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台湾大学校务发展规划委员会97学第7次会议纪

合集下载

近十年台湾高等教育改革述评论文

近十年台湾高等教育改革述评论文

近十年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述评【摘要】新世纪以来,围绕高校治理结构的问题,我国台湾地区对高等教育展开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包括教育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行卓越教学计划,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从而调整了台湾高校的运行机制,扩大了台湾高校的自主权,彰显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台湾高等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迎合大学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型,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启动了“一县一大学”计划,大学的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但“计划”的实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

大学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降低。

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学校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失调,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大幅缩减,大学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社会对大学培养出的人才的认可度下降,大学的科技竞争力下滑等问题日益突显,在全球化竞争的潮流下,如何培植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发展卓越的教育理念已刻不容缓。

通过查阅文献,有关21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把“台湾高等教育改革”作为关键词输入读秀和中国知网,确定范围2000-2011年,其结果是:相关书籍1本,相关论文 11 篇,硕博论文 0 篇,相关文档2篇,相关会议论文2篇,网页相关信息39条。

现在对搜索到21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研究表明:台湾高等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随着政治上的严和转型,大学实行自主的呼声日盛。

台湾当局开始解除对高等学校的不当行政管制,对大学实行松绑。

新世纪开始,大学自主管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有学者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大学自主为主旨的高校治理成为教改中彰显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而推动“国立”大学法人化则成为实现大学自主的主要方式。

国立台湾大学学则部分修正草案条文对照表(精)

国立台湾大学学则部分修正草案条文对照表(精)
四、原第四項涉及休學,故移至本篇第六章並獨立為第四十一條之一。
修正條文
現行條文
說明
第十一條之一
學生因故無法依前條規定期限繳費、註冊者,得向教務處申請延緩註冊,至多以兩星期為限。但情況特殊經書面請准延緩註冊者,不在此限。
新生及轉學生入學第一學期已請准延緩註冊但逾兩星期仍未辦理註冊手續者,即予除名。
學生自入學第二學期起,已請准延緩註冊但逾兩星期仍未繳費且未選課者,應予退學。
2、第一項前段文字修正,另立為第七款。
第五十條之一
休、退學學生之退費標準,於每學期開學前公布之。
未於退費截止日之前辦妥休、退學及退費申請手續者,不予退費。但因成績因素退學或其他特殊情況經教務處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五十條之一
休、退學學生之退費標準,於每學期開學前公布之。未於退費截止日之前辦妥休、退學手續者,不予退費。
第十一條
新生及轉學生入學第一學期須親自到校辦理註冊手續。
未依前項規定如期辦理註冊手續者,新生除已照章請准保留入學資格或延緩註冊外
,應予除名;轉學生除已照章請准延緩註冊外,應予除名。
學生自入學第二學期起,除已辦理休學、應退學或已符合畢業資格者外,每學期均應於本校行事曆規定之上課開始日之前繳交各項應繳費用,繳交應繳費用即視同完成註冊。逾期未繳費,除已書面請准延緩註冊者外,視同未註冊,應令退學。
修正條文
現行條文
說明
第三章修業年限、學分、成績
第三章修業年限、學分、成績
未修正
第十七條
本校採用學年學分制,各學系修業年限,除醫學院醫學系為六年另加實習一年,牙醫學系為五年另加實習一年及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獸醫學系為五年外,餘均為四年。
凡四年制各學系學生,其應修最低畢業學分總數,不得少於一二八學分;五年制以上各學系,應依修業年限之不同酌予提高應修最低畢業學分總數。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征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征
总结词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以提供个性化、多 元化的服务为目标,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详细描述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 化需求和多元化发展。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 、兴趣、特长和学业需求等信息,为学生提 供定制化的服务,如心理咨询、职业规划、 文化交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案例分析
• *某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改革:这所大学在政治环境变化和高 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通 过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提高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和质 量。
03
近期阶段
背景介绍
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 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学 生事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校开始逐渐重视学生事务管 理的发展,将其作为高等教育
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方式通常 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不能满足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个性化 服务模式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 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更好 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个性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 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对学校服 务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生活幸福感。
信息化平台
数字化管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注重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事务的数字 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校地合作
*高校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合作,共同开展社会服 务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国际合作
*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和机构开 展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
07
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教育目标
学术导向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早期以学术表现和学术成就为重点,强调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的评价和提升。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挑战 。

