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综艺节目

合集下载

解构与重塑: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

解构与重塑: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

解构与重塑: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路径摘要:文化类综艺节目兼具文化的严肃性和综艺的娱乐性。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为例,从灵韵复现、符码承载、诗性启悟等方面出发,分析如何通过多种艺术形态融合创新,在解构中华传统文化、重塑集体文化记忆的同时,开创以戏剧为核心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新样态,拓展并强化电视媒介的社会功能,对实现价值引领、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深刻的创新和示范意义。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故事里的中国》发展路径前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1]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推出了诸多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例如《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故事里的中国》将文化共鸣、情感共鸣上升到精神共鸣的高度,搭建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

一、灵韵复现:经典文本的编织与诠释(一)经典回归,丹心妙笔绘就文化底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和发扬中,文艺作品逐渐开始注重深耕中国本土的经典文化IP,选择独具中国特色的故事进行创作。

这些作品用丹心妙笔绘制着属于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底色,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案例。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借助典籍故事和文人圣贤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断追求的“中国梦”,并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纽带。

在该节目中,我们欣赏了宋应星“天下富足,禾下乘凉”的理想追求;品味了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目睹了徐霞客“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豪情壮志……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加工与创造,节目传达了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为身陷迷惘的受众提供了指引。

(二)美学滋养,匠心独运活化文物认知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质量上的改变。

时代融合与创新接纳音乐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研究——以《嗨唱转起来》为例

时代融合与创新接纳音乐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研究——以《嗨唱转起来》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21.2一、电视音乐节目概述目前我国关于“电视音乐节目”最早的定义来自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其认为电视音乐节目即“以各种音乐、歌曲表演为基本构成框架,运用电视的特殊技术和艺术手段加以制作,通过电视屏幕播出,给观众以音乐鉴赏的音乐节目”①。

我国电视音乐节目的开端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每周一歌》,此后《CCTV 中国青年歌手大赛》《超级女声》《我爱记歌词》《好声音》等应运而生。

《2019腾讯娱乐白皮书综艺篇》显示,2019年卫视综艺播出量继续下滑,降至79部,但头部综艺出现聚焦效应,其中13部收视率破1,平均网络热度和收视率均呈上扬趋势。

2019年卫视综艺收视前十榜单中,仅《好声音2019》《我们的歌》两部音乐类节目上榜,网络综艺(包含卫视网播综艺)也仅有两部音乐节目上榜。

综艺节目口碑前十榜单中仅有《乐队的夏天》(网络综艺)以及《我们的歌》(卫视综艺)两档音乐类节目上榜。

2019年卫视音乐节目共10部,较上一年下降7部;网络音乐综艺则从2018年的10部上升到2019年的17部②。

大部分电视音乐节目内容偏大众流行歌曲,相比之下,网络音乐节目注重受众的精细化运营,针对小众圈层用户进行内容创作,如《中国有嘻哈》《即刻电音》《这就是原创》等都是在音乐领域进行垂直深耕,挖掘小众内容。

二、讨流溯源:多维常态与跨域融合媒介生态环境变动,长篇电视节目生存空间无限压缩。

《嗨唱转起来》以傲人的播出数据与较强的商业价值博得电视界的关注,这一现象需以详尽的框架予以论证。

本文从节目本体、传播渠道、制作团队三个方面探讨其创新发展路径。

(一)语境与情怀的架构:形式与内容的时代性迎合1.传播语境的迎合:类短视频的碎片化内容模式。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整体网民的94.5%;短视频用户8.18亿,占整体网民的87%③。

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评论作品简介

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评论作品简介

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在广播电视媒体领域中,以其出色的内容和制作质量,在观众中享有良好口碑和声誉的节目。

每年,各地的广播电视机构都会举办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选活动,以表彰和奖励那些在节目内容、制作技术、播出效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节目。

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旨在推动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和生产,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高节目质量,满足广大观众对高质量节目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在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获得关注和好评的节目,以及它们的创作理念和特点。

一、《舌尖上的我国》《舌尖上的我国》是一档以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节目。

该节目通过展现我国各地丰富多样的美食和饮食习俗,向观众传达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该节目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我国美食的风味和特色,更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在制作上,《舌尖上的我国》以其精美细腻的影像和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声临其境》《声临其境》是一档以声音表演为主题的综艺节目。

该节目通过模仿表演、声音演绎等方式,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魅力和表演技巧,让观众在聆听声音的同时感受到了声音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该节目在节目形式上创新大胆,注重细节和表现力,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三、《我国诗词大会》《我国诗词大会》是一档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节目。

