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宾至》一体化教学案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客至》。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与朋友分享快乐,培养团结友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客至》。
2. 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和意象。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杜甫的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杜甫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句,讲解生字词和意象。
(3)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品析诗句:(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中意象的运用,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情况,师生共同总结。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中的生字词和意象,创作一个小品文。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6. 布置作业:(1)背诵《客至》。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运用诗中的意象和生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客至》。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客至》。
(2)理解《客至》的诗意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注民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客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
(2)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及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客至》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客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关注民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四、作业设计:1. 正确朗读和背诵《客至》。
2. 写一篇关于《客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析和情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客至》的诗意和主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但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更加多样化,增加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客至》的情况,考察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客至》,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客至》,使学生感受作者对友情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客至》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内容:详细讲解《客至》的诗意、诗句和诗境,使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2.3 诗文分析:分析《客至》的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客至》的诗文内容、意义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理解《客至》的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本课课题《客至》。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客至》,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4.3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客至》的诗意、诗句和诗境,分析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客至》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客至》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练习完成情况。
5.2 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客至》的诗文内容、意义和主题的掌握程度。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2 案例分析:选取与《客至》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6.3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023年《客至》教案客至教案设计(三篇)

2023年《客至》教案客至教案设计(三篇) 2023年《客至》教案客至教案设计篇一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揣摩高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行。
2、揣摩高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一、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从业缘起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了落魄返乡的青年。
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诚意所动,最终承受了这份差事。
2)信客生涯新老信客叙谈从业之苦。
工作极其繁忙,除收发信、物,捎带口信,还须听凭顾主絮叨;遇有噩耗,自然承担发泄幽怨的出气筒;传递遗物,难免患病无端的猜疑;带人读写书信,每与人同生悲切;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道路凶险,加之腿脚有病,信客无奈卸却差事。
3)转业之后人们最终想到他的好处,在生活上接济他。
打过他的人,幡然醒悟,在乡里设了代办处,并向他赔礼。
信客以代人写书信为生,后来当了小学教师,进而升为校长。
信客死后,葬在老信客的墓旁,前来吊唁的人许多。
2、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行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通达事理3、主题本文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和善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二、研读赏析1、在构造上,是怎样安排信客和老信客的材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的明线主要叙写了老信客的从业生涯,交代老信客的命运是一条暗线。
这样写既突出了重点,又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
2、怎样理解对老信客的态度?老信客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对老信客的态度是怜悯和欣赏的。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信客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行表现出来的。
老信客的行为同样从不同侧面起着表现主题的作用。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2023年《客至》教案客至教案设计篇二特别的职业造就特别的品行和素养。
信客任劳任怨。
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
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语文《客至》教案设计

语文《客至》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客至》。
(2)理解《客至》的诗意,把握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其文学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客至》。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注民生、热爱祖国的博大情怀。
(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客至》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Visit 的喜悦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以平淡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客人到访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热情好客、坦诚相待的性格。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客至》;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杜甫诗歌风格,了解其文学地位。
3.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思考:讨论友谊的重要性,分享与朋友之间的美好时光。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背诵《客至》。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客至》中的关键词语,如“肯借”的意义。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3.4 诗歌品鉴(1)教师示范: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如“平淡自然、关注民生”。
(2)学生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1)背诵《客至》。
(2)写一篇关于《客至》的赏析文章。
(3)阅读一首杜甫的诗歌,下节课分享鉴赏心得。
第五章: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客至》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客至》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作者对亲友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客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客至》。
难点:学生分析《客至》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客至》,理解诗意,体会诗歌韵味。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客至》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5 课堂练习学生背诵《客至》,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并对学生的背诵进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理解能力,给予评价。
4.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教师提前熟悉《客至》的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6.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客至》,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策略7.1 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7.2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7.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八章:课堂活动设计8.1 诗歌欣赏教师播放《客至》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8.2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语文《客至》教案设计

语文《客至》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客至》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客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待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客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歌描绘了诗人在乡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待客的热情和友情的珍贵。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但可能对唐代文化和诗人杜甫的背景不太了解。
学生可能对乡村生活和人际交往有共鸣,但需要引导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客至》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背诵并默写《客至》。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文化内涵和诗人情感。
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唐代乡村的生活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待客之道和友情的意义。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客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4.3 分析与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思考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5 总结与反馈: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成果。
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创作成果。
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义。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诗人的生活背景。
运用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客至》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客至》。
(2)理解《客至》的诗意和主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客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真挚,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懂得感恩。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客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客至》,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3)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客至》,了解诗歌的大意。
(2)搜集有关作者和诗歌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友情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介绍作者杜甫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客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并进行欣赏。
5.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客至》。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阅读《客至》《宾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
在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后,专设了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该专题有4首诗,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客至》《宾至》系自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1、增进对杜甫个性的了解,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2、了解古体诗的样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3、感受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风格。
4、背诵。
本文增加目标:领会诗歌中细节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
学习对比阅读。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朗读《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严武等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
这时期他也写了不少的闲适诗。
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
三、理解1、理解下列加线词句,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班级交流(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两句互文,放一起交互理解。
缘,因由。
盘飧——泛指菜肴。
兼味——几个味道,即菜的样数少。
旧醅——自酿的隔年低挡陈酒。
)取——助词,无实义。
)3、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正为贵客上门而扫;柴门不曾为客而大开过,今天为贵客上门才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四、赏析1、首联中“但见”有什么韵味?(“但见”——只见,言下之意: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不免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
这里既是乐景写哀,又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颔联两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情味在哪里?(“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令始为君开。
”此句采用宾主对话的方式,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尾联是个细节表现,这个细节有何作用?(尾联突然撇开客人不提,可仔细一想,却依旧表现客到的高兴心情,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个细节的运用,让人回味不尽,别有一番情趣,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五、比较阅读1、阅读杜甫另几首来客的诗歌,和本文比较,看看在情感及感受方面有什么不同?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有客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过客相寻穷老真无事,江山已定居。
地幽忘盥栉,客至罢琴书。
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
时闻系舟楫,及此问吾庐。
(《客至》亲切、喜悦、热烈;《宾至》谦逊、客套、自嘲;《有客》亲切、敬重、愉悦;《过客相寻》意外、热情、忙碌。
主要在“亲之”和“敬之”之别。
)2、判断以下解说(1)几首诗里都看得出杜甫的好客,都有小的细节描绘。
(2)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
(3)《宾至》可以想到,也是一位贵客上门,不过诗人少了些许亲近,多了几分敬而远之。
(4)“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选择具体事情,表现出待客的热情。
(1、2、4正确,3错,虽少了些许亲近,但也未必敬而远之。
)六、背诵、作业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
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
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
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客至》教案教学目的: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朗读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课型:新授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三、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
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
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过,拜访。
相,偏指一方,“我”)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四、鉴赏点拨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寂寞孤独分析:但(只)。
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明确:是说没人光顾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例如:(1)主人下马客在船(2)秦时明月汉时关(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歉疚这句实写待客。
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友情深厚“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