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砚的鉴赏与修复
文房四宝之砚的介绍

文房四宝之砚的介绍砚是文房四宝中的重要物品之一,用于磨墨、写字及保存墨迹。
砚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下砚的种类、制作工艺、用途等相关知识。
砚的种类:砚可以分为三种:石砚、陶砚和玉砚。
石砚是最常见的砚,主要是使用岩石制成的,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等,是最常用的一种砚。
陶砚是使用陶土制成的,质地轻盈、易磨墨,适合初学者和儿童使用。
玉砚是使用不同类型的玉石制成的,质地细腻,常常被收藏家所珍爱。
砚的制作工艺:石砚是使用天然岩石制成的,首先要经过选择,然后切割成合适的大小。
接下来,需要将切割好的岩石打磨成光滑的面。
最后,砚的内部需要进行挖空,打磨边缘,整形成砚的形状。
陶砚是使用特制陶土制成的。
首先,陶土需要经过筛选,去掉杂质。
将筛选好的陶土放到模板中,压实成型。
再进行烤制和上釉,最后打磨成型。
玉砚是使用不同的玉石制成的,也是通过切割、加工和打磨等多个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
砚的用途:砚可以用于磨墨迹、写字、画画以及保存墨迹等。
在使用砚之前,需要先将墨块放在砚洞中,加入适量的水。
然后使用砚台上的砚硯磨墨,使墨成为适合写字或画画的状态。
写毛笔字时,需要将毛笔沾湿后,再蘸入墨水,使得毛笔上的墨迹达到所需的浓度。
砚的保养:砚需要保持干燥,否则会出现发霉和变质等情况。
通常,在使用完砚之后,需要将墨水倒掉,用干净的抹布或软毛刷清洁砚面,并将砚放置在通风的地方晾干。
如果砚表面出现凹陷或损伤,需要小心地用石墨、细砂纸等工具进行修复。
总结: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文房四宝中不可替代的物品之一。
砚的种类繁多,制作工艺也各不相同。
使用砚时要注意保养,才能使其使用寿命更长,更为美观。
浅谈古砚的修补

I
圈 I 物 宪 挚费l 吏 謦 收藏 ・ 投资
也 说 明 这种 修 补方 法 并 不 能 达 到 坚 固 的 效 果 , 但 这
种修 补方 法 不 会 对 砚 石 本 身造 成 无法 弥 补 的伤 害 。
古人并不局限于用黄蜡一种材料来修补砚 台。 灰 浆 也是 一 种 传 统 的粘 接 材 料 , 至今 仍 在 使 用 ,是 用 石 灰 与胶 黏 剂 、石 粉 、 沙粒 混 合 制 成 的 。笔 者 也 有 一 方 端 砚 ,砚 缘 部分 残 损 ,砚 缘 内外 的残 损 处 粘 有黄色粉状物质 ( 图一 ) ,可 见 其 经 过 修补 , 可惜 补 缺 处 己失 。这 里 所 用 的有 可 能 就 是 灰 浆 。 在 古砚 的 修 补 过 程 中 ,沥 青 也 是 一 种 常 用 的粘 合 剂 。 笔者 藏 有 一 方 清 代 黄石 砚 , 是用 沥 青 进 行 粘 合修 补 的 ,然 后 在 沥 青 的上 面 涂 红 色 颜 料 ,使 得 和
有 名 手 进 行 补 砚 , 而 且 已 达 到 了 相 当 高 的 水 平 。 传 统 的 补 砚 方 法 是 用 黄 蜡 调 和 砚 石 本 身 的 石 末 作 为 粘
合 剂 进 行 修 补 的 , 而 且 达 到 了 “ 色 且 牢 ” 的 效 一 果 。这 种 方 法 开 始 并 不 为 世 人 所 传 ,但 到 了清 代 吴 兰 修 时 , “ 庸 匠 皆能 之 ”。 则 其 实 ,传 统 的 修 复 方 法 很 多 ,一 般 是 将 胶 黏 剂
软 化后 ,涂 于 裂 痕处 ,直 接 粘 合 ,达 到 复 初 的 目 的 。历 史 上 曾用 过 的胶 黏 剂 大 致 分 为 以下 三 类 :动
物胶 ( 如鱼鳔胶 、兽皮胶)、植物胶 ( 如树脂 、树
砚台的收藏与鉴赏

艺术品知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赏石、玩石、藏石。
砚石就是一种收藏的宝石。
这宝石就是石质精卓,耐人寻味,并经济价值较高。
因既是宝物,经济价值又高,世上就会有人为了作伪而骗人上当。
我国砚台砚材丰富、品种类别繁多,又不是集中在一地,石质特点丰富、多种多样。
如何通过这些特性去鉴别砚台的真伪,对一方砚台应该先看它是什么砚石。
砚材产在什么地方。
砚材的石质性能如何。
砚材石纹理有何特点。
这些特点是否具备此砚台品种的特点、风格。
而再看石质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款方式是否与时代特点相同。
要收藏货真价实的珍品,需掌握辩伪常识,这应先从砚的价值入手。
