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行为研究
资产替代原理的举例应用

资产替代原理的举例应用1. 什么是资产替代原理资产替代原理是指在相同风险条件下,投资者倾向于选择回报率更高的资产来替代回报率较低的资产。
这个原理基于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假设,认为投资者会选择最优配置的投资组合,以获得最大化的回报。
2. 资产替代原理的原理解释资产替代原理的原理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风险厌恶在资产替代原理中,首要的因素是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
投资者倾向于选择回报率更高的资产来替代回报率较低的资产,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
2.2 期望回报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投资者对不同资产的期望回报。
如果投资者预期某一资产有更高的回报率,他们就会倾向于将资金从回报率较低的资产转移到回报率较高的资产上。
2.3 有效市场假设资产替代原理还基于有效市场假设,即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
根据这一假设,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市场信息来获得超额回报,因此他们会选择回报率更高的资产来替代回报率较低的资产。
3. 资产替代原理的举例应用资产替代原理在实际投资中有许多举例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案例:3.1 股票与债券替代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常常会比较股票和债券的回报率。
如果某个债券的回报率高于某只股票,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将其投资资金从股票转移到债券上,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3.2 不同行业替代资产替代原理还可以应用于不同行业之间的资产选择。
投资者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回报率来选择投资组合。
如果某个行业的回报率高于另一个行业,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从较低回报率的行业转移到较高回报率的行业上。
3.3 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替代除了股票和债券之间的替代,投资者还可以将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进行替代。
例如,如果投资者预期房地产市场的回报率较高,他们可能会将资金从其他金融资产转移到房地产上。
3.4 不同国家/地区替代资产替代原理也可以应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产选择。
投资者可以根据各国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回报率来调整投资组合。
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好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从较低回报率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较高回报率的国家或地区上。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差异化分析——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差异化分析——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差异化分析——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进行差异化分析。
首先,我们从资产配置比例、风险偏好和金融知识水平等方面比较了城乡居民家庭的差异。
然后,通过对城乡居民家庭的测度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了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的差异化原因。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均衡发展。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深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逐渐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城乡居民的差异化特点,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的差异化分析,有助于了解城乡居民的金融行为和金融需求,为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数据描述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该数据覆盖了我国31个省份和地区的城乡居民家庭,包含了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方面的信息。
我们从2014年的数据中选取了一部分样本,并对城乡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差异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
城市居民家庭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于股票、基金和房地产等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大。
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家庭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于存款和贷款等较为保守的金融产品,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大。
这说明了城乡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倾向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差异除了资产配置比例的差异外,城乡居民家庭的风险偏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调查数据,城市居民家庭更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追求高收益的金融产品,而农村居民家庭更注重保值增值,对风险较为敏感。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替代的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替代的实证研究
文铱;王曦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货币替代现象加速了货币失衡在国际间的传导,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破坏作用.本文基于2000-2015年我国货币替代的实证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值、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与美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差和汇率高估程度是影响我国货币替代的主要因素.因此,借鉴他国货币开放进程中发生的大规模货币替代的经验教训及反替代的政策手段,实施适当的政策措施,防止大规模货币替代在我国的发生,以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文铱;王曦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金融学院 430000;汉口学院金融学院 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货币替代和反替代对我国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J], 吴可;阙跃辉
