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砚论

合集下载

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
歙砚江西婺源县龙尾山所产的砚石。婺源自唐初至宋代中叶,一直属歙州,所产故称“歙砚”。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开产于唐开元年间。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记载,歙溪龙尾旧坑,也有卵石,其质地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磨之无声,久用不损笔毫,并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等图象。歙砚质色、发墨皆优于众砚,与端砚并称,宋代苏轼、蔡襄曾作诗赞赏。著名品种有龙尾砚、罗纹砚、眉子砚等。
歙观,出产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一带(罗纹山)。歙砚始采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于南唐时期兴盛起来,南唐李后主曾派专门的砚务官制作官砚。歙砚还一度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推崇。
歙砚的石品很多,主要分为罗纹类、眉子、眉纹类及金星和金晕类。古代称:“罗纹砚,其纹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其理坚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金星罗纹,是指砚面融有谷粒的结晶物,在光线照耀下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眉子砚,“纹若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
洮河砚,产于我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洮河砚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地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洮石有绿洮、红洮两种,其中尤以绿洮为贵。洮砚适用于雕刻大面积的图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质朴,清晰感强。
是端砚,歙砚,鲁砚,洮砚。
简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肇庆是古时端州的洽所,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约在唐武德年间问世。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端溪砚史》称端砚的特点是:“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寞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纹理,著名品种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等。其样式早先取其实用,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各种砚形样式外,雕饰山水、人物、花鸟各种图纹。端砚逐渐发展成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晶,成为我国“文房四宝”中的至宝。

端砚的起源及发展

端砚的起源及发展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

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

《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

”(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历代砚铭精选

历代砚铭精选

历代砚铭精选《⾼凤翰砚谱》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或砚⾝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种可长可短,亦诗亦⽂,不拘⼀格的⾃由⽂体。

