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中国,是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国土面积大,与许多国家接壤,其中包括日本、朝鲜、泰国等。
自古以来,我国与各国相处融洽,关系友好,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十分复杂。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首先来说说中日关系面临的问题:第一,领土争议存在。
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纠纷牵扯到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间题中方已开发了属于大陆架延伸海底的油气资源,日方提出吸管效应并要求共同开发。
双方领导人恢复互访和确立战略互惠关系后,日方在此问题上更是志在必得。
共同开发问题涉及许多复杂敏感因素,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来运筹。
第二,台湾问题。
日本把防守范围扩大至台湾,在美对台协防时将可能提供后勤保障,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暖昧。
第三,历史问题仍未解决。
停止参拜靖国神社是权宜之计还是要彻底解决问题成为发展中日关系的潜在障碍。
还有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也阻碍着中日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甚至会恶化!2、为了缓解紧张的中日关系,增强两国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我们必须提高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内涵的认识。
第一,拓宽两国视野。
“战略”一词强调整体和全局,构筑战略互惠关系。
中日两国必须拓宽视野,依托亚洲、立足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中日两国亦是如此。
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共同解决。
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有责任和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深化相互合作。
“战略互惠”关系突出强调的是两国在多领域、多层次“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三,加强两国交流。
在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中明确写道中日两国增进政治互信,建立两国领导人定期互访机制,加强政府、议会、政党间的交流和战略对话机制,就双边关系和各自内外政策及国际形势加强沟通,努力提高政策透明度。
台湾问题与中日关系研究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引子
“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官场流行的一个“段子”
中国人似乎对虎有种特殊的情结,2006年出版的一部畅销小说《中国虎》,编织了一个发现华南虎的故事,让无数人心潮澎湃。
华南虎照片公布几天后,陕西省林业厅便划出了华南虎特别保护区,10月18日林业厅便开始向陕西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申请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分县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县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地方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5。一般情况下,从县级开始,起码要花上五六年时间才可能评上国家级,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透露,“省里的意思是,保护华南虎的工作非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enslaved to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the validity would be damaged by the fake, but the local have no choice, so he has to use the experts to help to fake.
中日关系的障碍和中国外交战略应对?

中日关系的障碍和中国外交战略应对?中日关系,存在以下4个主要的障碍:第一,历史问题。
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时至今日,部分日本政客对那段侵华历史仍然缺少最起码的悔罪意识,参拜供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就是这种意识的表现之一。
第二,台湾问题。
日本政府已经开始在台湾问题上试探中国的底线,日本部分政治势力也对日后干扰中国的统一大业心存幻想。
可以预见,中日两国围绕台湾问题的较量还会发生。
第三,能源问题。
由于东海春晓气田问题、俄罗斯石油管道问题等,中日在能源问题上的争端已经浮上水面。
一方面,中日同为能源消费大国、对外能源依存度都很高;另一方面,中日两国的外部能源输入通道几乎是重合的。
这就使得两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是为了局部利益将冲突扩大化,还是从大局出发进行合作,共同维护外部石油线路的安全畅通。
第四,亚洲经济合作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进展顺利,成绩斐然。
日本在中、日、东盟之间如何定位非常关键。
如果日本将自己看作亚洲经济发展的龙头,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则亚洲的经济合作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将充满变数。
中日关系有巨大发展前景: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日两国拥有两千年交往史,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应从中吸取有益经验教训,使其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动力。
正确的态度是,承认历史事实,反对美化侵略的言行,不做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情,进而共同发扬友好传统,开辟两国关系的未来。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日美安全同盟是日美双方的事情,中国之所以关心就是因为它涉及了台湾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予以干预。
3.互利合作,世代友好。
中日关系只有一个前途,这就是谋求世世代代的友好。
我们不仅要改善和维护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还要加强互利双赢合作,为世代友好增添新的内涵。
中日友好合作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在经贸方面,中方的目标是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
4.和平发展,共振亚洲。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分析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日美强化安全 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 至今通过各种法律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
