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小议_李海波

合集下载

济公顺口溜

济公顺口溜

济公顺口溜
摘要:
1.济公简介
2.济公顺口溜的背景和特点
3.济公顺口溜的内容及寓意
4.济公顺口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正文:
济公,原名李修缘,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师,以疯癫形象闻名于世。

他的言行举止常常超乎常人,但其寓意深刻,深入人心。

济公顺口溜便是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学形式。

济公顺口溜的背景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浓厚的民间色彩,济公顺口溜多用口头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二是其寓教于乐,济公顺口溜往往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的同时,传达了人生的哲理,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三是其形式多样,既有幽默诙谐的打油诗,也有讽喻辛辣的谚语。

济公顺口溜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也有对佛教教义的阐释。

其中,济公提倡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一观念,既表现了他对佛教戒律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关爱。

济公顺口溜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济世救人的情怀。

济公顺口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从文学角度看,济公顺口溜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又创新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从社会角度看,济公顺口溜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对人们的道
德修养和心灵净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济公诗词鉴赏

济公诗词鉴赏

第 1 页 共 2 页 济公诗词鉴赏 (原创版) 目录 一、济公诗词的背景与特点 二、济公诗词的艺术价值 三、济公诗词中的哲理思考 四、济公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济公诗词鉴赏 济公,原名李修缘,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高僧。他既擅长佛法,又通诗词歌赋,因此,济公诗词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将从济公诗词的背景与特点、艺术价值、哲理思考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鉴赏。

一、济公诗词的背景与特点 济公诗词的创作背景与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济公一生扶贫济困,行侠仗义,佛学造诣高深。这些特点都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体现。济公诗词以俚歌、偈颂为主要形式,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独特。他的诗词既有对佛法的阐释,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还融入了他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二、济公诗词的艺术价值 济公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济公诗词的独特风格使得它们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次,济公诗词中所包含的哲理思考,对人们认识世界、体悟人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最后,济公诗词中所表现的济公形象,既有高僧的慈悲为怀,又有侠士的豪迈不群,使得这一形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 2 页 共 2 页

三、济公诗词中的哲理思考 济公诗词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思考。例如,“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一著名诗句,表达了济公对于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强调了修行的实质而非形式。此外,济公诗词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因果等方面的哲理思考,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提升自我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四、济公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济公诗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作品不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还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许多文学作品都以济公为题材,将他的形象和故事进行传承和发扬。同时,济公诗词中所包含的哲理思考对于后世的道德观念、人生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济公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哲理思考、鲜明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济公最有名的两句话

济公最有名的两句话

济公最有名的两句话济公,一个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人物,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深思者,他的言论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佛学发展史。

济公最有名的两句话是“警惕而不惊”和“慎独而不孤”,这两句话不仅流传至今,而且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生态。

今天,我们将通过这两句话来探究其深远的内涵,并从中发现济公的智慧及其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影响力。

二、“警惕而不惊”济公的这句话“警惕而不惊”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它的内含的涵义是:我们应该谨慎考虑,而不是一味乐观,也不能一味悲观。

其实,济公的这句话还可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

他想表达的是: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谨慎小心,不要乐观到过度,也不能悲观到绝望,而要像到见到机会时发出警报一样小心,而不要意外地被惊跳。

工作、学习或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借鉴这句话的思考,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过度乐观,也不过度悲观,随时保持警惕,以便快速把握机会,实现属于自己的理想。

三、“慎独而不孤”济公的另一句话“慎独而不孤”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喻,它的内含的涵义是:我们应该谨慎地思考而不是孤立而行,我们应该对任何事情都深思熟虑,以保持独立思考而非墙头草。

这句话其实也可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它的意思是:我们要独立思考,但也要更加慎重,不要一味孤立,应该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学习他人智慧,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四、济公的智慧及历史影响济公的这两句话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句话可谓是济公的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它们深刻地体现出济公智慧的深度,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思想精髓之一。

