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第八章 曹禺与现代

三、变化:《北京人》区别于前期作品《雷
雨》、《日出》和《原野》之处有两点: 1、是对“五四”启蒙主题继承的文化反思视 角。 剧作以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三 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展示各自在特定历史情 境下的不同命运,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 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进行了否定。
2、在艺术上,《北京人》标志着曹禺的话剧 创作,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 剧”的转化。从影响渊源看,曹禺前期创作 主要受希腊悲剧、易卜生戏剧等影响。到了 写作《北京人》时,曹禺受另一戏剧大师契 诃夫的启发,戏剧观念有了新的突破。曹禺 在读了契诃夫之后感叹:“原来在戏剧的世 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契诃夫影响了 曹禺整个40年代的创作,给其戏剧风格带来 了全新的变化。
第二节 《日出》、《原野》及其他
一、《日出》
1、由家庭转向社会——对“损不足以奉有余” 社会制度及现实的批判。 2、豪华大饭店与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的对 比中人的存在及挣扎。
3、思想艺术的成熟 (1)在思想主题上的变化。 《日出》既延续了《雷雨》中对人的命运 的思考,又力求克服《雷雨》中存在的某些 因果报应、神秘色彩和悲观情绪,更多揭露 实际操纵社会生活的黑暗势力,暴露整个社 会制度的罪恶,并表现出对光明未来的某种 理解和向往。
2、过去的“北京人”是虚写。 剧作写了人类学家袁氏父女和象征性的 “北京人”(北京猿人模型),意在由人类 祖先的健康勇敢来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衬 托出这个家庭中的那种消沉和无聊的气氛, 以人类祖先“北京人”作对照反衬,批判了 不肖子孙——现在的北京人,并在一定程度 上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社会理想和追求。 3、未来的北京人。以愫芳和瑞贞为代表。
在《北京人》(以及后来的《家》)中,开 始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进行开 掘。与此同时,戏剧节奏与戏剧冲突也趋向 舒缓与淡化。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都 在十分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演进着,而深刻的 主题和文化内涵就潜藏在其中。
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剧作

我国现代话剧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风风雨雨。
在这段过程中,有一些剧作成为了我国现代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标志性剧作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情感表达的深度我国现代话剧在情感表达上有了质的飞跃,其中一部分剧作具有深度的情感表达,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李行的《茶馆》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思想的碰撞,展现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悲凉。
二、社会现实的关照我国现代话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对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反映社会的真实状态,这在某些剧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曹禺的《雷雨》就是一部将旧我国社会阴暗面揭露得淋漓尽致的作品,通过对家庭、婚姻、道德等问题的揭露,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扭曲。
三、文化内涵的升华我国现代话剧在多个方面提升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一些剧作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重新诠释,为我国现代话剧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一部将我国传统戏剧的美学理念融入到现代话剧中的佳作,通过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雅俗共赏。
四、艺术形式的创新我国现代话剧在艺术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呈现方式。
一些剧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现代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郭小军的《红灯记》就是一部在舞台表现和艺术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的作品,通过对旧上海时期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再现,展现了我国现代话剧在艺术形式上的新气象。
五、批判现实的力量我国现代话剧中还有一些剧作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剧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时代命运的担忧。
这些剧作以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呈现了我国现代话剧批判现实的力量。
陆游的《茅盾》就是一部以当代社会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通过对社会脆弱性和个人命运的演绎,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摘要]20世纪30年代,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
在《雷雨》中,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不仅将主要人物周朴园、繁漪、侍萍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就是次要人物鲁贵也被写得血肉丰满、活灵活现。
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
