和定义 (1)3.2 符号和缩略语 (2)4 帧结构 (2)4.1 参考模型 (2)4.2 字节格式 (2)4.3 帧格式 (3)4.4 链路传输 (4)4.5 物理接口 (5)5 集中式路由载波通信的用户数据结构 (5)5.1 用户数据区格式 (5)5.2 信息域R (5)5.3 地址域A (7)5.4 应用数据域 (7)5.5 应用数据报文结构 (9)编制说明 (32)可编辑前言按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规范统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主站、采集终端、通信单元的功能配置、型式结构、性能指标、通信协议、安全认证、检验方法、建设及运行管理等。
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对国内外采集系统建设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充分结合通信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制造工艺等技术的发展,全面梳理国内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
本部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部分制订过程中多次召集科研、电力部门和生产单位的有经验专家共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培训

技术原理
自动抄表技术利用传感器、通信 技术等手段,实现远程自动读取
电表数据。
应用场景
适用于大规模用电场所,如住宅 小区、商业楼宇等,可大幅提高
抄表效率和准确性。
优势
自动抄表技术可避免人为因素干 扰,减少误差,同时可实时监测
用电情况,方便管理。
远程实时监测和报警机制
实时监测
01
通过远程监测系统,可实时获取电表数据和用电情况,及时发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系统覆盖范围、 数据采集实时性、准确性等方面还有 待进一步提高。
国外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未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更加智能化、 自动化和集成化,能够实现更多功能 和应用场景。
国外发达国家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 设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 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培训
contents
目录
• 系统概述与背景 • 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 • 用电信息采集方法与技术 • 系统操作演示与实践环节 • 政策法规与标准要求解读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系统概述与背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定义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的用电数据 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测、负荷管理、线损分析,最终达 到自动抄表、错峰用电、用电检查(防窃电) 、负荷预测和节约 用电成本等目的。
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 术,对用电信息进行深度 处理和应用。
03 用电信息采集方法与技术
传统手工抄表方式局限性
效率低下
传统手工抄表需要大量人力和时 间,且容易出错。
数据不准确
由于人为因素,如估抄、漏抄等, 导致数据不准确 不利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目录
1 、引言
主要内容
2、前期工作 3、系统组成
4、本地信道
5、致谢
P4
5、致谢
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电力计量研究检测中 心
四川省电力公司电能计量中心 张嘉岷
电子邮箱:zjmuestc@
欢迎探讨,欢迎指导!
P4
谢 谢!
5、致谢
P4
5、致谢
P1
3、系统组 成
P1
3、模 系式 统探 组 讨 成
主站系统
远程信道 采集装置(数据集中器) 本地信道(采集终端或采集模块) 计量设备(电能表)
P1
3、模 系式 统探 组 讨 成
数据集中器通过本地信道接收采 集模块采集的电能表数据,并通 过远程信道将数据传输回主站。
采集模块通过RS-485总线读取 电能表数据,并通过本地信道将 数据传输到数据集中器。
2、前期工作
Q/GDW 375.1-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
规范:专变采集终端型式规范》
Q/GDW 375.2-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
规范:集中器型式规范》
Q/GDW 375.3-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型式
规范:采集器型式规范》
Q/GDW 376.1-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
• 《四川省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维护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关口、非统 调电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通知》、 《关于加强智能电表推广和用户用电信息 采集系统建设的通知》,明确了采集系统 的建设目标,建设组织模式和各单位职责 、分工界面。
目录
1 、引言
2、前期工作
主要内容
3、系统组成
4、本地信道
Q/GDW 374.1-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专变采集终端技术规范》及编写说明

