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分析

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分析

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分析【摘要】产前护理干预是针对妊娠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预防和管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通过定义产前护理干预和介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评价了产前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研究表明,产前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减轻其对母婴的危害。

加强产前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和管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更有效的产前护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产前护理干预在预防和管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产前护理干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效果评价、具体措施、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前护理干预是指在妊娠期间对孕妇进行综合的、全面的保健干预措施,旨在提高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预防和减少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前置胎盘、早产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备受关注。

通过及时的干预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降低孕妇和胎儿的风险。

对产前护理干预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为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探讨产前护理干预在预防和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中的作用。

具体包括评估产前护理干预是否可以有效改善孕妇的体征指标,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并提高母婴的生存率和健康状况。

通过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数据结果,分析产前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预防中的效果,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

临床护理干预对妊高症产妇围生期的影响分析

临床护理干预对妊高症产妇围生期的影响分析
如下 。
兆子痫 、 子痫 以及难 产发 生 率均 明显低 于对 照组 , 差 异 具 有 统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 。见 表 1 。
表 1 两 组 患 者 疾 病 严 重 程度 和 分 娩 情 况 比较 [ n , ( %) ]
中图 分 类 号 : R 4 7 3 . 7 1 d o i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0 0 4 - 4 3 7 X 2 0 1 4 . 0 9 . 0 7 8
妊 娠 高 血 压综 合 征 ( 简称妊高症 ) 是 由全 身 小 动
生进 行处 理 ; 应 用 硫酸镁 时严 密 观察 孕妇 的尿 量 , 如 出
压 和有 心 脏 疾 病 的 患 者 。9 0例 产 妇 随 机 分 为 对 照组
胎儿 健 康从 而产 生 紧 张 、 焦虑 、 恐 惧 等 心理 , 应及 时对 她们 进 行心 理疏 导 , 减 轻孕 妇 的心理 负担 , 使 患者 的血
压尽 量 维持稳 定 。 1 . 3 观 察指标 记 录两 组 产妇先 兆 子痫 、 子痫 以及 难
和 观察 组 , 各4 5例 。 观 察 组 中初 产 妇 3 0例 , 经 产 妇
1 5例 ; 年 龄为 2 2~ 3 3岁 , 平均( 2 7 . 6±3 . 4 ) 岁; 孕 周 为
产 发生 率 , 并 测量 新生 儿体 质量 , 进行 A p g a r 评分。
1 . 4 统 计学 分析 采 用 S P S S 1 5 . 0统 计 软 件 对 所 得
l 0 ml …

1 . 2 . 2 适 时终 止 妊 娠 : 对 于 重 度 妊 高症 孕 妇 可适 时 人工终 止 妊娠 , 如果 患者 胎 龄 超 过 3 7周 , 那 么 根 据 患 者和胎 儿情 况进 行 分娩 ; 观察 产妇 在 分 娩 过 程 中的各

探讨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

探讨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

探讨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林春燕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518119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

方法:根据高危险性、高量性、高问题倾向性,对255例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护理安全目标、责任和规程进行干预活动。

结果:255例妊高症孕产妇发生子痫前期轻度27例,无子痫前期重度发生,无产前、产时、产后子痫发生。

子痫前期轻度结论:掌握妊高症各期病情特点,实施前瞻性护理对策,明显优化母婴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干预妊高症降低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简称妊高症,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候群,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

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也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它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死因[1]。

因此,做好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前瞻性预防护理干预,对提高治愈率,优化母婴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现将我科2001年1月—2011年10月间共255例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共255例,年龄最大者39岁,最小者21岁,轻度119例,中度85例,重度49例其中,子痫前期轻度27例,无子痫前期重度发生,无产前、产时、产后子痫发生。