从古至今,济公的这两句话一直受到众多著名文学家及思想家的推崇,乃至后来的中华文化也受到了济公的影响,在日本文化乃至世界其他文化中都有重要影响。

济公的这两句话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它们唤醒人们内在的智慧和慎重,引领人们走向自我完善的道路。

五、结论总之,济公的这两句话“警惕而不惊”和“慎独而不孤”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句子,它们提示我们要慎重对待,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尽量从他人角度思考,全面考虑因素,而不要一味乐观或悲观,而是要一窥机会,而不是一味孤立。

济公讲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济公讲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济公讲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济公讲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济公(又称济公活佛、济公和尚)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慈悲救苦的神仙和传奇人物。

他以智慧、慈悲和行善闻名于世,故而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名言警句。

以下是济公讲的不低于10句的经典名言:1. 笑口常开,烦恼自然消。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生活中的一切。

2. 处世心平,天地之间皆是修行的地方。

这句话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并且提醒人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济公对于人们要追求内外修行的一句名言,意味着只有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国家安定才能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

4. 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经历困难和挫折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成功和幸福的真谛。

5. 知足者常乐。

这是济公强调知足常乐的名言,意味着满足于所拥有的,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快乐。

6. 修来福德,来福不负修。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行积累福德,才能得到回报。

7. 心不动则事不难。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8. 人生苦短,何必争斗不休。

这是济公想要表达的思想,他认为人生有限,应该珍惜时间,而不是无意义地争斗。

9. 无私才是最高的智慧。

这句话强调了以无私的心态来对待他人,并将其视为达到智慧和境界的一种方式。

10. 衣食无忧,心境自由。

这是济公想要告诉人们,只有在生活不缺粮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心无忧,心态自由。

这些名言不仅反映了济公的人生智慧,而且也提供了人们在面临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的指导。

无论我们是面对人生的挑战,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寻找内心的平静,济公的名言都能为我们指引正道,带来智慧和启发。

济公讲的名言有哪些(篇二)摘要:济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崇的人物,他以智慧和慈悲心为世人所知。

他有许多名言流传至今,这些名言充满智慧和道义,能够启发人们的心灵。

本文将介绍济公讲的不低于20句名言,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济公:难怪道济不愿治好自己的“疯癫妻子”,你看她曾遭遇了啥?

济公:难怪道济不愿治好自己的“疯癫妻子”,你看她曾遭遇了啥?

济公:难怪道济不愿治好自己的“疯癫妻子”,你看她曾遭遇了啥?导语:老版的济公,至今令人意难平,济公既然已经成佛,自然可以普度众生,可是为何他选择普度终身,而不选择度化他的妻子?如果不是因为他新婚之夜远走,这位姑娘,原本也可以好好待在家中,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呀。

青梅竹马:济公原名叫做李修缘,原本是李府的一位少爷,家境相当富庶,自从李修缘出生以来,非常乐善好施,每次都把自己的财产施舍给别人,而李修缘的父母,却反而很高兴,因为李家一家人都是好人,所以觉得自己的儿子,心地善良没什么不好,李修缘小时候有个玩伴,这个玩伴喜欢李修缘,从小就很喜欢他。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这位姑娘对心地善良的李修缘很有好感,李修缘一直很喜欢佛法,家人也从不阻拦,只是隐隐有些担忧,所以早早给李修缘订婚,将这位姑娘许配给李修缘,希望他在成婚之后,能收敛一些性格,却不想到就在大婚当日,李修缘离家出走,正式到了寺庙落发出家。

被泼尽脏水的女人:原本要嫁给李修缘的姑娘,并没有任何过错,只是被双方家长促成了这段婚事,但是当李修缘离家出走之后,所有的脏水都被泼到了这位妇人身上,甚至连下人都敢嘲笑她,如果不是被善心的婆婆保护着,她早就被逐出家门,这位姑娘,原本也是知书达理之人,在李修缘出家之后,她也开始反省,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