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化,是集⽂学、书法、美术于⼀体的艺术瑰宝。

砚铭的内容,⼀般是⽂字精炼的格⾔、警句、⾃勉、诗词和赞语,⽂体⽐较⾃由随意。

有的朴实⽆华,直抒胸臆;有的含蓄蕴藉,耐⼈寻味;有的意趣盎然,飘逸潇洒。

铭⽂的书法字体有篆、⾪、楷、草、⾏,有的砚铭周边还衬之以美术图案,如兰草、劲⽵、肖像、⼭⽔、动物等加以装饰。

观赏砚铭,是⼀种⾼雅的艺术享受,它使⼈得到教益,领悟处世哲理,汲取历史⽂化知识。

歷代硯銘精選Yan Ming Jing Xuan朱彝尊砚铭:罗纹之⽯长短眉谁与琢者李少微(南唐砚铭)⼤道之公吾是之背公为私吾耻之(贡院砚铭)截松肪守苍精寿且贞保百龄(松化⽯砚铭)以为涩笔不留以为燥墨不收温其如⽟获我所求(歙砚铭)画井地犁耕⽜服⽥⼒穑乃有秋(井⽥砚铭)星源搰龙尾活胜⽯末(歙砚铭)井尔井⽥尔⽥宜丰年(井⽥砚铭)⽽德之温⽽理之醇⽽守之坚虽磨之不磷以葆其贞(⽅砚铭)动万物莫若风我⾏四⽅惟汝从(风字砚铭)质虽薄⽓则润千秋名视⽅⼨(沈覃九⽚云砚铭)翠⽻之惉惉⽯墨相著⽽黏贮之经奁⼩⾔詹詹⼤⾔炎炎(翡翠砚铭)鸲之鹆之眸⼦了焉中有菁藻溶漾于渊⽐得于⽟⼦居其先(梁吉⼠⽔岩砚铭)友⽯者君我友淡若⽔斯可久(靳熊封蕉叶砚铭)翡翠之翾如鹧鸪之斑如黄龙之宛宛如(万孝廉⽔岩砚铭)丛台澄泥邺宫⽡未若哥窑古⽽雅绿如春波渟不泻以⽯为之出其下(古林哥窑砚铭)⾼凤翰砚铭:袍可污船可据余求之亦疾呼公乎颠余亦顽同归乌有孰为后贤(芾字砚铭)磊硌其节清冷其洁共此寒铁医谁斫之ya⽽⽳(松⽉砚铭)出剑南来燕市归我西亭⽂字喜(⽼学庵砚铭)亦柔亦坚亦⽅亦圆亦朴亦妍亦⼈亦天(紫云砚铭)涵采韬光蕴精内藏与余⽬成守⼭房⽂字盼睐⽣辉煌(曼睩砚铭)遗者夫砺尔节教者⼦研尔⾎铭者尔翁⼼裂(云镂⽉铺砚铭)百丈之洞青花涵⽔尔以⽕成亦作瑰紫是知五⾏各含其精⽽惟⼈⽤之以为美(墨海天池砚铭)猛养以息威养以抑中有⽂机是养跳掷(卧狮砚铭)美不美乡中⽔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芙蓉井红丝砚铭⼀)芙蓉井红丝影汲古之绠(芙蓉井红丝砚铭⼆)波涌云垂想其⽓奇⽟润镜平想其质清与之摩盪作⽂字样(海⽉清辉之砚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瀛海砚铭之⼀)芙蓉腻掌⼩磨砻柳七郎歌晓⽉风何以澄泥炼⽼⾻铜琶铁拍唱江东(⼤瀛海砚铭之⼆)昔以庇⼈今以磨⼈其为尔庇者则已矣吾不知其待尔磨者尚复⼏⼈也(汉未央宫⽡砚砚铭)炎精⼈马⼩⼉邺下胡为者(汉⽡凝露砚砚铭)⽕悝⽔情怀⼟⽽质⽊直⾦⽅五⾏合⼀磨之荡之⽂字似出(陶澄君砚砚铭)翡翠屑⾦⾹露泛碧中通外直为我守墨渐之磨之君⼦之德(⽥⽥砚砚铭)蕉⽩砚出焦公公乎⼈乎常与砚⽆终乎(焦砚砚铭)真砚不坏此砚实有我愧东坡⽽⽆真⼿(真砚砚铭)师龟堂置墨庄悔亡⽺吁嗟乎尔藏(仲陶砚砚铭)寿国思盈书狱思⽣⿍钟同寿百世同⿍(警世龙尾砚砚铭)去冷僧谒冷官吾不能不多尔之耐寒(冷云砚砚铭)弹丸⿊⼦亦可启域斥之拓之作尔开国(权舆砚砚铭)⼤叩⼤鸣⼩叩⼩鸣然则砚固⽆⼼其常视叩者以为功乎(钟砚砚铭)穿空直⾛⽂光射⽃(虹砚砚铭)万夫之绠出尔冻阱卧龙之嘘留虹影(黄龙嘘精砚砚铭)形如烂⽊评者有此语呜呼腐朽⽽⽂者何独汝(云窝怀⾬砚砚铭)渠⽥耕思阿衡(渠⽥砚砚铭)辟此巨津欲留千载先⽣之义则⾼矣⽽难乎其为待试问后来果谁是笔之蛟龙⽂之江海(伯阳砚砚铭)书狱思⽣书财思盈书事思平视此勒铭(锡函砚铭)破尔拘墟可遨太虚何忧乎瓠落之区区(⼤瓠砚砚铭)麟髓螭笔共补衮职(夔龙砚砚铭)云根⽉窟夫蟆所齕作⽂字蠹(云根⽉窟砚砚铭)盘根错节乃别利器⽤汝攻理窟者其常思此义乎(斧砚砚铭)我笔⽼枯资尔燠嘘尔嘘温温我笔⽣春(锡函砚铭)随公廨⽂⽆害(维扬吏砚砚铭)乾隆砚铭:刚⽽柔翠欲流⽤以敷⾔万春秋 (宋翠涛砚铭)因⽂见道尔光⽤葆 (唐菱镜砚铭)质坚润复制精奇两⾯胥堪受墨宜既盛既绵珍宝晋周南⼤雅意兼斯 (宋⽶芾⽠瓞砚铭)锦⾐尚絅暗为章⽟质仍存栗⼦黄以供⽯渠染翰侣斐然⽂藻⾃殊常(澄泥藻⽂⽯渠砚砚铭)砚者研也漱六艺之芳润沃朕⼼⽥也(宋垂乳砚砚铭)与笔为⼊与墨为出不知不识是为寥天⼀(宋紫云砚砚铭)苏轼砚铭:⽉之从星时则风⾬汪洋翰墨⿊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凛然 (从星砚砚铭);彤池紫渊出⽇所浴蒸为⾚霓以贯晹⾕是⽣斯珍⾮⽯⾮⽟因材制⽤璧⽔环复耕予中洲我蓺元粟投粒则获不炊⽽熟(⽯渠砚砚铭)褚遂良砚铭:润⽐德式以⽅绕⽟池注天潢永年宝之斯为良 (端溪⽯渠砚铭)赵孟頫砚铭质⽽坚静⽽⽞惟其然故永年 (澄泥斧砚铭)沈⽯友(沈定周)砚铭:⼈不磨才不出锋太露则易折浑浑穆穆乃明哲(磨⼈砚砚铭)⼈所残遇我则全吁嗟此⽯难补天(学易砚砚铭)虽改作胜完璞补亡诗理旧学(学易砚砚铭)云霞绚烂佐⽂史平⽣⽯交最爱尔(真砚砚铭)药坡砚传⾄今真赏何处延素⼼(周药坡蕉⽩砚砚铭)墨池波春潋滟天地⼼⼊圈点(鸣坚⽩斋写梅砚砚铭)学书不成吟诗太苦弃材如樗于世何补⾮投笔封侯之班超似饭颗⼭头之杜甫(⽯友⼩像砚砚铭)双剑未化龙沉沉墨池⽔欲增草檄⽂今世⽆烈⼠(品砚图砚砚铭)青琅玕出蛟龙窟墨花斑斑元⽓活共⽟蟾蜍伴诗佛(青琅玕砚砚铭)衍太极分⿊⽩万象出出渊默(太极砚砚铭)⼀画开天⽂字之先(太极砚砚铭)雪坡⽵风娟娟⽚⽯犹带潇湘烟(朝朝染翰砚砚铭)感慨⾦⽯序清新漱⽟词蟾蜍滴秋露遐想吮毫时(李易安藏砚砚铭)款镌⼩篆效⾂斯德甫应曾戏画眉留与⼭斋编野史中兴颂后更题诗(李易安藏砚砚铭)⼀规苍璧⽂龙蛇⽼蟆⾷⽉喷墨华发我奇思凌青霞长⽣未央了摩挲(长⽣未央砚砚铭)吴昌硕砚铭:雕龙绣虎不如⽇⽇汲古(墨井砚砚铭)紫琅根⽐青桐深⼀⼨之节千古⼼调元⽓寂黄钟⾳⽟蟾蜍滴书来禽(琅玕砚砚铭)端溪之良制眇⾹姜左君⽂房长乐未央(听松亭⽡砚砚铭)胜万⾦谁题此天下⼠不如尔(⽯友诗画砚砚铭)三⾜蟾千岁芝⼀朝化龙⼊墨池骊珠探作记事诗(千岁芝砚砚铭)受益在谦履道如砥双眼恒青观天下⼠(⽂蘅⼭篆谦卦砚砚铭)奇峰插云冰雪嶙峋⼀枝花放天下春(写梅砚砚铭)麒麟⽃⽇⽉蚀坐东⼭抱此⽯写感世诗天地窄(南唐张恂甫藏砚砚铭)为学⽇益道在⽡甓如作乐章律中⽆射(古澄泥砚砚铭)许瑶光砚铭:⾠溪之⽯象成天⽥笔耕墨褥⾃古有年同治五年九⽉ (井⽥砚砚铭)张⼀凤砚铭谡涧下松枝头⽉溶溶琴⼀曲歌⼋风点易余事谱商宫(⽼松⾦晕歙砚砚铭)于敏中砚铭:⼀规内涵⼋棱砥琢端匹绛润⽽理平⽔圆辟安⾜拟(细罗纹⼋棱歙砚砚铭)董其昌砚铭:精⽽坚端⽽⽅所与者陈⽞为友者中书君(⾦马⽟堂砚砚铭⼀)正向彩笺书⼤字忽传御制写新诗(⾦马⽟堂砚砚铭⼆)张定砚铭:其形朴其质坚琢之为砚称良⽥不稼不穑多丰年(汉⽡砚砚铭)程邃研铭:有扁斯⽯紫云所化君⼦⽤之不崇朝⽽⾬天下(螭⽂抄⼿砚砚铭)龙⽯砚铭:紫琳之腴割羚⽺与⽟⽐德珍⽂房(紫端淌⽔砚砚铭)杨藐叟砚铭:爽⽓洗⼭绿奇怀猎天葩(椭圆砚砚铭)秋梧砚铭:奴婢千记叟乃得⼀赢洲何常观我鸿戏(美⽟砚砚铭)纪晓岚砚铭:河间砚铭河间师有紫檀⽅笔⽃,为⼀⽊所凿,镌铭云: "⽅外出棱,虚中若纳,全体浑成,周遭匝.⽑颖是居,如⽆缝塔" .⼜有砚铭云: "视之似润,试之则刚.其殆如貌为恬静⽽内隐锋铓" .⼜得⼀砚,背微有裂痕,铭云: "下岩⽯,惜已断,然不似博准敕之顽砚. "1.清⽂炳铭、河间纪⽒重制雕卧马冰梅纹饰端砚 “乾隆五年夏六⽉⼩暑后三⽇,河间纪⽒重制”。

