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记录报告单(一)实验课题:太阳和影子实验目的: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验过程: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呈半圆周状,竹篾代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手电筒代表太阳;小标杆代表地球上产生影子的物体。
把手电筒挂在竹篾上,把小标杆放在竹篾下正中心,沿着竹篾自东向西移动开着灯的手电筒,看竹篾中央小标杆的影子变化。
注意:电筒在竹篾上的位置保持不变;手电筒始终照在小标杆上。
实验现象:发现手电筒的方向与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手电筒在两边影子长,手电筒在中央影子短。
实验结论: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是正好相反的,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关系:太阳高度高,影子短,太阳高度低,影子长。
(二)实验课题:昼夜交替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实验器材:手电筒、地球仪。
实验过程: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固定手电筒,在地球仪上任选一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实验结论: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一个昼夜的时间约是24 小时。
(三)实验课题: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实验目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小孔板、手电筒。
实验过程:1.当三个小孔成一直线时,用手电筒从一端向另一端照射,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当三个小孔不在同一直线时,用手电筒从一端向另一端照射,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课题:小孔成像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探究小孔成像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纸盒、铝箔纸、透明纸、蜡烛、小钉子、胶布。
实验过程: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用透明纸蒙住纸盒的另一面。
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移动纸盒,直到能在透明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注意:做小孔成像的小孔不宜大,直径一般在1毫米左右。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实验课题:制作潜望镜实验目的:通过制作潜望镜,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上下全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浮力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浮力实验观察材料的浮沉情况,了解产生浮力的原理。
实验材料:小玻璃瓶、水、铅球、木块、小铁钉、塑料袋等。
实验步骤:
1.取一个小玻璃瓶,将其放在水中,观察玻璃瓶的情况。
2.向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玻璃瓶的浮沉情况。
3.往玻璃瓶中分别放入铅球、木块、小铁钉和塑料袋,观察它们的浮
沉情况。
实验结果:
经过观察发现,当瓶中没有加水时,玻璃瓶沉入水中;当瓶中加水后,玻璃瓶能够漂浮在水中;往瓶中加入铅球、木块、小铁钉和塑料袋后,它
们都能够浮在水中。
实验原理:
浮力是产生物体漂浮的力。
实验中,瓶中加入水后,水会对玻璃瓶产
生向上的浮力,使得玻璃瓶能够浮在水中。
而当往瓶中加入其他物体时,
它们也能够浮在水中,是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受到浮力的
作用而浮在水中。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了浮力的原理,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的
浮力时,它就能够浮在液体中。
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很大
的影响,比如船只能够漂浮在水中,风筝能够飞翔等。
同时,我也学会了
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研究科学现象,培养了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小心操作,否则可能会发生危险。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沸腾点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点,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材料:酒精灯、水、温度计、玻璃杯、火柴。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酒精灯放在安全的位置,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
将温度计插入玻璃杯中,确保温度计的底部不接触杯底。
2. 加热水:将适量的水倒入玻璃杯中,放在酒精灯上方,点燃酒精灯。
3. 观察变化:当水开始加热时,观察水的表面是否出现气泡。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泡会越来越多,水开始沸腾。
4. 测量沸腾点:当水开始沸腾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记录下水的沸腾点。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水的沸腾点是100摄氏度。
当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
2.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固定值,不受水的数量和容器的大小影响。
无论是少量的水还是大量的水,在相同的条件下,水的沸腾点都是100摄氏度。
3. 水的沸腾点可以受海拔高度的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力较低,水的沸腾点会降低。
实验分析:水的沸腾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要的温度。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物质的固有性质,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质。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应用:1. 煮沸水:通过了解水的沸腾点,我们可以控制水的温度,煮沸水用于烹饪、消毒等。
2. 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是通过测量物体的温度来判断其状态的工具。
了解水的沸腾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确保酒精灯的使用正确,并远离易燃物。
2.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烫伤。
3. 实验完成后,及时熄灭酒精灯,注意清理实验场地。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水的沸腾点是100摄氏度,并且不受水的数量和容器大小的影响。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烹饪和温度测量等方面。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安全,合理操作,保持实验场地的整洁。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实验材料:小苗、土壤、花盆、水、太阳灯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土壤放入花盆中,用水浇湿土壤,然后将小苗种植在花盆中。
2. 分组实验:将小苗分成三组,每组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
- 第一组:放置在自然光照下,即室外阳光直射的地方。
- 第二组:放置在室内,使用太阳灯提供光照。
