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惨结秋阴》的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满江红惨结秋阴》的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满江红惨结秋阴》的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满江红惨结秋阴》的阅读附答案及赏析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注】:赵鼎,南宋初年贤相,此词写于靖康之变后,作者奉宋高宗之命,告别中原南渡,途经仪真江口时。

1.上阙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2.下阙抒情,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选取密布的秋云、劲催的凄风、霏霏的秋雨、投碛的征鸿、寒青的山色等秋季的典型景物。

(1分)营造了凄凉(凄迷)惨淡(压抑)的氛围(1分),写出了作者内心悲凉、无所适从、依恋故园的情感(2分),也暗示了国家破败、山河飘摇的时代特点(1分)。

2.“天涯路,江上客”,写出漂泊流落之苦。

“肠欲断,头应白”,写出破国亡家之恨。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写出功业无成、年华已逝的迟暮之悲。

“须信”“除是”“奈何”等词写出愁苦心情难以排遣、无可奈何的心绪。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写出了激愤豪迈之气和爱国热情。

(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赏析这首词所写是宋室南渡前夕的形势和宋皇室的心情。

词以“惨”字发调,暗示着作者风雨渡江中对时局前途的忧虑。

开头三句,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

“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

“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精选18篇)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精选18篇)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精选18篇)《满江红》蕴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其诞生地就在庐山东林寺。

多少年来,人们研究《满江红》,为寻找岳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费尽周折而不得。

下面小编带来满江红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您!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篇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秋瑾《满江红》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秋瑾《满江红》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4分)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2.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2分)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一)(4分)
12.(2分)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分)
13.(2分)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1分),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1分)。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鉴赏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鉴赏

《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鉴赏《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鉴赏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赵鼎惨结秋阳,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边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老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纵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词作者赵鼎解州闻喜(即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北宋末年,在南宋高宗时曾任尚书左僕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宗泽、李纲相鼎足,俱为中兴名臣。

因与奸臣秦桧不好,遭秦忌恨,终至迫害死,享年六十二岁。

据词前小序可知,该词写于“丁未九月南渡”之时,“丁未”年(1127)的前一年即丙午年(1126),发生了闻名的“靖康之变”,金军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大举烧杀掳掠,城内公私资产积储为之一空;次年(即丁未年)四月,金人俘虏了徽宗、钦宗二帝和北宋宗室子弟、后妃等数千人北去。

北宋臣民称这个前史大事件为“靖康之耻”。

赵鼎的这首词便写于这一年“九月南渡”时。

至于他“南渡”何处,由于这一年也是高宗赵构为躲避金人实力、准备迁都偏安江南一隅之时,这首词就写于词人渡江南去“泊舟仪真江口”的途中。

仪真江,在今江苏仪征县境内。

上片经过深秋时节苍茫江空凄清风光的描绘,或直露或含蓄地表达自己有家难回、出路未卜的哀痛。

“惨结秋阴”三句是写摄入满腔愁情的词人眼中的秋景,开篇的“惨”字与“霏霏雨湿”的“湿”字着笔非常奇妙,它不仅把词人此刻的`心境感触轻轻地带了进来,并且也使得这浓重的秋云、寒冷的秋风、潇潇的秋雨,都似乎一股脑儿地压向、扑向、洒向词人心头,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

“凄望眼”三句是写:凄然放眼长天,但见南飞的鸿雁,排作“人”字、“一”字形状疾翔远去,天色将晚,等待着它们的是广阔的沙石积成的河滩。

与前面的技法相同,只一个“凄”字,便使愁闷的心绪与天然景象相融合:“征鸿”,指大雁,是留鸟,逐暖而栖;春来地气回暖它由南飞北,秋来酷寒将至,它又由北向南;人为万物之首、灵气所钟,不能定浊世、扭天地,居然也学此征鸿,忙碌奔命;但是,鸿雁南去北来姑且有“沙碛”能够栖宿,大片疆土沦丧、逃向异地异乡的人又何处是归宿?“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之句,就是承上而来的即兴伤怀,充溢家国之恋。

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1(一)阅读秋瑾的《满江红》,完成11,12题。

(4分)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住节。

为需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城届,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养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1.“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词中“蛾眉”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

(2分)1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答案:四面楚歌女子解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借用项羽“四面楚歌”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终于冲破了家庭束缚。

“蛾眉”是美女的代称,在这里指女子。

考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2.答案:“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解析:“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暗示眼泪打湿了衣服,表达了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难觅知音的失意,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刚踏上革命征途时的担心和忧虑。

考点: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这是秋瑾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上片写她曾被束绰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中,如今突破家庭来缚,实现了“求自主”的愿望;下片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在走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2(一)阅读下面秋瑾《满江红》这首词,完成7~8题。

(6分)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满江红·雨后荒园遁庵主人植菊阶下,秋雨既盛,草莱芜没,殆不可见。