对未来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探索与展望——以发展的观点看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对未来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探索与展望——以发展的观点看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刘树 堂 , 蔡文 荣
( 闽江学院 教务 处 , 福建 福 州 3 00 ) 5 18
[ 摘
想。
要] 文章从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背景与现状 出 , 发 探索与展望对未来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交

流合作 , 出向共建专业 、 提 共建 实验基 地 、 两岸 学历 互认 的方向发展 、 立 海峡 两岸 高校 战略 性合 作联盟 的构 建


[ 收稿 日期 ]00 l—2 2 1一 1 5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 目( 目编号 : YA 803 项 0 J806 ) 9
[ 作者简介 ] 刘树堂(92 , , 18 一)男 山东宁阳人 , 闽江学院教务处实习员。
7 4
岱 宗学刊
第 l 卷 5
( 攀岩发展 展望 四) 攀岩运动在我 国起步 较晚 , 但发展速度较快 。高校 的
第 1 卷第 1 5 期
21 0 1年 3月
岱 宗 学 刊
J RNAL OF DA Z NG OU IO
V0. 5 NO. 11 1
M配 2 1 01
对 未来 海 峡 两岸 高等 教 育 交流 合 作 的探 索 与展 望
— —
以发 展 的观 点看 海峡 两岸 高 等教 育 交 流合 作
[ 关键词 ] 海峡 两岸 ; 高等教 育交流合作 ; ; 望 发展 展
[ 中图分类号 ] G 4 60 [献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编号 ] 10 0 9—12 (0 1O — 0 9— 2 12 2 1 ) 1 0 5 0
近年来 随着两岸关 系的不断改善 , 两岸 高等教育 的交 湾 当局 ” 出于 自身各 方面 利益 的考虑 , 停止两岸 高校 的学 流随之不断增多 。福 建 省 由于其 “ 地缘 近 、 缘亲 、 言 历互认 (0 3年 ) 明确规定 “ 血 语 20 , 在台湾就读的大陆学生不给 通、 文源深 、 商缘广 ” 的独 特优 势与特 点… , 国家海 峡西 于奖学金 ” 及 等一些政 策 , 阻碍 了海峡两 岸高等教 育的交流 [ 岸建设先试 、 行政策 的支持 , 台湾地 区高等 教育 的合 合作。 】 先 与 作交 流发展迅速 。台湾地 区的职业 教育 相对 于大陆 有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 程的不断加快 , 福建省高 明显 的优势 , 因此福 建省 在一般 学术交 流 活动 以外 , 在 等教育规模也在 不断 扩大 , 0 还 2 8年时 已达到 6 %。但 相 0 8 部分高校推 出闽 台高职联合 培养人才项 目。 -此项 目 2 作为 对于其他 高等 教育 比较发达 的省份仍有差距 , 高等教 育整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一种新模式 , 受到学界 的广泛关 体竞争力 不 高 , 建 省 只有 一 所 “ 8 ” 程 院校 和两所 福 95 工 2 1 工程 院校 , 在职业教 育 以及应 用型 人才方面 尚不能 注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 随着 两岸 关系 的进 一步改 善 , 祖 “ 1 ” 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步伐不断迈进, 各个领域合作与交流的 满足 目前社会 的需 求。 机会不断涌现 , 的高等 教育合 作交 流将会 不断 发展。 两岸 从目 前实 际的情 况来看 , 两岸 高等 教育资源存在 海峡 因此 , 用发展观对未来海峡两岸高 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进行 着非常大 的互补性 , 对于两岸高等教育 的合作交流有着非 探索 , 有着非常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常重要 的现实性 与可行 性。但从 目前交 流合作 的总体情 况来看 , 不管是从 规模上 、 次上 , 层 还是从 内涵上都处 于一 海峡两岸高等教 育交流合作 的背景与现状 种较初级 的阶段 。例如 , 闽台 高职 联合 培养 人才 项 目 在 中, 福建省 只有一所 本科 层次 院校 , 台湾地 区高等职业 而 2 世纪 5 o O年代 以后台湾 高等教育 发展迅 速 , 别是 特 教育层次早 已存在硕 士 、 博士层次 。现今主要 的具体合作 其在通识教育、 职业教育 、 资 队伍 建设 等方 面 的成 就得 师 模式包括 : 学术交 流与联谊 、 技术研发与合作 、 科研 师生互 到业 界的广泛 瞩 目和认 可。但 是近年来 , 台湾地区高 随着 派等一些形式。科学发展观告诉 我们 :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 等教 育由“ 大众 化” 普 及化 ” 向“ 的发展 , 高等 教育入 学率 不停息的运动 、 化和发展 的过 程 中, 变 整个世 界就 是一个 不断提高 (08 以达到 9 .0 , 出现 了 76 分上大 20 年 7 1% 且 .9 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 的物质世 界 ;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 学 的现象 【 ) 再加台湾地 区受 到 “ 子化 ” 3 , 少 的影 响 , 龄 学 旧事物的过程 。 以, 所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 作不会 人 口不断减少 , 很多高校 生源 数量 、 量难 以保 障。为解 质 只停 留在 现今 这个规模 、 次 , 层 随着海 峡两岸 关系 的不 断 决此 问题 , 台湾地 区“ 育部 ” “ 它 政府部 门 ” 台了 教 及 其 出 前进 , 海峡两岸高等教 育交 流合作 的规模 、 次会更加 扩 层 各类 专案报告及 实施 办法 , 图建 立高 校 专业 “ 试 退场 ” 机 大、 深入 。 制, 但是迄今 为止仍未形成 一套 完整且实用 的法律法规 体 系 。但对 以承担职业技术 教育 为 目标 任务 的职业 技术学 二、 对未来海峡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探 院、 型科技大学 等产生 了 巨大 了压 力 , 应用 虽然不 会导致 索与展 望 院校的退场, 但是专业发展却受到限制。因此 , 寻找外部 高等教育本质所要求的开放性, 决定 ( 下转第7 4页) 生源成为 台湾地区各高校解决此 问题 的一种途 径。但 “ 台

