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机试飞的现状与未来
大型民机试飞测试发展与挑战

大型民机试飞测试发展与挑战
黄涛;王伟
【期刊名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年(卷),期】2016(24)9
【摘要】飞行试验是对飞机的性能进行验证和确认的关键阶段,试飞测试是保障该阶段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内目前对于军机已拥有了成熟的测试技术、测试方法和可靠的测试设备,而对于民用飞机特别是大型民机的试飞测试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大飞机研制专项的不断推近,大型客机试飞测试需求逐步明确;从大型民机试飞测试需求和测试工作特点出发,对机载测试技术变革、遥测和数据处理技术等键技术在国外的最新发展和国内大型飞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机试飞测试在网络化机载测试系统应用、遥测传输链路带宽、大数据快速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对应对挑战的发展策略和后续攻关的方向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大型飞机特别是民机试飞测试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5-7,11)
【作者】黄涛;王伟
【作者单位】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上海200232;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上海2002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民机试飞气象服务的挑战与实践 [J], 李佰平;吴君婧;蒋瑜;徐继业;孙敏;孙俊颖;戴建华;韩昌
2.基于C919飞机的民机试飞测试系统配电设计研究 [J], 王双虎;吴晓辉
3.大型民机试飞遥测视频编解码方法研究 [J], 毛为;刘涛;刘亚妍
4.探究民机试飞气象服务的挑战与实践 [J], 顾效斌; 蔺玉洁; 杨小力
5.基于C919飞机的民机试飞测试系统配电设计研究 [J], 王双虎; 吴晓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来民用飞机的发展与展望讲解

未来民用飞机的发展与展望民用飞机是一种面向全球竞争的商品,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
民用飞机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速进入世界科技大国的重要力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充分认清发展民用飞机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科学技术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意义,把发展大型飞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发展大型飞机作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将大型民用飞机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
从市场发展前景看来,伴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和运输组织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大型民用运输机出现后,世界民航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到目前,全球形成了以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为主的三大航空市场,共占全球市场份额接近90%。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放松航空管制以及向后工业化转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驱动,世界民航业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和趋势,使得发展格局和利益获取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近十多年来,高新科技的研制和应用正在并将进一步提升民用航空的安全水平,促进民用航空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发展了超大型飞机制造技术。
2008年已投入运营的载客量最大的空中客车A380飞机,合理采用了碳纤维等新材料和新型发动机等高新技术,飞机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大幅提高。
波音公司正在制造的7E7将第一次实现中型飞机尺寸与大型飞机航程的结合,具有较高燃油效率,出色的环保性能。
二是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现代通信、卫星、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展开了以星基导航为主导的空管技术革命。
三是兴起了绿色化的航空运输革命。
从改善飞机空气动力、提高发动机燃油性能、研制新一代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等方面降低航空运输对环境的污染。
就我国民用飞机发展看来按照通常定义,飞机主要可分为飞机机体、发动机及机载设备三大部分。
民航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民航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民航事业是国家交通运输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对当前民航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民航事业发展现状1. 总体概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航空运输需求逐渐增加。
目前,国内外民航事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数据,全球航空客运量连续多年保持着稳定增长,预计未来十年内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
2. 运力扩张: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各国航空公司加大了飞机采购力度,不断扩充飞机运力。
与此同时,航空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航空器制造技术不断提升,飞机的燃油效率以及运载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3. 技术创新:航空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成为推动民航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航空信息化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航空运营的效率和安全性。
航空电子设备、航空导航系统等的应用使得民航事业更加先进、便捷和安全。
4.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航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例如,各国纷纷放宽航空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
政府还加大了对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了机场和航空枢纽的建设标准和水平。
二、未来趋势展望1. 快速增长:未来民航事业依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将会翻倍。
特别是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将为全球民航事业注入新的动力。
2. 航空技术的全面应用:航空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全面应用,包括无人机技术、航空电子设备更新换代等。
无人机的运用将为快速、便捷的转运任务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并可能改变货运业务模式。
3. 低碳环保: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航空业将更加注重低碳环保发展。
航空公司将采取更多的节能减排措施,如购买更加燃油效率高的飞机、实施减少飞行阻力的措施等。
4. 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民航事业中。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航空器制造和飞行试验。
