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食物问题的差异研究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差异及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高歌(1990~ ),女,山东茌平人,本科生,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
中美食品安全监管差异及对策建议高 歌(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泰安 271018)摘 要:食品安全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有自己的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安全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它在食品安全立法上体系完善,安全政策公开透明,监管严格缜密,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立法及实践方面存在配套法规体系滞后,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及预警基础薄弱,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统一、不衔接,地方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尤其要借鉴美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制度及做法,提高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关键词:食品安全;美国;监管;对策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安全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他们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特别是注重细节的做法,对我们改善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优势1.1 食品安全立法体系较为完善美国的食品安全立法是由专家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制度修订过程中有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和推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在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根据规定和现实需求,适时修正完善,体现较强的时效性。
(1)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律。
既有《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等综合性法律,又有配套的规定非常具体的《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婴儿食品配方法》[1]。
这些法律不仅在细节上要求生产商保证食品对人体无害,更要求所有农药必须严格按照使用限量规定,确保“零风险”。
1994年又将农药残留限制标准扩大到原始农产品,要求对成人和儿童设置不同的残留标准。
2001年公布了世界上最权威并得到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质量保护体系H A C C P管理法案,另外,《食品生产企业良好操作规范》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也是美国以法规形式明令要求执行的。
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对比一、引言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交行为规范,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价值观、传统和习俗。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餐桌礼仪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用餐时间、用餐方式、餐桌礼仪规则等方面对中美餐桌礼仪文化进行对比。
二、用餐时间在中美两国,用餐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午餐和晚餐是最为重要的两餐,人们通常会安排充足的时间来享用美食,午餐时间一般在12点到1点之间,晚餐时间则在6点到8点之间。
而在美国,午餐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2点到1点之间,晚餐时间则较早,一般在5点到7点之间。
这种时间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对用餐的重视程度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三、用餐方式1. 中餐在中国,中餐通常采用家庭式用餐方式,即将各种菜肴摆放在餐桌上,供所有人共同享用。
在用餐过程中,人们使用筷子来夹取食物,并将食物放在自己的碗或盘中。
此外,人们通常会用碗来盛汤或米饭。
在正式场合,人们会遵循一定的用餐礼仪,如先尝酒、先尝汤等。
2. 美餐在美国,美餐通常采用个人式用餐方式,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盘子和餐具。
在用餐过程中,人们使用刀、叉、勺等餐具来进食,将食物切割成适合入口的大小,并用刀叉将食物送入口中。
此外,人们通常会用碗来盛汤或沙拉。
在正式场合,人们会遵循一定的用餐礼仪,如不大声咀嚼食物、不将餐具插在盘子中等。
四、餐桌礼仪规则1. 中餐在中国,餐桌礼仪规则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和礼貌。
在用餐过程中,人们应该尊重长辈,先让长辈开始用餐;夹菜时应尽量不碰到其他菜肴;不应将筷子竖立在碗中或插在饭中;不应大声嚼食物等。
此外,人们还应当注意饭桌上的谈话内容,避免谈论敏感话题。
2. 美餐在美国,餐桌礼仪规则同样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和社交能力。
在用餐过程中,人们应该等待主人或长辈开始用餐;使用餐具时应该持刀右手、持叉左手;不应将餐具放在盘子边缘或交叉放置;应当用餐时保持安静,不大声嚼食物等。
《2024年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范文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饮食文化差异显著,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教学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就其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
二、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1. 食材选择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多样性和时令性,善于利用各种食材进行烹饪。
而美国饮食文化则更注重食材的营养和口感,倾向于使用简单、易得的食材。
2. 烹饪方式中国烹饪方式多样,善于运用炒、炖、煮、蒸等烹饪技巧,注重色、香、味、形的统一。
而美国烹饪方式则相对简单,以烤、炸、炒等为主,注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3. 调味品使用中国菜讲究调味,善于使用各种调味品,如酱油、醋、花椒、大料等,使菜肴味道丰富多样。
而美国菜则相对简单,多以盐、胡椒、牛油等为主,追求食物的原味。
4. 饮食观念中国饮食文化强调饮食的滋补和养身,追求食物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而美国饮食文化则更注重饮食的快捷和方便,追求食物的口感和营养平衡。
三、教学研究的意义1. 促进跨文化交流了解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跨文化交流。
同时,对于学习英语等外语的学生来说,了解当地饮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2. 丰富教学内容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引入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
3. 培养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四、教学策略与建议1. 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面,应注重中美饮食文化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两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饮食魅力。
2.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座、讨论、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引言: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之一。