她备受世人指责,整日在房间里,也不敢出门,久而久之几乎快疯了,而随着李老夫人病死,家财被管家霸占,这位女人更是被视为“不详之人”,被赶出家门,备受世人唾弃,这位姑娘失去了家庭庇护,又被世人唾弃,到山下要饭都会被人赶走,只能住在荒坟旁,日日和婆婆作伴。

为何不救她?李修缘在见到自己的媳妇疯癫后,自己也彻底疯癫,他虽然不是因为她而入魔,确是因为她而成佛,李修缘成了道济,所以他才有了法术,去惩罚那一群坏人,但是他终究没有治好自己的妻子,因为他知道,哪怕是治好了她,那些糟心的经历,她又如何面对?倒不如疯疯癫癫一辈子,倒也算是一种解脱。

济公十个故事

济公十个故事

济公十个故事济公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神奇道士,他以慈悲心肠和智慧解救苍生,被尊称为“民间菩萨”。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济公的十个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传奇人物的伟大魅力。

第一则故事,济公施粥救人。

有一天,济公在路边看到一个饥饿的老人,于是他便立即施粥救人。

济公用自己的钱买来了粥和面包,将它们送到了老人的面前。

老人吃完粥后,感激涕零地说,“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济公微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而已。

”。

第二则故事,济公化解纠纷。

一对夫妻因为家中琐事发生争执,济公得知后便前去化解。

他耐心地倾听了双方的诉说,然后用智慧和慈悲的话语劝解他们,最终成功地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纠纷,让他们重新和好如初。

第三则故事,济公医治病人。

有一天,有位病人得了重病,家人束手无策。

济公得知后立即前去医治。

他用自己的医术和慈悲之心,终于让病人康复了。

病人的家人感激不尽,纷纷向济公跪地致谢。

第四则故事,济公救孩子。

一日,济公路过一口井边,听到有人在呼救。

原来是一位孩子不慎掉进了井里。

济公毫不犹豫地跳下井去救孩子,最终成功将孩子救了上来。

孩子的父母感激涕零,对济公恭敬不已。

第五则故事,济公助农。

一年干旱,农民们的庄稼都枯萎了。

济公得知后,便前去帮助他们。

他利用自己的法术,让天空下起了甘霖,农作物得到了滋润,最终丰收了。

农民们感激地说,“济公真是我们的大恩人!”。

第六则故事,济公解救商人。

一位商人在旅途中遭遇了强盗的袭击,济公得知后便前去解救。

他用智慧和法术,成功地将强盗们制服,最终救出了商人。

商人感激地说,“济公真是我的贵人!”。

第七则故事,济公拯救孤儿。

有一天,济公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便将孤儿带回了自己的庙里,并用心呵护他。

最终,孤儿长大成人,成为了一个有为之人,他对济公的恩德永远铭记在心。

第八则故事,济公救援灾民。

一次洪水泛滥,许多村民被困在洪水中。

济公得知后,便带着救援队伍前去救援。

他用自己的法术和智慧,成功地将被困的村民们救了出来,让他们重获新生。

济公斗蟋蟀想说的话

济公斗蟋蟀想说的话

济公斗蟋蟀想说的话
(原创版)
目录
1.济公斗蟋蟀的故事背景
2.济公的形象特点
3.蟋蟀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4.济公斗蟋蟀的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
正文
济公斗蟋蟀的故事源自于中国民间传说,这个故事讲述了济公和尚为了救济百姓,运用智慧与蟋蟀斗智斗勇的经过。

济公,原名李修缘,是南宋时期一位行侠仗义、智慧过人的和尚。

他的形象特点主要体现在乐善好施、聪明机智以及不拘小节等方面。

在故事中,蟋蟀则象征着贪欲和困扰,是济公所要解决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的一个夏天,那时杭州城内的百姓备受蟋蟀之苦。

由于一些富有的商人和官员争相追捧蟋蟀,导致许多百姓为了捕捉蟋蟀而忽略了耕种和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济公决定采取行动,借助自己的智慧与蟋蟀斗智斗勇。

