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22)两极世界的形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二课时 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二课时 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
“转折” 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 结合杜鲁门主义的内容从 角度与美国此前政策相比较进行 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说明即可。 ——[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 答案:杜鲁门主义意味着美国的 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 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 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 的孤立主义政策,由局部扩张转 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 能登上月球…… 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苏“冷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战”全面开始。 (1991 年 9 月 9 日)
第二课时
两极世界的形成
[循着线索· 理一理]
[由表及里· 想一想]
1.丘吉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 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 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 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
[提示]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
2.《北大西洋公约》规定:“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 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针对“公约”反映的内容,苏 联采取了什么政策?意味着什么?
[提示]
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意味着两大军事集团在
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1955年3月,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 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 的健壮的孩子。”其言论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
由于核战争的毁灭性危险,美苏两国不敢轻易动
武,客观上造成相对稳定的局势。
由此表明了两大阵 营的斗争方式。
史论形成
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 明和稳定。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2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含答案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2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12 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计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这确实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那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眼前所持的立场”。

最有可能作出那个“回答”的人是( ) A.罗斯福B.丘吉尔C.杜鲁门D.尼克松解析从题目的信息看,题目的观点鲜明地反对共产主义,与杜鲁门时期的“冷战”政策是吻合的,应选C。

答案C2.(2021·湖北百校模拟)关于上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很多批评意见,以为它“开了利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批评者的理由是( )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C.公布叫嚣遏制共产主义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由材料中美国“利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欧洲,可知是马歇尔打算。

美国希望通过该打算扶植和操纵西欧国家,但也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显现了“批评”。

应选D。

答案 D3.(2021·云南昆明三中、玉溪一中高三统考)为了抗击马歇尔打算对东欧国家的阻碍,苏联从1947年开始前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定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

由于这些协定要紧由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样统称为莫洛托夫打算。

以下关于该打算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速进展B.苏联避免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偏向”C.继承该打算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操纵D.加重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解析此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

莫洛托夫打算是对马歇尔打算的反制,是苏联为联合和操纵东欧国家以对抗美国而采取的方法,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正式成立了经济合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进展,增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团结。

由此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4.(2021·无锡模拟)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割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一)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一)第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特色是A、以欧洲为中心B、以美国为中心C、以欧美为中心 D 、以苏美两极为中心2.二战后代界局势变化的最大特色是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加强B.西欧严重削弱C.苏联成为独一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D.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极格局3.雅尔塔系统的本质是A.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B.美苏争霸斗争C.美苏对世界权力范围的区分D.雅尔塔会议精神的贯彻4.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来源因是A.各占据国在占据区内推行不一样的政策B.美苏矛盾、“冷战”加剧C.为了完全除去法西斯权力D.为削弱和限制德国5.二战后,战时的联盟宣布崩溃,世界进入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极格局,冷战开始的标记是A.丘吉尔发布“铁幕”演说B.马歇尔计划的实行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的建立 .6.“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是美国 20 世纪初“金元外交”的持续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C.挟持东欧各国挣脱并抗衡苏联D.帮助欧洲推行中兴7.最近几年来,每每有这样的报导: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家对伊拉克发动攻击或进行军事制裁,北约建立于哪一年A. 1949 年B.1945 年C. 1955 年D.1991年第二次世界8.赫鲁晓夫在致肯尼迪的信中说:“除了前已下达的对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长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以外,苏联政府还命令拆掉您称为攻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

”这封信反应的基本史实是A.修建“柏林墙” B.古巴导弹事件C.发兵阿富汗D.星球大战计划9.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表示A.赫鲁晓夫在外交上推行冒险政策B.苏联与美国平分秋色C.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D.美苏之间互相妥协10.以下不切合历史事实的是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B.战后美苏一同没有直接开战C.美苏之间的抢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D.军备比赛加速了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二、非选择题:11.二战后,美国依靠强盛经济实力推行霸权政策,但遇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阻挡,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2021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两极世界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解析:选B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材料“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体现了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

