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而:表顺承。
6、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7、为:做。
8、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9、倾:倾斜。
10、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
11、移:移动。
12、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
13、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14、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15、故:所以。
16、归:汇集。
17、绝:断。
题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神话典故。
共工,又称共工氏,相传妻室为桔大爷;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古书《淮南子》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
摘要: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背景介绍
二、共工与颛顼争位的原因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经过
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影响及后果
五、结论
正文: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古老的文言文,讲述了共工与颛顼争位,最终导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重要神祇,被认为是水神。
颛顼,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孙子。
【二、共工与颛顼争位的原因】
共工与颛顼争位,是因为共工不满颛顼的统治,认为自己更有能力来领导天下。
据《山海经》记载,颛顼在位时,水神共工和颛顼争夺天下,颛顼凭借智慧与勇气取得了胜利,共工被驱逐出境。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经过】
被驱逐出境的共工,心怀愤怒,决心报复。
他来到不周山,这是一座支撑天地的神山,山上有各种神奇的生物和宝物。
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试图摧毁这片天地。
顿时,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生灵涂炭。
【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影响及后果】
由于共工的愤怒撞击,天地失去了平衡,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这次事件被认为是洪水泛滥的起源,也是女娲补天的原因。
最终,在女娲的帮助下,天地恢复了平衡,秩序得以重建。
【五、结论】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传达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秩序与和谐的向往。
故事中的共工,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的愤怒与复仇心理导致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反映出人类对权力与地位的争夺。
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又名 《淮南鸿烈》),西汉 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 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 著作,道家作品。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 高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 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 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 不周了。
(zhuānxū)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 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shé)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 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 流去了.
碰、撞
绳子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断 这,这里 (lǎo)尘土,这里指泥沙。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
地维绝.天倾西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的原文、翻译及注释,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西汉·《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
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7.维:绳子。
8.绝:断。
9.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10.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11.潦:积水。
12.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13.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阅读理解:为什么江河都向西南流淌:“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感受到了震天动地的力量和气概。
共工怒触不周山译文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3、触:碰、撞。
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4、维:绳子。
5、绝:断。
6、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7、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8、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
摘要:
1.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背景
2.列举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相关歇后语
3.分析这些歇后语的意义及实用性
4.给出如何运用这些歇后语的建议
正文:
在我国丰富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这个故事讲述了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之间的一场激战,最终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告终。
这一神话传说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衍生出许多富有智慧和生活哲理的歇后语。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有很多,如:“共工撞山——怒发冲冠”,“祝融灭火——易如反掌”等。
这些歇后语既形象地描绘了故事中的场景,又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的某种心境或处事态度。
例如,“共工撞山——怒发冲冠”这个歇后语,用以形容人在极度愤怒或激动时的状态。
当我们遇到令人愤慨的事情时,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情绪。
同时,它也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另一个例子是“祝融灭火——易如反掌”,这个歇后语寓意着事情一旦到了关键时刻,解决起来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信心,坚信只要关键时刻把握住机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歇后语,增加谈话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同时,它们也可以成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总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歇后语不仅具有趣味性和哲理性,还可以引导我们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解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未知:佚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注释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资料
据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聪明敏慧,在民众中威 信很高。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人首蛇身,满头赤发),是炎帝的后代。他 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发明了筑堤蓄水 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双方发 生了激烈的斗争。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 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为了人民利 益,决心不惜牺牲自己,来到不周山,想把不周山 的峰顶撞下来,以此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 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积水 尘土,这里指泥沙 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泥沙都在这里汇集 。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 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 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 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 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 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 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神 话传说中的华夏民(zhuān xū)、帝 喾(kù)、尧(yáo)、舜(shùn)五 个部落联盟领袖,被古代历史 学家尊称为“五帝”。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 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归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
撞击
共工心想:同为帝皇之后,凭我的本领 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 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 青筋暴出,他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 撞在不周山上。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 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 战争场景。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触不周之山,
(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
断
绳子 断
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 子也断了。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
倾斜 所以 代词,这里,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 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
地不满东南。
地向东南方向下塌,
故水潦尘埃归焉。 水潦:泛指江湖流水。
主题思想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 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 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 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 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 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 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拓展练习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之后,败而大怒,心 中十分不甘,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共工 发怒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 作、神态)
《 淮 南 子 》
题目解说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 山,高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 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共工氏 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 就叫不周了。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21 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 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 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 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 来,但主要宗旨倾向于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