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古代文学期末作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填空题

背诵:《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单刀会》第四折[新水令]、[驻马听] [离亭宴带歇拍煞]《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五支曲词《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尾][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离亭宴煞][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白沟》、《挽文丞相》、《上京即事》(其一、其二)、《墨梅》名词解释:勾栏;对棚;末本;旦本;说话;话本;入话;正话;平话;说经;诗话;诸宫调;搊弹词;《会真记》;《董西厢》;《王西厢》;元剧四大家;北方戏剧圈;大都作家群;河北作家群;山西作家群;山东作家群;南方戏剧圈;次本;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南戏四大传奇;元曲;散曲;小令;套数;带过曲;雅正;元诗四大家;铁崖体;《三国志演义》;历史演义;《水浒传》;英雄传奇;吴中四杰;《郁离子》;台阁体;茶陵派;八股文;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四声猿》;《南词叙录》;昆腔;吴江派;临川派;《曲律》;临川四梦;《牡丹亭》;《西游记》;神魔小说;《金瓶梅》;世情小说;拟话本;三言;二拍;童心说;公安派;竟陵派;复社;几社;《滑稽余韵》;挂枝儿;梅村体;神韵派;浙西词派;苏州派;一人永占;南洪北孔;《闲情偶寄》;才子佳人小说;脂评本;程甲本;程乙本;格调派;肌理派;常州词派;桐城派;义法;性灵派;《骈体文钞》;花雅之争;京剧;弹词;鼓词;子弟书;《吟风阁杂剧》;宋诗派;反帝爱国诗潮;侠义公案小说;诗界革命;新文体;南社;同光体;小说界革命;四大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话剧;戏剧改良运动填空: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
古代诗文名篇之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长亭送别》原文鉴赏和解读

古代诗文名篇之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长亭送别》原文鉴赏和解读戏曲·王实甫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长亭第三折(夫人,长老上,开)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
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不打扮?(旦云)红娘呵,你那里知道我的心哩!(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了科,见夫人了)(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觑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张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了)(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地,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了,旦把盏了)(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王实甫的杂剧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的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
”颠倒了多少风流文人!一句“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属”,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声!王实甫的《西厢记》虽然是在《董解元西厢记》的基础上编写的,但它的根本基础是唐代诗人元稹(元微之)的《会真记》。
据说王实甫写至第四本第三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千古名句时,已是力竭心枯,呕血而死。
西厢记之境界: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神奇璀璨,异彩纷呈的艺术境界。
作者用着如珠似玉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剧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词:“{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燕晋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洞悉愧九州,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剑乍离弦。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当然也有绮丽婉转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
绎台高,金荷小,银镇尤灿。
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接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般的气氛。
读来余香萦绕。
而在剧中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
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更表现在该作品语言的文采性。
西厢记可谓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这些绝妙好词在剧中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
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读《西厢记》ppt课件