按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 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规范统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主站、采集终端、 通信单元的功能配置、型式结构、性能指标、通信协议、安全认证、检验方法、建设及运行管理等。在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 对国内外采集系统建设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充分结合通信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制造工艺等技 术的发展,全面梳理国内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 列标准。 本部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部分规定了国家电网公司专变采集终端 的型式要求,包括终端分类、外形结构、显示、通信接口、材料及工艺要求、标志标识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福建省电力公 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章欣、周宗发、刘宣、王晋、杜新纲、葛得辉、黄建军、李建新
6
编制说明 ······················································································································· 19 NhomakorabeaI
Q / GDW 374.1—2009
前
言
ICS 29.02029.240 76-2008
Q/GDW
Q / GDW 374.1 — 2009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专变采集终端技术规范
power user 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re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art 1: data acquire terminal of special transformer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解析(doc 200页)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宣贯材料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2010年2月目次第一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编制说明 (4)1 项目来源 (4)2 编制目的 (4)3 编制原则及思路 (4)4 编制依据 (4)5 标准编制过程 (5)6 标准主要内容 (6)第二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技术规范条文解释 (8)第一章专变采集终端技术规范条文解释 (8)1 适用范围 (8)2规范性引用文件 (8)3术语和定义 (9)4技术要求 (9)5检验规则 (28)6运行管理要求 (30)第二章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条文解释 (31)1 适用范围 (31)2规范性引用文件 (31)3术语和定义 (32)4技术要求 (33)5检验规则 (54)6运行管理要求 (56)第三章通信单元技术规范条文解释 (57)1 适用范围 (57)2规范性引用文件 (57)3定义 (58)4结构 (58)5技术要求 (59)6检验规则 (68)第三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型式规范条文解释 (76)第一章专变采集终端型式规范条文解释 (76)1适用范围 (76)2规范性引用文件 (76)3终端分类和类型标识代码 (76)4外形结构 (73)5显示 (75)6通信接口结构 (76)7材料及工艺要求 (76)8标志及标识 (79)第二章集中抄表终端形式规范条文解释 (81)1适用范围 (76)2规范性引用文件 (76)3终端分类和类型标识代码 (82)4外形结构 (82)5显示 (85)6通信接口 (86)7材料及工艺要求 (90)8标志及标识 (94)第三章采集器型式规范条文解释 (117)1适用范围 (110)2规范性引用文件 (76)3终端分类和类型标识代码 (76)4外形结构 (111)5通信接口 (114)6材料及工艺要求 (114)7标志及标识 (117)第四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通信协议条文解释 (141)第一章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条文解释 (131)1适用范围 (14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4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1)4帧结构 (141)5报文应用及数据结构 (144)第二章集中器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协议条文解释 (117)1适用范围 (14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4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2)4帧结构 (144)5集中器式路由载波通信的用户数据结构 (148)第五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终端设备安全防护培训材料 (186)1 术语和定义 (186)2 安全防护设备的部署 (187)3 采集终端加密算法的应用 (188)4 安全芯片数据交互流程 (189)附录1 安全部分扩展协议 (195)第一篇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编制说明1 项目来源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管理要求,进一步规范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的功能、型式、技术性能及验收试验等相关要求,满足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电网建设的需要,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促进公司系统经营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电网公司在取得“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化标准列入了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企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2024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培训讲解PPT文档3