从起初的模仿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到如今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航空工业巨头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起步发展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航空器制造以及飞行试验的探索。
在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基本上是依赖于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公司(简称中航公司),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
中航公司引进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并进行了一些航空器的装配和试飞。
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和资金限制,这些工作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航空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着手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不仅引进了苏联的技术和经验,还在国内开展了航空器的设计和生产工作。
1956年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部,开始了对国内航空工业的全面组织和管理。
在此阶段,中国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军用飞机的生产和研发上。
1956年,中国成功试飞了第一架国产飞机——歼-6战斗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此后,中国航空工业加大了对国产飞机的研发和生产力度,陆续生产了歼-7、歼-8、歼-11等系列战斗机,以及轰-6、轰-7等系列轰炸机,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对航空工业的技术和设备投资。
与此同时,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规划。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航空工业不仅注重军事飞机的研发生产,还开始逐步转向民用飞机的发展。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民机的试制工作,1984年首次成功试飞了国产民机“运12”。
此后,中国陆续研发和生产了“运8”、“运40”等系列民机。
浅谈我国航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航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1. 引言1.1 我国航空的重要性我国航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航空行业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空运输的快捷高效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发展,也大大缩短了国内外货物和人员的运输时间,提高了国家的交通运输效率。
航空工业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航空业也是国家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航空公司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航空的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字数:209】1.2 我国航空的发展历程我国航空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最初的航空业主要由民间民族资本发展。
1929年,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诞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开端。
到了195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国家航空工业,并成立了中国民航局。
1974年,中国第一次开始引进国外飞机,这在当时的国际关系环境下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航空业迅速发展,从国产飞机、航空公司到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90年代后,中国加入WTO,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航空业也面临了更多机遇和挑战。
航空公司扩大国际航线,民航业务逐渐开放。
2000年代以来,中国航空业不断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场。
国产大飞机C919的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重要突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航空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国航空业经历了从起步到崛起的过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全球乘客运输和货运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中国航空业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2. 正文2.1 我国航空的现状分析我国航空业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国内航空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航线网络也越来越完善。
我国民用直升机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我国民用直升机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一、我国直升机市场发展现状随着直升机的不断发展,其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民用领域直升机广泛用于客货运输、紧急救援、农林作业、地质勘探、油气开发、公安巡逻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用直升机作为通航产业重要支撑点的地位更加突出。
由于直升机在抢险救灾、搜索与救援方面的突出优势,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加快发展民用直升机,并规划建立以直升机为核心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系统。
近年来我国直升机保有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空域管制的相关政策没有放开而且直升机起降的配套基础设施不能支持大量的民用直升机应用,我国的民用直升机数量依然偏少,2020年已注册的民用直升机注册量仅为1241架。
中国民用直升机市场容量大,在庞大的国土面积和密集的人口条件下,中国积极发展多种交通方式。
公路、铁路总长度虽均位于世界前列,但仍旧难以满足运输要求。
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发展相对快捷的空中交通刻不容缓,直升机作为一种机动灵活、随处可到的交通工具,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更加能体现其优势。
除此以外直升机独特的飞行模式使其可以应用在一些特殊行业,比如海面石油开采、电路巡查和气象探测等。
直升机在石油天然气开采方面的优势使其在能源产业大显身手,海上油气服务供应商曾一度是整个亚太地区的主要增长动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民用直升机注册量相对而言比较少,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
二、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中国直升机市场庞大,由于之前直升机技术的落后和市场意识薄弱,导致我国民用直升机市场长期被外国制造商垄断。
国内直升机市场已然是一个开放的市场。
国外各大直升机制造商均有产品销售到中国,在役的直升机机队中,以国外型号为主,国产型号仅占极小的比例。
目前国内市场以国外厂商为主,罗宾逊直升机在中国占有最大的直升机市场份额,为35%,其次是空客(20%)、贝尔(14%)和西科斯基(10%),而中直股份是国产直升机的唯一制造商,在民用市场份额仅占4%。
大型飞机试飞测试现状与对策

的各种信息采用 了光 纤网络进 行传 输 , 现 了与飞机 系统之间 实 的信息交换 , 在机载数据 采集设备 的 网络 化方 面又迈 出了可喜
的一步 。
12 大型 飞机 的特点与对测试的要求 . 12 1 大型飞机 试飞测试的特点 . .