砚的价值起决定因素,除了精美的砚匣,主要有三。
一为砚材,即天地赋予的自然品相。
上好的砚石是决定自身价值的根本。
二为雕工,历代雕砚高手,精致的工艺倍增神韵。
而且巧用石疵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价值自然昂贵。
三是刻铭,随着文人砚的出现,一方砚上诗、书、画、印一应俱全,这些刻铭即反映砚的历史年代,又寄托着主人的情趣。
砚的价值与其年代是成正比的。
而仿制赝品者正是根据人们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进行仿伪的。
好的砚台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质嫩细腻。
用手摸砚面的感觉,就像摸婴儿的脸蛋娇嫩、光滑、细洁、舒服。
第二是呵气而润。
在砚面上呵口气即湿润,似可磨墨。
第三是扣之木声。
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
木声拍拍然,金声珰珰然,瓦声冷冷然。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4、埃及绿松石:多呈蓝绿色和黄绿色,在浅色的底子上有深蓝色的斑点,虽然质地细腻,但颜色不受欢迎。
5、阿富汗、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大多呈暗黄色,无宝石价值。
遗墨留香——浅谈砚台之美

遗墨留香——浅谈砚台之美砚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砚台从单纯的文房用具,发展为集书法、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被历代文人视为珍玩藏品。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最为文人所珍视。
北宋诗人唐庚在《古砚铭》中写道“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观之寿以世计”;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也将砚放在四宝之首,说“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甚至一些文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陪葬。
《遂昌杂录》中记载一则逸事:“和靖先生……杨连真助亦发其墓焉。
间棺中一无所有。
独有缩砚一枚。
”由此可见,古时文人们对砚台的钟情程度可见一斑。
砚台的起源砚台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矿物颜料,并试图用颜料来装饰器物、美化生活,砚台就应运而生了。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从其结构及附带的器物推测,古时还需使用砚台需借石质磨杵来研磨块状的矿物颜料。
▲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出土的石砚与磨杵自然形态的石砚一直从战国和西汉早期都在使用,随着秦朝统一中国文字,砚台也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汉代之前,对于制作砚台的材料选取,只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坚硬耐磨即可。
而汉朝之后,古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改制。
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人工制墨可直接磨于砚面,因此不再需要磨杵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的矿物颜料了,因此对于砚台材质的坚硬度,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手工制墨因此,砚台在此时得以发展起来,出现了不同材质的砚,如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
明代铜砚河蟹纹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而在造型方面,汉代砚台大多为圆形、三足、有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
