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赏读两则
中文课上的短篇小说欣赏

中文课上的短篇小说欣赏在中文课上欣赏短篇小说在中文课堂上,老师经常让我们读一些短篇小说,作为文学阅读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篇优秀的中文短篇小说。
小说一:《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的心灵的宁静。
小说的背景是一座位于南方水乡的小镇上,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小学教师。
夏日的夜晚,主人公在荷塘旁边散步,看到了荷塘里的月亮,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对着荷塘低声吟咏:“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个低吟抒发出人物的感受,表现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同时,作品描绘了夏夜的宁静,给人以宁静和安逸之感。
小说二:《药》周作人先生的《药》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说,它表达了一种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坚定,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做人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慢性病患者,他时常到公园里散步,看着那些青春年少的情侣,心中触动万分。
他深深地爱着他的妻子,但是他却不能让她承担生活的重负,因此决定了自己走上一条没有妻子的路。
在他即将迈出人生的“无妻子之路”之时,他发现自己爱着妻子胜过一切。
他选择了留下,不再独自承受爱情的重压,而是选择和妻子一起生活,享受人生的幸福。
小说三:《我爱这土地》巴金先生的《我爱这土地》以一位青年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描述了革命年代农民们的艰辛生活和对新生活的期待,表达了作者深深地爱国情怀。
故事的主人公是内地一位青年教师,他到了山区开展教育工作并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目睹了农民的艰苦生活,看到了土地上的斗争和残酷的剥削。
他不断地感受到民族的苦难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责任,对他的爱国情感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通过这个青年教师的目光,小说展现了革命年代不同阶级民众的真实生活。
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作者通过主人公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感受,同时也将故事的情感直接传达给读者。
阅读与欣赏介绍袁中道的两则江行日记

阅读与欣赏介绍袁中道的两则江⾏⽇记撰稿 | 吴战垒播讲 | 陆浩本专栏⾳频资源来源于中央⼈民⼴播电台曾经⾮常知名的栏⽬《阅读与欣赏》。
暂时没有与⾳频对应的⽂字资源,以下⽂字,仅为⼤家欣赏和理解提供参考。
原⽂其⼀(夜雪)夜雪⼤作。
时欲登⾈⾄沙市,竟为⾬雪所阻。
然万⽵中雪⼦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然流⾏坎⽌,任之⽽已。
鲁直所谓“⽆处不可寄⼀梦”也。
其⼆天霁。
晨起登⾈,⼊沙市。
午间,⿊云满江,斜风细⾬⼤作。
予推篷四顾:天然⼀幅烟江幛⼦!译⽂其⼀晚上下起了⼤雪。
(我)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雪所阻挡。
然⽽⼤雪敲击⽵⼦,发出铮铮的声⾳,暗暗的窗⼦与红红的烛⽕,任意看⼏卷书,也是很有趣的。
离时为⾃⼰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总是不⾏。
然⽽是⾏是⽌,任它吧。
(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处不可以寄⼀梦”。
其⼆天晴了。
早上起来坐船,到沙市。
中午时,⿊云满布江上,下起了⼤⾬。
我推开乌蓬看向四周:好⼀幅天然的画着烟⾬江景的屏幛!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五⾥长江北岸。
[2]雪⼦:霰,⼀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3]流⾏坎⽌:《汉书·贾谊传》:“乘流则进,遇坎则⽌。
”意为:在顺利情况下就⾏动;遇到困难就停⽌。
[4]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
[5]烟江幛⼦:画着烟⾬江景的屏障。
[6]霁:⾬雪停⽌,天放晴[7]辄:总是[8]夜雪⼤作:作:下[9]敲戛:敲打简析 此⽂选⾃《珂雪斋近集》。
这两则⽇记叙述了⼆天的⾏程,在平淡的叙述中,不乏转折之笔,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表达了作者⾃宽⾃慰,随遇⽽安、听任⾃然的⼈⽣态度,也显⽰出随意⽽发、意味深长的写作特⾊。
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1623),字⼩修,湖北公安⼈,明代著名⽂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字伯修)、袁宏道(字中郎)并称“三袁”,同为我国古代⽂坛上⼀个重要的⽂学流派——“公安派”的领袖。
初一品读名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

初一品读名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表达着智慧、情感和人生的真谛。
作为初一学生,品读名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下面,我将向大家推荐几部适合初一学生阅读的名篇,并分享我对它们的认识和感受。
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人生悲欢离合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红楼梦》,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才华横溢的写作技巧,还能够体味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
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命运起伏,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同时,作品中对于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描写也让我思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小王子》《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
它以童话的形式诠释了成年人的空虚和追求,让人们重新思考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作品深刻地告诉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财富,而是心灵的富足。
读《小王子》,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重新发现了那份纯真与天真。
小王子在星球上遇到的各种人物和事物,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作品中的金色星球、大王、商人等令人难忘的形象,都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有趣讽刺。
通过读《小王子》,我不仅得到了娱乐,还收获了深深的思考。
3.《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
作品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等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多样性。
读《西游记》,我被其中的幽默和冒险所吸引。
孙悟空的机智、猪八戒的贪吃、沙僧的沉默,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他们一起历经了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成功,给予了我勇气和坚持的信念。
鲁迅名篇赏读

鲁迅名篇赏读鲁迅,毫无疑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对中国文学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其中,他最著名的文章堪称名篇,被无数读者追捧。
首先,要从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说起。
它是鲁迅较为著名的作品,其中包含着鲁迅对于当时中国政治状况的痛苦呐喊和深刻的观察。
狂人日记以充满诗意的文字,对鲁迅心中所充满的复杂情感进行了诗意的抒发。
他将自己的思想、心情和画面构思完美地表现在文字中,使文章内容改变了我们对狂人日记的传统印象。
