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自然灾害专题复习13页word
自然灾害复习

年我国北方蝗灾严重, 例 2,2000年我国北方蝗灾严重, 与其有关联的另 , 年我国北方蝗灾严重 一种灾害是 A、寒潮 、 B、干旱 、 C、雷暴 、 D、洪涝 、
我国其它气象灾害的成因、 我国其它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
灾害天气 梅雨 伏旱 春旱 夏涝 地区 江淮地区 长江中下游 地区 华北 华北 时间 春末夏初 7月 3~5月 6~8月 形成原因 江淮地区,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 均力敌 梅雨过后, 梅雨过后,在副热带高 压控制下 夏季风未到;降水少, 夏季风未到;降水少, 气温回升快 夏季风来得早, 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 间长, 间长,降水强度大
气象灾害
1、台风
(1)形成: 形成: 发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发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 (2)发生时间:夏秋季节 影响范围: (3)影响范围: 西北太平洋发生最多,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西北太平洋发生最多,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带来的后果: (4)带来的后果: 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的灾害;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的灾害;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对我国来说, 对我国来说,可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 预防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 (5)预防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
(1)、冬季风与我国的气象灾害 、 除青藏高原、 寒潮 —— 冬半年 ——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春秋季影响最严重) (春秋季影响最严重) 南部以外广大地区 西北、东北、 沙尘天气 —— 春秋两季 —— 西北、东北、华北地区 春季最严重) (春季最严重) (2)、夏季风与我国的水旱灾害 、
例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台风过境气压变化的是 ,下列四幅图中,
自然灾害复习

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台风
(1)台风形成的条件
①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如下图所示) ③合适的纬度,以10°~15°间为最合适。
(2)结构
①台风眼 ②旋涡风雨区 ③外围大风区
寒潮
(1)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
(2)影响我国寒潮的路径
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 (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北部经过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3)寒潮的影响及地区差异
(2)卡特里娜飓风为什么会使美国油价上升? (3)台风对我国有利的影响有哪些?
墨西哥湾沿岸为美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和石油化工发达地区 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可减缓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旱 情),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4)下图为“麦莎”经过浙江境内的A、B、C三地观测到 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 B “麦莎”中心是从A、B、C三地中的______地过境的。
(一)自然灾害的概述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虫灾和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3)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防灾措施一、自然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火山:火山是地壳破裂处喷发岩浆、岩灰、火山灰、碎屑物、火山弹等的自然现象。
3.洪水:洪水指因暴雨、融雪、冰川融化等导致河水暴涨,水位超过河岸线的水文现象。
4.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偏少,造成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生物生活的现象。
5.台风: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风力达到12级以上。
6.滑坡:滑坡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7.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二、防灾措施•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
•建立火山监测预警体系。
•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火山地质公园建设,合理利用火山资源。
•普及火山知识,提高公众的火山防范意识。
•加强洪水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
•开展洪水风险评估,制定防洪预案。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
•开展洪水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洪水防范意识。
•建立干旱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
•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干旱气候。
•开展干旱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干旱防范意识。
•加强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
•制定台风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防台风工程建设,提高防台风能力。
•开展台风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台风防范意识。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制定滑坡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避让滑坡危险区。
•开展滑坡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滑坡防范意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复习资料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复习资料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复习资料新人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目标锁定】(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及地理分布,初步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3.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
了解救灾的措施,掌握避灾方法。
【重点难点】自然灾害的特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原因。
【自主探究】()(重点难点都在这里(懂了,不等于会了)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
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4题。