根据分析结果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如电量统计表、用电负荷曲线 图等,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可视化
通过图表、曲线等形式将数据直观展示出来,方便用户理解和分 析。
负荷预测与需求侧管理
负荷预测
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利用预测算法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负荷进 行预测。
需求侧管理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用电计划和调度方案,优化资源配 置,提高用电效率。
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通信协议
系统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如 DL/T 645、Modbus等,确保设 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传输的
可靠性。
安全防护
为保证远程通信的安全性和稳定 性,系统采取了多种安全防护措 施,如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
03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安装与调试
设备安装规范及注意事项
安装环境要求
远离强电磁干扰源,避 免阳光直射,确保通风
强调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介绍了系统安全防护措施、数据备份恢复机 制以及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方法。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01 02
智能化发展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正 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数据采集和更高效的 数据处理。
标准化建设
为了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国家和行业正在制定和完善相关 标准和规范,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也将更加注重标准化建设。
响应机制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突发负荷变化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理,保障电网 稳定运行。
节能减排效果评估
节能评估
通过对用电数据的分析,评估节能措施的实施效 果,为进一步优化节能方案提供依据。
减排评估
根据用电量和排放量的关系,评估减排措施的效 果,为环保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第一部分: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本部分规定了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中主站和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帧格式、数据编码及传输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点对点、多点共线及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适用于主站对终端执行主从问答方式以及终端主动上传方式的通信。
终端组地址 terminal group address具有某一相同属性的终端群组编码,如属于同一行业、同一变电站、同一线路,响应同一个命令。
测量点 measured point指可以测量出唯一的一组电气量值的测量装置与终端的顺序电气连接点,当物理上相同的一个电气连接点被多个装置所测量,或者被一个装置所测量但通过多种方式被传递到终端时,按照多个测量点计,每个测量点具有唯一的逻辑定位编码,是该装置在终端的参数配置、数据应用的唯一对象标识。
数据单元标识 Data unit identify用于表示一个或一组信息点的一种或一组信息类型的标识。
信息点 information point表示参数或数据的对象信息,如测量点、总加组、控制轮次、直流模拟量分路等。
信息类 information type表示参数或数据的分类信息,一个信息类可以是一种参数或数据,也可以是一组参数或数据的集合。
通信流量 communication flow指由终端以本数据传输协议完整报文帧为基础统计的,与主站间的接收与发送报文帧的累计字节数。
基于GB/T 18657.3—2002规定的三层参考模型“增强性能体系结构”,运动系统在有限的传输带宽下要求反应时间特别短,因此设计了增强性能结构(EPA)。
这种体系结构的帧仅用三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和应用层。
帧的基本单元为8 位字节。
链路层传输顺序为低位在前,高位在后;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
传输规则:a)线路空闲状态为二进制1。
b)帧的字符之间无线路空闲间隔;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需33 位。
c)如按e)检出了差错,两帧之间的线路空闲间隔最少需33 位。
d)帧校验和(CS)是用户数据区的八位位组的算术和,不考虑进位位。
e)接收方校验:1)对于每个字符:校验起动位、停止位、偶校验位。
2)对于每帧:检验帧的固定报文头中的开头和结束所规定的字符以及协议.标识位识别2 个长度L;每帧接收的字符数为用户数据长度L1+8;帧校验和;结束字符;校验出一个差错时,校验按c)的线路空闲间隔;若这些校验有一个失败,舍弃此帧;若无差错,则此帧数据有效。
---|长度L---|控制域C---|地址域A---|帧校验和长度L包括协议标识和用户数据长度。
D0=0、D1=1:为本协议使用用户数据长度L1:由D2~D15 组成,采用BIN编码,是控制域、地址域、链路用户数据(应用层)的字节总数。
——采用专用无线数传信道,长度L1 不大于255;——采用网络传输,长度L1 不大于16383。
控制域C 表示报文传输方向和所提供的传输服务类型的信息。
传输方向位DIRDIR=0:表示此帧报文是由主站发出的下行报文;DIR=1:表示此帧报文是由终端发出的上行报文。
启动标志位PRMPRM =1:表示此帧报文来自启动站;PRM =0:表示此帧报文来自从动站。
帧计数有效位FCVFCV=1:表示FCB 位有效;FCV=0:表示FCB位无效。
帧计数位FCB当帧计数有效位FCV=1 时,FCB 表示每个站连续的发送/确认或者请求/响应服务的变化位。