经过一番努力,济公成功地击败了蟋蟀,并借助这个机会教导百姓不要沉迷于捕捉蟋蟀,而应该把精力放在生活和耕种上。

在这个过程中,济公以他独特的方式,让人们认识到了贪欲和困扰的危害,进而回归正途。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济公斗蟋蟀想要传达的信息:人们应当摒弃贪欲,关注生活中的根本事务,而不是沉迷于无谓的追求。

这不仅是对当时的百姓提出的教诲,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很容易沉溺其中。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生活的初衷,要努力奋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总之,济公斗蟋蟀这个故事以寓言的形式传达了深刻的道理,让人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收获到人生的启示。

济公传(16)

济公传(16)

济公传(16)第151回到地府见罪人恶心不改遇妖怪起淫心丧命倾生话说鬼卒把张士芳往油锅里一捺,张士芳吓得“哎哟”了一声,一睁眼原来是南柯一梦。

自己还在屋里床上躺着,吓得一身汗,被褥都湿了。

刚一睁眼,就听和尚那里嚷:“可了不得了,心疼死我了,我的张大哥。

”张士芳道:“李贤弟,你嚷什么?”和尚说:“我做了一个怕梦,梦见来了两个官人,把你锁了去见阎王爷。

阎爷王叫鬼卒带你游地狱,我在后面跟着。

你游完了地狱,阎王爷说你害王员外,又不知还想害什么人,我瞧把你捺在油锅里,炸了个嘣脆透酥,把我吓醒了。

”张土芳一听:“怪呀,怎么我做的梦他知道呢?”自己心里又一想:“做梦是心头想,哪有这些事呢?还是得想法子把他们两个人害了,我才能发财。

不然,是不行。

”心里想着,又睡着了,照样又是一梦。

这回没往油锅里捺,往刀山上一捺,又吓醒了,又是—身冷汗。

如是是三次,张士芳吓的心中乱跳。

听外面天交三鼓,张士芳一想:“我别在这睡了,这屋子有毛病,再睡得把我吓死。

”想罢,翻身爬起来说:“二位贤弟你们睡吧,我要走了。

”王全也醒了说:“张大哥,半夜三更你上哪去?”张士芳说:“你别管,我是不在这了。

”王全说:“既然如此,你叫家人并门。

”张士芳穿好了衣裳,跑出来叫家人开门。

众人都刚睡着了,起来给他开门关好,没有一个不骂他,本来这小子素常就不得人心。

张士芳出了永宁村,一直来到海棠桥,抬头一看,秋月当空,水光似镜,正在残秋景况,金风飘洒,树尖枝叶都发黄了。

再一看桥下,一汪秋水,冷咬咬真望东流。

夜深人静,鸡犬无声,张士芳站在桥上,自己一想:“半夜三更上哪儿呢?莫若到勾栏院去,可以住一夜。

”自己正在心中思想,忽听北边树林之内,有妇人啼哭的声音。

张士芳顺着声音找去,到切近一看,果然是一个少妇,也不过至大有二十龄,娇滴滴的声音,哭得透着悲惨的了不得。

张士芳借着月光一细看,这位妇人真是花容月貌,窄小金莲不到三寸,称得起峨眉杏眼,芙蓉白面,头上脚下真个十成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法 名 “道 济” 不 为人 知 。
济公由人 到佛的形 象演变进 程 , 是一个由简单到繁复的发 展过程 , 济公身上包涵着不少 中华民族思想的精华 , 浓缩着 民众的喜怒哀乐 , 有着深厚的 民族文化积淀 , 在不同时代被 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 。济公
