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
专题12 文言文比较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2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四川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牗户墙垣,犹之①比屋②也,而谓之巢,何?”陆子曰:“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之:到。
②比屋:邻屋。
③觌(dí):相见。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因为)B.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置:放弃)C.既.入又不能出(既:已经)D.信.乎其似巢也(信:确实)2.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B.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C.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D.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今子幸有屋以居,牗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4.甲文中提到“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请结合文本分析,甲乙两文中读书的益处有何不同。
(二)(2022春·广西南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整版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甲文(狼)乙文《牧竖》两牧竖(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1.比较《狼》与《牧竖》中相同的实词,分别写出它在文中的意思。
⑴狼不敢前()⑵.一狼径去()跑号如前状()相去数十步()⑶.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2.比较阅读《狼》与《牧竖》两文,回答《狼》两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牧竖》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3.《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和跟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口技》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方字,完成9—12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无敢哗者。
(乙)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9.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
甲文段以“_____________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____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1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2.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子。
部编版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陋室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答案】①名:出名。
②素:不加修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出名。
②句意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素:不加修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答案】①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②孔子说:“有什么筒陋的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第二句话,注意“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答:。
【答案】作者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作者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4)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特点即可。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训练(一)【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的一项是( ) .目似瞑,意.暇甚 .令嗥意.甚仓皇 .相去.数十步 .状狼径去.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 .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 .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 .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9——13题。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7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江苏南通·七年级如东县实验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相寿流涕而去。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2)非复..吴下阿蒙(3)赐帛遣.之(4)相寿流涕而去.2.划分句子停顿。
(划一处)是使为善者惧3.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4.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二)(2021春·江苏·七年级统考期中)【文言甲】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共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白《拾遗记》)[注]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灌木名。
【文言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专题05 文言文比较阅读-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备考专题复习(北京专用)

专题05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②。
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
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⑤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注:①任:推荐。
②主簿:官名。
文中龙图阁学士、军司理参军、转运使皆为官名。
③狱:案件。
④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⑤仕:指做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屡见不鲜.B.香远益清.两袖清.风濯清.涟而不妖C.有仙则名.金榜题名.莫名.其妙D.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一年之.计在于春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且不显得妖艳。
【乙】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翻译: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
3.甲文运用①________(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②________的志向和情操。
乙文写人叙事,通过“快速判决案件”和③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④________、为官正直的特点。
七年级下文言文比较阅读

七年级,下,文言文,比较,阅读,初三,总,复习,—,初三总复习——七年级下文言文比较阅读班级:姓名:座号:一、《三戒》比较阅读(一)黔之驴(二)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
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三)永某氏之鼠永①有某氏者,畏日②,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值子③,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
禁僮勿击鼠。
仓廪④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
其声万状,不可以寝。
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某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
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1、写出几个与《黔之驴》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日抱就犬B、以为且噬己也;外犬见而喜且怒C、慭慭然;然时啖其舌D、以为犬良我友;以为且噬己也3、解释加点字(1)临江之人畋得麋麑()(2)以为犬良我友()(3)然时啖其舌()(4)悉以恣鼠()(5)数岁()4、翻译句子(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写虎逐渐认识了解驴的过程里,描写虎心理活动的词主要有;描写虎动作的词主要有。
(完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完整)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3)谈笑有鸿儒鸿儒:(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2)或曰:“陋,如之何?”译文: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答:15.(5分)(1)出名,有名(2)这(3)博学的人(4)官府文书16.(1)(2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帘中,使室内染上青色。
(2)(2分)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17.(3分)惟吾德馨君子居之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二、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①。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有囚法②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和《宋定伯捉鬼》之比较阅读《宋定伯捉鬼》选自干宝《搜神记》,《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教材认为两文都在表现人的机智,然而细读起来觉得两文主题大异。