西汉后期,还出现了较为规整的刻有纹饰的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开始兴起,于是也出现了瓷砚。
瓷砚在三国开始流行,其形状一般是圆盘形,下附三足,足一般呈兽蹄形。
砚贵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

◆周同祥( 北京 )有铭——北京翰典艺术馆藏铭文砚赏析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漫长的历史造就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流传下来,大部分已经进入国家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当然也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有很多珍贵的艺术品在民间流通,在今天这个全民收藏的大时代,有的人喜欢收藏瓷器,有的人喜欢收藏字画,还有的人喜欢收藏家具等等,不胜枚举。
砚台的收藏一般会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材料的选择分几个阶段:首先是汉唐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砚台是如何从简单的研磨器演变成实用砚台。
接着是明清阶段,这个阶段里古人开始注重材料的选择,并且由于文人的介入,砚台渐渐被融入到金石体系里,被文人当作一种记录、抒情、馈赠、自勉的载体,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无不捉刀代笔,在砚台上镌刻文字绘画,从而千古流传。
今将十方馆藏铭文砚做一展示,其中有释文和考证不准确的地方,烦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清代端砚长15.5厘米 宽8.3厘米 高3厘米铭文:铁耕斋藏雷悦(1882—1933),字怡甫,一作彝甫,号虚公、锲公、铁耕山人、壶盦外史,室名铁耕斋,长沙人。
工山水、花鸟、人物、佛像,精鉴赏。
清代端砚长17.5厘米 宽12.7厘米 高2.2厘米铭文:作外吏难免俗毋饮贪泉重为尔辱 云麓自铭判牍之砚高振霄(1876-1950),字云麓,别署闲云,又号顽头陀,别署洞天真逸,鄞县人。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进士,官编修,善书,宗二王参以南北。
民国后寓沪教授书法,鬻书自给,间画墨梅,每日临碑读书,至老不衰。
子高式熊,中国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
清代天成端砚长14.5厘米 宽11.3厘米高2厘米铭文:暝秦馈汉斋书画砚 乙未夏五题于宣武坊南寓庐 素人朱本 素人印朱本(1761—1819),清代人,字素人,号溉夫、竹西,江苏扬州人。
山水画法学文伯仁,笔墨秀润古雅。
花卉、人物笔致简淡恬静。
游寓京师(今北京)时,与其兄文新、泰州朱鹤年并称“三朱”。
清代庙前洪歙砚长宽14.8厘米 高3.8厘米铭文:庙前洪者龙尾石之良也今亡其处言如端溪之有青花者然铭曰庙前洪在何许产此石谁适主有美如斯勿用何居 癸未春让泉过客制程瑶田(1725—1814),清代经学家,字易田,又字易畴,号让堂、让泉过客,安徽歙县人。
砚的鉴赏——精选推荐

砚的鉴赏砚的鉴赏砚既是⽂房⽤具,⼜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美术品。
有不少⽯质佳美,雕琢精致的砚,是艺术殿堂⾥的珍宝;有的古砚具有久远的流传经历,更具有历史⽂物的价值。
对于砚的鉴赏与收藏,应提到保护⾼档艺术品和⽂物的⾼度。
对于砚之优劣,有不同的标准。
由于⼈们喜好不同,侧重点和标准也不⼀样。
从客观上来看,共同的标准不外乎三条,即实⽤价值,艺术价值和⽂物价值。
从时代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砚的实⽤性正在逐渐淡化,⽽其艺术价值、⽂物价值,即砚的欣赏性则越来越得到升华。
⾼档次的砚可以作为⾼雅珍贵的礼品馈赠朋友,⽽品质上好的、流传有序的古砚则更价值连城,当可与“和⽒璧”并论,是收藏和拍卖市场上的宠⼉。
具体地来说,我们鉴赏砚可以从质、⼯、品、铭、饰等五个⽅⾯来分析、研究。
⼀、质质,即是砚材的质量、坑⼝、美纹等。
砚材的质⽆论是⽯、⽟、砖、陶、⾦、漆等等,它们的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寒冬储⽔不冰,盛夏储⽔不腐。
从砚的质量要求出发,⾦、⽟质的砚应排除在佳砚的圈⼦之外。