危济贫 , 由 此得名“济公” , 民 间有 时更 是尊 称他 为“ 济 公 活 佛” 。 佛 教徒们则 把他神 化 ,
(1148)年左右 , 卒于嘉定二年 (1209)。 浙 江 天 台 人 , 俗 姓
1209 年 , 道 济在 净慈 寺 悠然 而逝 。临终前作偈一首 , 概括
中的济公善掐会算 , 未卜先 知 , 法力无边 , 神通广大。他
李 , 原名李心远 , 字湖隐 , 号方 其生平曰 :“六十年来狼籍 , 东 慈悲为怀 , 治病救人 , 身上有
菩提》传奇 。 总体而言 , 写济公的小说
不算很 成功 , 没 有像《三国》 、
由上述文 献和金石 资料
《水浒》 、《西游》那般写进文学
可以看出 , 济公是人 , 不是神 。 通佛理 , 深得 禅中三昧 , 而且 史 , 但济公亦人亦神的形象却
他 出 生 于 南 宋 绍 兴 十 八 年 文笔 隽 秀 , 擅 长 书 法 、诗 词 。 在社会底层 不胫而走 。 传说
海 波
的故事遂广为流传 , 不断被丰 富和重新解读 。
关于济 公的小 说 、传记 、
认为他是“降龙罗汉”转世 。 济公这样的神奇人物 , 究
竟是小说家的凭空虚构 , 还是
剧本等文学作品很多 。最早 的是明代的《红倩难济颠》 , 但 传本已佚 。明隆庆年间 , 沈孟
历史上 的真实人 物呢 ? 历史 上的确 有济公其 人 。 济 公的 事迹在《武林 梵志》 、《 净慈寺 志》 、《灵隐寺 志》 、《天 台山方
旷 、任性逍遥 , 恰是中国 禅宗 于当前社会的文化符号之列 。 货币字画价值连城 , 潦倒时却
的根本 精神的体 现 。 而 那种
(作者 :陕西 省西安 市西 散如云烟 ;他曾是京昆名票 , 拜
所谓的清醒状态 , 其实是被各 北大学西北 史研究所 历史学 名师交名伶 , 其表演享誉梨园 。
种礼教规矩所 约束与人 为雕 博士 、讲师 , 邮编 710069)
为人“ 狂而疏 , 介而洁” , 被人 人物上升到传说人物 , 以至于 手相助 ;他铲除邪道 , 镇压恶
们称为“ 济颠僧” 。 他不 仅精
势 , 保护地方 , 维护佛法 ;他充
50
· 文化百花园 ·
满智慧 , 经纶满腹 , 游戏人间 , 凿的产物 , 远离人性的本来 。
诙谐戏 耍 。 这样 传说的 济颠
圆叟 。 十八岁在临安(今浙江 壁打到西壁 , 如今收拾 归来 , 取之不尽的灵丹妙药 , 能使盲
杭州)灵隐寺出家 , 师从 该寺 依旧水连天碧 。”
者复明 , 哑者能言 , 起死回生 ;
住持瞎堂慧远法 师 , 法 号“道
济公以其癫狂形象 、侠义 他嫉恶如仇 , 惩恶扬善 , 保护
济” , 后 移住净慈 寺 。 据 说他 情怀 、平民性 格 , 逐渐 由历史 良善 , 庇护弱小 , 路见不平 , 出
撰有《 钱塘 渔 隐济 颠 禅 师语 录》一 卷 。 明清 之际 , 又有人 (天花藏主人)编写了《醉菩提 全传》 , 又名《济颠大师玩世奇
外志》 、宋代释居简的《北磵集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等文献 中都有记载 。 如《武林 梵志》
迹》二十回 。 清初王梦吉撰有 《鞠头陀新 本济公全传》 三十 六则 。清代郭小亭作《评演济
理 , 吃酒开荤好诙戏 。警愚劝 是历史人物的升华 , 济公比正
善度群迷 , 专管人间不平气 。” 气凛然的黑 面包拯在 民间更 (第二回)一个颠覆传 统僧人 富有一 种 人 情味 与 亲 和 力 。 的形象 , 既颠又疯 , 诙谐戏耍 , 甚至与民间 最为流行 的观世
袁寒云的
不看经 、不坐禅的神僧跃然纸 音菩萨相比 , 济公也有其独到 上 。 再如 , 济 公之“颠” , 表现 之处 。 观世音 菩萨是在 世人