“王西厢”5本21折
❖ 第一本 ❖ 第二本 ❖ 第三本 ❖ 第四本 ❖ 第五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五折)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金批”西厢标目
❖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惊艳》《借厢》《酬韵》《闹斋》
❖ 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寺警》(寺警下书合一)《请宴》《赖婚》《琴心》
❖ 莺莺的性格深沉而内向,她的一往
情深与张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 从佛殿相遇到月下联吟,她已经爱 上了张生,但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 许多思想负担,使她不愿轻易泄露 内心的秘密。崔母赖婚以后,她开 始勇敢起来,但又有“赖简”的曲 折,直到“佳期”以后,她才不再 掩抑已经被唤起的爱情。这一切都 使她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表 现出虽是一往情深,却又欲前又却, 曲折的内心情绪。
王实甫作品
❖ 王实甫共创作杂剧14 种 ❖ 流传3 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
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 残剧2种:《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
月夜贬茶船》 ❖ 佚失 9 种。
❖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破窑记》写刘员外的女 儿刘月娥抛球招赘,打中了穷 书生吕蒙正,刘员外嫌贫爱富, 企图毁婚,刘月娥执意不从,
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为团圆结尾,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 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 与上述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西厢记》 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 张生的志诚、忠厚和他对莺莺的一往情
深,构成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同时, 作者又写了他的呆气和脆弱。他对老夫 人的机诈权变几乎毫无准备,拙于应付; 他对莺莺在爱情上表现的矜持、犹豫, 常常产生误解,引出矛盾。所有这些, 在“赖婚”、“赖简”等喜剧场面中, 都有充分的表现。正由于他的脆弱和忠 厚相连,呆气又与钟情并存,所以,他 的这些“缺点”反而有助于突出他的志 诚、憨厚的性格特点,他和他的感情也 易于赢得观众的同情和好感。
长亭送别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 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 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段解:以上是第三部分,写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 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 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 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而且表明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 的忧虑。 【一煞】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 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
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
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
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
有副末 (次主角 ) 、外末 ( 老年男子 ) 、小末 (少年 ) 等;女配角有副 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 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 徕儿(小厮)。
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 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
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 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
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灵魂深处的痛苦颤栗──《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解读

灵魂深处的痛苦颤栗──《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解读
郭建平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3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郭建平
【作者单位】开封教育学院中文系!47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第三空间”的生存与痛苦——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爱的痛苦》中的华裔男性[J], 孙冬苗
2.隐忍苟活:灵魂深处的颤栗——读司马迁《报任安书》 [J], 马小华
3.轻丝暗萦厚积待发——实王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在全剧中的作用 [J], 沈启霖
4.戏曲审美意境论的阐释——《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J], 杜筱颖;孔美艳
5.王实甫《西厢记》与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曲词、宾白意蕴对比研究——以第一本第四折为例 [J], 白毛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