许獬《古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许獬《古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许獬《古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1、许獬《古砚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许獬《古砚说》原文及翻译许獬原文:余家有古砚,往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

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

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

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

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辱:羞辱,侮辱。

②哓(__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译文: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

《砚史》全文-古籍

《砚史》全文-古籍

砚史宋米芾撰。

一卷。

记砚二十六种,辨瑞歙二石甚详。

其中《用品》条,言石理当以发墨为上;《性品》条,论石质刚柔;《样品》条,述历代砚之形制。

砚史宋米芾提要《砚史》一卷,宋米芾撰。

首冠以《用品》一条,论石之当以发墨为上;后附《性品》一条,论石质之坚软;《样品》一条,则备列晋砚、唐砚以迄宋代形制之不同。

中纪诸砚,自玉砚至蔡州白砚,凡二十六种。

而于端、歙二石,辨之尤详。

自谓皆曾目击经用者,非此则不録,其用意殊为矜慎。

末纪所收,青翠迭石一、正紫石一,皆指为厯代之瓌寳。

而独不及所谓南唐砚山者,或当时尚未归寳晋斋中,或已为薛绍彭所易,均未可知也。

芾本工书法,凡石之良楛,皆出亲试,故所论具得砚理,视他家之耳食者不同。

其论厯代制作之变,考据尤极精确,有足为文房鉴古之助者焉。

砚史人好万殊,而以甚同为公,甚不同为惑。

喻之而移,非真得之,更而得之,则必信其守。

夫博奕犹贤乎已?则吾是文,必不见嗤于赏鉴之士。

○用品器以用为功,玉不为鼎,陶不为柱。

文锦之美,方暑则不先于表出之绤。

楮叶虽工,而无补于宋人之用,夫如是,则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縁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玉砚玉出光为砚,着墨不渗,甚发墨,有光,其云磨墨处不出光者,非也。

余自制成苍玉砚。

○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

稍磨之,墨已下而不热生泡,生泡者,胶也。

古墨无泡,胶力尽也。

若石滑磨久,墨下迟,则两刚生热,故胶生泡也。

此石既不热,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艶不渗也。

歳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

色紫可爱,声平而有韵。

亦有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

此石近出,始见十余枚矣。

○温州华严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热,无泡,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艶不渗,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为砚,则避磨墨处。

比方城差慢,难崭而易磨。

亦有白点,点处有玉性,扣之声平无韵。

校理:石扬休所购王羲之砚者,乃此石;今人所收古砚,间有此石,形合晋画,约见四五枚矣。

古代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

古代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

古代四大名砚分别是什么砚,也称"砚台"。

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

那么关于?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洮砚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

不可得兼,一可足温。

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现在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是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复洮砚石材产地洮州今属甘肃省卓尼县,被封为赵土司管理矿区,洮砚被选为皇宫贡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够拥有,百姓只是听闻甚至难得一见。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可见洮砚老坑发墨不弱于端砚老坑即下岩,但采集难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难获取。

郭培元《论洮砚》:"世人知洮砚之妙,至有胜端歙之处。

自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得之不易,兼无专书著录之故,非才不良也,诚为憾事"。

已道出洮砚虽有胜端、歙,但自宋之后老坑石逐渐绝迹,得之不易。

洮砚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场上尤为明显。

《甘肃洮砚志》记载:"凡物产于舟车交经之区,则其名易彰,而播易远诸如端、歙。

产于梯航难及之乡,则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欤!陇上鄙处西北诸如洮砚,关山险阻,而彼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实不幸产于斯土,则其名不若端与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与歙之远且速,自不待论,此洮石之一厄也。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

