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咏怀古迹是中国古典文学及文艺形式之一,源自古代文化,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作品最具影响力。

以下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作品《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中以古城郭陈为背景,描写山河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思念深情。

诗的前三句重点描写了古城郭陈,说明它曾是一座有盛气质的古城,远离关系使得它日渐没落。

“今道未拟复缘何,莫言罔事报残城。

”古罗马著名将军庞塞尔曾说:“我从未想到古城会遍地残垣断壁,令人感到不安和悲伤。

”诗中以新旧萧变而得到表达,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

“凿壁空有傥铁声,山河恍如失真形。

”两句诗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古城的景象比喻为一种空阔的声音,表达了被遗忘的感受,也表达了那种微弱、淡淡的安祥之情。

在这两句诗中,杜甫把一座古城比作他十分熟悉、却已经消失了的一幅画卷,把城与山河融为一体,把它比喻成一种清新的景象,从中流露出深厚的思乡情怀。

“若遣联句报古,诗怀暮居最兰薰。

”这两句诗中,杜甫用了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山河的深情思念,也表达了一种对古城的怅然若失的悲伤情怀。

诗人的思考探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达出唯美的艺术意境。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在古典文学史上独具孤高的价值。

诗以新旧萧变及抒情手法,描绘出古城郭陈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思念深情。

诗人的诗歌内涵独到,富有深度,同时又似乎囊括了大智慧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精神,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理念:追求正统。

杜甫在追求台正统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深入、多元、完整地发掘这种文化价值所在。

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想感受,还能给读者带去艺术美感,让读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和精神。

总的来说,咏怀古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更是独具特色,其诗歌表达出来的文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至关相连,在人们读来时引发了阵阵思绪,也把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里,使得其在古典文学史上位置不可替代。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鉴赏《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由杜甫所创作的,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佩一作: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不分版本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思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清楚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思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设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那么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廖仲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像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页 1 第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范文一:作为一名外地游客,来到北京的必经之地就是故宫博物院。

这里汇集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因此也是我来北京必游之地。

在故宫的后门处,有一座可以俯瞰整个故宫的景点——景山。

景山因其地势高,从此处可以直观地看到紫禁城的后期、前营、后营以及张家花园。

站在山上,不少游客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真是壮观啊”、“太美了”等感慨之语。

作为学生,这里的宏伟建筑和厚重历史让我对中国文化深感好奇和敬意。

从景山上下来,依山而建的协和医院映入我的眼帘。

这所医院的建筑风格独特,是一座中式建筑。

在我看来,这座建筑医院的设计不仅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还与北京周围的建筑完美融合,让我不禁感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医疗的完美结合!总之,在赏析咏怀古迹第三站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艺术之美。

俯瞰紫禁城,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独特,令我在旅途中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更加强烈。

重点分析:本篇文章基于个人的游览体验,突出了景山和协和医院这两个地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

文章中用词比较简洁,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但是通过对景点的感受和意愿,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并且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诗意。

通过展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弘扬了民族文化自信。

范文二:在“咏怀古迹”的第三站,我选择了颐和园作为我的游览目的地。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区西郊,是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其主要建筑有颐和楼、长廊、昆崙山、宝藏世界等,全部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园林景观。

当我走进颐和园,我被这里的绿色植物、清澈池塘、古建筑所深深吸引。

首先是颐和楼和宝藏世界这两个雄伟的建筑,巍峨屹立,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走进颐和楼,食欲顿增的我看到了许多人们对美食的赞誉,我也品尝了酒楼店里的美食,质量独特,工艺精良,充分展示了中国餐饮文化内涵。

走过长廊,我来到了昆嵛山,远看似一座雄伟的山峰,近看却发现它是一座由凭空垒石堆砌而成的山峰。

到了昆崙山,仰望着世界最高的宝塔——卧佛殿,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雕塑艺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 首联即点出昭君故乡。

诗人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相伴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进而想象距夔门数百里外的荆门府王昭君生长的小村子。

诗歌起句非凡、气象雄伟。

着一“赴”字,便令“千山万壑”如骏马奔驰,会聚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这样雄壮的景象,本该用在英雄人物的出生之地,而诗人却把笔落在了小小的昭君村。

可见,诗人是在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做背景,烘托这位远嫁异域的女子,赞美她的英雄气魄,表示对她的无限怜惜和钦敬。

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诗人仿佛看到远嫁匈奴而离汉宫的场面,看到了朔漠荒凉寂寞的生活。

在那远方,留下的只是一方青冢,面对着黄昏时空旷的原野给人以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感慨。

这一联,诗人巧用对比,“一去”,生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
(2)理解词义:
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感情基调。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诗歌内容。

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

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

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

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

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

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

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

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

也许在夜月里,依稀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

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

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
愤之情的。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