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美苏都强化了对援助地区的控制B.是“冷战”在欧亚正式形成的标志C.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都极大振兴了各自阵营的经济力量解析:选D 美国的援助,强化了对西欧控制,而中国仍保持独立自主;“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国援助西欧并未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社会急需的轻工业;美苏援助分别促进了西欧的复苏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3、右面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B.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选D 漫画反映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美国推行此经济计划的目的是控制欧洲,共同对抗苏联,但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促进了欧洲经济恢复,伴随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展,欧洲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故D项正确。

4、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析:选C C项表述符合题意,“冷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A项表述发生在70年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D项表述与题目无关,排除D项。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两极世界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两极世界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追踪检测(二十五)两极世界的形成( 时间: 25 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32 分 )1.二战结束后,致使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关系变为战后敌对关系的因素不包括() A.苏联实力不断加强,它与美国的矛盾激化B.美国企图称霸世界C.美苏两国共同的仇家垮台D.丘吉尔公布“铁幕”演说分析:选 D丘吉尔公布“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不是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关系变为战后敌对关系的原因。

故本题答案为D。

2. 1946 年,丘吉尔在演讲中说道:“在远离俄国界线、遍布世界各地的好多国家里,共产党第五纵队已经建立。

它绝对听向来自共产主义中心的指令,完好协调地工作着。

”丘吉尔的这一演说()A.是朝鲜战争的前奏B.目的是终结反法西斯缔盟C.宣扬了对苏联冷战D.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度分析:选C朝鲜战争是1950 年爆发的,故 A 项错误;反法西斯缔盟随着二战的结束就终结了,故 B 项错误;这是丘吉尔“铁幕”演说的部分内容,“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宣扬了对苏联冷战,故 C 项正确;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度不吻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3.基辛格说:“杜鲁门主义象征着一个分水岭,因为一旦美国打出道德大旗,斯大林熟谙的现实政治就永远终结,讨价还价争取互惠退步已经不复可能。

”之所以说“杜鲁门主义象征着一个分水岭”是因为杜鲁门主义()A.标志住“冷战”的开始B.加剧了“冷战”的程度C.揭开了“冷战”的序幕D.标志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分析:选A杜鲁门主义标志住“冷战”的开始,故 A 项正确。

4. 以下国家不会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救援的是()A.英国B.法国 C .波兰D.意大利分析:选C苏联及东欧国家拒绝了“马歇尔计划”,波兰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应选C。

5.1947 年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长约翰·西克森重申:“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定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缔盟,而且我们必定迅速采用行动。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五单元 第14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五单元 第14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016·课标全国Ⅱ,35)美苏对非洲的争夺2.(2015·课标全国Ⅱ,3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1.从考查方式看,近两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都对本专题进行了命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2.从材料形式看,主要以文字材料为主,创设特定历史情境进行设问,因学生对世界历史了解甚少,理解有一定难度。

3.从考查知识看,主要集中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考查上,如两极格局、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等历史事件。

复习时注意结合时政热点,如乌克兰危机、俄土关系等,认识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2016·课标全国Ⅰ,35)马歇尔计划推行欧洲走向联合2.(2013·课标全国Ⅰ,32)欧洲一体化的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15·课标全国Ⅱ,35)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考纲要求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提示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自主学习答案]考点①政治力量②雅尔塔体系③国家利益④“遏制共产主义”⑤《北大西洋公约》⑥军事政治⑦两极格局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⑨朝鲜战争⑩古巴[巧学妙用]漫画探史——马歇尔计划《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图解历史——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思维导图——“冷战”的影响构图解史——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冷战的关系考法1杜鲁门主义【考题1】(2017·湖北黄冈统测)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一份文件说“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它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

材料表明此时美国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A.压制战后的日本和欧洲殖民势力B.稳定远东局势建立世界霸权C.实施冷战对抗社会主义苏联扩张D.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答案 B『方法突破』“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是美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使中国成为美国的亚洲反共基地,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能称霸世界。

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 两极世界的形成 含解析

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 两极世界的形成 含解析

课时作业22两极世界的形成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马歇尔计划就是经济援助计划B.美国以经济援助掩盖其政治动机C.马歇尔计划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D.所有国家都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的政治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却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实质上是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西欧,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故B项正确。