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①洪水②干旱③台风④泥石流⑤寒潮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③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与泥石流B、台风与干旱C、洪涝与干旱D、台风与寒潮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分布最为集中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B、台风C、泥石流D洪水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是()A、地面平坦,降水均匀B、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表起伏大;降水集中C、平原面积广阔,降水季节变化大D、降水丰富且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中考链接(走出教材,你有进)读“我国部分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分布图”(1900~2000年),完成下列问题。
____________多,____________广。
通过看图可知此区域既是我国______________灾多发区,又是我国______________灾害集中区。
中考复习一轮 第18课时 中国的自然灾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6. 下列关于我国旱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有( A )
① 旱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
② 旱涝灾害深受夏季风进退的影响
③ 夏季风强的年份,往往造成“南涝北旱”
④ 夏季风弱的年份,往往造成“南旱北涝”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7. 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 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是造成甲地区遭受洪涝灾害的自然原 因 B. 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易造成乙地区春季缺水 C.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是预防旱涝灾害的有效措施 D. 为减少损失,可以将甲、乙两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地区
特殊天气与气象灾害 (1) 寒潮:发生在冬半年,影响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南部、海 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岛南部外的其他地区,引起急剧降温、霜冻、大 风、雨雪等天气。 (2) 梅雨:发生在夏初的江淮地区,多阴雨连绵天气,影响区域 内的农业生产与生活。 (3) 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会造成财产损失, 同时能缓解旱情。
考点 防灾减灾
读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1)~(2)题。
(1) 读图可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B )
① 分布广
② 频繁发生
③ 集中在夏、秋季 ④ 种类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下列自然灾害与频发地区的对应,正确的是( A )
A. 干旱、暴雨和洪涝—华北地区
B. 滑坡、泥石流—东北地区
40.8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知识点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第⼀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6级以上地震⼤部分省区都发⽣过;②地震频率⾼,强度⼤-------20世纪平均每年发⽣⼀次⾥⽒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泥⽯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流是⼭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块以⾄巨⼤砾⽯,破坏⼒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区﹑⽢肃省南部⽩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地和西藏⾃治区喜马拉雅⼭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道路,对⼈民的⽣命财产﹑⽣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危害。
4. 产⽣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区,沟⾕上游有坡度较⼤的汇⽔⾯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坡为松散⼟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流条件:暴⾬强度⼤,或在⾼⼭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为因素:⼭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体,在重⼒的作⽤下,沿⼀定的滑坡⾯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原和秦巴⼭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畜伤亡;摧毁城镇﹑⼯⼚﹑矿⼭;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森林﹑植被等4.发⽣的条件 : 地下⽔丰富和坡⾯有积⽔的地⽅,特别是连续性降⾬后,有⼤量⾬⽔下渗时,滑坡容易发⽣;地⾯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浸湿后发⽣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节理⾯及岩层⾯是天然的软弱⾯,尤其在断层⾯或岩层内夹有粘⼟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作⽤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蓄⽔灌溉,坡⾯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
高中地理复习课件: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复习课)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扇適址在两大自然宋害带的交汇处;;:•:护(2) 毅茵癱关平洋療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慕处;地壳运动强烈;…-(3) 我国2 / 3的面积蔓鼻感地貌类型复杂多律;..・(4) 季凤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太小衣位胃,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图2,1中国在世界自然灾遊带中的位显IK A X T曇 DA-3ZA二 Ji:et4養!?■>_ -r 好£讶弓讦S球s]IY -*ae 6F■亠虽 ・七Z A二萤咼一If_t f §§>E »«・*r t M *E s-M M r «Ail愛」n p^L d —3a. 8 A—■ A -r.> n玉円 口醫三.貝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分布地尊、丁厂*圭要灾害A ■廉.樹勲云对扛农业鱼产胸影响1.海洋 灾書带 主要指东那和南 氏台风、风暴濤•獅11等£裂灾雪■■时.内拚2 •'东南、 沿悔灾害 3.灾書濮/■ 中叭 4. | 灾書带 5. 灾 •主要指连云港以 南的东南沿海地 区 C 主要指第三级險主要指會藏ii 原」 、.以东的第二级阶西北仃書弔U * H 郵地極I ;辄鼻冼血迪_ 疋瘪即北内陆 的崭蠶甘肃、 普该更内蒙古西 6.高 青箴f 气嬰藉西藏、青泉灾害川西北部 以台瓜风暴潮、暴雨、 洪涝、海,水△僮等口然灾 霉为空〈.’、r 』i啊、也4病虫害眉生要血蟆右此外 北的霜爲』 很显著°、以暴时、••洪畑解 玻匚泥乔?主,而且7左土》试、 沙化等側审E 问題 "八」 以干为1影响严 ・ 毎号. 套接不-L丿文重抹纜的影 關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 成严重危害。