该节目通过竞赛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和韵味,吸引了大批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

该节目在知识传播和文化普及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了现代都市中对传统文化认知和理解的一种切入点。

以上述三档节目为例,可以看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如下特点:1. 突出表现我国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的结合,融合历史与现实。

2. 开拓节目形式,创新、大胆,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展现内容。

3. 关注社会、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

4. 通过优秀节目的传播,增进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一堂好课》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_《一堂好课》观后感

 《一堂好课》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_《一堂好课》观后感

《一堂好课》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_《一堂好课》观后感《一堂好课》将电视的传播优势注入"课堂"之中,以流动的"课堂"走进、倾听、理解年轻人,引发他们的集体共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一堂好课》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一堂好课》观后感12月15日(周日)20:3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一堂好课》将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学者王蒙担任主讲人,讲述一堂描摹时代、刻画人生的"青春文学课"。

此外,"课代表"白举纲、费启鸣、于斌、宋继扬、郑繁星、李泊文也将现场带来青春文学歌曲联唱,与观众共同探讨青春与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

回忆幼时启蒙解读国内外名作王蒙用文学留住青春、修饰世界、涂染人生青春是什么?在康辉看来,青春可以是年华、是岁月,但也可以是心境,"因为有的人可能生下来就老了,但有的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本堂课的主讲人王蒙就是这样一个年过耄耋,依旧"青春不老"的创作者。

据悉,王蒙从十九岁开始从事写作,曾任文化部部长,著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

在至今六十六年的笔墨生涯中,他从未停止记录和探索的脚步,始终以旺盛的创作力和永远青春的笔触,描绘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兴盛,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王蒙透露,他的中篇小说《笑的风》即将于12月刊登在《人民文学》。

这是他今年发表的第五部作品,且每一部作品的题材、写法都不尽相同。

究竟是什么秘诀,让王蒙能够保持这种创作的青春?在他看来,文学对于人民的意义和价值又在哪里呢?本期节目中,王蒙将回忆自己幼年时的文学启蒙,并通过解读国内外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讲述文学与青春、文学与现实生活、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生活水准等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文学是对青春的一种挽留","文学的世界给现实的世界进行命名与修辞、虚构与畅想、涂染与激活"。

“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播优秀电视剧收视热度高

“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播优秀电视剧收视热度高

“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播优秀电视剧收视热度高作者:来源:《综艺报》2022年第18期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2022年8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理论节目多角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实践,传播效果好;中宣部、广电总局“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播优秀电视剧收视效果出色;建军95周年和七夕特别节目、文化节目收视热度高;纪录片聚焦民生发展,吸引观众;暑期动画片持续受到观众喜爱;“建军95周年”“暑期安全”等主题公益广告高频率播出,助力主题宣传。

《这就是中国》《时代问答》《闪耀东方(第二季)》多角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实践,传播效果好。

《这就是中国》(东方卫视)本月播出五期,探讨国际时事、人民军队建设等议题,每期平均收视率0.299%,其中8月29号播出的“祖国进入统一快车道”关注度最高,忠实度65.816%、收视率0.351%,位列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第1。

《时代问答》(江苏卫视)本月播出四期,讲述改革开放为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每期平均忠实度73.327%、收视率0.173%。

《闪耀东方(第二季)》(江西卫视)本月讲述“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的形成”“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新中国的外交征程”三个主题,其中“新中国的外交征程”收视率0.113%。

《开卷有理:我们的十年》从个人视角展现国家十年巨变,受多地观众喜爱。

《开卷有理:我们的十年》(内蒙古卫视)联动长江、黄河流域及支流沿线20个省区市,以个人生活变化为线索对理论进行解读,诠释中华民族精神内核,讲述中国故事。

节目于8月26日晚开播,首期在内蒙古、江苏、江西、四川忠实度超50%,其中在内蒙古地区收视率0.473%,位列当地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第3。

《好好学习:〈勇毅的力量〉系列》以物鉴史,解读共产党人精神力量,在吉林地区关注度高。

《好好学习:〈勇毅的力量〉系列》(吉林卫视)探寻红色遗物背后的故事,解读艰苦卓绝的抗联精神,8月26日开播,在吉林省收视率0.625%,位列当地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首位。

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径探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径探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声屏世界2023/11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径探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阴丁萌摘要:《典籍里的中国》依托现代传播手段,运用AR 、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性传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典范。

