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市高中语文5《咏怀古迹》学案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咏怀古迹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咏怀古迹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 使用人: 时间:2018年 3 月 1 日课题 咏怀遗迹(其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课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掌握要旨。

依照:1、依据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要点要求培育学生“学习对生活实用的语文”和“对终生发展实用的语文”。

教课 识记作家作品依照:学平生常累积诗词较少,翻译 难点理清作者情怀句子比较费劲,因此要学生多读多记,提升朗诵、理解浅易文言文能力。

[ 根源:]一、知识目标 :原因 :1.认识怀古诗 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色。

感觉诗歌的深邃 杜 甫 的 感情,领悟诗歌要旨。

相 关 文 2.感觉诗歌要旨思想。

赏 析名句,领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知识、二、能力目标: 文 化 常 学习 1、思想能力:识 是 本 目标经过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培育学生挑选、课 教 学 剖析等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要点。

2、运用能力: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赏析同类诗歌。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 教课内容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 环节课前 默写《秋兴八首》 检查学习状况,默写,互换批阅, 增强记忆3 分钟三 分 评论总结小考 校正错误 规定的背钟 结果 诵篇目1本篇杜甫作品相 1 巡视检查学生 1、各组登台展 查收学生5 分钟承 接 关文学知识、 达成状况,进行 示,课代表协 自主学习 结 果 文化知识、历 实时评论。

助老师检查 的结果并 环节 史知识。

2 增补相应知 达成状况。

增强记忆 识。

2、在书上做好3 大屏幕展现初 要点知识的 中学过的杜甫 的标志和补 作品,如《石壕 充。

吏》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2读课文1、 播放录音 [根源:学科学生跟读课文,读 准 字 5 分钟做 议网 ]记牢要点字词读音,为朗[ 根源: ZXXK][来讲 评[来2、巡视学生音读课文做 源:Z+xx+]源 :]课本,检查准备环节预习状况回首要点1、找寻诗歌当1、自由朗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_咏怀古迹(其三)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_咏怀古迹(其三)学案新人教版

5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参考书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鉴赏咏史诗的几个步骤。

2、难点: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所体现的主要情感。

【学情分析】《杜甫诗三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一、回顾旧知:背诵《秋兴八首(其一)》二、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2、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1】下列加线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环珮(pèi)省识(shěng)潦倒(liáo)朔漠(sù)B.青冢(zhǒng)江渚(chǔ)千载(zǎi)琵琶(pí)C.王嫱(qiáng)霜鬓(bìn)阴森(yīn)荆门(jīng)D.边塞(sài)萧森(xiāo)阻塞(sài)暮砧(zhēn)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咏怀古迹大赛获奖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5咏怀古迹大赛获奖教案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 3 月 1 日课题咏怀遗迹(其三)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课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掌握要旨。

依照:1、依据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重点要求培育学生“学习对生活实用的语文”和“对终生发展实用的语文”。

教课识记作家作品依照:学平生常累积诗词较少,翻译难点理清作者情怀句子比较费劲,因此要学生多读多记,提高朗诵、理解浅易文言文能力。

[ 根源:]一、知识目标:原因:1.认识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色。

感觉诗歌的深邃杜甫的感情,领悟诗歌要旨。

相关文2.感觉诗歌要旨思想。

赏析名句,领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知识、二、能力目标:文化常学习1、思想能力:识是本目标经过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培育学生挑选、课教学剖析等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

2、运用能力: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赏析同类诗歌。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默写《秋兴八首》检查学习状况,默写,互换批阅,增强记忆 3 分钟三分评论总结小考校正错误规定的背钟结果诵篇目1 本篇杜甫作品相 1 巡视检查学生1、各组登台展查收学生 5 分钟承接关文学知识、达成状况,进行示,课代表协自主学习结果文化知识、历实时评论。

助老师检查的结果并环节史知识。

2 增补相应知达成状况。

增强记忆识。

2、在书上做好3 大屏幕展现初重点知识的中学过的杜甫的标志和补作品,如《石壕充。

吏》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2 读课文1、播放录音[根源:学科学生跟读课文,读准字 5 分钟做议网 ] 记牢重点字词读音,为朗[ 根源: ZXXK][来讲评[来2、巡视学生音读课文做源:Z+xx+]准备源 :] 课本,检查环节预习状况回首重点1、找寻诗歌当1、自由朗诵。

训练学生 6 分钟中的意象,并体2、小组议论并朗读诗会、描述这些意展现结果。

词,带着象堆叠出的意问题研究境。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案

4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 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 30.敢:岂敢,怎么敢。 31.且如:就如。 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 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官府。 34.比邻:近邻。 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 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愁烦冤屈。 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 45 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 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 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 年 至 759 年,45 岁至 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参考 2、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 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 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 漓尽致。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5 咏怀古迹(其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

5 咏怀古迹(其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知识链接】【课前学习】熟读诗文,完成下列问题: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3.昭君怨恨什么?【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完成下面的表格2.诗句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怎样理解“环佩空轨夜月魂”的“空”?【目标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

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完成创新设计上的分层训练。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题材特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知识链接】【课前学习】熟读诗文,完成下列问题: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3.昭君怨恨什么?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皇帝的昏庸的怨恨。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6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篇1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第5课 《咏怀古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第5课 《咏怀古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诗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背诵本诗。

一、关于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乌衣巷),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本诗)。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二、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可借助注释及自己的历史储备)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往往用典,对比等)三、写作背景:(可结合百家讲坛康震讲的诗圣杜甫)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四、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练诵读本诗。

自学检测1、读准字音。

明妃()朔()漠青冢()画图省()识千载()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一去紫台连朔漠()()②画图省识春风面()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环佩空归夜月魂()答案:①离开北方的沙漠②曾经认识③只,仅仅面对④白白地,徒然3、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第三课时)
《咏怀古迹》
【合作探究】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3、作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4、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能力迁移】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问题: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弄清史实:
2、体悟感情:
3、分析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