其中,内蒙古的 範丈、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 去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 湎淀石流灾害尤为突出城市建筑和畜牧以暴风雪、中!震、寒丽、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8B2.5中国自魅灾■区划舉布特点四个血备爱郭" 循看动性断裂删城砕二4 >乞荻制祷亦赢势囁&缢质构遥夏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地理I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干旱人对、农业社生会产、影响经大济,(农工作农物歉业收、、基减础产设或施绝)收;人畜
饮水困难;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
暴;3农、作危物害价格:工(粮农茶业菜花、)生上活涨;、干社旱还会加稳剧了定生态环
境化的)4、恶化防(治造:成树木枯死,草场退化,湖泊干涸,土壤沙
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 输水管线;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 建设;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因地 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推广先进的 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 效率。 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 区
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原因
2、区域差异
• (1)旱灾多发中心:
多发中心 华北
华南
西南
多发季节 春季 夏秋季 四季
江淮
夏季
(2)不同区域,旱灾特点不同
春旱: 华北平原
原因:1、气温回升,蒸发旺盛; 2、雨带未到达,降水稀少; 3、此时,农业需水量大。
合作探究:
2、读图2-2-8,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干旱灾害 严重的原因?
一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季风的影响,而 季风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异常变化,造成旱情多 发;
二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受偶发性干旱的影响,就会形成重大灾情;
三是东部地区自然环境长期受人类影响,对自然 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使该地区的承灾能力降低,所 以常会形成“小旱大灾”
夏旱:江淮地区(7、8月)
原因:受副高控制(反气旋控制)
夏秋旱:华南地区
原因:1、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2、雨带北移,降水少; 3、工农业需水量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中下流构成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从自然和人文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在中国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结合中国的实际,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并总结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一、地质灾害1.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等。
2. 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请以该区为例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⑵人文原因:3.简要描述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直击高考]1.(04上海地理卷)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2.北京时间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图示地点(34.4°N,73.6°E)发生里氏7.6级地震(下左图)。
该地强烈地震的发生是由于()A.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张裂加剧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减弱C.非洲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加剧 D.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速度加快3.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
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
4.(05江苏文综卷)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6分)(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
(1分)(3)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还有、等。
5.(07江苏文综卷)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
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①列举长征途经的云、贵、川接壤地带易发的地质灾害。
(写出两种即可) (2分)②简要回答防御上述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写出两项措施即可)(2分)二、水文灾害1.中国主要的水文灾害类型有、、、等。
2. 是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区,其中、、地区受灾尤为频繁。
请以该区为例简要分析我国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⑵人文原因:3.举例说明人类如何减轻该种灾害的发生。
[直击高考](07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A.峰值均出现在4-6月 B.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C.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 D.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2.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峰值时()A.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华北平原 B.巴西高原草木生长旺盛C.美国南部飓风活动频繁 D.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低位置3.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有()A.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黄河在初春和初秋易发生凌汛C.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不断加固下游两岸大堤 D.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航运能力4.(2008年山东)(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读图12“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5. 读淮河水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淮河入海水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向东通过苏北灌溉总渠,注入海;一条向南通过,流入长江,最后汇入东海。
(2)淮河流域洪涝频发,简述其发生的原因。
(3)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
三、气象灾害1.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等。
2. 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区,其中多、的气象灾害,请以该区为例,分析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⑵人为原因:[直击高考](05广东大综卷)自然灾害会给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要深入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有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回答1~3题。