2.我国反向货币替代实证研究 [J], 胡月星
3.基于2001—2011数据的我国货币替代模型实证研究 [J], 沈少川
4.我国货币替代实证研究 [J], 朱宇;郝瑛
5.我国货币替代成因的实证研究 [J], 唐明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住户部门金融资产负债研究

我国住户部门金融资产负债研究
于雪
【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近年来研究住户部门金融资产配置和负债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成为一种新思路。
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当住户部门遭遇突然性资产价格变化的冲击时,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债务水平居民的应对办法。
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加强了对住户部门金融资产负债的调查和分析,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于雪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研究 [J], 周平;李刚
2.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防范研究——基于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 [J],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
3.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以MFSMCG2016为基础的县域案例研究 [J], 耿建新;丁含
4.基于资产负债表分析法的我国金融业发展状况研究 [J], 倪平平
5.住户部门资产负债调查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J], 曾嵘欣;杨莉;涂昭宇;陈旭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 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_1994_2008

31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 ,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了迅速的发展 。从 1993 年到 1998 年 ,随
着中国证监会的建立 ,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和法规体系开始逐步形成 。1998 年 《证券法》 的颁布实 施正式确认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 , 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截止
2009 年第 3 期
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 :1994 — 2008
伍 戈
3
内容提要 : 本文采用 “从一般到特殊” 的建模方法并利用 PcGets 软件 , 实证考察了在 这种新的环境下 ,广义货币需求 、 物价 、 产出 、 利率 、 汇率以及股票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 。 研究结果表明 ,只要适当地考虑资产替代并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 ,我们依然可以得到相当 稳定的广义货币需求函数 。在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中 , 收入弹性小于 1 。当期的通货膨 胀对实际货币需求有着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影响 。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 , 这反映出利 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事实 。汇率的变化率并没有显著地影响货币需求 ,但是 2005 年以来 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确实引致了更多的货币需求 。尽管近年来资本市场经历了很大的发 展 ,但是股票价格无论在我们的长期还是短期模型中都还不显著 ,实物资产过去是目前仍 是中国居民资产组合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 关键词 : 货币需求 资产替代 汇率 利率
2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该项改革是按照 “主动性 、 可控性和渐进性” 的原则进行的 , 逐
步增强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2005 年 7 月 21 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采取以 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后 ,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不断增 强 。在这种渐进式的汇率体制转型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我们可以 选用两个有代表性指标来描述这些预期的明显存在 : 一是人民币非交割远期汇率 ; 二是货币替代率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章分析了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标签: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政策我国城镇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据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的绝大部分。
大多学者认为,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是居民持有的金融债权及权益凭证形式的资产。
城镇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手持现金,储蓄性存款,有价证券(股票,债券及基金等)及储蓄性保险。
短期而言,居民持有金融资产是为了获得利润。
长期而言,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动机主要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期效用最大化。
一、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分析1. 城镇居民金融资产存量迅速增长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金融资产存量仅为110.46元,而到2008年,已经增长到了38100.64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34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1.5%。
城镇居民金融资产存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据有关资料,2008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5.95倍。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居民将消费后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储存起来。