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及现况

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及现况

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及现况作者:黄志伟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02期摘要:2008 年以来,由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趋势下,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同文同种,互相学习的情景中,已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其程度、范围、领域、层次等面向,有明显长足的进步,成为两岸分治半个世纪以来,现在是最密切,最热络,最快速的时期,尤其2016 年以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虽然受到台湾地区政府政策实施摇摆不定,以致两岸关系发展受到影响,其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日趋明显,但仍然无法阻挡日益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

因此,透过梳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发展情形与现况并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可供未来相关教育政策改革之参考建议,关键词: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一、前言与研究动机在全球化冲击下,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教育的专业化、自由化与国际化已成为无可避免地趋势。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强化与深化教育内涵,开拓师生的视野,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已成为两岸共同优先的课题。

两岸教育与合作,除在两岸互动与和平发展上有划时代的意涵外,更具有“符合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的深长意义,并有助于两岸在全球化的永续发展。

两岸自1949年分治后,即处于政治分立的敌对状态,直到1987年台湾地区政治解严后开放两岸人民探亲才再开始交流;首先,1992年的《台湾地区与大陆人民关系条例》曾提供大陆学历采认法源。

基于大陆籍配偶在台等相关因素考虑,1997年10月由当时“教育部长”吴京公布《大陆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以及73所采认学历的中国大陆大学名单。

该办法第22条即规定“台湾地区人民与经许可在台湾地区定居之大陆地区人民,在大陆地区接受教育之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由“教育部”拟订,报请“行政院”核定后发布之。

