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_陈慧琳_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陈慧琳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学者和研究者,具有显著的贡献和影响力。
陈慧琳教授是中国某著名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她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广为人知。
她主要专注于城市发展、文化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通过她的学术成就为这些领域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陈慧琳教授在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引人注目。
她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人文地理学的应用,深入研究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她的研究揭示了城市发展中的人口迁移、社会关系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陈慧琳教授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的本质,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陈慧琳教授在文化地理学领域也有卓越的贡献。
她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影响,探讨了文化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景观等重要概念。
她的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地理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慧琳教授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陈慧琳教授在旅游地理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研究关注于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她通过研究旅游行为和旅游资源利用的地理空间模式,揭示了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陈慧琳教授的研究成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陈慧琳教授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并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信在她的努力下,人文地理学将继续迈向新的高峰,为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云南师范大学—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核心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上册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复习资料备注结合人文参考书然后和资料进行的初稿,现在完成了上册,由于我背的书还在学校,这是根据我记忆和书本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我会在暑假完成终稿,我也会写一些得分技巧什么的,如果初稿中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缺点,可以联系我QQ号:1274887151(葛)希望各位或者下一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要求我们在人地关系中国认识人地系统,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任务特点:(自己进行扩展,比如)★揭示人地关系总规律,普及生态伦理,改变人类疯狂掠夺自然环境。
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建立公正、和平与合理的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
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研究西方人文地理学,借鉴他们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自我展开)★★★★(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二、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包括三部分(理论、区域、部门)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二、比较与分类三、类比、归纳与演绎四、分析与综合五、应用“老三论(①应用系统论、②引入信息论③控制论)”和新三论(①突变论、②协同论、③耗散结构理论)六、预测七、地理信息系统八、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的,将空间数据输入、储存、检索、运算、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一体化的技术系统。
①能为学科提供崭新、快速的基础资料和全新的工作方式。
人文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陈慧琳主编]绪论
![人文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陈慧琳主编]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ff6f00e3524de518964b7db3.png)
绪论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 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C. 人文现象D. 社会现象2、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A.人地关系问题B. 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3、人文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A.自然环境的影响B.人文环境的影响C. 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D.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4、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上和民族习惯上都表现出明显的()。
A.水田农业民族特征B.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特征C.游牧民族特征D.旱地农业民族特征5、中国西北地区的蒙古族的典型民居建筑,主要是受()影响,蒙古族人民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A.风沙大B.冬季西北风强劲C.气候干旱D.游牧生产方式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A.经济基础好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8、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
9、乡村地理学是研究()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村落B.农村C.农民D.农业10、区域人文地理学是对一定区域内的()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A.地理环境B.人文地理环境C.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D.人文现象二、多项选择1、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表现出具有()的特征。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四章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e3fcd52558fb770bf78a55b6.png)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 城市是以()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A. 非农产业人口B. 农业人口C. 工商业D. 第二和第三产业2. 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
A. 工业化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 第三产业的发展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3. ()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A. 工业化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 第三产业的发展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4. ()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A. 工业化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 第三产业的发展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5. 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A. 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B. 人口数量多C. 第三产业比重大D.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6. 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阶段。
A. 中心城市化B. 郊区城市化C. 逆城市化D. 再城市化7. 人类历史上的()成为村落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
A.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C.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 三次社会大分工8. 城市职能概念着重强调()的关系。
A. 城市与区域B. 城市与农村C. 城市之间D. 城市与社区9. 村落社区最基础的功能是()A. 生活功能B. 服务功能C. 生产功能D. 居住功能10. 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标准之一是( )A. 非农业人口数量B. 非农业人口比例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D. 第三产业产值比例11. ()是现代村落发展的必然趋势。
A. 区域一体化B. 城乡一体化C. 产业一体化D. 空间一体化12. 城市周围地域的土地被城市企业、城市设施建设征用,原来的田园环境由于城市职能扩散而转变为城市地域的现象称为()。
A. 景观型城市化B.他力型城市化C. 自力型城市化D. 积极型城市化13. 城市与区域的()是形成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
A. 空间一体化B. 产业一体化C. 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D.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14. 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关键是()A.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B.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C. 区域环境污染治理D. 山区环境污染治理15. 城市金字塔是描述城市()的一条重要规律。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区。
在地理学的范畴中,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本文将重点整理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人文地理学的重点知识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云南的自然环境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云南省的自然环境对其人文地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云南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麓,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多样的气候类型。
这些自然条件使云南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地形地貌:云南地处复杂的地质构造带,拥有众多的高山、高原、低山丘陵和盆地等地形地貌类型。
这些地形地貌对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布局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2. 气候特点:云南气候类型多样,包括高山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云南的农业种植、旅游业发展以及人口聚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水资源:云南拥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瀑布等水资源,这些水资源对云南的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运交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的人文特色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
人文地理学研究了不同民族、文化群体和社会活动对地域空间的塑造和影响。
1. 多民族特点: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对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文化遗产: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元谋人遗址、丽江古城等。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云南的旅游业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社会经济发展:云南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旅游业、农业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些经济活动对云南的人口流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云南省的人文地理问题与挑战虽然云南省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版)下册复习资料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一、休闲活动休闲: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的时间。