“鬼”与“狼”在中国文化中往往都与邪恶、贪心、狡诈有关。
然而《宋定伯》中的“鬼”并不贪心,也不狡诈,反而让人感到它很真诚、善良。
因为该文中的“鬼”始终没有做一件坏事,每当宋定伯问它,它都真诚相告。
在“共递相担”中也不嫌定伯“太重”,而深信其“新鬼”,至宛市被“急执之”“声咋咋然”而也,除了哀伤之外也害人之心念与动作,变化也仅变一羊(“羊”在中国文化中却是温顺的代名词),假如变为一狼或一豹,定伯岂不吓得魂飞天外?可见文中的“鬼”不鬼。
而宋定伯却自始至终在算计着“鬼”,文中一个“诳”统摄了宋定伯的言行:当“鬼”说“我鬼也”,定伯马上“诳之”“我亦鬼”,而此后问答均是定伯先问待“鬼” 真诚相告后他再作答,这就显得非常奸诈,不仅如此,定伯还设计套出“鬼”之大忌,而此时的“鬼”完全把定伯看作知心朋友,以实相告“唯不喜人唾”,这就把身家性命交给了定伯。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这也是定伯蓄谋已久的,因为这样才能到宛市时“急执之”。
当鬼化为一羊后,定伯“便买之”,目的是“得钱千五百”。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定伯为了这“千五百”文钱,将一个把他当作知心朋友的好鬼卖掉了。
读了本文,使人感到的不是宋定伯的“机智”而是他的奸诈与卑鄙。
他不是在“捉鬼”,而是在“骗鬼”,是“奸人”骗了“善鬼”,因此可以说定伯“不人”,或者是“鬼人”,“鬼”也“不鬼”。
因而我认为本文主题应是表现“人不如鬼”。
翻开《搜神记》,类似的文章还有:“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
猿母自后逐自家。
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
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
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
猿母悲唤,自执而死。
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搜神记》卷二十)。
请看文中的这个人,得“猿子”,不仅不放,反而多次折磨“猿母”,先是“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注意这里的“示”揭示了此人是故意的,再是在“猿母”“欲乞哀状”时,将“猿子”杀了,致使猿母“哀肠寸断”而死。
一个毫无怜悯与同情,尽情折磨这位伟大的“兽母”,一个因过分悲伤“自执而死”。
作者无一言作评而褒贬尽在其中,表现了“人不如兽”的主题,与《宋定伯捉鬼》正好相应成趣。
再来看看《狼》,文中的“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狼,作者尽力表现“狼”的贪婪与狡诈。
贪婪,表现在无休止的索要,其实,这里的“狼”根本目的不是要向屠户索要“骨”而是要吃掉屠户这个人,是欲壑难填者之代表。
狡诈,表现在一狼“假寐”,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这里的“狼”与《宋定伯捉鬼》中的“鬼”显然不是一类。
文中的屠户,面对凶残贪婪的狼,先是“惧”,后是“投以骨”以争取到思考对付狼的办法的时间,这时的屠户已经明白“狼”意不在骨了,于是他一“顾”、一“奔”、一“倚”、一“持”,动作何等连贯,这是屠户思虑已久作出的反应,表现了他的机智,最后乘狼不备,击毙两狼,其勇可见。
显然这屠户与宋定伯也非同一类人物。
由于两文主题各异,当然所写重点也各不相同,《宋定伯捉鬼》,重在写人是怎样骗鬼的,突出“骗”的过程和“骗术”的高超,而《狼》重在写人与狼的斗争场面,表现人是怎样用智勇战胜恶势力的。
同是封建文人,表现手法也都采用了“变形”手法,而主题却大异,究其原因当是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和对社会认识不同的结果。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9——13题。
(15分)(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之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1)目似瞑(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D.而顷刻两毙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1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答案:9.(2分)(1)鼻烟(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答对一个不得分,答对两个、三个均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10(3分)B11.(3分)D12.(4分,每小题2分)(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13.(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1分)。
口技》比较阅读一、拓展阅读题(13分)扬州郭猫儿,善口技。
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
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
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
”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
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
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
”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
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下列字词。
(2分)(1)挟:(2)俄:(3)藻技:(4)历历不爽:2.本文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4分)3.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4.翻译“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 (2分)5.试分析本文与课文的异同。
(3分)二、中考题(10分)1.(2006,南宁课改区,2分)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A.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2006,南宁课改区,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3.(2006,南宁课改区,4分)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
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
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
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
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
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
场面蔚为三、比较阅读甲文:林嗣环《口技》(略)乙文:(原文)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
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
晚洁斗室,闭置其中。
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
内外动息俱冥。
至夜许,忽闻帘声。
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
”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
”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
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
”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
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
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
”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
阿姑行且缓。
”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
即闻女子问病。
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
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
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
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
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
群讶以为真神。
而试其方亦不甚效。
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然亦奇矣!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
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
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
”亦口技之苗裔也。
一、给多音字“参”字注音1、参差并作,宣繁满室()2、九姑以为宜得参()3、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二、解释字词1、俟暮夜问诸神(俟:)2、倾耳寂听,但窃窃语(但:)3、内外动息俱冥(俱:)4、似一婢答云(云:)5、俄闻帘钩复动(俄:)三、回答问题1、甲文第一段中口技表演者所模拟的声音有()种,分别是(),有何特点();乙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模仿声音有()种,依次是(),有何特点()。
2、口技着授给病者的药方见效吗?(用原文回答) ()。
3、你是如何评价甲、乙两文中的两位口技表演者的?()壮观。
参考答案一、1.(1)邀请偕同(2)不久(3)小技(客气说法)(4)清楚地听,没有差错2.群鸡乱鸣声,父呼其子并谓其子声,子饲其猪声,群猪争食声,吃食声,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猪被缚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剥声,肉上案声,买卖数钱声,买肉声。
点拨:从模拟的声音之多,表现的技艺之高;从模拟的声响之有序,表现的叙事有条理可以看出。
3.杀猪卖肉4.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
5.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
不同的是在写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则是正面描写为主。
二、1.C 点拨:C项解释为“比”,其余解释为“在”2.①宾客们心情稍稍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