所以,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步入成熟期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禺;《雷雨》;鲁贵;人物形象;丰富性;明确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样式,先后跨入了成熟阶段。
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恐怕还是话剧这个“舶来品”,恰恰是由于禺的创作,也骄傲地宣告了它的成熟。
所以,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步入成熟期的一座里程碑。
30年代初,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
《雷雨》以1923年的旧中国为背景,通过对下层劳动妇女侍萍前后30年的悲惨遭遇和“周公馆”这个带着浓厚的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撕下了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了他们丑恶的面目和污浊卑劣的灵魂,从而无情地谴责、鞭挞了这种罪恶的家庭和不合理的社会,并预示了它们注定灭亡的命运。
在《雷雨》中,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在他的剧本中无一闲笔、无一闲人,惨淡经营、五彩缤纷。
他的人物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好人或坏人;是一个全面性的人,而不是片面性或绝对性的人;是明确的人,而不是神仙或妖魔。
禺的杰出之处正是在于他始终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把人写成人。
05.专题四现代话剧-曹禺与中国话剧的成熟.分解

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朴 〔惊愕〕梅花? 鲁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 字。还有一件,-- 朴 〔缓缓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 我是从前侍侯过老爷的下人。 朴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生疏了。 朴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 〔突然严峻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正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日 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朴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冲 爸,妈不情愿,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朴 你同你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向蘩漪低声。〕 你 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迟疑,指药〕送到太太那去。 蘩 〔顺忍着〕好。先放在这儿。 朴 〔不欢快的〕不。最好现在就喝了它吧。 蘩 〔突然〕四凤,你把他拿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禹广泛参与国 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沟通活动,曾赴各 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中心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 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 〔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 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 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 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 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 英等国文字出版。
鲁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朴 〔惊愕〕什么? 鲁 她没有死。 朴 她还在?不会吧?我观看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朴 哦,救活啦? 鲁 以後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朴 那么,她呢? 鲁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朴 那个小孩呢? 鲁 也活着。 朴 〔突然立起〕你是谁? 鲁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朴 哦。 鲁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朴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朴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 嗯,就在此地。 朴 哦!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

第6 页
第一节
LOGO
生平及创作
第7 页
内容框架
LOGO 正文 . 第二章
曹禺(1910-1996),有一个很俗 的名字,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 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今 宵酒醒何处》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第8 页
1、早年的家庭生活 2、南开中学时代
目录页
后来的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 中面对《雷雨》的问世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称《雷雨》一经面世,话剧界前辈和诸位大家如欧 阳予倩、洪深、熊佛西、田汉等的著作,便立刻黯然无 光了。这些老大家都不禁瞠目而视这个年方26岁的后进 小子。
LOGO 正文 . 第一章
第 28 页
总结
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 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 ,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0年夏天,曹禺免试升入南开 大学政治系学习,但他对政治经济 学课程不感兴趣。