★★★二、旅游活动旅游: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业: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是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组成的产业群体。
旅游业属服务行业。
★★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①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旅游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
游客的迁移,伴随着物质流、信息流、文化流和经济流,促使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发生空间相互作用,冲击着旅游目的地的人地关系;使旅游者本身得到身心满足的同时,反作用于客源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互补性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在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能建立起旅游供需关系。
地域差异越强,相互之间旅游需求越强烈,客源地与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力也就越大。
在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地域差异中,由旅游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性所产生的互补性,成为人们旅游的最强大动力,构成客源地和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导致了游客的移动。
但随着离客源地距离的增加,旅游空间竞争和其他干涉日益加强,旅游流强度和流向发生转移,出现空间相互作用的替代性。
替代性可以节省交通费用和时间,减轻旅途疲劳,而旅游地的置换,也减少了长距离的相互作用。
目前,由于运输设施进步,交通费用下降,人们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支付交通费用的能力和通过旅游寻求新环境的欲望不断增强,感知距离大大缩小,从而拓展了旅游的可达性,增加了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相互作用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是生态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和范式,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人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生产全过程,节能降耗,运用生态工艺,通过原料和能源的多级利用,建立起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联系,逐步实现工业的持续发展,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努力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土地适应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
1.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活动:(1)强烈的地域性(种植业、畜牧业)(2)明显的阶段性(渔猎采集:采集野果,捕鱼狩猎;原始农业:游牧业,种植业;传统农业:犁耕锄种,手工劳动;石油农业:商品率,生态破坏;生态农业:工业经济活动:(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批量生产、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分布集中(消费中心、交通枢纽、原料与燃料产地)分布集中原因:①原料的非遍在性②追求规模经济③生产过程易分解,选在交通等优势明显地区④生产和技术联系,节约资源及成本趋向布局⑤产生集聚效益第三产业(1)产品的无形性(主要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2)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产品不能储存、宾馆)(3)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网络服务、中介服务、融资服务)(4)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提供金融、通信、运输、智力服务)2.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创造了物质财富,农业农村景观、生活资料日益丰富;为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奠定了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
不利影响:(1)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摆脱贫困而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垦山种粮,使之恶性循环。
农田面积减少。
(2)河流泥沙淤积:水库报废。
水利设施破坏、河流改道,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难度。
(3)发展农田灌溉,大规模的干预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改变小气候,造成盐渍化、沼泽化。
(4)过渡放牧。
滥垦乱挖,导致草原退化,引发沙尘暴等。
(5)森林状况不断化,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河流暴涨、泛滥。
(6)土地荒漠化、沙化。
(7)水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渔业资源减少。
(8)农药化肥的使用给环境带来长期潜在的威胁。
(9)物种的不慎引进,给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物质生活。
不利影响:(1)酸雨(2)臭氧破坏(3)资源浪费(4)环境破坏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主要包括驯养野生动物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栽培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
劳动效率低下,但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人口的增长,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不断凸显(迁移农业导致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2)传统农业: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不合理的灌溉及耕作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3)石油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另一方面破坏了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问题,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生态系统破坏。
(4)生态农业:定义见上。
一方面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生产科学化;另一方面发展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劳动密集型: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单位产品成本在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
特点:①就业机会多②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③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④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⑤适合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力多地区。
资源密集型:指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部门。
资本密集型:指单位产品所需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少,如机械制造、装备工业部门。
知识密集型: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业的部门。
5.简述资源型、河湖水域型、临海型、临空型和智力型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各自工业部门结构的特点资源型原因:消耗能源、原料多,与资源依存关系密切。
结构特点:一般以重工业为主,加工工业以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多的部门为主,输出往往大于输入。
由于资源消耗,部门结构朝深加工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工业部门的布局(煤铁到交通铁)。
河湖水域型原因:利用水运、生产用水、动力条件结构:多高耗能的电冶金、电化学工业在水电站附近出现临海型原因:对外贸易通道,矿物、生物资源丰富。
结构:海洋水产、海洋化学、海水淡化、原料进口工业,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方便进出口。
临空型原因:科学技术及全球化,对交通要求不断提高。
多电子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原材料消耗少、产品短小轻薄,附加值高,能够承担高运费智力型原因:以智力资源位依托的新型企业布局,面积不大,研究开发和销售在内,中间的生产销售正外。
多是研发基地、信息基地、公司指挥中心。
优势是技术和信息资源密集。
6.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见第2题(1)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①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方便的河水,充足的日照和温暖气候,是农业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
②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③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包括坡度、质地、土层厚度、土壤肥力和持水力④地形对农业的印象以高度、坡度、坡向和地表破碎程度最为明显。
破碎程度影响机械化和水利化,易水土流失。
⑤土壤是农业成成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和交换的重要场所,其结构、肥力、化学成分、酸碱度,对农业生长布局有影响。
⑥气候,从光照、温度和降水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布局。
⑦水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决定耕地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生产部局。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原产地与主产区不相吻合。
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
②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扩了农业的区位选择。
③生产力水平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生产水平。
④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⑤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商品性农业和农业地域专门化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的发展。
⑥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
(2)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①煤炭、石油、电力和水力等能源资源和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
②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工业部门结构(早期)。
③水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水电)来源之一。
④土地是工业布局的场所。
⑤动力条件是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高耗能工业)。
⑥不同类型的工业选址于自然条件有关(原料指向型、动力指向型等)人文环境:①科学技术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④市场需求(3)地理环境对第三产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介)自然环境:①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空间场所②通过对第一、二产业影响间接影响第三产业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地质、气温、降水)④商业的影响(地形→密度,规模,气候→商品流通种类)人文环境:①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差异性(农村与城镇)②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经济发育程度③对交通运输业影响(线路、选点)。
④人口规模、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交通网密度和交通枢纽建设。
⑤人文环境对商业的影响(政局、人口规模、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第三产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有利:环境美好,交通建设不利:环境污染人文环境:交通运输和商业活动:①就业结构、就业规模、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地域流通,资源配置。
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改变思想观念。
消极:追逐经济利益,破坏文化传统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2)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和指标,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数量,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表示。
放映人口稠密程度。
(3)耕地密度: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