但由于当时两岸关系气氛不佳,此一办法因台湾地区“教育部”遭台湾有关当局之纠正,使得有关采认大陆学历就此搁置,未能实现。

壹校长国立台中教育大学97学年度第2学期

壹校长国立台中教育大学97学年度第2学期
三年來我們競爭性經費增加了4004萬元 三年來我們自籌經費增加了3581萬元 三年來我們合計增加7585萬元 每年平均增加2528萬元 2528
15
卓越發展
(一)發展師資培育特色 (二)建立雙軌的發展取向 (三)更新設備提升教學 (四)教師增能 (五)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 (六)學生發展 (七)圖書與e化校園 (八)進修推廣教育 (九)開創新興研究教學
2
堅持到底 的金牛-實現我們的願景
靜心耕耘 的水牛-放下爭議往前衝
創 意 發 展 的 紫 牛 特 色 卓 越 新 視 野
3
報告大綱 壹.凝聚共識 迎接挑戰 凝聚共識 貳.策略規劃 卓越發展 策略規劃 .六大主軸 叁.六大主軸 轉型典範 肆.未來希望 專業楷模 未來希望
4
壹.凝聚共識 迎接挑戰
5
21
(五)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
成果
◎SCI類研究論文數量增加10倍 ◎國科會專題研究案增加52%,經費增加94% ◎學校自有財源投入研究經費增加近7倍 ◎教職員出國參訪數增加98% 未來發展 建立特色研究的團隊 積極拓展國際交流
22
臺中教育大學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20
教師研究獎勵
97年度 項目 學術研究獎勵要點 教師出席國際性學術會議補助要點 辦理學術活動經費補助要點 各單位辦理學術演講活動經費補助原則 推動教師研提整合型計畫先期規劃及跨校 學術研究工作坊補助作業要點 研究計畫補助要點 外文論文編修補助要點 研究計畫配合款補助要點 獎勵研究績優系所作業要點 合計 金額(千元) 3,000 750 1,500 722 150 1,000 500 1,000 500 9,122
設校使命
創校109年以培養優質人才為社會服務為使命 年以培養優質人才為社會服務為使命 創校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NTCU) • 是一所光榮的學校,他的光榮不僅在於培 育優秀師資,從過去畢業校友的多元發展 可知,這是一所培養優質人才的學校。學 校定位與使命有二:

国立高雄大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一次教务会议纪录.

国立高雄大学九十七学年度第一次教务会议纪录.

國立高雄大學九十七學年度第一次教務會議紀錄時間:九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星期二)下午一時三十分起地點:本校圖資大樓五樓大型會議室主席:盧教務長昆宏記錄:許美娟出席:蘇副校長豐文(兼研究發展處研發長)、徐學務長忠枝、劉總務長安平、林館長文揚、陶主任幼慧、葉主任文冠、李主任福恩、陳院長文輝、姚院長志明、吳院長建興、黃院長建榮、黃院長世孟、顏主任淑娟、張主任德煇、白主任秀華、邱主任榮金、紀主任振清、姚主任朝森、張主任永明、鄭主任義暉、陳主任一民、郭主任英峰、黃主任一祥、李所長揚、劉主任晉良、陳主任振興、胡主任裕民、陳所長瑞彬、林主任順富、吳主任志宏、連主任興隆、楊主任證富、陳所長啟仁、潘主任欣泰、學生自治會代理會長楊雄丞同學(土環系)、學生議會代理議長鄭楚寗同學。

列席:郭孟寬老師、黃組長裕奇、陳組長忠正、陳組長春僥、余組長進忠、丁主任一賢、許秘書美娟。

壹、主席致詞:本次會議應到37人,實到33人(詳附件),已達法定開會人數,會議開始。

貳、確認上次會議紀錄:(確認)參、工作報告:工作報告一報告單位:本處註冊組一、本校「學生修讀雙主修辦法」與「學則」修正案,分別業經教育部97年7月3日台高(二)字第0970125799號函與97年7月17日高(二)字第0970139836號函同意備查。

二、本校96學年度第2學期學期學期成績業於97年7月4日輸入截止,在全校1033門課程中,共有25門課程成績完全未輸入(約佔2.42%),另有8門課共82筆成績輸入不完整,經本處分別在97年7月9日、15日、22日、30日等進行4次催繳後,學期成績業已全數輸入完成。

三、本校96學年度第2學期因學業成績因素退學(連續1/2或累計2次1/2)學生共有21人,其中日間學制大學部20人,二年制在職專班1四、本處業於97年8月8日寄出97學年度新生入學指引,並於97年9月15、16日進行新生報到繳交資料。

工作報告二報告單位:本處課務組一、97學年度第1學期第一階段初選及第二階段初選業已結束,加退選將於9月22日至26日辦理。

台湾中小学教育现状对福建基础教育的启示的论文

台湾中小学教育现状对福建基础教育的启示的论文

台湾中小学教育现状对福建基础教育的启示的论文台湾中小学教育现状对福建基础教育的启示作为祖国的宝岛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化,共同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是联结两岸同胞的根基。

通过对当前台湾中小学教育情况的了解,对照福建基础教育的实际,海峡两岸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共性,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入,两岸学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此基础上找出两者的异同、先进性以及融合点,加以借鉴,对推动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向实质性阶段迈进尤为关键,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小学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行动方案。

根据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闽台两地的中小学教育大同小异,有些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尤其是在课程改革方面。