2方法根据高危险性、高量性、高问题倾向性的原则[2.3]。

在充分分析妊高症护理内容,掌握临床护理流程的前提下,着重从对其发病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入手,针对护理安全目标、责任和规程进行基础评估,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危险因子,测算体重计数,检查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尿蛋白等,进行临床分析,并采取干预措施,即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使其发病危险因素明显下降,提高了妊高症孕产妇及其家属对该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防范微血管病性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以及子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结果255例妊高症孕产妇中,119例轻度妊高症孕产妇经过心理护理、母胎状态监护,休息充分,睡眠良好,饮食合理,病情缓解,发展成中度17例、发展成重度7例;而中度85例、重度49例当中,其中发生子痫前期轻度27例,经过相应护理干预,病情均得以控制,未发展为子痫前期重度,无微血管病性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发生,无产前、产时、产后子痫发生。

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7-18T11:43:30.9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7期作者:伍梦嘉[导读] 妊娠期属于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因为该时间段以及该时间段内相关并发症的护理一直是妇产科从业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产儿的影响。

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4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作为研究的观察组,并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将上一年未接受护理干预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即观察期母婴结局并实施对比。

结果:观察组产妇不良结局低于对照组,且围产儿不良结局共计27.5%,显著低于对照组50.0%,两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

结论: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产儿结局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护理干预;孕妇结局;围产儿结局【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204-02 妊娠期属于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因为该时间段以及该时间段内相关并发症的护理一直是妇产科从业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我们则主要针对护理干预应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效果实施分析,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供临床参考,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4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作为研究的观察组,并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将上一年未接受护理干预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3~38岁,平均年龄为(27.32±2.03)岁,其孕周为23~39周,平均孕周为(38.34±1.24)周;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3~39岁,平均年龄为(27.74±2.11)岁,其孕周为23~39周,平均孕周为(38.65±1.19)周。

浅谈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影响论文

浅谈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影响论文

浅谈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摘要】目的浅谈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

方法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对我院76例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对妊高症孕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围产期孕产妇的死亡率,改善母婴预后,对妊高症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妊高症;护理干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症,是指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候群,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母婴死亡。

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也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它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死因[1]。

因此,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妊高症孕产妇共76例,年龄最大者37岁,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27.5岁,初产妇有62名,经产妇14名;孕周30周-40周,平均孕周为35周。

76例妊高症孕产妇均顺利娩出胎儿。

2 护理干预的方法2.1 严密病情观察2.1.1 观察血压,记录液体出入量,监测24小时尿量及24小时蛋白量。

患者每周体重增加不少于0.5kg时,应注意隐形水肿。

2.1.2 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是否出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先兆子痫症状。

2.1.3 给予低流量吸氧,并密切观察胎心及胎动,观察有无胎儿窘迫、胎盘早剥及心、脑、肾衰竭等并发症出现,发现异常立即向医师报告,并配合急救。

2.2 心理护理妊高症多发生于初产妇,且多发生于孕晚期。

由于高血压和水肿的原因,产妇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双下肢甚至全身水肿,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担心自己的疾病会对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此时因为孕周较大,患者的身体受胎儿限制活动不便,承受着疾病以及胎儿的双重负担,心理十分脆弱[2]。

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态度亲切和蔼。

综合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围产期患者的影响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围产期患者的影响分析
河南医学研究 2 0 1 7年 8月第 2 6卷第 l 5期
HEN AN ME DI C AL RE S 队 RC H A 峨 2 0 1 7 .V 0 1 . 2 6. N o . 1 5

28 5 7・
预见 性护 理措 施 指 的是 , 在 具 备整 体 护 理 概 念 、 娴熟 的 救 护 技术 基础 上 向患 者 实施 提 高 抢 救 质 量 的全 程 护 理 , 可 预 见性 地发 现 问题 并及 早 给予 相应 干 预措 施 J 。吴 春华 在 急性 心 肌梗 死 静 脉 溶 栓 治疗 中 实 施 预 见 性 护 理 干 预 , 结 果 表 明护理 后 患者 焦虑 评分 、 抑 郁评 分 较 护 理前 下 降 , 且 临 床 效果 明显 提 高 ,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显 著 降低 。本 研 究 结果 显
2 2( 1 2 ) : 1 7 2 4—1 7 2 8 .
[ 5 ] 曾军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 P C I 的预见性护理 [ J ] . 海南 医
学, 2 0 1 4, 2 5 ( 1 6) : 2 4 8 9—2 4 9 0 .
[ 6 ] 吴春华.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J ] .
面积 扩 大 , 从 而 降低 并 发症 发生 率 , 提 高 护理 满意 度 。 综上所述 , 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护理 急性心 肌梗死 患者静
脉溶栓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提高患者护理满 意度 。 参考文献
[ 1 ] 曾英.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J ] . 蚌
埠医学院学报 , 2 0 1 5 , 4 0( 8 ) : 1 1 1 6—1 1 1 7 .