玩砚的入门知识——上篇:历代砚台的形制浅谈(收藏知识分享)老杨在上篇图文中,给各位看官介绍了名石名砚的为什么名贵,算是玩砚种草了。

本期就来讲讲砚台藏玩必须学习与了解的知识之一,历代砚台的形制。

砚台的使用历史,传承了数千年。

至今仍然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与国画爱好者,在使用砚台来研墨创作。

藏玩砚,先了解砚的历史,而砚历史,应该先从最表象的形制聊起。

老杨也不磨叽,先进入正题:砚的各部位名称首次说说砚的俗称,砚台,从字面上来理解,应该是置砚之台,但是并非如此。

砚台,就是指整个完成的砚。

非要称为台,应该叫墨台,至墨之台(老杨玩笑)。

很多看官可能不太了解,所以老杨就来具体的科普一下。

砚的各部位名称砚堂:又称为墨堂、或墨道、砚心,是指砚的中心研墨区域。

这是一方砚的核心部位,石质的好坏,使用价值的高低,乃至石品花纹的观赏,都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

大部分古代名砚,都把名贵的石品,金星等,在设计和刻制的时候,尽可能的保留在这一部分。

砚冈: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

砚冈向四周渐渐低下去,在研墨的过程中间,墨汁可以流向四周低洼之处,与水充分的融合。

贮存起来。

砚池:又称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

是指砚的贮存墨汁的低洼处,一般的砚池都设计砚堂的前段,或是周围。

砚唇:又称砚缘。

砚堂周围微高的边缘。

形成砚的轮廓,犹如一圈堤坝。

将墨汁控制在砚堂之中。

砚额:又称砚头、池头。

砚额部分较其他三边砚唇更款,主要的工艺雕刻和纹饰部分,都在于砚额部分的创作。

砚额通常位于砚的上方,包围砚池。

也有设计在左右的作品。

砚面:砚面就比较好理解,指砚的整个表面,上面,正面。

也就是图中展现的,是整个砚面。

砚阴:又称作砚背、砚底、砚下、砚后。

指砚的背面,或者说砚面相对的底面。

古人经常在砚阴镌刻铭记款识或者诗句,也就是放座右铭的地方。

砚旁:又称作砚侧,既指砚的四周侧面,砚旁也会镌铭文字,或者边款。

了解了砚的各部分名称,就可以好的去欣赏一方砚了。

简单的说,先看砚面的整体构图。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陈子奋铭平板端砚铭文:1. _毛主席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沁园春·雪,一九六六年十月榕华同志属,陈子奋敬刻。

印文:奋翁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主席长沙诗句,陈子奋敬琢于榕城,时年六十又九。

子奋。

3. _气爽秋高九月天,光芒万丈读鸿篇。

此心永永遵方向,雪比明来石比坚。

读毛主席书永迈方向当与雨花共逸之,子奋又识。

收藏印:雨花藏石(仿小松法,子奋记)端溪妙品说明:_榕华旧藏,由其家属提供。

清·冯继龄铭圭池端砚铭文:_宋严精华治平后,五百年来所未有也。

藏以适君子之用,岭南冯继龄识。

印文:臣龄江长说明:_此端砚体大方正,作圭形砚面,圭顶部有翡翠斑,刻以星辰,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背面作日月形砚面,角上饰梅花朵朵,姿态丰富,精美别致。