同时,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知道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1 台湾中小学教育的经验非常重视品格教育2011年4月,我校邀请了台湾中国科技大学郑亚薇博士举办了“品格教育培养与推动——台湾的经验”专题讲座,与师生共同分享交流“品格教育推动中小学教育”的经验。

讲座从伦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详细的剖析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我们大陆中小学教育的一大启示——应该重视品格教育。

郑亚薇博士指出品格教育的目标:一是通过正式课程融渗的教学与非正式课程活动的推展协助学生了解、欣赏、表现出好的行为;二是结合教学、活动以及服务推展落实于生活中,渐次形成习惯,在生活中定型,自然而为;三是引发师生对品格教育的重视和实践,鼓舞教师推动的热忱与使命,形成集体共识,成为校园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明确品格教育的四大原则:一是通过校园与班级活动,营造一个实践的环境,比如荣誉考试、捐血、微笑礼貌运动;二是诚挚邀约全校教师参与,由教学过程督导陶冶并培养;三是鼓励教职工以身作则,带动品格良善的风潮;四是建置品格网站,提供咨询并带动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國立臺灣大學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97學年度第7次會議紀錄開會時間:98年7月8日(星期三)中午12時整開會地點:校總區第2行政大樓第4會議室會議主持人:李校長嗣涔 記錄:柯佳恩出席人員:李校長嗣涔、陳副校長泰然、包副校長宗和、湯副校長明哲、蔣教務長丙煌(兼共同教育中心主任)(莊榮輝 代)、馮學務長燕(廖咸浩 代)、洪總務長宏基、陳研發長基旺、葉院長國良(鄭毓瑜 代)、羅院長清華(劉緒宗 代)、趙院長永茂(邱榮舉 代)、楊院長泮池、葛院長煥彰、陳院長保基、洪院長茂蔚、江院長東亮(陳為堅 代)、貝院長蘇章、羅院長竹芳(張文章 代)、郭主任瑞祥、林萬億教授、盧國賢教授、吳文方教授、周元昉教授、徐源泰教授、陳尊賢教授、陳鴻基教授、許博文教授、張文章教授、蔡介庭同學列席人員:廖主秘咸浩、林峰田教授、校園規劃小組吳莉莉小姐、吳佳融小姐、 研究發展處蘇婉伶小姐、育成中心宋經理欣怡、保管組洪組長金枝、李股長錦鑾、王奕婷小姐、獸醫系萬灼華老師、環安衛中心梁組長文傑、營繕組洪技正耀聰、羅股長健榮、林副理芳如、陳雅禎小姐、王幼君小姐、課務組李組長宏森、熊柏齡先生、體育室康組長正男、胡林煥老師、王俊強先生、學代會王宏恩同學、許譽鐘同學、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金光裕建築師、李明遠先生、王政國先生、境向建築師事務所詹智鈞建築師 請假人員:蔡院長明誠、柯慶明教授、彭鏡禧教授、侯維恕教授、郭明良教授、 詹長權教授、王兆鵬教授、竇松林秘書應到委員:37位 實到委員:29位 請假委員:8位壹、確認上次會議紀錄(確認通過)貳、報告事項校園規劃小組工作報告(會議紀要)(98年5月19日—98年7月7日) 本小組於98年5月19日至98年7月7日,共召開2次會議(會議紀錄詳附件1),討論案共4件,通過4件。

案件項目如下:(一)討論案1.共同教室增設無障礙電梯暨周邊無障礙設施改善工程(營繕組)決議(摘要):通過,授權執行單位、校規小組、使用單位、建築師討論決定(詳通過案件簡介)。

後續辦理情形:建築師參酌本委員會意見提送D、E 方案請校方選擇,執行單位擬於近期內召開會議討論。

2.小教堂周邊景觀改善工程(營繕組)決議(摘要):修正後通過(詳通過案件簡介)。

後續辦理情形:由執行單位召開工作會議,討論結果如下:(1)已朝向增加綠蔭樹木的方向修改廣場設計,經與總務處蔡淑婷技士討論,本案將調整基地周邊現有生長良好樹木4棵移至小教堂廣場邊緣,增加樹蔭。