研究临床护理干预对妊高症产妇的应用效果

研究临床护理干预对妊高症产妇的应用效果

研究临床护理干预对妊高症产妇的应用效果妊高症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高血压和蛋白尿,可能伴有水肿和器官功能异常。

妊高症对产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潜在的危害,临床护理干预对妊高症产妇的应用效果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或控制妊高症产妇的血压。

产妇的高血压是妊高症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引发其他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临床护理干预可以包括监测妊娠期产妇的血压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和调整。

通过密切的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产妇的血压,并减少心脑血管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临床护理干预对妊高症产妇的应用可以降低蛋白尿的发生率。

蛋白尿是妊高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产妇肾功能异常的表现之一。

通过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定期监测产妇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及时发现蛋白尿,进而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护理干预可以包括控制病情恶化的因素,如合理饮食和休息,以及及时调整产妇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妊高症产妇的孕期监测效果。

对于妊高症产妇来说,孕期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通过临床护理干预,可以帮助产妇理解并配合相关的孕期监测,包括血压监测、尿蛋白监测、胎儿心电图监测等。

护理干预还可以加强产妇的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其对病情的认知和预警能力。

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妊高症产妇的心理健康。

由于妊高症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产妇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惧和压力。

而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妊娠和分娩过程产生影响。

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产妇缓解焦虑和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

临床护理干预对妊高症产妇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控制血压、降低蛋白尿发生率、提高孕期监测效果和改善心理健康,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产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重视和积极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妊高症产妇的护理质量和预后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研究【摘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孕妇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孕妇及围生儿的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定义与特点,然后阐述了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与措施。

接着分析了干预对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并进行了效果评估。

研究发现,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孕妇及围生儿的结局,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的积极影响是显著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综合护理干预、孕妇、围生儿、影响研究、干预效果、积极影响、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血压升高和蛋白尿。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严重影响,易导致孕妇发生卒中、肾损伤、自发性早产等并发症,同时也增加了围生儿患先天畸形及早产等风险。

随着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的核心是全面评估孕妇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旨在提高孕妇和胎儿的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策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孕妇和围生儿的生存质量。

通过系统综合护理干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因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通过对已有文献和实践经验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验证综合护理干预在改善孕妇和围生儿结局方面的有效性。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因和发展过程,为设计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二是总结和归纳不同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和措施的特点和优势,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三是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对孕妇产后恢复和围生儿生长发育的积极影响机制;四是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新思路和建议,促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综合护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
林春燕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518119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影响。

方法:根据高危险性、高量性、高问题倾向性,对255例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护理安全目标、责任和规程进行干预活动。

结果:255例妊高症孕产妇发生子痫前期轻度27例,无子痫前期重度发生,无产前、产时、产后子痫发生。

子痫前期轻度结论:掌握妊高症各期病情特点,实施前瞻性护理对策,明显优化母婴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干预妊高症降低并发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简称妊高症,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症候群,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

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也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它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死因[1]。

因此,做好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前瞻性预防护理干预,对提高治愈率,优化母婴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现将我科2001年1月—2011年10月间共255例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55例,年龄最大者39岁,最小者21岁,轻度119例,中度85例,重度49例其中,子痫前期轻度27例,无子痫前期重度发生,无产前、产时、产后子痫发生。

2方法
根据高危险性、高量性、高问题倾向性的原则[2.3]。

在充分分析妊高症护理内容,掌握临床护理流程的前提下,着重从对其发病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入手,针对护理安全目标、责任和规程进行基础评估,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危险因子,测算体重计数,检查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尿蛋白等,进行临床分析,并采取干预措施,即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使其发病危险因素明显下降,提高了妊高症孕产妇及其家属对该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防范微血管病性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以及子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结果
255例妊高症孕产妇中,119例轻度妊高症孕产妇经过心理护理、母胎状态监护,休息充分,睡眠良好,饮食合理,病情缓解,发展成中度17例、发展成重度7例;而中度85例、重度49例当中,其中发生子痫前期轻度27例,经过相应护理干预,病情均得以控制,未发展为子痫前期重度,无微血管病性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发生,无产前、产时、产后子痫发生。