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 大学,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 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 级就读。
LOGO 正文 . 第一章
1933年,又入该校研究院深造,专攻戏 剧。期间,研读奥尼尔等戏剧大师的创作中汲 取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系统地了解了西 方戏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LOGO 正文 . 第二章
第3 页
内容框架
现代文学经历了“第一个十年”的发展,小说、散文、诗歌 都产生了经典之作。相形之下,中国现代话剧发展较为缓慢。 尽管郭沫若、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熊佛西等老一辈戏剧 艺术家筚路蓝缕开辟道路,并在其初期尝试阶段也留下了许多 探索者艰辛的脚印,但客观地说,整个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甚至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 《农村三部曲》等一批较为出色的现实主义剧作为止,话剧艺 术并没有在中国的读者和观众的心中真正产生具有震撼力的影 响。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 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 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叶圣陶《其实也是诗》:《日出》能 将这种诗意的内涵隐藏在文字形象之 后,让读者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出 来,具有这样效果的,他的体裁虽是 戏剧,其实也是诗。
三、曹禺话剧艺术的其他特征 1、浓郁的情感色彩 《雷雨》表现的是那种“不是恨便是爱, 不是爱便是恨”的极端感情。繁漪身上集中 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蘩猗:“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的 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生了冲 儿。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凶横,把我渐渐地 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 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 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了我。”
(3)繁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 悲剧,是封建制度自身矛盾造成的。 (4)繁漪具有封建贵族意识、等级 观念
“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
2、象征性意象 (1)一种以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象 征性意象 《雷雨》的死气沉沉满压抑感的周公馆; 《原野》中黑林子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 《日出》陈白露居住的饭店;《北京人》中 曾浩的棺材。 (2)二是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 性意象,最“雷雨”性格的繁漪。 (3)三是由作品命名构成的想象的意象。 如:“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濮阳广播电视大学 任百丽
什么是戏剧
戏剧由演员扮演角色, 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 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 常专指话剧,是一种综 和艺术。
曹禺戏剧在中国现代 戏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的《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 剧的特点,成功的表现了20年代中国封建 性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 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 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形式中国化 , 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 熟。
第五章现代话剧的成熟

人物塑造:
•陈白露:一个清醒的糊涂者。 •处于舞台中心,她的悲剧形 象是剧本的灵魂。 •《日出》的主题诗是陈白露 呼喊出来的,她的内心悲剧 性冲突搭起了《日出》戏剧 冲突的基本骨架。 •方达生可以理解为光明的探 求者。他是《雷雨》中周冲 形象的发展,表现了作者的 心灵追求
四、《原野》
• 《原野》是一个在封建 宗法思想影响下农民复仇 者的心理悲剧。戏剧对人 性的剖析进一步向心灵深 层处开掘。 • 戏剧的外部冲突:仇虎 为复仇而同焦母展开的冲 突,表现出农民的反抗。 • 人物的内心冲突──仇 虎杀人前的矛盾,杀人后 的恐惧、自责,深入一步 体现出悲剧的成因。
朱栋霖:《经典<雷雨>:从话剧到苏州评弹》
•周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空虚、忧郁、卑怯、矛 盾的灵魂始终被笼罩在 周朴园精神统治威压的 阴影中。 •四凤又在重演母亲的悲 剧,这就从历史的角度 揭露了女性所受的欺凌, 深思人性的悲哀。
声 音
“他从他当时的认识出发,把批判的 重点特别放在对周朴园的冷酷、专横 和伪善的揭露上。剧作的主要冲突的 设立,人物关系的配置,都是以此为 基准的。……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 都只在第二幕稍稍接触了一下,侍萍 甚至很少要与周朴园斗争的意思。蘩 漪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不然。它贯穿全 剧,始终存在。单是面对面的正面冲 突,在四幕之中就有四次之多。而且 每一次冲突的结果,都是他们的关系 发生了变化,都加速了剧情的发展。”
曹禺:《雷雨· 序》
声 音
“在话剧的经典演出中,蘩漪被塑造 成在绝望中抗争、爆发的悲剧女性,她的 阴鷙忧郁、她的歇斯底里在这个定型中被 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个形象定型的理论支 撑是强调《雷雨》主题的反封建意义,蘩 漪是现代中国的‘娜拉’,是‘反封建的 斗士’。 周朴园与梅侍萍的关系被强化为阶级 压迫与阶级斗争,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被 政治化为反封建斗争,蘩漪就是为了反对 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独断,周萍之 于蘩漪也是资产阶级纨袴子弟所为。 蘩漪在挣扎,但挣扎是表象,痛苦是 她的内心,她因为痛苦、无爱而挣扎、爆 发、歇斯底里。苏州评弹《雷雨》塑造的 蘩漪是一个在痛苦压抑中挣扎、渴求爱的 女性。”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第5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曹禺研究概况1.背景(1)曹禺研究历来为许多文学史家的兴趣所在。