配红木天地盖。

清·卢云乔铭门字形端砚铭文:_水墨青花漾碎冻,洞石精腴第壹种。

卢云乔文房无上神品。

印文:云乔珍赏说明:_水墨青花,碎冻荡漾,洞石精腴,被主人奉为无上神品,可见宝贵。

砚作门字形,简洁明快,典雅大方。

侧作隶书铭文,浑朴古穆,气韵生动。

配楠木砚盒。

清·丁斋铭井田老坑端砚铭文:_砚有铭,则章第,画法丑,镌手拙,玷佳石,又不知虚左以待矣。

丁斋主。

说明:_此砚石为清初熊坑石,即熊文璨任两广总督时开采老坑之石。

作井田式砚面,背面覆手内石品尽显,白中有晕,向两遍晕开,似水非水,似线非线,与砚台完全融合。

侧刻铭文,书法隽秀。

配瘿木砚盒。

清·计氏白蕉砚铭文:1.计氏白蕉研之一品。

石公。

2.六六十蒙叟自写小象,钝厂刻。

砚盒题字:_端溪白蕉研,癸亥夏观并题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砚论、砚谱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见清陆以源《十万卷楼丛书》)宋吴淑《事类赋》宋欧阳修《砚谱》(见《欧阳文忠公全集》)宋蔡襄《文房四说》宋唐询《砚录》宋朱长文《墨池篇》宋米芾《砚史》(载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二集第十辑)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端溪石)宋沈括《梦溪笔谈》宋杜绾《云林石谱》(载《丛书集成初编》)宋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五卷论端砚)宋高宗《翰墨志》宋苏轼《名砚铭》(载清姚耀山《清怀丛书》)宋叶樾《端溪砚谱》宋周密《烟云过眼灵》宋高似孙《砚笺录》(载清曹寅《栋亭十二种》,上海古书流通外)宋李之彦《砚谱》(载宋左圭《百川学海》)宋陈栖《负暄野录》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砚辨》(载《美术丛书》初集第九辑)宋魏泰《东轩笔谈》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文房类》宋林洪《文房图赞》宋梅尧臣《宛陵集》宋佚名《端溪砚谱》(载《美术丛书》二集十辑)宋何薳《春渚纪闻•记砚》(北京中华书局)元罗先登《文房图赞续》元汤允谟《古砚辨》(载明都穆《铁纲珊瑚》卷十六)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明陆深《春风堂随笔》明高濂《遵生八笺。