- 第三组:放置在室内,不提供任何光照。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并记录每组小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颜色和数量等。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第一组小苗在自然光照下生长得最好,株高较高,叶片呈深绿色,叶片数量也较多。
这是因为自然光照中含有丰富的阳光和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能够为植物提供足够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
第二组小苗在太阳灯的光照下也有一定的生长,但与第一组相比,生长速度较慢,叶片颜色较浅,叶片数量也较少。
这是因为太阳灯无法提供与自然光照相同的光能,植物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第三组小苗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几乎没有生长,株高极低,叶片颜色呈黄色,叶片数量几乎为零。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没有光能供给,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足够的养分来支持生长。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光能是光合作用的关键。
自然光照下的植物生长最好,太阳灯提供的光照次之,没有光照的情况下植物几乎无法生长。
实验启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需要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给植物提供足够的阳光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实验了解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有价值的结论,从而提高我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记录。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1)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科学实验报告单1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实验结论: 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2)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实验过程: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3班级:姓名: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一、实验简介
本次实验是有关硬和软的对比,在实验中,我们将观察和比较日常生活中的硬和软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二、实验目的
1.了解硬和软材料的不同特点。
2.认识硬和软材料在不同领域的用途。
三、实验过程
1.我们用手指轻轻触摸不同的材料,记录每种材料的感觉。
2.我们用手拿着每种材料,比较每种材料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3.我们分别使用每种材料,尝试做出曲线和直线的形状,并记录下每种材料的特点。
4.我们讨论并总结每种材料的用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不同材料的感觉不同,硬材料手感坚硬,感觉冰冷,而软材料手感柔软,感觉温暖。
2.硬材料比软材料重,因此许多工业领域都喜欢使用硬材料。
3.硬材料比软材料更容易制造形状,可以很容易地做出直线或者曲线的形状。
但是软材料在一些领域中更为适用,比如服装、床垫等领域,需要更加柔软的材料,才能更好地适应人体。
4.根据不同的领域需求,我们可以将硬材料和软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和应用,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五、实验结论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硬材料和软材料的不同特性和用途,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各种材料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身边事物的特点和用途,不断地探索和学习,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科学人教版鄂教版实验报告

五年级下册科学人教版鄂教版实验报告五年级下册科学人教版鄂教版实验报告实验一:水的沸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烧水的过程,探究水的沸点现象。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准备好所需器材。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3. 点燃酒精灯,将火焰放在烧杯底部加热水。
4. 不断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记录水开始冒气泡的时间。
5. 当水开始冒气泡时,立刻关闭酒精灯。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如下实验结果:水开始冒气泡的时间为XX秒。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知,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实验二:力的传递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力的传递现象,了解力的作用和传递方式。
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绳子。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准备好所需器材。
2. 将一端连接在木块上的绳子系在弹簧秤的钩子上。
3. 用力拉动木块,观察弹簧秤上的指示数值。
4. 反复尝试不同的拉力,观察指示数值的变化。
5. 记录不同拉力下指示数值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如下实验结果:拉力增大时,弹簧秤上的指示数值也增大;拉力减小时,弹簧秤上的指示数值也减小。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力的作用可以传递,而且力的大小和指示数值有关。
实验三:酵母的发酵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酵母的发酵过程,了解酵母的作用和发酵现象。
实验器材:酵母、糖、面粉、烧杯、温水。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准备好所需器材。
2. 将适量的温水倒入烧杯中。
3. 加入适量的糖和面粉,搅拌均匀。
4. 将一小块酵母加入温水里的糖粉溶液中。
5. 观察酵母慢慢发酵的过程。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如下实验结果:酵母在温糖水中发酵,产生气泡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知,酵母可以进行发酵,产生气泡和二氧化碳。
总结: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对水的沸点、力的传递和酵母的发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学科学知识,还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内容)

分析数值
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越小,用力越小;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
班组
实验名称
杠杆的作用 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准备
实验步骤
1、在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 让杠杆尺平衡。
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
定滑轮不省力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力不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实验报告
班组
实验名称
