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_其三_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是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庄。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

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连绵不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村庄至今犹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都在流传着她作的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昭君的怨恨。

赏析: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爱国抱负。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诗歌为传达某种艺术感受,往往需要营造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各种景象的连续,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气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共情的体会。

要想深切体会诗歌的美,就要细细品味诗歌中的景象和氛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1《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如下: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译文如下: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 势,又有变幻之姿。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 君的奇伟形象。
诗人咏叹王昭 君其人其事,寄寓 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 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 不能及。 ——清· 李子德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 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 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抒 怀,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达这 (种 分态 析度 技运 巧用 )什 么 方 法 表
全诗的感情基调——感伤、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再见!
“ 沉 鱼 ” 西 施 ——
“ 落 雁 ” 王 昭 君 ——
“ 闭 月 ” 貂 婵 ——
“ 羞 花 ” 杨 玉 环 ——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 首联即点出昭君故乡。

诗人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相伴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进而想象距夔门数百里外的荆门府王昭君生长的小村子。

诗歌起句非凡、气象雄伟。

着一“赴”字,便令“千山万壑”如骏马奔驰,会聚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这样雄壮的景象,本该用在英雄人物的出生之地,而诗人却把笔落在了小小的昭君村。

可见,诗人是在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做背景,烘托这位远嫁异域的女子,赞美她的英雄气魄,表示对她的无限怜惜和钦敬。

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诗人仿佛看到远嫁匈奴而离汉宫的场面,看到了朔漠荒凉寂寞的生活。

在那远方,留下的只是一方青冢,面对着黄昏时空旷的原野给人以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感慨。

这一联,诗人巧用对比,“一去”,生不。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拓展阅读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
再见!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 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 不能及。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在这首诗当中,你读 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杜甫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 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 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咏怀古迹》是 一组结构严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 首,每首各咏一 古迹,依次是庾 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 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 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 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 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 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 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 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 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传达得淋漓尽致。
——清·李子德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珮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独幽。
——姜夔《疏影》
诗人咏叹王昭
君其人其事,寄寓 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佳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 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 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 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 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 “向”, “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 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 “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 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 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 四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 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 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 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 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 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 琵琶声!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 写的是什么?
的所 鉴
(描 赏
弄写 咏
清的 史
史古 实人 )、
往 事
诗 三 步 骤



作业:阅读《蜀 相》,按照怀古 诗的鉴赏方法写 一篇鉴赏短文。
这是一首怀古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的感情基调——感伤、叹惋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 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 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 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 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达这 (种 分态 析度 技运 巧用 )什
么 方 法 表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群山万壑赴荆门”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 势,又有变幻之姿。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借高山大串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的奇伟形象。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 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 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 动地。——清 吴瞻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