另一方面,197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往由国家包揽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制度都被取消,由于制度的变革,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出于预防性动机,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增大。
2. 手持现金比例持续下降1978年人均手持现金为20.64元,占当年人均金融资产存量的18.69%,1988年这一比例降到了12.76%,而到了2008年,仅为3.46%。
现金虽然流动性最好,但是其收益基本为零。
居民手持现金主要是应付不时之需,即满足流动性需求。
手持现金比例的大幅度降低,反映了居民对金融资产收益性的要求。
3. 储蓄存款比重稳中有升无论从绝对数额还是相对数额来看,储蓄存款在居民金融产中都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我国货币和房地产之间资产替代现象的实证检验

作者: 金雯雯[1];杜亚斌[1];郭永济[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08
出版物刊名: 上海金融
页码: 14-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 货币政策;利率;房地产价格;资产替代;非对称传导
摘要:本文从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检验了我国货币和房地产之间的资产替代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经济个体在房地产与货币之间的资产替代行为是推高我国房价的动因之一;存款利率、货币供给对房价的作用方向在不同时期具有一致性,在经济的不同区制下实际存款利率降低和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都将推高房地产价格:存款利率、货币供给对房价的作用程度在不同区制具有非对称性。
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响因素研究2023-11-01•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宏观经济因素目分析录•影响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社会因素分析•提升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趋势明显,但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财产性收入对于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影响日益重要,也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收入分配、促进消费和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01030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通过研究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可以丰富和完善收入分配理论,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现实意义研究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02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国外研究现状财产性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特别是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与家庭金融资产的关系:一些研究关注了家庭金融资产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财产性收入与风险和回报权衡:一些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追求财产性收入时,需要在风险和回报之间进行权衡。
国外研究评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财产性收入与经济增长、家庭金融资产以及风险和回报权衡等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案例研究等。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财产性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于高收入家庭。
财产性收入与投资行为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会导致投资行为的改变,例如增加对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财产性收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助于提高社会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行为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化水平的提高和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为居民手中的大量储蓄提供了多种资产选择。
居民的储蓄如何在各种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之间分配?各种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是什么原因导致居民在各种资产之间取舍?本文的居民资产替代行为研究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了解金融资产规模的变动机制,有助于我国维护金融稳定和控制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
本文的居民部门资产替代行为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其一是资产替代测度研究;其二是资产替代原因研究。
文中第二章是资产替代测度文献综述。
第三章是资产替代相关理论研究,包括资产替代的定义及性质等。
第四章是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测度研究,包括资产替代理论模型推导、资产替代测度方法设计、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实证研究等。
第五章是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特征分析以及综合指数的构建,该章是对第四章实证研究结果的总结分析。
第六章是资产替代原因研究,包括分类资产替代原因研究和资产替代总规模原因研究。
第七章是问题总结与政策建议。
通过第二章的总结,本文发现已有文献对于资产替代测度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将资产等同于一般商品,只研究由于资产收益率或者资产使用者成本变动引起的各种资产之间的替代,忽略了其他影响资产需求的因素对资产替代的影响,比如资产的相对风险和相对流动性等,因此已有文献测度出来的资产替代是不全面的。
本文设计的资产替代测度方法,克服了已有文献的这一缺
陷。
第四章中,本文在Chetty(1969)理论模型的启发下,自行推导出新的资产替代理论模型。
然后依据第三章提出的资产替代定义,利用资产替代理论模型中系数设计了资产替代测度方法,并用该资产替代测度方法,对1999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我国居民部门的储蓄存款、股票和房地产的替代进行了测度。