中美两个大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源自于历史、地理、民族和传统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因此了解和研究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饮食习惯与偏好的差异1. 中餐注重以谷物、蔬菜和豆制品为主食,米饭和面食在中国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式餐桌上则常常以肉类和面包类食物为主。
2. 中餐追求五味调和的原则,强调食物的营养均衡,讲究色香味形俱全;美国人则更加注重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较少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
3. 中餐以刀叉筷子进食,强调文雅和独立,追求个体的满足感;美餐则更讲究社交性和互动性,常以手抓食物或者使用刀叉进食。
二、餐桌礼仪的差异1. 中餐有许多独特的餐桌礼仪,如使用筷子的技巧、饮茶礼仪等;美餐则较少有明确的餐桌礼仪。
2. 中餐注重“推杯换盏”,并且主人要为客人夹菜;美餐则注重自由和个体的习俗,不要求夹菜或者互相倒酒。
三、节日和庆典的饮食文化差异1.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餐的特色食品如饺子、汤圆、年糕等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期许;美国的主要节日如感恩节和圣诞节则以丰盛的大餐为主。
2. 美国人在独立日和超级碗等重要庆典活动中常常烧烤和炸鸡等食物,具有浓厚的户外野餐氛围;中国的传统节日则更注重家庭聚会、正餐和宴请。
四、饮食文化的教学研究1. 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和研究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包容性。
2. 引入多元化的饮食文化教学。
在教育中,可以引入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3. 交流与互动。
通过组织中美饮食文化交流活动,促使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双方的饮食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4. 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和分析。
从历史、地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深入研究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发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
从霍夫斯泰德理论视角下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从霍夫斯泰德理论视角下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行为、观念、技术及其产品的总和,是人类自然选择、约定俗成的同自然界与人文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生活方式。
中关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关饮食文化的差异。
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选取差异较大的四个维度对中关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标签:饮食文化;文化维度;对比研究中国饮食有着悠久的文化,其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而美国是个大熔炉,多受移民文化影响,饮食博采众长,并结合自身饮食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明。
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二者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彼此饮食文化的不同方面,在求同存异的同时,有效应对跨文化交际遇到的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冲突。
1.霍夫斯泰德理论迈仑·卢西替戈和约利尼·凯斯特勒认为,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社会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对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霍夫斯泰德将文化模式分为五个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重点解释以下几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是衡量社会文化关注个人利益或是集体利益的程度。
在倾向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做决定都是以是否满足个人利益为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倾向于关心自己以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认为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注重集体内部关系,关心大家庭,而个人则必须绝对忠诚于给自己提供保护的集体,必须有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刊益的决心。
权利距离维度用于衡量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组织的权利在各成员之间不平等分配的程度。
权力距离较高的国家,社会成员倾向于尊重权威,社会中普遍存在较强的等级概念;而权力距离较低的国家,人们崇尚的是独立的价值观,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社会中等级概念较弱。
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维度中,对于男性度较高的社会,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区别较大,社会竞争激烈,男人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女人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男性度较低即女性度较高的文化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相互叠交,男人和女人都表现得谦逊、恭顺、负责任,关注生活质量,鼓励男女平等。
农产品消费习惯中国与美国的饮食文化差异

农产品消费习惯中国与美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农产品消费习惯: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偏好和消费习惯。
中美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尤其在农产品消费习惯方面更加明显。
本文将探讨中美两国在农产品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饮食习惯形成的背景及影响因素饮食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地理、气候、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人民对农产品的消费习惯深植于文化传统之中。
而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饮食文化受到欧洲、非洲、亚洲等多个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时尚性。
二、饮食结构的差异1. 主食习惯中国的主食以米饭为主,面食也十分常见。
米饭被视为餐桌上的主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美国,主食以面包、马铃薯、意大利面等为主,米饭并不是美国人饮食中的必备品。
2. 果蔬摄入习惯中国人注重膳食的均衡,大量摄入各类蔬菜和水果。
烹饪方式多样,注重食物的颜色、口感和营养的搭配。
相比之下,美国人更倾向于食用肉类和加工食品,对于水果和蔬菜摄入量相对较低。
3. 肉类消费习惯中国人崇尚“荤素搭配”,在餐桌上同时享用荤素食物。
猪肉、鸡肉和鱼类是中国人常见的肉类来源。
而在美国,牛肉和猪肉是最受欢迎的肉类种类,多数美国人喜欢烤肉、汉堡等快餐风格的肉类食品。
三、食物的烹调方式及用餐文化1. 烹调方式中国人崇尚炒、煮、炖等传统烹调方式,并注重食物口感和颜色的搭配。
美国人则更偏好烤、炸、煎等较为简单和迅速的烹调方式,以追求食物的口感和肉香。
2. 用餐文化中国人注重餐桌礼仪,强调家人团聚和社交交往。
餐桌上会有多道菜品,与家人或朋友一同分享。
而在美国,用餐更加注重快速和高效,以满足日常生活的节奏。
四、文化背景下的饮食差异1. 人际关系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交关系,餐桌上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
而在美国,饮食文化更加个体化,讲究个人的喜好和便利性。
在食品文化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何不同?