此外,《呐喊》也是鲁迅最优秀的文章之一。
它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痛苦批判,被评价为“解放后的反抗的著作”。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社会中的腐败、迷信和自我封闭,勾勒出一幅衰落的历史画卷。
他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了整个社会的景象,让我们仔细思考五四运动以及中国人权的觉醒运动。
除此之外,《故乡》也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
它涉及了鲁迅小时候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将他熟悉的乡村景观,如草场、庄园、芦苇地等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叙述了他自己家乡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继承。
他灵动的语言结构和流畅的文字征服了读者的心,也因此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文笔,都别具一格。
他的文章被人们读了数不清的遍,也被无数研究者剖析及论述,他的精神也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
鲁迅的文章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正是因为他笔下的景象有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力量,他用灵动的文字抒发了自己心中深深的情感,使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因此,欣赏鲁迅的文章,不仅是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文学的乐趣和文化的享受。
以下是一些鲁迅作品的推介,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欣赏鲁迅文章的精粹:1.《狂人日记》2. 《呐喊》3. 《故乡》4. 《淮海战役》5. 《野草》6.《祝福》7.《彷徨》8.《游记》9. 《阿Q正传》10. 《朝花夕拾》以上这些作品被称为鲁迅名篇,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鲁迅的深沉思想。
八年级下册语文名篇赏析及解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名篇赏析及解析语文课程作为中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涵盖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名篇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对几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进行赏析,并解析其内涵和价值。
第一篇名篇《情景剧》是一篇由王军老师编写的作品,是一种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新颖教学形式。
这篇文章通过几个场景剧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行为规范。
这种生动的表达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
第二篇名篇《塔摩儿》是一篇由丘振民撰写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友谊和传统文化的追溯和思考。
读者可以通过这篇作品感受到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从而对于乡村文化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篇名篇《柳永《蝶恋花》之真伪鉴定书》是一篇由吴晓琴撰写的鉴定书,通过对于古代文学家柳永的作品《蝶恋花》的分析和鉴定,解释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价值。
在阅读这篇文献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和鉴赏能力,也可以对于古代词人柳永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篇名篇《杜甫新民乐府》是一篇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民乐府诗,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民疾苦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杜甫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怀,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诗歌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
第五篇名篇《稻草人》是一篇由郑渊洁撰写的故事,通过讲述一个稻草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稻草人和孩子之间的友情故事,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友谊和成长的真正意义。
这篇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情节,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愉悦同时,也让学生在欢笑中思考人生的价值。
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名篇的赏析及解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简介
陈太丘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 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 昌)人,曾任太丘长。太丘, 县名。
原文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原文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原文赏析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太丘,地点 相约同行
正午时分
到
舍弃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世 说 新 语 两则
知识精讲
那些年,一下雪就···
北京就变成了北平
西安就变成了长安
咏雪
原文朗读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zhòu】,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sì】?”兄子胡儿曰【yuē】:“撒盐空中差
【chā】可拟【nǐ】。”兄女曰:“未若/柳絮【xù】因风起。”公/大笑
原文赏析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nǐ】。”兄女曰: “未若柳絮【xù】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yì】女, 左将军王凝【níng】之妻也。
➢ 胡儿: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 差:大体,差不多。 ➢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因: 趁,乘
原文赏析
梳理
谢太傅(谢安)
八年级语文现代小说经典赏析案例

八年级语文现代小说经典赏析案例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鲜活的表现方式和思想深度吸引着读者的注意。
本文将以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现代小说为案例,对其中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小说的魅力。
一、《活着》:余华的伤痛生活之旅《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朴实的文字和深刻的揭示展示了中国农民在二十世纪的苦难生活。
小说以农民“福贵”的一生为线索,逐步揭示了一个个生死离别、辛酸纷呈的故事。
通过福贵的身世变迁和遭受的苦难,作者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战乱年代的人间悲剧。
小说中无论是家庭破裂、感情离散,还是生存困境、社会悲剧,都以真实的生活轨迹贯穿始终。
余华通过克制而朴实的语言展示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死的轮回。
同时,小说中对爱、友情、亲情等情感的丰富描写,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体味到人性的复杂和真挚。