5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 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 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6、日本遗弃在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 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 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 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 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两国政府有关部 门就如何尽快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
第二,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
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正在由地 区性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迈进,日本则正在从经济大国走 向政治大国。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都需要有一个好 的周边环境,都必须保持和平发展的心态,都必须在世界 政治和区域国际政治中肩负责任。总之,在达成各自战略 目标方面,双方关系尤其具有“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 性质。
我认为日本是中国的重要的邻国,中国在召开的十七大明 确指出对日政策,总方针。近两年来的两国关系受到狭隘 民族主义的情绪的干扰。出现一些波折,使双方都没有从 中得到任何好处。风波之后,双方都更加清醒认识到,友 好相处是唯一正确选择,两国关系应该搞好,不应该搞坏。 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对 亚洲和世界有利和共识,就有动力,两国关系相向而行, 克服困难,使其出现新的良好发展势头。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
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 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 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 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 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 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 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 估计也不为过分。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谋求中日友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在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中日关系仍很敏感和脆弱。
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才能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在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问题、“慰安妇”、“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除此之外,中日关系还受到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的制约。
第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间最敏感的问题。
因为自明治维新以来,直到1945年,日本始终作为一个侵略者,多次发动侵华战争。
特别是八年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第二、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当今和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开端。
从那时起,历经变化发展至今,台湾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控扩张的道路,它的对外侵略扩张理论——“大陆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武力向亚洲大陆乃至世界扩张。
随着19世纪末日本对外的扩张,台湾以成为其急不可待的目标。
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使中国大败,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使得日本如愿以偿。
浅谈中日关系-图文

浅析中日关系就当前中日关系,我认为有三个因素影响着.第一,中日间的历史问题;第二,美国对华的政策;第三,台湾问题.当然,三个因素也有主次之分,历史当然主导着中日关系的未来;华府对中国的政策起催化作用;至于台湾问题嘛,它就好比定时炸弹,时刻影响着两国关系.历史上日本多次侵华,可追溯至明朝.1590年,日本封建领主首领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大陆政策”的雏形。
1592、1596年,丰臣秀吉先后率军入侵朝鲜,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413年前,也就是1592年(明朝万历二十年)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
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但是,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华的阴谋却没有停止过.1868年3月,明治天皇发布《天皇御笔》,宣称要开拓疆土。
1872年10月,日本首先拿中国的藩属国琉球开刀,宣布吞并琉球,设琉球藩。
1874年,日本借口所谓“保护日本居民”,发动“征台之役”。
台湾民众奋起抗击。
由于清朝政府的屈辱妥协,最后签订和约,以向日本支付50万两白银,换取日本撤退其侵台军队。
当时的高官李鸿章等已开始认识到日本“诚为中国永久大患”.但是甲午海战爆发后,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致使台湾又落入日本手中.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日本作为亚洲的西方,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结果,也是日本为摆脱当时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争夺世界市场和东亚霸权所采取的新的侵略步骤。
八年抗战,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由于战败后日本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政策,加上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种种暴行,两国间处于极度仇恨中。
中国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分析

中国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分析1250240 裴培公共管理中国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使命。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局势的和谐秩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日关系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台湾因素。
日本或明或暗支持台独,想尽一切办法操控台湾,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甲午战败后,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台湾半世纪,进行开发性经营,帮助台湾发展农业。