以⾦、⽟制成的砚,只能是仅供炫耀,或作掭笔批朱⽽已。
因此,从砚质的要求出发,⾸推的便是端、洮河、歙、澄泥四⼤名砚了。
⽽在此四者中,⼜以端,洮⼆砚尽领风骚。
端砚的花⾊斑纹有:青花、鸲鹆眼、胭脂⽕捺、玫瑰紫、梅花点、鱼脑冻、蕉叶⽩、冰纹、马尾纹、⾦银线等。
洮砚的花⾊斑纹有:绿漪⽯、点⾦绿、银燕⼊⽔、鸭哥绿、绿漪⽯、憨绿⽯、湔墨点、柳叶青、⽞璞、阡⾎、玫瑰红、草⽪骠、蛇⽪骠、⽺肝红等等。
歙砚中的花⾊斑纹有:罗纹,眉⼦,⾦星,鱼⼦等。
端,歙砚的坑⼝决定了它所产⽣的美纹,同样从美纹中也可以分析出端,歙砚的坑⼝。
⼆、⼯⼯,即是雕琢。
砚的艺术价值的⾼低就在于雕琢的优劣。
鉴赏砚的雕⼯,⾸先看其造型是否⾼雅别致,砚雕在继承唐宋砚雕的基础上,线条圆浑,简练,意境深远,实⽤性强,具有较⾼的⽂化内涵。
清代砚雕讲究装饰华丽,布局丰满,但意境少,运⼑犀利,出筋露⾻,⼿抚之有楞⼿之感。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陈子奋铭平板端砚铭文:1. _毛主席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沁园春·雪,一九六六年十月榕华同志属,陈子奋敬刻。
印文:奋翁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主席长沙诗句,陈子奋敬琢于榕城,时年六十又九。
子奋。
3. _气爽秋高九月天,光芒万丈读鸿篇。
此心永永遵方向,雪比明来石比坚。
读毛主席书永迈方向当与雨花共逸之,子奋又识。
收藏印:雨花藏石(仿小松法,子奋记)端溪妙品说明:_榕华旧藏,由其家属提供。
清·冯继龄铭圭池端砚铭文:_宋严精华治平后,五百年来所未有也。
藏以适君子之用,岭南冯继龄识。
印文:臣龄江长说明:_此端砚体大方正,作圭形砚面,圭顶部有翡翠斑,刻以星辰,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背面作日月形砚面,角上饰梅花朵朵,姿态丰富,精美别致。
配红木天地盖。
清·卢云乔铭门字形端砚铭文:_水墨青花漾碎冻,洞石精腴第壹种。
卢云乔文房无上神品。
印文:云乔珍赏说明:_水墨青花,碎冻荡漾,洞石精腴,被主人奉为无上神品,可见宝贵。
砚作门字形,简洁明快,典雅大方。
侧作隶书铭文,浑朴古穆,气韵生动。
配楠木砚盒。
清·丁斋铭井田老坑端砚铭文:_砚有铭,则章第,画法丑,镌手拙,玷佳石,又不知虚左以待矣。
丁斋主。
说明:_此砚石为清初熊坑石,即熊文璨任两广总督时开采老坑之石。
作井田式砚面,背面覆手内石品尽显,白中有晕,向两遍晕开,似水非水,似线非线,与砚台完全融合。
侧刻铭文,书法隽秀。
配瘿木砚盒。
清·计氏白蕉砚铭文:1.计氏白蕉研之一品。
石公。
2.六六十蒙叟自写小象,钝厂刻。
砚盒题字:_端溪白蕉研,癸亥夏观并题签。
文房四宝的历史背景与鉴赏技巧

文房四宝的历史背景与鉴赏技巧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认可和重视的文具用品,包括笔、墨、纸、砚,是中国书法、绘画和文学创作的必备工具。
文房四宝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首先,我们来探讨文房四宝各自的历史背景。
首先是文房四宝之一的笔,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笔材料主要有毛笔和竹笔。
毛笔流行于汉代,经过不断改良和提炼,成为了书法绘画的必备工具。
竹笔则是发展历史较短的一种笔,主要用于速记和平面绘画。
其次是文房四宝之二的墨,墨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书写材料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必备的用品。
墨的制作工艺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炙研、添水、研磨等多个步骤,经过精心制作的墨汁可以让书写更加流畅且墨色浓郁。
第三是文房四宝之三的纸,中国是造纸之国,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
古代纸张主要由植物纤维如葛布、麻布等制成,制作工艺繁复。
纸张的质地、厚薄、光泽度等都会影响书写效果,选用合适的纸张对提高书写品位至关重要。
最后是文房四宝之四的砚,砚是用来研磨墨块、调墨汁的工具。
砚分为石砚和陶砚两大类,石砚以其质地坚硬、质地细腻而备受推崇;陶砚则因其质地疏松、吸水性强逐渐成为了主流。
砚的材料、形状都会对书法绘画产生一定的影响,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砚是很重要的。