4讨论
心理护理:妊娠虽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对女性而言,仍是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件,是一种挑战,常常会经历:惊讶和震惊—矛盾心理—接受—内省等诸多过程,而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有可能使小动脉痉挛,致:A.周围小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B 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缺氧,致a.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尿;b.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钠重吸收增多—水肿;从而诱发妊高症的发生,因此,我们采取:和谐交流,了解其心理动态,对妊高症孕产妇及其家属妊高症孕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并满足对正常妊娠时的生理变化及妊高症时的病理、生理变化,让妊高症孕产妇及其家属自觉参与与配合到—“孕期保健及自我监护”、“异常情况识别与预防”、“子痫前期轻度、重度划分与就诊时机”、“行为心理准备”、“母乳喂养”等之
中,提高妊高症孕产妇的让渡价值(让渡价值—即病人在就诊过程中,最后得到的有利于自身的价值)。

通过前瞻性护理干预,达到护理安全目标。

休息:保证充分睡眠,左侧卧位,左侧卧位可减轻妊娠子宫对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
的压迫,增加回心血量,改善子宫胎盘血供,使肾血流量增多,尿量增加,水肿消退。

加强母胎状态监护:观察妊高症孕产妇是否出现头痛、视觉异常、上腹不适、尿量
减少等症状,每日测血压、体重,每2日复查尿蛋白,均建册登记。

定期监测血液、胎儿发育情况和胎盘功能。

饮食:给予足够的蛋白质,不限盐(全身水肿除外),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抑
制磷酯过氧化作用,减轻内皮细胞损伤。

间断吸氧:可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全身主要脏器和胎盘血供。

平均动脉压(MAP)测定:当MAP大于或等于85mmHg,表示有发生子痫前期的
倾向,当MAP大于或等于140mmHg时,易发生孕妇昏迷或死亡。

翻身试验: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血管紧张素II的敏感性增加,仰卧位时,妊
娠子宫压迫腹主动脉,血压升高,测定方法为:孕妇左侧卧位测血压,直至血压稳定后翻身仰卧5分钟再测血压,若仰卧位血压较左侧卧位大于或等于20mmHg,提示有发生子痫前期的倾向。

血液流变学试验:低血容量及血液黏度高是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础,当血细
胞比容大于或等于0.35,全血黏度>1.6时,提示有发生子痫前期的倾向。

尿钙测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尿钙排泄量明显降低,尿Ca/Cr比值小于或
等于0.04,有预测子痫前期的价值[4]。

27例子痫前期轻度患者,表现为:血压大于或等于140/90mmHg,尿蛋白(+),同
时伴有右上腹不适及头痛等症状,对这部分患者,我们采取:让患者住院治疗,密切监测母胎情况,遵医嘱让其休息、镇静、解痉、降压、合理扩容,必要时利尿,适时终止妊娠。

5效果评价
通过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的护理干预:(1)119例轻度妊高症孕产妇休息充分,睡眠良好,饮食合理,病情缓解,为未发展为重症。

(2)中度85例,重度49例高症孕产妇病情得以控制,未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以及子痫及并发症。

(3)妊高症孕妇分娩经过顺利,产后恢复良好。

(4)子痫前期轻度27例治疗中,病人未出现药物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对妊高症孕产妇围产期进行前瞻性、适时护理干预,能为妊高症孕产妇带来安全保障,防范微血管病性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以及子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优化母婴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有特别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修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
2Mize C.Bently G.Hubbard S. Standards care:integrating nursing care plans and quality assurance. Clinical Issues.1991.2(1):68-69.
3Gallagher RM.Rowell PA. Claiming the future of nursing sensitive qurlity indicators. 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3.27(4):273-287.
4谢幸主编,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