在食品文化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何不同?中国和美国虽然都是大国,但是受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两国的食品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中国和美国的食品文化。
一、饮食习惯中国和美国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喜欢吃米饭、面条、豆腐等主食,而美国人则更喜欢面包、糕点、汉堡等。
此外,中国人喜欢在家里做饭,而美国人经常外出就餐。
当然,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很多中国人也喜欢到外面吃饭了,这一点与美国人相似。
但是在品尝美食时,中国人更讲究口感与颜色,注重点“滋味”,而美国人则更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和营养价值。
二、用餐礼仪中国和美国的用餐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餐桌上人们谈话声音轻,尽量不在吃饭时说话,以尊重食物和其他人。
而在美国,人们在饭桌上谈话声音较大,往往是为了增加餐桌氛围,讲笑话或者谈话题。
此外,在中国,吸声、打嗝、用手抓食都是不礼貌的。
而在美国,声音较大、用手拿食物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可以理解为美国强调的个人自由和舒适体验。
三、食品审美标准中国和美国的食品审美标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吃口感细腻、味道浓郁的食品,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食物的外观和营养。
因此,在美国很多超市、餐馆和食品商店中,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健康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
而在中国,这样的食品广告并不多见。
四、节日饮食文化中国和美国的节日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品和食品搭配,例如春节的饺子、清明的踏青粥等。
在美国,人们喜欢以火鸡、火腿等为特色的感恩节晚餐或者吃巧克力、糖果等的万圣节糖果。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节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五、厨余利用在中国,由于厨余是可以通过好好利用来制作出美味佳肴的,所以人们对于不浪费食材有很强的意识。
例如,剩米饭可以煮粥,剩菜可以变成家常菜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而在美国,厨余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垃圾和无用的资源,直接丢入垃圾桶中,这种浪费的行为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并且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从文化维度视角对比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从文化维度视角对比中美饮食文化差异中美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产出不同的农畜产品;中美不同的历史文化,使得两国有不同的餐具和餐桌礼仪。
本文以两国饮食文化为窗口,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从中美饮食文化各自的特点出发对比两者的差异,旨在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中美饮食文化的交流。
1 . 引言在5000年的华夏文明中,饮食文化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汉书·郦食其传》有云:“民以食为天”则是其体现。
日常与熟人寒暄时会问:“你(您)吃了吗?”;对于优秀的作品常用“脍炙人口”来称赞;甚至指责时也会用到“饭桶”这一字眼。
不管是食材的选择、食材加工(腌制、风干、发酵等)、烹饪方式(煎、炸、煮、炖、蒸等)、成型设计(雕刻、摆盘等)、口味调配(酸、甜、苦、辣、咸、鲜等)等,中国人民都研究得很透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有些菜品底蕴悠长,甚至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的代表。
相比而言,美国自1776年建国以来仅230多年,其饮食文化的历史长度远远不及中国。
而且由于受到早期移民(美国清教徒和拓荒者)的影响,传统美国菜的特点是“粗犷实在”,使用新鲜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剂、调味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烹调的过程毫不拖泥带水。
无论是烤、煎、炸都没有很复杂的做工,也不讲究细火慢炖(除了少部分的地方菜肴),也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放在盘子里的食物讲求的是让人可以实实在在地吃饱。
因此,将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并探究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在跨文化交际层面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2 . 1 文化维度理论的研究背景1967年至1973年,霍夫斯泰德针对IBM公司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化价值观的调查之后,提出了关于衡量价值观的四个文化维度: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Hofstede,1980)。
但由于该调查问卷是以西方思维为基础的,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食物问题的差异研究
【关键词】中美;食物;文化
【摘要】中美食物问题的差异归根究底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食物问题。
了解中美文化,可以更好知晓中美食物问题的差异。
本文透过中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差异的分析和论述,最后指出中美食物问题的不同解决对策。
中美食物问题的存在,是两国饮食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其中存在的差异,体现出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
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国家的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的各个群体对自然食物的分配方式的不同引起的一切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结构、用餐器具等多方面,以下重点论述三方面内容。
1、饮食观念
中国讲究的是一种感性、艺术的饮食观念,追求味觉感受,常常把色、香、味作为评判食物好坏的指标,在满足美味的同时,更多的享受食物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
而美国讲究的是一种理性、科学的饮食观念,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不是很在意食物的色、香、味,也很少将饮食和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从烹饪方法上看也存在许多不同,中国加工食物的技法很多,比如炒、煎、炸、炖、煨、烤、爆、拌等,看重配料和食物的相互融合,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各有千秋,而满汉全席有称得上是中国饮食的精髓所在。