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第一本,楔子:崔相国过世,崔夫人携女儿护送灵柩至博陵安葬。
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将灵柩放在普救寺内,让已经与崔小姐订婚的未来女婿郑恒前来协助。
普救寺香火凋零,崔夫人心生伤感,唤女仆红娘陪同崔小姐散步。
第一本,第一折:张君瑞文才出众,无奈父母早亡,功名未遂。
张君瑞进京赶考,顺道前去拜访结拜兄弟杜君实。
过了蒲津到了城里,张君瑞在一家旅店里打听到附近的普救寺值得一访,便轻装前往。
在普救寺意外碰见崔家小姐崔莺莺,张生对其一见钟情。
为了能再见崔小姐,决定不惜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要搬进寺内居住读书。
第一本,第二折:张君瑞与寺院长老见面交流后,得到长老应允可以暂居寺中。
此时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唤长老前去崔夫人处议事,张君瑞请求前往,长老同意了。
红娘看穿张生心思,便用道德伦理的说辞教训了张生一番,要张君瑞循规蹈矩切忌害人害己。
第一本,第三折:张君瑞得知崔莺莺每夜都去后花园内烧香,便来到后花园,偷看崔小姐烧香。
张生为了引起崔小姐的注意,在墙角吟诗,崔莺莺也回作了一首诗而且对张心生好感。
漆黑月夜,崔莺莺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而疑神疑鬼逃回房内,只留下张生一人独自惆怅。
第一本,第四折:二月十五日,崔家在普救寺做法事。
寺院长老请求崔夫人让张君瑞带斋追荐亡亲,谎称张是其亲戚,得到崔夫人应允。
张君瑞得以入内追荐亡亲,并暗地观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崔家小姐。
第二本,第一折: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便起了贼心,率领人马包围普救寺,想强抢其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
大家束手无策时崔夫人无奈作出决定:谁能击退强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危难之中张君瑞主动请缨要承担此重责。
第二本,楔子:张君瑞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请自己的结拜兄弟率兵前来援救,三日后杜元帅带兵打退了孙飞虎。
第二本,第二折:强敌已退,崔夫人让红娘请张君瑞赴宴,要答谢其救女之恩,张生与红娘交谈后,以为崔母真的要将崔小姐许配给自己,满心欢喜。
第二本,第三折:崔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为由拒绝了张生和盈盈的婚事,而让他们结为兄妹并承诺会厚赠金帛。
最新-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元曲精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 第三折(选)王实甫素材 精品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选)王实甫
[正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作者介绍]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 3种。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之唱词艺术分析
《西厢记》唱词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那优美抒情的语言,以及运用这种生动语言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
正因为其语言华美,辞藻艳丽,有人誉之为“花间美人”。
戏剧的唱词既是抒发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创造环境的重要工具。
张生、莺莺的唱词,把唐诗、宋词的佳句日常生活口语熔为一炉,点化成优美靓丽的诗句语言,既有诗词含蓄深远的意境,又有生活口语的明快流畅。
现在就浅要的把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之唱词艺术分析如下。
这出戏的内容是写老夫人逼张生赴试,崔、张长亭离别。
时当暮秋,地在郊外,长亭、野山、落叶、西风,一副凄凉景象。
崔莺莺出场时,先是几句自白,表现出一片离别的伤感、凄凉:“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
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继之两句慨叹人生聚散无常的诗句:“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唤起充满诗意的离情别绪,令人黯然神伤。
紧接着是一段凄楚感人的名曲:(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是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塞上凝波,波上寒烟翠”一句的的意境。
色彩绚丽,景物凄迷。
深秋的天空高远,空阔的大地黄花烂漫,秋风呜咽,雁声嘹唳,整个世界都是寒秋的凄
凉,莺莺带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来为张生送行,她的所有怨尤都是通过对暮秋景色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她在路上看到的是满目红叶,引起了她无尽的遐思:是谁把枫林染红的呢?不是霜,那该是离人的血泪。
但字面上并不点明一个“红”字,却用一个“醉”字把“红”字藏了起来;泪红得象血,但字面上不把“血”字点明,却用一个“泪”字把“血”字藏了起来。
这种文词的含蓄,正是莺莺含蓄性格的写照。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生“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赴长亭途中、坐在车里的莺莺的细腻心理活动,刻画得何等惟妙惟肖!王实甫设身处地去把握这位贵族小姐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通过她对周围景物的视觉和听觉来揭示她内心的感受:只有分别的一刹那,眼看太阳就快要落山,才感到寸阴可贵。
相识得太晚了,分别得太快了!这一切对此时此刻的莺莺来说最有切肤之痛。
她舍不得张生离去,但又不便明说,这是她贵族小姐的性格,诗化的感情只能用诗化的形象来表达。
既然柳丝再长也拴不住张生匆匆的去马,那就请树梢挂住斜阳,让时光永驻吧,谁不希望幸福是永恒的呢?
过分贵重的爱情对痛苦是敏感的,莺莺就快走道长亭
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诗),她简直不敢听一生送别的话,看一眼分离之地,以至于“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猝然的分离使莺莺顿时憔悴,从形来说这是夸张,从情来说这是真实,感情的真实借助于艺术的夸张显得更加真实,莺莺终于来道了长亭,离别的筵席不会是红红火火的,王实甫用他那传神之笔,给离筵泼上了一层惨然的淡墨。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地,蹙愁眉死临侵地。
这是莺莺坐在长亭里酒席上的感受:她放眼窗外,天宇之下,秋意袭人,西风飒飒,黄叶纷飞,苦草凄迷。
正是这恼人的深秋景色,衬托着张生愁苦的面容,他斜坐在那里,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更加深了莺莺的愁思。
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巧妙地抒发了莺莺的情绪,又创造了离筵的气氛。
值得注意的是王实甫的唱词语言的口语化特征,他的唱词艺术把书面语和口语相结合,更具本色色彩。
如果说莺莺、张生的唱词带有典雅的风格,那么红娘的语言则更多地保存了民间口语的特色,辛辣而又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