本文设计的资产替代测度方法与以往文献使用的替代弹性系数方法相比,有两个优势,一是利用本文设计的方法测度出来的资产替代与替代只改变某种资产的规模,但不改变资产总规模的本质相符,而如果用替代弹性系数很难做到这一点;二是利用本文设计的方法测度的资产替代囊括了各种原因引起的资产替代,而不像以往文献那样只测度收益率或使用者成本引起的资产替代,比以往文献测度的替代更加全面。
文中的资产替代定义、资产替代理论模型的推导以及资产替代测度方法设计都体现了本文的创新性。
第四章对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测度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储蓄存款与其他资产是替代关系,且储蓄存款单位变化对房地产的替代程度大于对股票的替代程度;2.房地产与股票是互补关系,且单位房地产变化引起的股票的补充变化程度大于单位股票变化引起的房地产的补充变化程度。
第五章主要是对第四章测度的资产替代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更好的描述资产替代强度的动态变化,在本章还构建了资产替代综合指数体系,该指数体系的构建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第六章对资产替代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一些具有政策性指导意义的结论,比如CPI和利率的变动对居民购买房地产的影响大于对其购买股票的影响等等。
第七章对前六章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并提出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居民部门资产替代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储蓄存款依然是居民的主要资产选择,资产多样化尚未实现,这将不利于股市稳定;2.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主要还是自住需求,需求刚性较强,房价调控任务艰巨;3.房地产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投资需求,只是其投资属性不如股票强;4.当前房地产价格已经高到一定水平,将导致居民增加储蓄或增加股票持有量,这将不利于扩大内需和股市稳定,遏制房地产价格增速势在必行;5.我国居民对股票需求具有较明显的投机性;
6.通货膨胀率和房地产价格的提高,增加了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和股市的波动等等。
【关键词】:资产替代需求系统替代活跃度替代综合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832;F293.3
【目录】:摘要6-9Abstract9-161导论16-221.1研究背景及意义16-181.1.1研究背景16-181.1.2研究意义181.2资产替代概述18-201.2.1资产替代研究历程18-201.2.2本文研究范围201.2.3本文研究目标201.3研究方法、框架及创新20-221.3.1研究方法20-211.3.2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211.3.3创新点21-222资产替代测度文献综述
22-402.1资产需求方法文献22-272.1.1资产需求方法介绍222.1.2资产需求方法文献综述22-262.1.3资产需求方法的优点与受到的批判26-272.2Chetty方法文献27-322.2.1Chetty方法介绍27-312.2.2Chetty 方法文献综述312.2.3Chetty方法的优点与受到的批判31-322.3需求系统方法文献32-382.3.1需求系统方法介绍32-362.3.2需求系统方法文献综述36-382.3.3需求系统方法对以往方法的改进382.4文献述评38-402.4.1常用资产替代测度指标——替代弹性系数的评价38-392.4.2以往资产替代文献的优点与不足392.4.3本文的改进方向39-403资产替代相关理论研究40-533.1资产替代的定义及分类40-443.1.1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403.1.2资产替代的定义40-423.1.3资产替代的性质42-433.1.4资产替代的分类43-443.1.5影响资产替代的因素443.2需求理论在资产替代中的应用44-483.2.1效用函数与需求函数44-453.2.2常见的几种需求函数形式45-463.2.3需求弹性系数46-483.3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资产替代中的应用48-533.3.1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被引入资产替代研究的背景48-493.3.2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49-513.3.3CCAPM在资产替代领域的应用51-534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测度53-764.1资产替代理论模型推导及测度方法设计53-574.1.1理论模型的假定53-544.1.2理论模型推导54-554.1.3资产替代测度方法设计55-574.2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数据来源说明57-654.2.1居民储蓄存款数据来源57-584.2.2居民持有房地产存量数据估计58-594.2.3居民持有股票存量数据的估计59-644.2.4居民持有债券数据来源64-654.3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模型估计及资产替代
测算65-744.3.1资产替代模型形式的确定65-664.3.2资产替代模型的估计66-694.3.3资产替代测算69-744.4本章小结74-764.4.1本章内容概述744.4.2本章主要结论74-765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特征分析以及综合指数构建76-935.1分类资产替代特征分析76-845.1.1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替代、被替代与净替代76-795.1.2居民持有房地产的替代、被替代与净替代79-825.1.3居民持有股票的替代、被替代与净替代82-845.2资产替代总规模及活跃度变化特征分析84-875.2.1资产替代总规模变动84-855.2.2资产替代活跃程度变动85-875.3资产替代综合指数体系的构建87-915.3.1资产替代综合指数体系的构建87-885.3.2资产替代综合指数的算法以及权重的确定88-895.3.3资产替代综合指数计算结果89-915.4本章小结91-935.4.1本章内容概述915.4.2本章主要结论91-936资产替代原因研究93-1106.1储蓄存款与房地产替代原因研究93-996.1.1储蓄存款与房地产替代原因的理论分析93-956.1.2储蓄存款与房地产替代原因的实证研究95-986.1.3储蓄存款与房地产替代原因实证研究结论98-996.2股票与房地产替代原因研究99-1036.2.1股票与房地产替代原因的理论分析99-1006.2.2股票与房地产替代原因的实证研究100-1026.2.3房地产与股票替代原因实证研究结论102-1036.3储蓄存款与股票替代原因研究103-1056.3.1储蓄存款与股票替代原因的理论分析103-1046.3.2储蓄存款与股票替代原因的实证研究104-1056.3.3储蓄存款与股票替代原因实证研究结论1056.4资产净替代规模及资产替代活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105-1086.4.1资产净替代规模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05-1066.4.2资产
替代活跃度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06-1076.4.3研究结论107-1086.5本章小结108-1106.5.1本章内容概述以及创新点1086.5.2本章主要研究结论108-1107问题及政策建议110-1157.1我国居民部门资产替代行为研究发现的问题与启示110-1127.2政策建议112-115参考文献115-120致谢120-12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2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