未來將視使用情形與校園樹木移植計畫,擇合適樹木移入。

(2)管院與小教堂的連通動線,刻與管院研商中,將針對現況綠地與植草磚進行同步整體改善。

(3)尊重事務組對於腳踏車停車區的意見,維持現有區位與數量,於本案納入美化事宜。

(4)基於預算額度考量,本案仍維持廣場碎石級配的使用,未來再有其他經費,將考量以碎石級配作為基礎,於上方鋪設透水磚。

3.臺北大學建國校區用地計畫書(研究發展處)決議(摘要):本案修正後通過,修正計畫書請送保管組、校園規劃小組確認(詳通過案件簡介)。

後續辦理情形:修正計畫書內容已於98年7月1日經總務處保管組、校園規劃小組確認。

4.教學大樓北側排球場規劃案(教務處課務組)決議(摘要):通過。

本小組將整理不同方案贊成與質疑意見(如附件2)送請校發會、校務會議決議參考(詳通過案件簡介)。

(二)通過案件簡介1.共同教室增設無障礙電梯暨周邊無障礙設施改善工程(營繕組)本案前於98年4月22日97學年度第12次校規小組委員會議討論決議:「請就無障礙電梯立面以及電梯出入動線等再予以檢討,提下次會議討論」,附帶決議:「生農學院新建案『農業生態環境大樓』於具體規劃設計時,請納入農產品展示中心一併考量,檢討與共同教室間的路幅寬度,調整建物區位」。

經參考委員意見修正後,針對無障礙電梯立面設計與無障礙動線進行評估,並補充說明無障礙電梯選址評估。

本案於98年5月20日再次提送97學年度第14次校規小組委員會討論,決議如下:(1)由於目前資料尚無法判定D、E方案選擇,建議保留上述兩方案,請提案單位繼續討論,並於半個月內在兩方案內擇一。

(2)本案已有方向性建議,本小組委員會授權執行單位、校規小組、使用單位、建築師再行討論。

2.小教堂周邊景觀改善工程(營繕組)本案前於98年3月25日97學年度第10次校規小組委員會議討論決議如下:(1)請總務處就合約及經費考量,儘量將周邊出入道路(含與管理學院的連結界面)一併納入規劃設計範圍。

(2)餘請建築師依委員意見修正。

(3)請建築師協助思考本案短中長程改善計畫。

經參考委員意見修正後,本案納入與管理學院間的簡易步道設計,工程經費增加為5,666,430元(約增加74萬)。

本案於98年5月20日再次提送97學年度第14次校規小組委員會討論,決議如下:(1)請建築師朝增加綠蔭樹木的方向修改廣場設計,有關樹種選擇可請教總務處蔡淑婷小姐協助。

(2)管院與小教堂的連通動線,要由144巷進入或由管院方向,請建築師再與管院、使用單位整體評估。

綠地與植草磚的部分應同步整體改善。

(3)尊重事務組對於腳踏車停車區的意見。

惟改善設計將牽動現有汽車停車格保留狀況,基於本案的順利推動執行,未來停車位如有調整改變,執行之前請多與周邊相關單位人員溝通,避免節外生枝。

(4)基於維護管理與使用安全的考量,對於廣場碎石級配的使用,本小組授權營繕組與設計單位於細部設計階段定案討論。

3.臺北大學建國校區用地計畫書(研究發展處)教育部擬以臺北大學建國校區部分土地撥予本校使用,以解決教育部長期借用本校醫學院位於臺北市中山南路成功路段3小段101號土地。

案經98年2月23日由校長召開「研商教育部擬擇臺北大學部份校地與本校藥學大樓互換相關事宜」會議,醫學院考量院區整體發展,建請將臺北大學建國校區供校方統籌使用,另換取紹興南街西側為醫學院區使用。

會議結論:原則同意教育部所擬換地建議,並同意紹興南街西側校區原則為醫、公衛學院校區,A區(藥物科技大樓、女七舍及公衛學院教學館)劃為醫學院發展用地,B區(男四舍、女四舍)為學生宿舍區,俟法、社科學院遷回校總區後,醫學院學生得優先入住;有關建國校區土地使用計畫,請研發處研擬使用規劃,並循校內程序辦理,俾騰出育成中心現使用水源校區多棟宿舍(健康中心、人文系大樓、中正樓)另為學校發展使用。

研發處依據上述決議研擬「建國校區用地計畫書」,提送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及校務會議討論,俾利教育部協商換地事宜。