许多日本人现在还把台湾,看作是它的殖民地。
除了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利益关系。
日本九成以上的石油及大部分进出口货,都要经过台湾海峡运送,日本人视之为“海上生命线”。
一旦两岸统一,台湾海峡变成中国的内海,随时可以切断日本的生命线。
因此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与日本是处于利益对立的方面的,也就不免会有矛盾与冲突,成为了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2、历史因素。
对历史的认识一直是中日间最敏感的问题。
自中日建交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中日双方关系的健康成长,成为中日关系难以开拓新局面的主要症结。
中日的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日本对于侵略战争的态度和认识上,日本未能对自己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进行深刻的反省,反而极力否认和美化侵华战争,同时日本政界此起彼伏的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教科书等等恶性事件更是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之情。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3、领土争端因素。
中日两国的领土争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钓鱼岛事件以及东海事件,其中钓鱼岛争端是中日领土问题的典型代表。
二战结束后,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声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其次的《波茨坦公告》又再次明确了这一事件。
因此说,从古至今,钓鱼岛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日本对于钓鱼岛的种种行为,都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不可能也没有改变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这一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9周年。
中日关系显现出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日本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
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
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
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
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苏联解体后,日本国会中亲台团体的力量大增,出现了右倾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加快,部分右翼舆论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将中国看作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对手,将台湾看作是遏制中国的一张牌。
此外,由于台湾位于日本“海上生命线”的咽喉要冲,扼日本南下东南亚、西去欧的必经要道,日本每年在这条航线上的运输量达5亿吨左右,其中包括所需石油的90%和核燃料的100%。
因此,他们担心中国统一后其海上生命线受制于中国,因此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的现状,认为这对日本最为有利。
“日美安保同盟”重新定义,矛头也明显指向中国。
一部
分政界人士公然宣称日美安保条约范围包括台湾。
虽然日本政府一
再宣传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不是地理概念,要根据事态性质来确定,
但这仍是在搞模糊战术。
人们不会忘记,1996年3月中国在台
湾海峡进行军事演习时,日本一些人跟着美国摇旗呐喊,无理干涉
中国内政。
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次大战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当时的中国政府曾派员于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接受日方投降并向全世界宣告收复台湾。
此后,日在追随美国承认台蒋的同时,实际上一直把"台湾归属未定论"作为对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
1972年,在"尼克松冲击"和日国内强大压力下,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日本政治家顺应民心,加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田中内阁明确表示充分理解我提出的复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
经过反复谈判,1972年9月29日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第三条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猖獗,台独分子为对抗大陆,不惜投靠外部势力。
李登辉曾自我表白“对日本人更有认同感”,并以作过22年日本人而自豪。
李登辉谋求日本提高对台交往层次,加深双方的经贸关系,希望日本仿效美国也制定一部《与台湾关系法》,并希望借助日本之力加入重要的国际组织,参与亚太安全机制。
李登
辉的想法与日本国内支持台独的势力不谋而合,他们四处奔走,为李登辉撑腰打气。
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后,这些人又四处活动,妄图促成李登辉访日,并搞了“要求实现李登辉访日国民集会”的闹剧。
右翼文人加濑英明与李登辉合写了《今后的亚洲》一书,大肆宣扬“台独”谬论。
1996年5月,日本前议长亲自组团参加李的就职典礼,说明日本政界内支持“台独”大有人在。
香港的回归对台湾是个巨大的压力,为了破坏“一国两制”的实现,李登辉又勾结一部分日本人,妄图在冲绳建设营运中心来代替香港,使香港变成“死港”、“臭港”。
今年,李登辉鼓吹分裂中国的《台湾的主张》在日本的出版式上,各界头面人物纷纷出场就很能说明问题。
日本还不断有人叫嚣要把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今年8月18日,李登辉公然宣称要加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一部分日本人一唱一和。
今后,从民间到官方,日本右翼支持台独的势力还会与岛内的台独分子加紧勾结,兴风作浪。
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一环,日本今后可能还会在台湾问题上搞一些动作,但也不会为所欲为。
日本政府重视对华关系,一再表示将按照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和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来处理与台湾的关系,只同台湾保持民间的、经贸方面的往来,声明日本不支持台湾“独立”,希望台湾问题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解决。
鉴于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台湾,且在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日本不可能舍弃大陆而同台湾公开发展官方关系。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华
动作及其与“台独”势力勾结的活动随之增加,日对台政策的两面性将更加突出,日台“实质关系”将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会突破中日关系的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