鉴赏文房四宝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合适的文具。
比如喜欢硬笔字的人就可以选择较为坚硬的毛笔;喜欢水墨画的人就要选用适合的墨汁和纸张。
其次是要注重文房四宝的保存与保养,如何妥善保管和使用文房四宝是维持其品质的关键。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相关书籍和与其他文具爱好者交流,来提高自己对文房四宝的鉴赏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使用这些传统文化宝物。
总的来说,文房四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鉴赏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使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房】砚的鉴赏与修复【文房】砚的鉴赏与修复古谚云:“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纸之寿以年计,砚之寿以世计。
”由此看来,“笔、墨、纸、砚”的排序大抵是使用寿命顺序的缘故,或是古人以砚为“文房四宝”之首的因由。
砚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具有使人愉悦的审美功效。
说砚砚,用石、土或其他原料加工而成的研墨和掭笔的器具,即磨墨器,就是人们平常说的砚、砚台,又称砚田、砚池、砚海、墨砚、墨池、墨海、墨盘等。
《说文解字》:“砚,石滑也”。
段玉裁注:“谓石性滑利也”。
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
今人研磨者曰:“砚”。
汉代刘熙撰写的《释名》卷六《释书契》中曰:“砚者,研也。
可研墨使和濡也”。
《古今事物考》载:“自有书契,即有研砚。
盖始于黄帝时也。
”“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
宋·苏易简《砚谱·叙事》说:“昔黄帝得玉一纽,治成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研’。
”可见在秦汉时,研墨的砚已经产生,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石砚和砚杵、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磨盘和磨棒、安阳殷墟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出土的调色器等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和调色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这些研磨器,可算是砚的鼻祖了。
虽具有砚的一些功用,但却还没有摆脱研磨器和调色器的形态。
至东汉后,随着麻纸、蔡侯纸的发明以及书画的进步和发展,砚抛开了研石,自成一体,真正成为了书画用具。
砚由砚额(砚头)、砚池(砚沼、砚泓、砚海、砚湖)、砚侧、砚唇(砚缘)、砚底(砚阴、砚背)、砚冈、砚面、砚堂(墨道、砚心、墨堂)等组成(如图)。
由于人们对砚的钟爱、痴迷,于是文人墨客赋予砚许多雅称、昵称、别称,如:晋·潘安仁、宋·王炎称之“石友”;唐·韩愈呼作“陶泓”;唐·元稹呼名“润色先生”;唐·文嵩呼称“石虚中”封“即墨侯”;宋·黄庭坚称作“石泓”;宋·苏轼称呼“涵星泓”“龙尾”;清·王继香称名“石君”“静真先生”;还有“青眼”等等。
把砚人格化,以友相看,可谓喜爱至极。
四大名砚的形成砚自秦汉,经魏晋,至唐宋,达到了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形成了以青州红丝砚、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为主流的局面。
明清时,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装璜考究、华丽美观。
雕刻工艺自然,因材制砚,形式多样,从使用价值更趋向艺术价值,成为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收藏品。
将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青州红丝砚因枯竭难求而淡出,继之山西绛州澄泥砚,并与端、歙、洮砚,形成”中国四大名砚“,直至当今。