本案於98年6月10日提送97學年度第15次校規小組委員會討論,決議如下:(1)本案修正後通過,修正計畫書請送保管組、校園規劃小組確認。

(2)計畫書內容請補充本案緣由(與教育部換地)、基地土地使用用途(育成與研發、校舍周轉空間、推廣中心、行政單位空間等)、水源校區育成中心騰空交還等事項。

4.教學大樓北側排球場規劃案(教務處課務組)「教學大樓」新建工程案前經96年9月5日96學年度第2次校規小組委員會議討論通過,並於98年3月動工。

由於本基地範圍包括既有兩座排球場,規劃設計書中將其遷移至教學大樓北側,該次會議中委員曾提醒提案單位:「本案建物北側球場應注意其使用範圍是否超出原規劃範圍,切勿超額使用醉月湖旁之永久綠地。

」惟後續經檢討排球場遷移位置,若考慮運動安全之合理間距,會佔用永久綠地範圍。

為兼顧綠地保存及同學運動安全,教務處課務組提出球場範圍規劃兩方案。

方案1以不使用醉月湖永久綠地為原則,將排球場標準間距由3米縮減為1.5米;方案2以同學安全為優先考量,依照體育室所建議之3.45米為球場間距,如採用此方案,球場範圍將突出醉月湖綠地3.75 米寬。

依據校園規劃原則第8條:「綠地應禁止違反休憩、生態等保育目的之開發,但基於校園安全、環境永續利用之必要開發行為,經校務會議同意者不在此限。

」本案於98年6月10日提至97學年度第15次校規小組委員會討論決議:排球場位置調整於舊體育館南側現有排球場東側,第1面沒有問題,第2面球場因考慮運動安全之合理間距,會佔用3.75米(寬),27.15米(長)面積計101.8125平方米的綠地範圍,與會人員對於綠地、活動影響之意見尚未有共識,本小組將整理不同方案贊成與質疑意見(如附件2)後送請校發會、校務會議決議參考。

參、討論事項案由一:有關「臺北大學建國校區用地」案,茲檢具計畫書1份(如附件3),提請 討論。

(研究發展處 提)說 明:一、本案業經98年6月10日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議討論修正通過。

二、查教育部中山南路大樓之建物及土地屬本校所有(原為藥學大樓),適逢臺北大學將全部遷至三峽總校區,遂有此換地計畫。

擬將臺北大學建國校區撥交本校用地,作為育成中心、校舍周轉空間、推廣中心、行政單位等空間使用,以交換中山南路教育部現址,供教育部繼續使用。

決 議:一、依與會委員意見修正計畫書後通過。

二、同意紹興南街西側校區劃為醫、公衛學院校區,A區(藥物科技大樓、女七舍及教學館)為醫學院發展用地,B區(男四舍、女四舍)為學生宿舍區,俟法、社科學院遷回校總區後,醫學院學生得優先入住。

案由二:有關「全校性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新建工程」案,茲檢具初步設計規劃報告書1份(如附件4),提請 討論。

(研究發展處 提)說 明:一、本案業經98年5月6日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議討論決議如下:1.原則通過,惟請儘速補提營運計畫(含財務計畫)。

2.應盡量降低噪音、排氣、污染等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3.本案的立面色彩宜明亮不吸熱,並與環研大樓相融和,避免突兀。

4.配合本案需求修正校園規劃報告書小區容積率、建蔽率。

二、本案基地位於芳蘭路及基隆路155巷,比鄰環境研究大樓及資源回收場,擬興建地上4層、地下1層、總樓地板面積7200m²的使用空間,經費預算為243,792,500元,以提供完善的飼養環境,設立符合國際水準之實驗動物中心。

決 議:通過,請總務處、研發處、生農學院與動科系協調解決拆遷問題。

案由三:有關「教學大樓北側排球場規劃」案,提請 討論。

(教務處 提)說 明:一、本案業經98年6月10日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議討論決議,排球場位置調整於舊體育館南側現有排球場東側,第1面沒有問題,第2面球場因考慮運動安全之合理間距,會佔用3.75米(寬),27.15米(長)面積計101.8125平方米的綠地範圍,與會人員對於綠地、活動影響之意見尚未有共識,經校規小組整理不同方案及各方意見如附件2。

二、檢附球場位置圖1份如附件5,請 參閱。

決 議:採方案2(維持標準球場間距,球場邊界超出舊體育館後側外緣綠地3.75公尺),提校務會議討論。

肆、臨時動議(無)伍、散會(下午2時3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