大 型飞机 与小 型飞机 的飞行试 验测试 有很大 的区别 , 其特
S in UN Ja ,HUO P ifn e- g e
( hns l h et salh n, ia 10 9 C ia C ie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t s Etbi metX ’n7 0 8 , hn) s T s
Ab t a t T e me h d n p cfc ts ln s i b e f rlr e ar r f f g t e t n t me t t n a e p e e td w ih a e b s d o s r c : h to s a d s e i t a u t l o g i a t i h s i sr i e p a a c l t u na i r s n e , h c r a e n o r r q i me t d c a a t r t s o g i r f f s t e t a d f g tts n tu n t n e p re c sb t o d a ra r n e ur e ns a h c e i i fl e a r atl a s, n r sc r a c i t n ih t sr me t i x i n e o h h me a b o d ae i ・ l e i a o e n
的大部分功 能进行 了简 化和 浓缩 , 搬 ” 了天 上 , “ 到 将机载 采集
标志, 更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研制、 试飞和生产大型飞机是
某型民用飞机试飞现状及思考

行试 验客 观上 是不 允 许 试 飞周 期 太 长 的 , 如 果试 飞 任务 不能 够按 照项 目计 划顺 利 完 成 , 就 会 直 接影 响 飞机 的取证 基 础和 交 付 进度 。 给制 造 商 和 客 户造 成
作 提 出 了建 议及 思考 , 以对后续 其 他 民用 飞机试 飞工 作提供 参 考 。
关 键词 : 民用 飞 机 ; 飞行试 验 ; 适 航
[ A b s t r a c t ]C i v i l a i r c r a f t i s t h e C h i n e s e i f r s t s e l f - o  ̄ n e 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p r o p r e t y t r a n s p o r t a i r c r a f t w h i c h i s c e r t i i f c a t i e d
民用 飞 机 设 计 与研 究
Ci v i l Ai r c r a f t De s i g n & Re s e a r c h
某 型 民 用 飞 机 试 飞 现 状 及
St a t us a nd C 0 ns i de r a t i 0 n of Fl i g ht f o r t he Ce r t a i n Ci vi l Ai r c r a f t
证 周期 一般 约 为 1 0~1 8个 月 , 累计飞行 时间一般 为
1 6 0 0~ 2 0 0 0个 小 时 。法 国空 客 公 司 A 3 8 0飞机 试 飞周期 为 1年半 。
飞机 的试 飞 重 点 是 飞 机 的 安 全 性 、 经济性l 1 J , 要 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机试飞的现状与未来作者:王伟肖刚由立岩来源:《大飞机》2016年第05期飞行试验是在真实飞行条件下进行的科学实验活动,是航空产品设计研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设计、制造并列为航空工业的三大支柱,是整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航空工业及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
现代飞机的飞行试验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全、二高、三性”。
“一全”是指飞行试验贯穿于航空产品从“概念”到“使用”的全寿命周期;“二高”是指高风险、高投入;“三性”是指探索性、复杂性和技术密集性。
现代飞机飞行试验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技术密集性强的大系统工程。
国外先进理念由于飞行试验的重要性和现代飞机飞行试验的特点,世界各航空强国对飞行试验及其专业技术非常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飞行试验行业和专业技术开发工作。
从20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美国、西欧在现代飞机特别是民用现代飞机飞行试验行业和专业技术发展方面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联合/综合试飞成为现代飞机飞行试验的基本方针。
联合试飞是一种建构在高层次试飞组织管理上的试飞体系或试飞模式,要求站在国家航空产业发展的高度,在构建试飞场地和设施以及试飞组织方面形成一个战略统筹规划。
综合试飞是针对一个新型号或一个重大项目的试飞管理和试飞方法,使试飞数据信息共享,发挥试飞结果的最大效益。
其次,已基本实现现代飞机飞行试验的转型升级。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美国、西欧均已在试飞理念、试飞模式、试飞管控和试飞协同等方面基本实现现代飞机飞行试验的转型升级:试飞理念由飞机指标验证向飞机能力验证转变;试飞模式由“飞行→排故→飞行”向“预测→飞行→比较”转变;试飞工程管理由基于文件向基于模型转变;试飞协同由传统方式向基于数字化平台转变。
第三,数字化、信息网络化试飞技术成为飞行试验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