(2)进入新时期后,随着新观念、新方法的引进,研究者逐渐超越过去常用的一般社会学的模式,注重戏剧艺术和深层创作心理的开掘,建立了各种新的理论视角,从而使研究课题更新,范围扩展,成果大量涌现,活跃的学术争鸣态势也终于形成。
2.新角度和新观点表5-1 曹禺研究领域里出现的新角度和新观点考点二: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1.曹禺话剧的创作特点曹禺代表中国话剧文学的成熟,不仅戏剧结构、人物塑造、语言提炼等方面接近和达到了完美,而且戏剧创作方法上有了突破与创新。
(1)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使其中国化曹禺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且把这一借鉴充分中国化,使之适于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既与本土观众的审美习惯拉开一些距离,有审美的“落差”、有创新感,又能为中国的观众所接受,不再视话剧为“洋玩意”。
(2)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并糅合多种手法曹禺的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糅合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并与中国传统文学韵味血脉相通。
曹禺的创作方法已经具有自家的独特面貌,创作个性非常明显。
2.诗意特征的表现表5-2 诗意特征的表现考点三:曹禺话剧的其他特征1.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1)曹禺在《〈雷雨〉序》便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雷雨》所着力表现的,是那种“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的极端的情感。
“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这种自然的基调,剧情的调整多半以它为转移”。
(2)曹禺笔下的人物很少不是情感型的,不论其在具体表现方式上是外露还是内敛,在《雷雨》《原野》《北京人》《家》等作品中,曹禺都表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戏剧情感世界,那其中有种种难以解脱的情感冲突、人与人之间心理抗衡形成的持久张力。
曹禺所有成功的剧作,都是他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自学指导6l(2)《雷雨》的主人公是“命运”。
《雷雨》真正的主人公就是“命运”。
曹禺的戏剧是诗化的。
雷雨乃是诗的意象。
如果我们能在诗的氛围中发现雷雨的中心地位,便不难发现雷雨在戏剧中的中心地位。
在《雷雨》中,“命运”化为一个隐身的主角无处不在,它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蘩漪是最“雷雨”的一个人,不可知的力量在蘩漪的性格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剧中其他人物也无不体现着一种生命深处的受欲望控制的性格。
在鲁侍萍与周朴园见面时,鲁侍萍说到:“是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里,“命运”第一次现身,在剧情发展中却不显突兀。
到最后在悲剧的产生过程中,“命运”又隐身为一次次巧合的制造者......(3)《雷雨》的主人公是“雷雨”。
作者在《雷雨》中设置了一个虽未出场却始终控制着情节的跌宕起伏的主人公——“雷雨!”.“雷雨”是最核心的主人公,剧中所有人物无不以它为生命形式的中心,剧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没有办法和它“抢戏”。
“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剧中的每个人物一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
狂暴的雷雨正象征着拥有巨大力量的对命运的掌控,一群陷入情热的重重漩涡中不可自拔的微小人物,在它的注视下,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剧。
而这个主人公最偏爱蘩漪,使“雷雨”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种种人生企盼,最终都在“雷雨”(雷雨式性格,和自然界的雷雨)中作了归结。
最终一切源于“雷雨”,一切又都结束于“雷雨”。
作品的题目是《雷雨》,序幕与尾声中那个医院中的安排,也是为了让读者以悲悯的心态去看,从而作更深层的反思......所以,“雷雨”是《雷雨》的主人公。
(4)《雷雨》的主人公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
《雷雨》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
外在的主人公剪是曹禺所要渲染的造化与命运对人生的不可抗拒的安排,这是宿命的“他者:。
曹禺本人看到了它的不可战胜性,看到了悲剧人生的无奈。
那个内在的主人公乃是那位最有抗争精神的带有自由反抗气质的蘩漪。
她的柔弱的女性气和内在的野性是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既带有雷雨的雷厉风行,又免不了短暂强硬过后的软弱。
当这内在的主人公和外在的相交织,曹禺就将这人间深厚的悲凉通过自然界最神秘的雷的力量展现了出来 (5)
《雷雨》的主人公是蘩漪。
《雷雨》的主人公是蘩漪。
蘩漪便是“雷雨”。
蘩漪,繁,多也,漪,水之纹也。
蘩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
她的痛苦最深,而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像雷雨。
她是线索。
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具体理由如下:首先,蘩漪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具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
她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环境始终是相通的。
从出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不顾一切的“报复”:一种“雷雨”式的“命运说”的另一种诠释可将内容补充得更完整些“命运说”的具象化两个主人公。
“命运说”的变异也许,应该说命运是内在的主人公,蘩漪是外在的主人公蘩漪是曹禺最钟爱也是最先想到的人物
李平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