但是中国饮食也存在不足,即对饮食的营养没有科学的把握,如宴请宾客,荤中带素,这只是一种经验,没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解释,但不可否认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在美国,采用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美国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设定饮食标准,而且理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不去在意是否用配料体现食物的不同意义,从而在烹饪方法上比较单一,以烧、煎、炸、闷为主, 菜肴主要讲究原汁原味, 不会过分追求口味。
中美的饮食观念上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理性与感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观念差异是中美食物的最大差异。
2、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与两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有关。
中国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在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为五谷,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通常称之为“素菜”。
美国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在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而且,中国人一日三餐十分丰富,涉及米、面、豆类和蔬菜等。
○2美国人的食物则有很大局限性,他们有四不吃:一不吃肥肉和皮,二不吃头、脚,三不吃内脏,四怕啃骨头。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也加大了肉类和奶类的食物,在美国,蔬菜类食物的比重也在增加,中美饮食结构的融合是饮食营养重视度提高的表现。
3、用餐器具
中国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
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美国多用金属刀叉,主要有不锈钢或镀银、纯银等餐具,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也是各司其职,不能混用。
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
简而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从以上三方面的介绍可以清楚的看出,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但随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交往的频繁, 两国的饮食文化在对立中出现了许多统一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而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肯德基、麦当劳等美国品牌进驻中国市场,中餐馆融入美国领土,两国的饮食文化在对立的环境下寻找统一,在两国不管是中式,还是西式,都受到了欢迎,当然其中存在着不同的程度,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美国快餐作为进军中国的头牌军,已经在中国餐饮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美国,
人们常会选择快餐作为午餐,最常见的快餐有热狗、汉堡、三明治、薯条、炸鸡、披萨等,这些食物在中国,我们不仅当成午餐,更多时候是作为晚餐——最重要的一餐食用。
调查显示,○4在开设美国快餐店的城市,每周吃一到两次的中小学已非少见,询问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得到的答案甚至连排序都是惊人的一致:汉堡、鸡翅、薯条、饮料。
可见美国快餐业已经冲破了地域、国界,但是快餐背后的故事没有多少人知道,每天整个行业要消耗这么多的食物,这些食物的来源是哪里?如何处理这些食物?没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看到的只是装在纸袋里的鸡翅和薯条。
快餐食物安全成为一个影响快餐业的重要因素,要通过行业标准来规范食物安全,才能保证食用人群的安全。
相比美国快餐业,中国食物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问题,比如○5蒙牛“中毒门”,陕西榆林市出现学生因饮用由蒙牛集团统一配送的学生奶后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
据悉,先后共有251名学生被送往医院治疗。
染色馒头事件,在馒头的制作过程当中,随意的使用防腐剂还有添加剂,过期的馒头被重新回炉,重新加工再来出售。
瘦肉精事件,瘦肉精,指的是一类动物用药,包括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硫酸特布他林等,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的确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
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毒豆芽事件,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端掉6个黄豆芽黑加工点,查获掺入非食品添加剂豆芽25余吨,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等8人以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刑事拘留。
此类事件还有很多,在此就不加赘述。
中美食物问题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繁杂性和多样性,造成了食物问题出现在各个环节,包括食物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
生产过程中,用地沟油制食用油,用皮革制药用胶囊,加工过程中,出现将螺丝钉放进蒙牛“随便”雪糕中,用化学药剂泡猪蹄,销售过程中更不用多说,各种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导致食用者摄入大量有害物质,虽然现在没有很严重的表现,但是积聚在人体内的毒素很难被排除,影响深远,而美国由于食品加工的程序化较强,食物问题只在销售环节,由于营养的不平均,导致使用美国快餐的人们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造成肥胖等疾病。
为了更好的改变现状,提高两国食品安全,对此分别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质量管理
质量是食物的重要保证,是提升食物价值的基本条件。
美国快餐对质量十分严格,才造就了其高品质的食物质量,比如麦当劳为了保证质量,甚至花十年时间在中国建立专用土豆生产基地。
2、规范制作标准
食物制作的标准化是食物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程序化的效率能提高食物的质量。
肯德基在食物制作时,严格遵守时间的控制,比如鸡块在恒定温度的油锅中逗留的时间为13分30秒。
3、注重营养均衡
中国饮食历来注重合理搭配、营养均衡,而美国快餐在这方面却做的不足,美国快餐应加入更多的蔬菜类,比如肯德基的玉米沙拉、芙蓉鲜蔬汤等,美国快餐的中式化体现出其对食物营养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太群,《中美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1)113. ○2孔凡真,《中式餐饮业在美国》,饭店现代化, 2000(3) 57.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宋淑运,《漫谈美国快餐文化》,食话食说.
○5关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中华网.
商学院旅游管理 10100940125 周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