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41109B中文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英文名称: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总学时:45总学分:3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立足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考察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论和教学论这两大主线,注意联系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注意联系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打下相应的基础。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与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关系密切。
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与《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关系密切,开设之前应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
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学分。
教学计划规定上课为15周,共45学时,理论学时35学时,实践学时10学时。
本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作业等。
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本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实践训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训练的机会。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二、任课教师:钟启泉三、课程性质:必修课四、学时安排:36学时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课程设计与教学原则,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材:1. 主教材:《教学论》主编:杨锡佑2. 辅助教材:《教育原理与教学导论》主编:黄雅琳七、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概述2.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3. 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4. 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5. 教学方法与技巧6. 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7. 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8. 教学案例剖析八、教学方式:1. 理论教学:讲授+互动讨论2. 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九、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3. 期末考核:开卷考试十、教学要求:1. 学生要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完成作业。
2. 学生要按时听课,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做到课前准备,课后复习。
3. 学生要尊重教师和同学,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十一、教学重点难点:1. 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2. 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4.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十二、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课程设计概述第3-4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5-6周: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第7-8周: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第9-10周:教学方法与技巧第11-12周: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第13-14周: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第15-16周:教学案例剖析十三、教学安排:1. 课堂授课时间:每周一、周三下午2-4节2. 实践教学时间:每周五下午2-4节3. 教师答疑时间:每周二下午2-3节十四、其他:1. 本教学大纲系列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学生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交流。
在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之上,我将继续扩写新的内容。
十五、教学资源准备:1.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将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视瓶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论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明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和相互关系,理解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并能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择取、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教学组织与评价、教学管理与教学设计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与教学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敏锐地发现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
4
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资料
(1)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307004学时:51学分: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and Pedagogy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目的: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能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课程和教学论第二节学习课程和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妇女私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课程的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课程的概念和课程的形态。
教学难点:课程的形态。
第三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目标第二节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课程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内容。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课程评价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明确课程实施的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一、名词解释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课程:是指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文化、实践、活动、隐性课程。
课程目标:广义上讲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意图。
包括有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等,狭义上讲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主要指“教育目标”。
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结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简述教学的价值;教学价值也应该有关系型与自足型两种价值追求。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教育学系(本科)学时数:56学分数:4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院校根据培养合格的教师的目标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研究教学规律,解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
教学对象为本科师范教学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应该教什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课程与教学对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估计教学的作用,尤其要掌握教学发挥作用不同于其它教育形式的特点。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课程与教学理论理论于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师德和形成“完整教师”。
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分为十三部分,总课时量为32个课时,各部分内容用时可作如下分配:(一)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本章课时数为2课时。
(二)当前世界范围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总课时数为4课时。
(三)为教学论的进一步科学化而努力:总课时数为2课时。
(四)教学的基本概念:总课时数为2课时。
(五)教学过程:总课时数为2课时。
(六)教学原则:总课时数为4课时。
(七)课程的历史发展: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八)课程的本质和结构: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九)课程设计的方法: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教学方法:分配总课时数为4课时。
(十一)教学手段: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二)教学组织形式: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三)教学效果的检查: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总体要求是: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自学和对教学事实、教育现象和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在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时,能从众多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与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学与课程思想,成为既有先进教学与课程理念、又有先进教育教学与课程能力的、适合教学与课程改革发展新时代要求的教师。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一、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
最广义的理解,教学等同于生活实践;第二种广义的理解,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影响的活动,等同于教育;第三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第四种,教学等同于技能训练;第五种,具体的理解,指现实发生的具体的描述。
国内通行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这一定义的另一版本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
主体中心不一样。
本课程定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上述要素说都可以看作三要素说基础上的增补。
2.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
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
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
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学分: 2 总学时: 36适用专业:教育学(小学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课程与教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掌握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并能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深刻把握。
在对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深入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能结合小学的课程与教学实际,有效地开展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1. 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内涵;2. 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与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 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2.客观且全面地评价课程与教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思想。
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1.掌握课程开发的涵义和层次;了解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合理地评价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2.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内容。
四、课程与教学的目标1. 掌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2. 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3. 了解课程目标的确定;4. 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并学会设计教学目标。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组织1.掌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依据与原则及基本环节;2. 掌握课程组织的涵义、原则与具体形式;3.了解不同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重点掌握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自的涵义并能客观评价,掌握综合课程的涵义并能对其全面评价;掌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涵义;掌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网络课程的涵义。
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组织1. 掌握教学方法的本质及基本类型及选择依据;2.掌握教学组织的涵义;了解宏观与微观角度教学组织的分类;了解班级授课制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基本特点并能全面评价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提纲
共计36学时
第一部分:概述
第二部分:课程论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五、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
六、课程设计的方法论
七、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设计
八、教材编制
九、课程的评价
十、课程的管理
十一、课程论的形成与课程流派的发展
课程论方面专题研讨。
如: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
三、校本课程开发
四、新课程改革十年反思等
第三部分:教学论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组织形式
六、教学原则、方法和策略
七、教学行为
八、教学模式
九、课堂教学技能
(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特殊技能)
十、教学评价
十一、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
十二、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趋势
教学论研究专题研讨。
如:
一、学习学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有效教学与课题师生互动
三、教师教学智慧养成研究
四、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五、中小学课程育德等
同学,你对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上课方式、考试等)有什么期望与建议?
主要参考书目:
1、王文科.课程与教学论. 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8.
2、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陈侠. 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钟启泉,张华.理解课程(上、中、下).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0、黄政杰.课程设计.台湾东华书局,1991.
11、﹝英﹞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5、裴娣娜.现代教学论(上、中、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6、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7、刘克兰.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8、张楚廷. 教学论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9、施良方崔永氵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20、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3、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4、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5、理查德.I.阿兰兹, 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
26、Jerome s .Bruner 姚梅林等译.教学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7、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8、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0、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1、王鉴. 课程论热点问题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2、王鉴.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