二、《红高粱家族》:莫言的真实与神话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象征意味赢得了广泛好评。
小说以晚清至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红高粱家族代代相传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民的苦难与希望。
小说中的红高粱象征着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而家族成员的命运则代表了中国人在历史风云中的起伏和磨难。
莫言通过夸张的笔法和巧妙的符号传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把握。
他以神话般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农民的英雄主义和生命力,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黑暗和混乱。
小说中的政治斗争、家族秘密以及人性的扭曲,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又带给读者深思。
三、《围城》:钱钟书的现实主义工笔画《围城》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以钱钟书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迷茫。
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在两个女性之间犹豫不决的婚姻故事展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人物形象的鲜活塑造,深入揭示了封建礼教、权谋斗争等社会现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诵读明清小说片段

诵读明清小说片段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明清小说的精彩片段,并探讨其中的一些主题和意义。
一、《红楼梦》中的片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中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是林黛玉写给贾宝玉的情书。
这封情书中,林黛玉表达了她对贾宝玉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这段片段不仅展示了林黛玉的才情和情感世界,也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通过这封情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她与贾宝玉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水浒传》中的片段《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为主角的英雄传奇小说。
其中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宋江在梁山泊聚义时的演讲。
在这段演讲中,宋江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贪官污吏的愤慨,并号召众义士一起起义抗击腐败。
这段片段展示了宋江的正直和勇气,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通过这段演讲,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江的人物形象和他所代表的义士精神。
三、《西游记》中的片段《西游记》是一部以孙悟空为主角的神魔小说。
其中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是孙悟空与牛魔王的对决。
在这段对决中,孙悟空展示了他的武艺和智慧,最终战胜了牛魔王。
这段片段不仅展示了孙悟空的英勇和聪明才智,也揭示了他与妖魔之间的斗争。
通过这段对决,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和他与妖魔之间的较量。
四、《金瓶梅》中的片段《金瓶梅》是一部以潘金莲为主角的社会风俗小说。
其中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是潘金莲与武大郎的婚姻生活。
在这段片段中,潘金莲展示了她的聪明和机智,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和操纵武大郎。
这段片段不仅展示了潘金莲的权谋和心计,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
通过这段婚姻生活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潘金莲的人物形象和她与武大郎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上所述的片段只是明清小说中的冰山一角,每一部作品都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小说赏读两则作者:唐惠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3年第05期[原文]陈小手文/汪曾祺(1)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
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
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
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
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须临时现找。
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
——老娘家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
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
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
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
但也不是绝对没有。
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妇科医生。
(2)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
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
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
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则不会请他的。
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
”(3)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
陈小手喂着一匹马。
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
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
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
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
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4)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
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
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子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
他下了马,即刻进了产房。
过了一会儿(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
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
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来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5)陈小手活人多矣。
(6)有一年,来了联军。
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
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
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
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
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
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