燕闻清赏笺》(载《四库全书珍本第九集》)明张应文《清秘藏》明方以智《通雅•器用》明温博《欣赏砚谱》明沈仕《砚谱》(载明陶珽《说郛续》)明屠隆《考槃磐余事》明谢肇浙《五杂俎》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谈》明陈子升《砚书》明文震亨《长物志》明谢堃《金玉琐碎》明王世贞《宛委余编》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端州砚材》清曹溶《砚录》(载《美术丛书》初集第六辑)清陈元龙《格致镜原》清朱彝尊《说砚》(载《美术丛书》二集第九辑)清余怀《研林》清施闰章《研林拾遗》(载《美术丛书》二集第一辑)清孙炯《砚山杂记》清江藩《炳烛斋杂文,端研记》(载《丛书集成初编》)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清潘耒《砚铭》附《端溪砚石赋》(载《清怀丛书》)清高兆《砚石录》(载《檀几丛书》第十册)清钱以垲《岭海见闻》(雍正刻本)清钱朝鼎《水坑石记》(载《美术丛书》四集第六辑)清王士祯《海洋山人精华录》清吴录《端石记》(见日本饭岛茂《砚墨新语》)清阮元《恩平石记》清阮元《百汉碑砚谱》拓本清阮元《龙门十品砚谱》拓本清景日昣《砚坑述》清金农《冬心斋研铭》清周梅山《砚坑志》清高凤翰《砚史》拓本(道光巳酉年)清陈龄《端石拟》(同治癸酉年)清《广东通志》(道光二年)清《高要县志》(康熙二十年)清《肇庆府志》(光绪二年)清广玉《开坑记》琴川张氏小琅环福地》清吴绳年《端溪砚志》(乾隆丁丑)清程瑶田《纪砚》清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清谢慎修《谢氏砚考》(乾隆五十七年)清唐秉钧《文房肆考图录》(见金陵周品儒)清纪昀《阅微草堂砚谱》(一九一六年拓本)清朱栋《砚小史》清袁澍《端溪砚谱记》(见《昭代丛书》庚集《埤编》)清黄点苍《端溪砚汇参》(嘉庆刻本)清黄任《香草斋诗注》清计楠《端溪砚坑考》(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清计楠《石隐砚谈》(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清计楠《墨余赘稿》(载《美术丛书》三集第七辑)清何传瑶《宝砚堂砚辨》(道光十七年)清李兆洛,端溪砚坑记》(《美术丛书》初集第二辑)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载《丛书集成初编》)清孙森《砚辨》(光绪四年)清汪曰旸《寿石齐砚谱》清黄登瀛《端溪诗述》清曾兴仁《砚考》清吴兰修《端溪砚史》(道光十七年)清张廷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五年)清张廷济《清仪阁研铭集拓》清冯班甫《端溪图说》清曾兴仁《重订唐说砚考》(载《罗卷汇编》)清邓淳、黄培芳《岭南丛述,诸石上》(养拙山房)清陈梦《古今图书集成,职文典,肇庆府》近代沈汝瑾《沈氏砚林》(初版,1923年,东京二玄社重印,1981年)近代罗振玉《砚癖》近代《十友名言(五代宋元明清砚)》(上海广仓学宭,1919-1920年)近代章鸿钊《石雅》(第八卷端溪石)(1927年)近代周庆云《梦陂室藏研拓本》(1923年)近代邹骥英《广仓研录》(上海广仓学宭,1919年)《高要县志》(肇庆高要修志局,1938年)现代马丕绪《砚林脞录》(民国廿五年天津文岚簃印书局)现代冯恕《冯氏金文砚谱》(1930年)上海博物馆工艺美术研究组《笔墨纸砚图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当代王冶秋《砚史资料》(《文物》1964年第一期至1965年第十二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年)当代可居(王贵忱)《广东石砚考》(香港《大公报》艺林版1978一1983 年各期)《阮元赤壁砚山》(《书谱》1983年第三期)《端溪砚坑图》(《书谱》1983年第六期当代朱家濂《黄任和所藏宣德下岩砚》(《文物》1985年第三期)当代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文房四宝》(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当代李明钧《广东端砚石产出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广东地质》第五卷第三期,1990年)当代商承祚《契斋藏天福端砚考》(《书法》1980年第一期)广东地矿局七一九地质大队《端砚地质调整查报告》(1985年)当代曾柱昭《端溪砚石的印证》(《中国文物世界》第二十一期,1987年)肇庆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肇庆市文物志》(1987年)当代刘大明《宝砚石萃广东肇庆端砚石》(《中国文物世界》第四十六期,1989年)当代谭沃森《趣谈端砚》(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当代苏庚春《记鉴定端砚》(《广东文博》1983年第二期)《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1年)当代马国权《端砚的形制与铭刻》(《大公报》艺林版,1991年7月)《中国名砚鉴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龟阜斋藏砚录》(上海书店,1992年)当代《陈端友刻砚艺术》(文物出版社,1981年)当代张丰荣《台湾螺溪砚天下》(台湾冠伦出版社,1994年)当代曾特主编《历代名人端砚诗歌铭文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当代郭海棠《端砚考察记》(《中国文房四宝》杂志,2001年1、2期,3、4期)当代刘演良《端溪名砚》(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第二辑,1979年10月)当代刘演良《谈砚》(台北《书友》杂志,1992年7月第六十五期)当代刘演良《端砚浅谈》、《