1、端砚产于广东端溪斧柯山。
自唐代武德年间(618-626年)始,历经各朝而不变。
佳称端璞。
宋·叶樾《端溪砚谱》载:“肇庆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
在大江之南,盖羚羊峡之对山也。
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至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
”端砚是一种沉积矿床,主要产于泥质页岩中,略呈层状,一般厚度在0.2-0.6米。
砚石的矿物主要是水云母类及其他黏土矿物,不易氧化,化学性能稳定,能长期保持不变。
同时,砚石中的矿物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因此,石质坚实、幼嫩、细腻、滋润,抚之若婴肤,有坚而柔,细而温,“质刚而柔”“细润如玉”之美称,敲之有“笃笃”的木声。
具有研墨无声,发墨不损毫的特点。
又因为砚石主要是泥质结构,矿物呈隐晶质微粒,绝大部分粒径小于0.01毫米,颗粒之间孔隙小,结合紧密,形成砚石的吸水性和透水性都很微弱,产生“贮水不耗”“呵之即泽”的良好性能。
以下岩砚石材质最优。
常见名品、佳品有青花、鱼脑冻(状如受冻的鱼脑)、蕉叶白(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四围火捺)、火捺(如火烙状或肌肉灼伤色)、天青(色青微带灰白)、石眼(彩泥形成的如珠似目的结核)、金银线(状如线卧石中,色黄为金,色白为银)、冰纹(状若悬崖峭壁上的瀑布,边绕雾纱朦胧)等。
精品为青花:子母青花:大小青黑斑点相聚相依相偎,如母子相随相伴左右;玫瑰紫青花:紫蓝色的形体较大一些的圆形点,散布在青花中,形成色泽浓淡、深浅的变化和花纹大小、粗细的对比,更显得生气盎然;雨霖墙青花:花纹犹如雨天房檐上滴注的水珠形状,又称点滴青花,其中呈毛毛细雨状的为青花中的绝佳品类;鱼仔队青花:状如鱼仔,或三五成群,或离伍独游,有的竟隐在萍藻之中,妙趣横生;蚁脚青花:纹状若蚂蚁脚大小;萍藻青花:状如水中萍藻,色蓝而淡紫,时隐时现地连片成串;蛤肚纹青花:呈青白黄色,并有壁色的圆形图案,色泽如蛤肚皮;鹅毛青花:状如雏鹅之胎绒毛,微小而短少,必须在阳光下遇水方显,该石仅次于微尘青花;鹅结青花:其状是在条纹形雏鹅绒毛中呈现打结疙瘩的花纹,为青花纹中的下品;蝇青花:状如苍蝇头上的两只眼,该石仅次于微尘青花。
(图1、图2)2、歙砚产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
又称龙尾砚。
歙石属于变质岩,这是火山岩和沉积岩在高压、高温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结构特质而成。
歙石含多硅白云母、蠕绿泥石、石英、金属矿物和炭质组成,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厘米之间,平均硬度为4摩氏硬度,比重约为3。
歙石的特点是质坚润,易发墨,不损毫,涤即净。
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滑,深受文人、书法家所喜爱。
徐毅《歙砚辑考》:“凡石质坚必不嫩,润者必多滑,惟有歙砚则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峰,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虽用积久,涤之略无墨渍,此独有也。
”宋·苏轼:“混不留笔,涓不拒墨,瓜,金声而玉德。
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 宋·黄庭坚《砚山行》:“不轻不燥天然重,实温润禀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 南唐后主李煜也曾将”龙尾山砚、澄心堂纸、李廷墨”称为“三者为天下冠“。
歙石主要品种有:金星、金晕、金花、银晕、银星、眉纹(宋·曹继善《歙砚说》:“眉子,青或紫,短者簇者如卧蚕,而犀纹立理;长者阔者如虎纹,而松纹从理。
其曰‘雁湖攒’与‘对眉子’最为精绝。
”)、罗纹(丝罗形状,分金花罗纹、算子罗纹、松纹罗纹、角浪水波纹、刷丝等)、玉带、鱼子等。
金、银的色彩为硫磺铁等物质,有层理的纹饰多为远古的沉积物,经高压、地热演变而成。
金星为歙石上品。
由金星斑点大小及分布情况而得到不同名称,如雨点金星、鱼子金星、金钱金星等。
(图3、图4)3.洮砚亦称洮河石砚。
产于甘肃甘南自治州临潭一带的洮河沿岸,即临洮县以南的岷县,现产地属卓尼县管理。