复位命令中的FCB=0,从动站接收复位命令后将FCB 置“0”。
FCB位用来防止信息传输的丢失和重复。
启动站向同一从动站传输新的发送/确认或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FCB 取相反值。
启动站保存每一个从动站FCB 值,若超时未收到从动站的报文,或接收出现差错,则启动站不改变FCB 的状态,重复原来的发送/确认或者请求/响应服务。
请求访问位ACDACD 位用于上行响应报文中。
ACD=1 表示终端有重要事件等待访问,则附加信息域中带有事件计数器;ACD=0 表示终端无事件数据等待访问。
ACD置“1”和置“0”规则:——自上次收到报文后发生新的重要事件,ACD 位置“1”;——收到主站请求事件报文并执行后,ACD位置“0”。
功能码当启动标志位PRM =1时:当启动标志位PRM =0时:启动站功能码10(请求 1 级数据)用于应用层请求确认(CON=1)的链路传输,应用层请求确认标志定义如下:在所收到的报文中,CON位:置“1”,表示需要对该帧报文进行确认;置“0”,表示不需要对该帧报文进行确认。
启动站功能码11(请求2 级数据)用于应用层请求数据的链路传输。
地址域由行政区划码A1、终端地址A2、主站地址和组地址标志A3 组成。
终端地址A2:终端地址A2 选址范围为1~65535。
A2=0000H 为无效地址,A2=FFFFH 且A3 的D0 位为“1”时表示系统广播地址。
主站地址和组地址标志A3:A3 的D0 位为终端组地址标志,D0=0 表示终端地址A2 为单地址;D0=1 表示终端地址A2 为组地址;A3 的D1~D7 组成0~127 个主站地址MSA。
——主站启动的发送帧的MSA应为非零值,其终端响应帧的MSA应与主站发送帧的MSA 相同。
——终端启动发送帧的MSA应为零,其主站响应帧的MSA也应为零。
帧校验和:帧校验和是用户数据区所有字节的八位位组算术和,不考虑溢出位。
用户数据区包括控制域、地址域、链路用户数据(应用层)三部分。
应用层(链路用户数据):---|应用层功能码AFN---|帧序列域SEQ---|数据单元标识---|数据单元---|附加信息域AUX对于应用层需要加密的关键数据,采用对称算法进行数据加解密。
加密的数据区包括:应用层功能码、数据单元标识及数据单元部分。
通过密码机采用对称密钥算法将明文数据加密成密文,故用户数据长度会相应改变。
应用层功能码AFN:应用层功能码AFN由一字节组成,采用二进制编码表示。
帧序列域SEQ:帧序列域SEQ 为 1 字节,用于描述帧之间的传输序列的变化规则,由于受报文长度限制,数据无法在一帧内传输,需要分成多帧传输(每帧都应有数据单元标识,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报文处理)。
帧时间标签有效位TpV:TpV=0:表示在附加信息域中无时间标签Tp;TpV=1:表示在附加信息域中带有时间标签Tp。
首帧标志FIR、末帧标志FIN:FIR:置“1”,报文的第一帧。
FIN:置“1”,报文的最后一帧。
请求确认标志位CON:在所收到的报文中,CON 位置“1”,表示需要对该帧报文进行确认;置“0”,表示不需要对该帧报文进行确认。
启动帧序号PSEQ:PSEQ取自1 字节的启动帧计数器PFC 的低4 位计数值0~15。
启动帧帧序号计数器PFC:每一对启动站和从动站之间均有1 个独立的、由1 字节构成的计数范围为0~255 的启动帧帧序号计数器PFC,用于记录当前启动帧的序号。
启动站每发送1 帧报文,该计数器加1,从0~255 循环加1递增;重发帧则不加1。
响应帧序号RSEQ:响应帧序号RSEQ以启动报文中的PSEQ作为第一个响应帧序号,后续响应帧序号在RSEQ 的基础上循环加1递增,数值范围为0~15。
帧序号改变规则:1)启动站发送报文后,当一个期待的响应在超时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被收到,如果允许启动站重发,则该重发的启动帧序号PSEQ 不变。
重发次数可设置,最多3 次;重发次数为0,则不允许重发。
2)当TpV=0 时,如果从动站连续收到两个具有相同启动帧序号PSEQ的启动报文,通常意味着报文的响应未被对方站收到。
在这种情况下,则重发响应(不必重新处理该报文)。
3)当TpV=0 时,如果启动站连续收到两个具有相同响应帧序号RSEQ 的响应帧,则不处理第二个响应。
4)终端在开始响应第二个请求之前,必须将前一个请求处理结束。
终端不能同时处理多个请求。
S1、S2、S3分别表示链路传输服务类别:正常情况:异常情况:时序:数据单元标识:数据单元标识由信息点标识DA和信息类标识DT 组成,表示信息点和信息类型。
信息点DA:信息点DA由信息点元DA1 和信息点组DA2 两个字节构成。
DA2 采用二进制编码方式表示信息点组,DA1 对位表示某一信息点组的1~8 个信息点,以此共同构成信息点标识pn(n=1~2040)。
当DA1 和DA2 全为“0”时,表示终端信息点,用p0 表示;信息点标识pn 对应于不同信息类标识Fn 可以是测量点号、总加组号、控制轮次、直流模拟量端口号、任务号。
信息类DT:信息类DT 由信息类元DT1 和信息类组DT2 两个字节构成。
DT2 采用二进制编码方式表示信息类组,DT1 对位表示某一信息类组的1~8 种信息类型,以此共同构成信息类标识Fn(n=1~248)。
数据单元:数据单元为按数据单元标识所组织的数据,包括参数、命令等。
数据组织的顺序规则:先按pn 从小到大、再按Fn 从小到大的次序,即:完成一个信息点pi 的所有信息类Fn的处理后,再进行下一个pi+1 的处理。
终端在响应主站对终端的参数或数据请求时,如终端没有所需的某个数据项,则将应答报文中DT的对应标志位清除;如终端仅是没有某个数据项中的部分内容,则应将该数据项中的所缺部分内容的每个字节填写“EEH”。
附加信息域AUX 定义附加信息域可由消息认证码字段PW、事件计数器EC 和时间标签Tp 组成。
消息认证码字段PW消息认证码字段PW用于重要下行报文中,由16 字节组成,PW是由主站按系统约定的认证算法产生,并在主站发送的报文中下发给终端,由终端进行校验认证,通过则响应主站命令,反之则否认。
终端在收到带有PW的报文,必须在认证通过后,才能响应命令。
事件计数器EC事件计数器用于具有重要事件告警状态需上报的上行报文中(ACD 位置“1”的上行响应报文),EC 由2 字节组成,分别为重要事件计数器EC1 和一般事件计数器EC2。
计数范围0~255,循环加1递增。
每发生1 个事件,相应的计数器自动加1。
时间标签Tp时间标签用于允许同时建立多个通信服务的链路传输和信道延时特性较差的传输中。
在交换网络通道中,对采用同时建立多个通信服务的传输服务进行辅助判决接收报文的时序和时效性。
时间标签Tp由6 字节组成时间标签Tp 由启动站产生,并通过报文传送给从动站,从动站据此判决收到的报文的时序和时效性,如判别有效,从动站发送响应帧,并在响应帧中将时间标签Tp 返回启动站。
启动帧帧序号计数器PFC:每一对启动站和从动站之间均有1 个独立的、由1 字节构成的计数范围为0~255 的启动帧帧序号计数器PFC,用于记录当前启动帧的序号。
启动站每发送 1 帧报文,该计数器加1,从0~255 循环加1递增;重发帧则不加1。
启动帧发送时标:记录启动帧发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