济公形 象通过历 朝历代
和尚得到了民 间的崇敬 和喜 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渲染 ,
爱, 成为平民百姓感情的寄 广为传播, 深入人心, 其本来
托 , 希望的化身 。 文学作品中 形象 ———禅僧道济 , 反而逐渐
的济公形象往 往在妙趣 横生 被遗 忘 。 综观 济公神格 化的
之余 , 令人回味不已 。兹举一 过程不难发现 , 人民群众的理
◆邱 睿
他曾 在洪宪帝 制时期侧 身王储 , 被寄予过成为皇位继 承人的希 望 ;他曾 写下“绝怜 高处多风雨, 莫到琼楼最上 层” , 被目 为反帝制 的政治诗 盛传南北 ;他曾浪迹青 楼 , 殁 后有上千 妓女头缠 白绳为之 送葬 ;他 曾名 列青 帮 “大” 字 辈 ,开坛收徒, 效法信陵君养 客三千 ;他曾挥 金如 土 , 收 藏
他便是袁寒云 , 本名袁克文 , 字
51
体 , 上下窟窿钱串记 。丝绦七 富和拓展 , 反映着不同时代民 断与 八结 , 大 小鞈鞑接又 续 。 众的心理诉求 。 因此 , 济公形
破僧 鞋 , 只剩底 , 精光两 腿双 象是累积型的 、发展的 、鲜活 胫赤 , 涉水登山 如平地 , 乾坤 的 , 具有时代 性 , 从而 形成的
四海 任 逍 遥 。 经 不 谈 , 禅 不 特色 鲜明济公 的形象 。 同样
戏剧人生
在他不守佛教的清规戒律 , 嗜 酒如命 , 整天是“醉里乾坤 , 壶 中日月” 。 有人说和尚理应吃 斋 , 济公回答说 :“佛祖留下诗 一首 , 我人修心他修口 。 他人 修口 不 修心 , 唯 我修 心 不 修 口 。”我们由中可以看到 , 济公 之“ 颠” 并非是疯疯傻 傻之 “颠” , 而是一种体 现“ 本来面 目”之“颠” 。济公正是在这种 酒里醉里 , 才极度彰显出本性 天然与 佛性本具 。 济公 那种 纯任 自然 、无修 无证 , 随 缘放
载 :“ 宋道济 , 台 州李氏子 , 年 十八 赴考 , 因过 灵隐 , 适 瞎堂 远公 开 席 , 其 间 济以 宿 缘 求
公传》 二百四 十回 , 是济公传 说故事的集大成之作 。演济 公的戏剧 也很多 , 清代有《醉
度 , 遂为沙门 。”其中 , 《湖隐方 圆叟舍利铭》记载的内容最为 丰富 。
苦恼逼迫之时 , 一心称名 , 才 “有求必应” ;而济颠和尚则不 同 , 他具有儒家“兼济天下”的 入世之志 , 常是主动为世人排 忧解难 。
济公身 上由此包 涵着不 少中华民族思想的精华 , 他身 上凝聚着正义 、慈悲 、平等 、智 慧等 普世性内 容 。 正因 为如 此 , 济公崇拜现象成为江浙一 带佛教信仰 现象中的 一道独 特风景 , 济公信仰所具有的稳 定的文化内 涵又令济 公跻身
· 文化百花园 ·
济公可以 说是我国 民间 家喻 户晓 、妇 孺皆知的人 物 。 有关济公的故事和种种传说 , 自明清以来流传极广 , 影响非 常大 。 在这些传说中 , 济公是 一位见义勇为 、打报人间不平 且神通 广大的侠 僧 。 他 嬉笑 幽默 , 不修边幅 , 乐善好施 , 扶
济公 小议
二 。比如 , 济公的形象 , 《济公 想情感倾入其中 , 济公的形象
全传》 有着精彩的 白描 , 他是 揉洗 , 头不剃 , 醉眼乜斜睁 统文 化的要素 。 这个过 程不
又闭 。 若痴若傻若颠狂 , 到处 是一朝一代 , 而是不断地被人
诙谐 好 耍 戏 。 破 僧 衣 , 不 趁 们“再塑金身” , 不断地得到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