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
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7)陈小手进了天王庙。
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8)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
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
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9)团长呲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10)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
副官陪着。
陈小手喝了两口。
团长拿出20块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11)“太重了!太重了!”喝了酒,揣上20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12)“不送你了!”(13)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
团长掏出手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你小子太欺负人了!日他奶奶!”团长觉得怪委屈。
[赏析]小说开篇交待“我们那地方”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一方面引出下文,为陈小手出场做铺垫;另一方面展示社会环境,为陈小手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作品寓意深刻、催人警醒:陈小手死在一个恩将仇报、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手上,似乎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陈小手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以团长为代表的男人们骨子里的封建男权思想——他们把女人当成男人的附属品,男女之大防即使医生和病人也不能逾越。
这种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仅团长这样,那些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和中小户人家的男主人,还有同行的男性医生们莫不如此。
陈小手在这些男人心中早就该死无数次了,只不过最后动手的是团长罢了。
换言之,传统文化中狭隘愚昧的男权思想,容纳不下陈小手这样的“异端”;他的死,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
[原文]采浆果的人文/迟子建(1)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
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
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2)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
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
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
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
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
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
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3)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活着。
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4)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
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上一碗酒。
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竟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
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
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5)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
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
他们已是中年人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6)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
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
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7)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
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
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8)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
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
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
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赏析]《采浆果的人》故事情节颇为简单:在一个叫做金井的小农庄,人们倚赖土地为生,“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
但是这一年,随着一个以现金高价收购浆果的人的到来,那本来像根缜密结实的绳子般的一年一度的秋收,却被生生地截断了。
人们抵挡不住一天几十块现金收入的诱惑,纷纷扔下手中农具,搁置下秋收,奔向森林河谷,去采摘经了霜的、分外甘甜的、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的浆果。
只有弱智的双胞胎兄妹大鲁和二鲁,恪守着父母临终前的遗训,一如既往地进行着秋收。
一个星期后,一场大雪在人们熟睡时不期而至,金井人一年的收获,转眼间全都被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曾经相信“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的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
只有大鲁二鲁这对兄妹,如往年一样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其实,在秋收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小说的寓意是深远的,且紧契社会现实——在大多数农人的头脑中,实用与功利是第一位的,面对唾手可得的利益,人性中的精明与淳朴进行着决斗,在小的利益上精明占了上风,在大的利益上,淳朴人性却具有决胜全局的力量。
小说中被高价收购的“浆果”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暗喻着人生中突如其来的巨大的物质诱惑;而“采浆果”,则成了生活中的一场游戏,大赢家是有着天生智障的兄妹,他们墨守的是祖辈传下来的大自然的规律,战胜了违反常规、心存侥幸心理的正常人,这既是作家对人性的精明与欲望的无止境进行的挖苦、反讽,同时也启示当代人更重要的是对欲望的控制,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不是对物质世界绞尽脑汁的为所欲为与锱铢必较。
《采浆果的人》明确地宣布了迟子建对现代物质文明的反对:“高涨的物质生活是走向毁灭的根源。
”作品自始至终保持着童话一般的真纯质朴和诗意气息。
比如文中描写收浆果的人有一次“慷慨”地“丢”给苍苍婆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喝,苍苍婆却运足一口气把它吹落,并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这样的想法是何等的干净洒脱、不落俗套,这话说得是何等的优美空灵、诗意盎然!是的,《采浆果的人》是独特的、拉开差距的、汁水充盈的、美的和有意味的。
它本身就是浆果,让我们吞食了大堆大同小异乃至假冒伪劣之后,突然品尝到一股醉人的甜香。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