江空岁晚,霜余草腐,而吾菊始发数花,生意凄然,似诉余以不遇,感而赋之。

凶李生湛然归,寄菊轩弟。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

都无语,怀畴昔。

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翻译雨后的花园,花朵都掉完了。

疏散的篱下只有菊花还没有掉落,还是那么的鲜艳。

掇取一把菊花足够娱乐,谁还可以像屈原那样用菊花做晚餐呢。

到现在狼藉不堪鲜花掉落没有人去怜惜。

堂上的客人都以及须发皆白。

都没有说话怀念着过去。

重阳佳节过去只剩下了恨,飒飒的凉风吹的你慌乱不堪,你应该很难生活了吧。

在风下多次闻吸花丛,放佛可以听到菊花在独自哭泣。

注释律:原为定音的仪器,后指古乐的十二调。

无射:亦作亡射,十二律中的阳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对应,秋九月律应无射。

英英:鲜艳貌。

盈把:掇取一把。

夕餐: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故云。

三闾:指屈原。

他曾为三闾大夫。

狼藉:亦为狼籍,乱散不堪状。

狼藉草而卧,起则践草使乱以灭迹。

畴昔:往昔。

飒飒:风声。

汝:你。

三嗅:多次闻吸。

“三”言其多。

芳丛:花丛。

创作背景金朝灭亡之后,词人誓不投降元朝,坚守归隐之志,于是寄情于晚菊秋水,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赏析开头三句,首先展开了一幅秋天雨后的荒园图。

“律残无射”,点明时值九月,此时的荒园秋风萧瑟,秋雨无情,百花为之凋零,荒园杂草丛生。

柳永《满江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柳永《满江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柳永《满江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柳永《满江红》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满江红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

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

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

③成底事:一事无成。

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4.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5分)15.这首词刻画了怎么样的一个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6分)14.(5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

(2分)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等;(1分)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等,(1分)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1分)15.(6分)刻画了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词人形象。

(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所见秋景烘托凄凉的心情,体现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怀乡思归的心情。

(2分)下片写桐江自然美景和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这样词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2分)赏析在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

柳永这首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

“长川”即桐江,在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

水蓼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在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

“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

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在夜空里,映照在江水中,在黑暗中向前飞行。

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宁夏、云南、贵州安顺市中考题)

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宁夏、云南、贵州安顺市中考题)

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宁夏、云南、贵州安顺市中考题)秋瑾《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宁夏中考题)满江红秋瑾⼩住京华,早⼜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歌残终破楚,⼋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峨眉,殊未屑!⾝不得,男⼉列,⼼却⽐,男⼉烈。

算平⽣肝胆,因⼈常热。

俗⼦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青衫湿!1.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作⽤?(2分)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主要抒发了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答案】本词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分明。

【解析】本词写中秋时节的景物,特写“篱下黄花”都已盛开,“秋容如拭”⼀句概写秋⾊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般;为下⽂抒情营造出⼀种静谧、寂寥的氛围。

【考点】景物描写及作⽤。

2.【答案】本词多豪放语,有⼱帼不让须眉的⽓概,属于豪放风格作品。

表达了知⾳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向社会、参与⾰命⽃争的忧郁和感慨。

【解析】词有豪放与婉约两类风格,“四⾯歌残终破楚,⼋年风味徒思浙”两句⽓势恢宏,为豪放语,可判定为豪放词。

上⽚“苦将依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表达了词⼈⾃⼰初离家庭时的⽭盾⼼情。

下⽚“莽红尘何处觅知⾳?青衫湿!”写出词⼈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难觅,不觉泪湿⾐襟,反映了词⼈在参加⾰命前的担⼼和忧虑。

【提⽰】《满江红·⼩住京华》是妇⼥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词。

该词作于1903年。

词的基调⾼昂,语⾔刚健清新。

通过词⼈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曲折地反映了⼀个⾰命者在参加⾰命前的复杂⽭盾的⼼情,真切感⼈。

【考点】诗歌的写作风格及诗歌情感。

(⼆)阅读秋瑾《满江红》,然后回答问题。

(5分)1.词中“侬”“殊”是什么意思?(2分)2.“⾝不得,男⼉列,⼼却⽐,男⼉烈”表达了诗⼈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惨结秋阴》的阅读附答案及赏析
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注】:赵鼎,南宋初年贤相,此词写于靖康之变后,作者奉宋高宗之命,告别中原南渡,途经仪真江口时。

1.上阙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2.下阙抒情,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选取密布的秋云、劲催的凄风、霏霏的秋雨、投碛的征鸿、寒青的山色等秋季的典型景物。

(1分)营造了凄凉(凄迷)惨淡(压抑)的氛围(1分),写出了作者内心悲凉、无所适从、依恋故园的情感(2分),也暗示了国家破败、山河飘摇的时代特点(1分)。

2.“天涯路,江上客”,写出漂泊流落之苦。

“肠欲断,头应白”,写出破国亡家之恨。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写出功业无成、年华已逝的迟暮之悲。

“须信”“除是”“奈何”等词写出愁苦心情难以排遣、无可奈何的心绪。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写出了激愤豪迈之气和爱国热情。

(一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
赏析
这首词所写是宋室南渡前夕的形势和宋皇室的心情。

词以“惨”字发调,暗示着作者风雨渡江中对时局前途的忧虑。

开头三句,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

“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

“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

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

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此词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建炎元年,越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头白?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

“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和“奈”字是衬字。

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

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

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论宋南渡后的词时,首先举到赵鼎这首《满江红》,认为
“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