A项没有认识到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故错误。

马歇尔计划的出发点并不是人道主义,而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故C项错误。

马歇尔计划仅适用于西欧各国,故D项错误。

答案:B2.杜鲁门把世界分成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这两个非此即彼的对立营垒,而美国将支持和帮助“自由制度”国家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A.冷战是美国为了称霸世界而发动的B.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C.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D.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不会愿意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分成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支持和帮助……抵抗”说明了,美苏对抗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不同,故C 项正确。

冷战的目的、冷战的历史影响和东欧国家是否接受马歇尔计划均不是题干所给材料涉及的内容,故A、B、D项错误。

答案:C3.二战后,美国对某一突发事件作出声明:“如果我们有意去保卫欧洲、防范社会主义……为了民主制度的未来,我们必须留在这座城市。

”这一事件是()A.北约成立B.越南战争C.朝鲜战争D.柏林危机解析:本题考查柏林危机。

北约成立于1949年,它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与“我们必须留在这座城市”无关,A项错误。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专题五
考点
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12-
史论总结
一、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
1.联系 (1)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2)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3)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两者相互联系,目的基本一致。 2.区别 (1)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 言书,标志着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2)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反共。
专题五
考点
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15-
1. 20世纪的世界动荡不安,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局部战争及冲突。下图反映了“二战”后近40年间 世界各地区发生的局部战争分布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战争造就了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 B.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C.各国间宗教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D.国际政治格局变化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D 【解析】战争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战争爆发与民主化 程度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教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结合二战后的 两极格局和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分布状况可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争的分布,故D项 正确。
专题五
考点
第1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二十二)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
1.(2015·商丘摸底)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

”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为战后的美国遏制战略造势
B.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C.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D.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2.(2015·蚌埠质检)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

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作者的这段言论( )
A.为“遏制理论”造势B.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
C.促成北约成立 D.引发古巴导弹危机
3.(2015·韶关调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链。

”此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 A.美苏“冷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冷战结束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2015·乐山调研)下图反映的政治形势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是( )
A.利于世界市场的整合 B.引发世界性经济大战
C.造成世界市场的分裂 D.断绝彼此间经济交往
5.(2015·长沙模拟)以下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调查结果: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

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

以上数据说明( )
A.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C.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6.(2015·济宁模拟)“1947~1948年间,西方国家决定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成一个经济统一体,并在这个统一体和它们在柏林的占领区发行一种新马克”。

西方国家的这种做法( )
A.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B.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C.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 D.维护了德国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7.(16分)(2015·天津南开区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

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

……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材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

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材料三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6分)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

(4分)
答案
1.选C 本题关键是理解“希腊的腐烂”的含义,它是指希腊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美国干预体现了美苏的对抗,但与恐怖主义无关,故选C项。

2.选A 从题干“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呼吁美国政府去遏制苏联,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通过西欧进行经济方面援助来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它针对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与争夺中间地带无关,故C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是苏联1962年制造的,故D项错误。

3.选A 本题关键信息是1951年,此时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针对的是苏联和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源于美苏两大阵营对立,故A项正确;一战、二战与冷战结束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4.选C 图片反映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世界市场也因此分裂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两个市场彼此相对隔绝,没有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大战,也没有完全断绝经济交往,故B、D两项错误。

5.选A 材料显示杜鲁门主义出台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美国国内对苏联态度的恶化是杜鲁门主义出台的民意基础,故A项正确;“冷战”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的驱使,故B 项错误;苏联此时还没有扩张,故C项错误;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

6.选B 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应该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在德占区成立经济统一体,并发行新货币,从而事实上形成了新主权国家,加速了德国分裂,故B项正确;欧共体成立于1965年,晚于材料涉及时间,故C项错误;该做法使得西德建立,后来苏占区成立了东德,德国长期分裂,故D项错误。

7.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梳理材料一并提取关键词可知,美国学者认为是苏联扩张引起了“冷战”;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梳理材料二并提取关键词可知,美苏在争霸过程中呈现“紧张”与“缓和”并存的特点;第二小问,从美苏及世界其他因素等方面分析。

第(3)问,以朝鲜及中国为例即可回答。

答案:(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

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

(2)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

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

(3)说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