《典籍里的中国》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了影视、戏剧等多种叙事表现形式,采用多种创新传播介质,充分体现了融媒体时代文本叙事与视频建构的巧妙结合,创新典籍传播方式助力经典传承,实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典籍里的中国》创新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推出的大型文化类重磅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收视率自开播以来一直居高不下,推出即爆款。

根据CSM 数据显示,《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首期节目观众规模为2744万人次,中心城市收视份额达2.12%。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总台重点文化类创新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从中甄选最值得讲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视觉化表达、戏剧化讲述解决了传统传播方式下文化节目制作方式单一、内容泛娱乐化、说教意味重等问题。

另外,《典籍里的中国》还实现了演员、主持人、嘉宾身份的多重转化。

本文将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文化类综艺类节目应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多模态叙事与传播。

《典籍里的中国》的整体创新之处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最大的核心亮点之一在于大量运用5G+4K/8K+AI 技术,多平台多渠道打造媒体矩阵传播,并且通过实时跟踪、AR 、VR 等技术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体验。

例如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九集中,在镜像中依次呈现出许慎的青年、中年、老年形态,与镜像之外踱步的演员自身形象衔接自然,丝毫没有技术拼接痕迹。

综艺节目发展历程

综艺节目发展历程

综艺节目发展历程
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电视娱乐节目的诞生。

20世
纪50年代,电视娱乐节目开始出现,主要以音乐、舞蹈、演
唱会等形式为主。

这些节目通常以明星表演为核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综艺节目开始增加互动环节,观众可以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一些脱口秀节目邀请观众提供话题或提问,增加了互动性和娱乐性。

到了21世纪初,综艺节目的内容逐渐丰富多样。

除了音乐、
舞蹈和脱口秀,真人秀、游戏秀、选秀节目等开始在电视台上亮相。

这些节目更加注重情感和故事性,通过设定不同的竞争规则或情境,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综艺节目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综艺节目的录播或直播,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节目中的明星互动。

这种多平台的传播方式为综艺节目带来了更广阔的观众群体,同时也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

目前,综艺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综艺节目问世。

综艺节目不仅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还为观众呈现了各种有趣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成为人们追逐流行文化和娱乐消遣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下女性综艺的演变之路

新时代下女性综艺的演变之路

文化艺术 |新时代下女性综艺的演变之路□张甍/文女性综艺也称“她综艺”。

即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社交等话题展开讨论,以折射当下社会中女性三观的一系列综艺节目[1]。

纵观中国的综艺发展史(除港澳台),从2004年诞生至今,节目模式、女性形象及女性的主体性表达几番演变,可以总结为四个发展阶段。

1 1.0时代:开启先声1.1 大众选秀模式2004年湖南卫视制作的《超级女声》(简称超女)为国内女性综艺的先声,开启了国内女性综艺的1.0时代。

超女本质上是大型大众歌手选秀赛,宽松的参赛条件吸引了大批素人女性参赛,她们在分唱区海选胜出后,登上年度总选的舞台,其中的佼佼者收获粉丝,签约公司,成为职业歌手。

2005年和2006年又相继举办了两届超女,火遍大江南北,后更名《快乐女声》(以下简称快女)几乎延续了之前的节目模式,一批又一批的草根女性通过选秀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

1.2 大胆尝试中性风格历届优胜选手皆为擅长演唱流行音乐的年轻女性,为配合流行歌曲的演绎,选手们的外型紧跟时尚潮流,2005年超女整体呈现出中性化的风格,成为了一代电视观众心中典型的超女形象。

该年的十强选手中,冠军李宇春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总决赛时共斩获三百多万投票。

她不仅在外形和打扮上具有中性化的特点,并演唱了许多专为男歌手创作的歌曲,更是对粉丝说自己像男生。

而后在2006年的超女赛场上,又涌现出了一大批中性化形象的女选手。

就这样,在1.0时代,女性打破了刻板形象,以一种“离经叛道”、模糊性别身份的方式登场亮相,抓住了大众的眼球,在此基础上展开个人主体性的表达。

1.3 反叛父权的主体性在已有的文化传统结构中,女性一直生活在男性所创造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化陷阱中,失去了其应有的话语权,一直处于话语的边缘地带[2]。

而女性综艺的诞生,强制性地将男性排除在外,赋予了女性一定的话语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的性别观念无疑成为了新时代女性发挥主体性的阻力,也成为了女性综艺1.0时代的隐藏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