1.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A.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2.广东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灾害是()①热带气旋(台风)②寒潮③咸潮④赤潮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3.2004年6月末至7月初,广东省出现罕见的大面积持续高温炎热天气,全省有45个县(市)的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记录。
造成此次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是()A.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 B.大量使用汽车和制冷设备D.全球温室效C.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应长期作用4.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为我国能源丰富区;乙为我国某时期平均降水pH<5.6的地区,防治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2)甲、乙分布区几乎不重叠,说明了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即()A.降水量悬殊较大 B.工矿、人口分布稠稀明显C.热量条件差异大 D.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小不同(3)简述丁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4)图中丙气象灾害名称是,发生在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西藏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不易侵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原因。
5.(05上海地理卷)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联系2005年元旦前后上海市经历的一次寒潮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2004年12月28日—2005年1月3日)(1)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析这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过境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境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上海市的寒潮大多源于_________一带。
(3)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单项选择)()(4)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多项选择)()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D.羽绒服装热销E.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过关测试]1.下表表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1)甲和丙代表的地理现象分别是:A.寒潮、酸雨B.酸雨、水土流失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寒潮(2)乙类地理现象在广东和四川危害程度较低的原因分别是A.纬度和海拔B.纬度和土壤C.纬度和地形D.降水量和地形2.右图为某流域管理单位由长年水文数据(1875-1975)所推算的洪水频率曲线。
但如以较近年代(1945~1975)的水文数据推算,则洪水频率有提高的现象。
回答问题。
(1)原百年一遇的洪水位,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约为多少年()A.70年B.50年C.20年D.10年(2)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较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约缩短了多少年()A.1年B.3年C.5年D.7年3.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读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灾害发生时,积极合理的行动决定了个人的生存。
请回答下面问题。
⑴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⑵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往旁边的山坡上跑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旁或狭小空间,等待救援C.陷入沼泽地时,用一根长竹竿插入泥潭,用力往上爬D.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5.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04年9月4日17时,开县从南河到东河整个流域降特大暴雨。
到9月5日15时,降雨量达到327.3毫米。
最高洪峰经过县城,水位为172米,超过警戒水位5.6米。
次日凌晨,全县55个乡镇的1041个村全部受灾,全县受灾面积100%。
有关这次特大暴雨,气象专家介绍说,虽然此次强烈的大暴雨是十分罕见的,但西南地区在9月份出现暴雨过程并不属异常。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专家所说的“西南地区在9月份出现暴雨过程并不属异常”的原因。
[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中国的生物灾害2.学习目标⑴了解我国生物灾害的地理分布、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和生物入侵情况及危害。
⑵知道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基础知识一、农作物病虫害二、森林病虫害三、鼠害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有害生物入侵的严重危害,了解采取措施严防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意义。
[试题精选]1.阅读下图与材料后,回答问题:材料一:(1)2007年是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水以来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374人死亡,失踪568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24万多人,倒塌房屋202万多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77亿多元。
(2)2007年10月11日是联合国倡导的第17个“国际减灾日”,其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
材料二: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图(1)我国当前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寒潮 B.旱涝灾害 C.台风 D.沙尘暴(2)下列发生在2007年的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事件有()(多项选择)A.7月22日,云南盐津发生5.1级地震B.7月13日以来山西运城市9县区先后出现乙脑疫情C.11月14日,添加苏丹红的“红心”鸭蛋事件D.8月10日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登陆(3)在右图中,区域①与区域⑥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荒漠化与旱涝灾害 B.泥石流与霜冻 C.滑坡与风暴潮 D.旱灾与地震(4)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主要区域是图中的区域(数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数字),泥石流最严重的区域是(数字),以上地区造成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加剧的人为原因是。
答案:1.(1)B (2)A、D (3)A (4)⑦④③地表植被遭到破坏18.读图甲“我国某地降水量(实线)与蒸发量(虚线)的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