齿轮的作用 齿轮大、中、小各一个、支架
实验准备
实验步骤
把三个齿轮固定在支架上,并让齿轮之间 Nhomakorabea互 咬合,用手拨动 1 个齿轮,观察 3 个齿轮转动 的方向、速度
实验记录
当转动一个齿轮时,会发现: 1、相临的两个齿轮之间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2、齿轮转动的速度不一样 3、转动一个可带动附近的一起转动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
班组
实验名称
探究气体、固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准备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到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 2、用手轻桌面或桌腿,直到耳朵听到声音为
止。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扰。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将耳朵
紧贴水槽。
实验记录
1、听到声音 2、听到声音 3、听到声音
2、用试管塞把三个试管塞紧。
实验记录
放置几天后把三个铁钉取出,发现第二个试管 中的铁钉在紧密接触水面的地方生锈,其他两 个没有。
潮湿的空气是铁生锈的重要提案件。
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内容: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怎样抬高讲台
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木尺、若干同样的铁圈、火柴盒、牙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组装杠杆实验装置
1.在火柴盒的盒面中央放上一根牙签;
2.把木尺横放在牙签上,使牙签在木尺的中间,使木尺平衡;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实验内容: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平板测力计要与木板保持平行;
在小车运动的过程中读出读数;
木板每次搭在木块上的位置应相同。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斜面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轮轴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实验内容:探究滑轮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5、国旗怎样升上去
实验器材:组装滑轮的部件、一个钩码、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测出提升一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一个钩码;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1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课题:4、拧螺丝钉的学问
实验器材:两个钩码、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测出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两个钩码;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用轮轴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演示组装轮轴:把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轴上,让线沿轴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挂上钩码;把另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轮上,让线沿轮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向下挂上测力计;
拉动时保持动作轻缓、匀速;
拉动时不要让线绳脱离滑轮沟槽;
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使用滑轮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
2.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向两边拉,使齿轮绷紧链条圈(或瓦楞圈)
2.观察链条传动的特点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1.演示组装滑轮:
定滑轮:把定滑轮用棉线(或螺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另一根棉线沿轴槽绕过滑轮,一头挂钩码,一头挂测力计;
动滑轮:把棉线的一头系在铁架台上,将棉线的另一头沿动滑轮下方的沟槽绕过,在棉线的另一头挂上测力计,在动滑轮下方挂上一个钩码;
2.提醒实验注意点: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定滑轮、动滑轮做三次实验,记下平均数;
2.提醒实验注意点: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大轮、小轮做三次实验,求平均数;
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轮轴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轮轴能省力,在轴一定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课题:1、折形状
实验器材:A4打印纸3张、双面胶、新华字典(可用科学书代替)、钩码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折形状
1.取A4纸的宽为高,用3张A4纸分别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注意在折纸筒时要事先考虑留出连接部分,纸筒的连接部分用双面胶粘起来。
3.如果木尺的平衡点不在木尺的中央,可用在木尺上翘的一端加橡皮泥的方法使木尺保持平衡。
2.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法
1.在木尺左边第二道线上放两个铁圈,那在木尺右边该怎样放铁圈就能使木尺保持平衡呢?
2.提醒实验注意点:
①放铁圈时要轻、如有多个铁圈要垒起来放,不能分散开来放;
②强调每一次只能在木尺右边一个地方放铁圈,不能分散放在右边的两个地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根据杠杆平衡的不同方法,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离支点越近就越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斜面能省力(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3、斜坡的启示
实验器材:
平板测力计、小车、光滑的长木板、长方形木块(可用长方形仪器盒代替)
实验内容:探究链条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链条圈(瓦楞纸条圈)、记号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组装链条传动装置
1.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用链条圈(或瓦楞纸条圈)套在两个齿轮的外围;
实验内容: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齿轮组及支架(也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记号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组装齿轮传动装置
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注意两个齿轮的齿与齿咬合。
2.观察齿轮传动的特点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测出垂直提升小车所需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小车;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在不同坡度斜坡上拉动小车所需的力
1.利用同一块长方形木块,想办法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长、宽、高)
2.提醒实验注意点:
提升小车时要匀速、缓慢向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