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分别在台北《书友》杂志1992年11月第六十九期,1993年2月第七十二期刊出)当代刘演良《端溪名砚》(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当代刘演良《端溪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当代刘演良《新说端溪砚》日本东京清雅堂出版(日文)当代刘演良《端砚全书》香港八龙出版社出版当代刘演良《端砚》の世界(日本东京文艺社出版)(日文版)当代刘演良《端砚的鉴别和欣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当代凌井生《中国端砚石质与鉴赏》(地质出版社,2003年8月)当代陈日荣《宝砚风华录》当代肇庆市端砚协会《端砚》杂志(2002年6月)当代吴鸿祥《认识端砚》(台湾出版社,2000年)当代陈国源《砚林集胜》(蓝天出版社,2004年)当代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文房四宝(端砚特刊)》(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杂志社,2003年)001《西清硯譜古硯特展》002《新见唐宋砚图说》003《说砚》004《首都博物館館藏名硯》005《守望砚田》006《砚雕艺术与制作》007《中国名砚》008《中国澄泥古砚鉴赏》009《鉴识古砚》010《亭上砚话古砚收藏与鉴赏》011《明清民窑青花瓷砚》012《砚谈》013《中国当代名家砚作集》014《中国古砚图鉴》015《中国民间藏砚珍赏》016《中国石砚概观》017《砚台》018《中國印章歙硯賞玩》019-024 日本出版物6种025《雕虫小记》026《古砚拾零》027《文房清供赏玩》028《姜书璞制砚艺术》029《龟阜斋藏砚录》030《砚林集胜》031《西清砚谱》032《高凤翰砚史》033《阅微草堂砚谱》034《龙尾砚》035《台湾螺溪砚天下》036《贺兰砚》037《认识端砚》038《中日交流砚作展》039《铁研斋藏砚》040《归云楼砚谱》041《中国历代名砚拓谱》 042《瓷砚鉴赏》043《沈氏砚林》044《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045《歙砚的鉴别和欣赏》 046《鲁砚的鉴赏和欣赏》 047《苴却砚的鉴赏和欣赏》 048《砚台》日本楠文夫049《百花砚谱》050《东京精华砚谱》051《古名砚》052《辽砚》053《文房四宝手册》054《歙砚丛谈》055《歙砚与名人》056《思州石砚》057《端砚全书》058《端溪砚史》059《中国砚台图录》060《古砚指南》061《刘鸿伏说古砚》062《中国印章歙砚赏玩》 063《砚与中国文房诸宝》 064《紫石凝英》065《感悟端砚》066《古砚墨韵》067《红丝砚》068《歙州砚》069 《兰千山馆名砚目录》070《砚谱选》071《山本涛石.粹园<书法制砚的世界>》072《艺斋瑰宝--洮砚》073《端溪砚》074《陈端友刻砚艺术》075《古砚》076《俞飞鹏砚艺作品赏析》077《中国的名砚》078《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丛书-砚》079《承启斋藏砚》080《中国古砚谱》081《端溪砚》082《端溪砚考集成》083《图说歙州砚》084《碧砚斋藏砚》085《历代名人端砚诗歌铭文选》086《鲁砚谱》087《摹刻砚史手牍》088《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砚》089《文房四宝鉴赏与收藏》090《中国历代文房用具》091《中国石艺》092《遵生八笺五--燕闲清赏笺》093《古砚》094《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赏析》095《鲁柘澄泥砚》096《名砚珍藏》097《寿石斋藏砚集》098《踏天磨刀割紫云》099《文房四寶-上海博物館藏》100《中国历代文房用具》101《中国名砚鉴赏》102《翠村硯譜》103《文房清玩(全五冊)》104《文房清玩》105《台灣螺溪硯天下》106《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107 文革前广州文物店翻印《砚台资料》(油印本) 108《千年风流端溪砚》109《中国砚材集成》110《文房聚英》111《文房四宝砚之话》112《墨砚纸话》113《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真伪鉴别》114《包公掷砚》115《笔墨纸砚的选择和使用及书法章法》 116《笔墨纸砚图录》117《绛州澄泥砚》118《端砚趣谈》119《中国文房四宝》杂志120《古代文房用具》121《民间藏品拍卖资讯丛书文房用品》 122《文房四宝》123《文房四宝鉴藏》124《文房四宝精品鉴赏与价值》125《静妙轩藏砚》126《大清国宝松花石砚》127《砚巢所藏古砚拓本集录》128《文房清玩》129《中艺名砚》130《开悟堂聊砚》131《中国名砚览胜》132《谢志峰藏砚说砚》133《文房四宝-纸砚》134《松花石砚》135《历代砚台展》136《杨留海印钮砚雕艺术》137《中国端砚石质与欣赏》138《洗砚小记》139《八公山紫金砚》140《中华古砚》141《苏鲁豫皖工艺美术萃举》142《中国天坛砚》143《中国苴却砚》144《中国安徽文房四宝》145《实用文玩收藏指南-砚台》146《砚史补》147《中国砚台全书》148《端砚大观》149《宝砚风华录》150《古砚》151《和汉研谱》152《双清藏砚》153《观砚录》154《洮河绿石澄泥砚附诸砚》155《砚林脞录》156《历代文房四宝谱选译》157《文房用品辞典》158《陈伟刚砚集》159《听自然斋铁笔拓本》160《古名砚图录》161《中国传统-文房四宝》162《中国大系中国文房之宝卷十精装收藏版》 163《洞天清录》164《文房四宝》165《文房古玩鉴赏指南》166《歙砚鉴赏》167《砚田无恶岁-砚》168《鉴藏名家砚》169《中国端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