石质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
以绿石为贵。
绿石中往往含有条条纹理,犹如万端云霞或涟淆的河水,更加千姿百态。
宋·黄庭坚:“久闻岷山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除绿色外,还有绛红色,带黄标者等。
由于洮河石终年被水浸蚀,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润,发墨而不损毫,磨而不光,呵气即湿,堪称色泽艳雅质地优良。
(图1)4.澄泥砚产于山西汾河沿岸的绛县;河南的虢州,相州,山东的柘沟镇,河北的滹沱河沿岸等地。
制砚工艺是用经过过滤的细泥,放入适当的添加剂,加工雕刻,炼烧而咸。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载:“以堪泥令入于水中,按之,于瓮器入黄丹团和溲如面,做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利刀子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溢墨,亦足亚于石者。
”每道工序,无不以使其质地坚硬为目的,加之黄丹这一铅化合物,更加强泥土的强度,经烧、蒸最后一道工序,使泥如石坚,遍体生津,易于发墨,制成佳砚。
澄泥砚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取材方便。
烧制的火候不同,产生不同的色泽,有朱、紫、黄、绿等色。
清·朱栋《砚小史》:“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其次为绿豆砂,又次为玫瑰紫……然不若硃砂澄泥之尤妙。
”澄泥砚起源子唐,兴于宋,明代是发展成熟阶段,明代以后南方亦有制作。
(图2)鲁砚及缤纷的诸砚1.鲁砚山东诸石制作的砚,统称为鲁砚。
特点:品种多,纹理丰富多样,石色五彩缤纷,石质嫩润细腻,研磨易于发墨。
燕子石砚:亦称多福砚、鸿福砚。
产于山东泰山。
以汶水中的三叶虫化石制作的砚。
石呈土黄色或土黄偏棕灰色,石中有许多浅黄色斑纹化石虫体,形似蝙蝠或燕子。
清·王渔洋《池北偶谈》:“泰山所钟,汶水所浴。
坚劲似铁,温莹如玉,化耳为鼠耳,生生百族。
不假雕饰,天然古绿。
文字之祥,自求多福。
”(图3)尼山砚:产于山东曲阜尼山。
石色蜡黄,坚而不顽,抚之生润,易于发墨。
田横砚:产于山东平度县东南田横岛。
石呈黑色,也有金星者。
石质温润不燥,质地细密,易于发墨。
浮莱山石砚:产于山东莒县城西20华里的浮莱山后。
色呈绀青、褐黄、沉绿等。
琅琊石砚:产于山东临沂地区费县岐山涧的金星石砚。
淄石砚:产于山东博山虞望山等地。
品类有韫玉、金星、青金,墨玉,金雀等。
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及益都黑山。
沂蒙山区临朐县老崖崮等地。
鲁砚中之极品,曾被公认“天下第一”。
唐·柳公权《论砚》:“蓄砚以青州为第一”。
砚呈柑黄地红丝纹、紫红地黄丝纹等,丝纹十余层次第不乱。
宋·唐彦猷《砚录》:“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研。
既加镌凿,其声清悦。
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
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
”(图4)徐公砚:产于山东沂南县徐公店村。
石层呈倾斜状,形成一块块扁平的石板,大者逾尺,小者盈寸,厚达五寸,薄至半寸。
砚石坚硬,质地细腻,纹理丰富,色泽多鳝鱼黄、蟹盖青、沉绿、桔红、茶叶末等。
所制之砚,发墨适中,不滞不滑,蓄墨保温(—4℃而不结冰),贮墨耐久。
龟石砚:产于山东临朐县东南辛寨龙岩寺石涧沟壑中。
以龟状石制作的砚。
色有赭红。
黄褐、茄紫等。
在鲁砚中较名贵。
紫金石砚:产于山东临朐。
色紫润泽。
温石砚:产于山东即墨县马山洪阳河底温泉下。
色呈深紫,且有青花、朱斑,朱线、胭脂晕、翠斑等多彩纹及豆绿色石眼。
此砚虽冬日严寒,磨墨不冻。
薛南山石砚:产于山东临沂城西薛南山。
石呈深绿色,斑纹如微尘。
形若马蹄、龟壳,四周似竹节状。
皆天成砚材,小者尤佳。
柘砚:宋时产于山东柘沟镇的石泥砚,因地而名。
柘沟镇毗邻柘沟河,南流注入泅水。
当地产赤色黏土,镇人多以此做砚,称为柘砚。
有的砚上刻有“鲁柘砚”款印,故人称此地砚又为鲁柘砚。
鼍矶石砚:产于山东蓬莱县北140华里长列岛中的鼍(砣)矶岛。
色清黑,质坚细,下墨甚利。
还有:墨角砚、黄玉砚、鹊金墨玉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