飞机数字化飞行试验是指以网络为平台,以数据库为基础,以采用计算机软、硬件为基本技术和空-地一体化试飞验证为核心技术所进行的飞行试验。
数字化试飞的内涵和特点决定了数字化试飞完全能实现飞行试验的转型升级。
可以说,传统试飞的转型升级本质上就是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试飞。
第四,虚拟试飞和仿真验证技术在飞行试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仿真技术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强大基础。
目前,航空产品在研制过程中已广泛采用建模与仿真方法进行飞机及子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同时,飞机子系统研制过程中正在逐步开展虚拟试验验证方法,并有推广至开展整机虚拟试飞的趋势。
国内发展现状我国航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建成了以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下称“试飞院”)为主体的现代军用飞机试飞体系。
民机试飞与军机试飞相比,侧重于验证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申请方、审查方以及包括试飞基础设施、保障条件、试飞工程、测试技术、项目管理与规划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此外,民用飞机客观上不允许试飞周期太长,若试飞任务不能按照预定计划完成,则会直接影响飞机的适航取证和交付进度,给制造商和航空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我国民用飞机飞行试验开展较晚,仅进行过Y7、Y8、Y10、新舟系列、ARJ21等少数型号飞机的飞行试验工作,在适航管理标准、试飞安全理念以及技术应用上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ARJ21是我国第一次严格按照CCAR-25部对飞机进行全面、系统的适航取证试飞,也是第一次在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的审查下和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影子审查”下全面开展适航验证工作,经过长达11年又3个月的适航审查、超过6年的试验试飞,于2014年12月30日获得中国首张自主研制喷气式客机型号合格证。
ARJ21-700自从2009年开始进入适航取证试飞阶段,参与适航取证试飞的4架ARJ21-700客机累计飞行2105架次、4068小时23分钟,突破了100多项技术难关,解决制约适航的技术难题130多个。
这些数字背后,是为填补中国在商用飞机研制领域的技术空白而经受的挫折与挑战,反映了我国民机试飞取证之难。
目前存在的问题综观我国民机试飞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在相关领域经验还比较缺乏,技术力量较弱,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民机试飞适航验证技术不足。
我国民机试飞起步较晚,对于民机适航验证技术和适航管理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始,民机试飞的相关管理条例及程序还在完善中,适航理念在试飞工作的各个环节还未得到很好体现。
一方面,在试飞过程中,申请人和审定方对适航条款理解不深,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适航验证技术和适航管理问题上进行沟通、协调。
另一方面,即使申请人提供了详尽的飞机试飞数据和分析结果,似乎仍然不足以令国际试飞审定机构信服,因此往往需要采取更严格的试飞方法,试飞方法的严格意味着对试飞风险评估能力的要求增强。
二、探索性和原理性试飞不够。
我国对航空科学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演示验证的投入与国外差距明显,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性和原理性试飞不够。
再加上缺少必要的研究类试验机,致使预先研究技术储备不足,研究成果向工程化转化程度不高,尤其对型号涉及的关键技术不能事先得到验证,从而导致型号研制风险加大,研制周期延长。
三、民机试飞体系不健全。
对比国际主流试飞机构,我国尚没有形成有效的“仿真-预测-飞行试验”空地一体化试飞技术体系,难以适应和发挥数字化虚拟试飞补充支持真实试飞的作用。
其次,民机试飞相关的试验依据、试验规范仍需修订和完善,对规范条款时有裁剪,个别情况存在遗留项目;设计、制造、飞行试验一体化的联合试飞原则贯彻不充分,使试飞可预见性降低,风险增大。
四、试飞员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
整体而言,我国试飞员队伍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专业理论水平不高、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主动参与飞机设计的能力不足、缺乏紧跟前沿的创新理念等。
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高级试飞员专业培训机构,试飞员缺乏必要的国际交流。
飞行试验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各航空大国都在进行飞行试验新技术的探索。
这些新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空中试验验证技术。
空中试验验证技术是提高新技术成熟度并引领航空科技发展的现代试飞技术,也是培养试飞员、锻炼其各项素质的关键手段。
空中试验验证平台还能在首飞前发现一些地面仿真平台无法发现的异常情况,降低试飞风险。
美国等航空强国的型号研制之所以比其他国家速度快、效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拥有各种先进航空技术研究试验机。
在设计之前,通过在专用研究试验机上进行设计指标的验证试飞已成为新型飞机设计与研制的必由之路,也成为飞行试验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空地一体化试飞技术。
空地一体化虚拟试飞技术是当前国际一流试飞机构降低任务执行风险、保障试飞安全的前沿技术,服务于试飞任务执行的全过程,利用空地遥测数据链路将空中飞机的实时响应与地面虚拟试飞结果进行同步对比监控,以提高试飞质量、保障试飞安全。
NASA Langley研究中心开发的AirSTAR实验平台,可在“移动式”空地一体试飞监控车上验证无法在全尺寸飞机上实施的高风险试飞技术。
设计制造试飞一体化。
航空器设计、制造和飞行试验研究是航空器发展的三大支柱。
飞行试验研究贯穿于航空基础研究、型号研制和型号发展的全过程。
航空技术装备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飞机设计、制造和试飞是这个大工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
从飞机概念设计开始就要考虑概念试飞验证的问题,研制和制造阶段需要有飞行试验人员参与,以便在设计时考虑测试设备改装空间预留等问题。
制造时则需要把后面测试中的数据总线、电缆、测试装置安装到位,实现总装和飞行试验改装一体化,向一体化试验与多方联合试飞的方向发展。
虚拟试飞与无人机试飞技术。
降低型号试飞成本,加快试飞进度是各大民机制造商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虚拟试飞与无人机试飞技术为试飞工作的快速开展提供了新途径。
可以预见,随着地面飞行模拟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试飞工作可以由地面模拟代替,从而大大降低真机试飞的时间与资源需求。
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部分高风险科目可以由无人机试飞完成,以避免试飞人员面临危险。
发展建议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明确飞行试验在飞机研制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设立强有力的试飞管理机构,制定我国飞行试验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形成国家级试飞法规,规范全国飞行试验的内容、责任、分工和协作管理。
明确试飞工作在整个飞行器研制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促进试飞员尽早、全面介入飞机设计、研制、试飞的全过程,以修正或弥补飞机设计缺陷。
试飞员早期介入设计,不仅可以使飞机设计更合理、更人性化和便于操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在定型试飞阶段还在不断更改设计缺陷的现象。
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尽快制定新形势下适合我国国情的试飞法规和制度,并以此作为指导试飞工作的基本依据。
现阶段,我国航空装备发展建设任务繁重,无论是航空工业部门还是试飞单位,都迫切需要有统一的试飞组织机构来负责统筹计划、协调沟通、组织实施。
同时,鉴于试飞的高风险性,应建立与完善试飞工作组织实施细则,确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体系,明确任务分工与责任划分,使整个试飞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空情处理有法可依、有序发展。
应加大在飞行试验方面的投人,尽快弥补我国试飞能力的不足。
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建立支持试飞的地面综合实验室和空中试验平台,建立支持研究类试验和试飞技术发展的各种专业实验室,建立必要的建模、仿真技术和虚拟试飞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实验室、技术平台、数字化虚拟技术的作用,实现空地一体化飞行试验,最大限度地节约飞行试验成本。
加大预研方面的投入,重点是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试验机,超前进行航空新技术预研。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实验室及技术平台,积极开展试飞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航空领域的预研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
进一步明确试飞员队伍在试飞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建立试飞员、指挥员定期培训考评制度。
在职试飞员的培训重点应该放在提高素质的层次上,而不是基础培训或低层次循环。
培训内容应集中在学习国际先进前沿理论、试飞理念、设计思想、试飞方法、试飞经验等方面。
国内培训应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晋级、晋衔挂钩。
国外培训也要定期分批进行,通过与国外试飞员培训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试飞员提供不断成长的机会。
(本组封面文章得到了中国商飞试飞中心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