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定标准 -回复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定标准-回复"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是无锡市政府为了吸引和培养人才而推出的一个计划。
该计划通过制定认定标准,为特定的人才提供岗位、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无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的认定标准。
首先,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人才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等方面。
年龄是人才计划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通常认定为无锡太湖人才的年龄范围为18到60岁。
这个范围既考虑到年轻人才的培养,也考虑到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人才的吸引和留用。
学历是人才计划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通常认定为无锡太湖人才的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这个要求旨在吸引更高水平的人才,为无锡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工作经验是人才计划的必要条件之一。
无锡太湖人才的工作经验一般要求在相关领域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对无锡市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专业技能也是人才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无锡太湖人才的专业技能需要与无锡市的重点产业和发展方向相匹配。
比如,无锡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那么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更容易被认定为太湖人才。
除了上述基本认定要素,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还会对申请人的其他特殊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如果申请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具有重要学术成果或专利,或者在相关领域有突出贡献,那么也会被优先考虑。
同时,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还注重对人才的综合评估,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领导才能等方面。
这些评估指标旨在寻找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人才,为无锡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除了认定标准,申请人还需要提交一系列相关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历证明、工作经验证明、专业技能证书等。
同时,需要申请人提供推荐信和个人陈述,以便专家评审委员会全面评估申请人的能力和潜力。
综上所述,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同时也会综合考虑个人特殊情况和综合素质。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定标准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定标准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是无锡市政府为吸引和培养高级人才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该计划依据一定的认定标准,向具备一定条件和能力的人才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的认定标准。
一、学历背景学历是评判一个人才的基本指标之一。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可各类学历,包括本科、研究生、博士等。
在评定学历时,重点考虑应聘者所获得学位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二、工作经验工作经验是评定人才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给予优先考虑。
具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经验或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开发经验的人才,更容易被认定为太湖人才。
三、创新能力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注重创新能力的认定。
创新能力包括科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等。
太湖人才应具备在相关领域内独树一帜的成果,并能在项目、产品或工艺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四、学术水平学术水平是太湖人才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鼓励具有学术影响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来无锡工作和研究。
在学术水平的认定上,主要考察人才在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指标。
五、能力素质无锡太湖人才计划重视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认定。
能力素质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具备一定能力素质的人才更容易被认定为太湖人才。
六、发展潜力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注重人才的发展潜力。
发展潜力指人才在未来发展中的可塑性和成长空间。
通过评估人才的学习能力、进修意愿以及职业规划等因素,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较高的发展潜力。
七、社会贡献社会贡献是太湖人才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注重对为当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的认可和奖励。
总结起来,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的认定标准包括学历背景、工作经验、创新能力、学术水平、能力素质、发展潜力和社会贡献等方面。
这些认定标准旨在选拔和培养具备一定条件和能力的高级人才,为无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抓住“十一五”战略机遇 推进无锡高新区“二次创业”

戏略 机 遇 期 。从 国 际 看 ,国 际 合 作 将 进 一 步 拓 展 和 深
,
这 将 为 新 区 吸 引 国 际 资 本 参 与 国 际 分 工 提 供 更 加
间 的空 间 。 当然 ,围 绕 资 源 、市 场 技 术 人 才 的 竞
.
聚 区 国家 科 技 创 新 先 导 区 、苏 南 国 际物 流 集 散 区 ,和
谐 宜 人 新 无 锡 样 板 区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突 破 1 0 亿 元 . 0 2 在 20 0 4年 基 础 上翻 两 番 多 人 均 G P突破 4万 美 元 ,万 元 D GD 综 合 能 耗 为 0. 4吨 标 煤 在 无 锡 市 率 先 实 现 基 本 现 P 4
—
—
—— —‘‘一
-
“‘
。。。 。一
一— ——一
一
…
~ …
《黛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 罨 ; 套 ' 蹙 誊
懿 . .
-_ 瞻 一j 暑蛊 i 哥 嘲 隅 同 嘲 缓 垦 ■ _ 蜘 ● ■ 髓 噬
邑 块 1 方 公 板 5平 2 方 公 里 ,占 8平
业 发 展 配 套 业 ,木 成 电路 产 业 链 。
整 ,新 区 的 发 展 正 在 转 型 。所 有 这 些 ,都 将 成 为 新 区
一
为 了 实 现 上 述 奋 斗 目标 . 们 将 大 力 实 施 “ 四化 ” 我 新
战 略 .即经 济 国 际化 战 略 、产 业 科 技 化 战 略 、区域 城 市 化 战 略 社 会 和 谐 化 战 略 。经 济 国 际 化 , 业 科 技 化 、 产 区
吴文化竞赛复习题

“吴文化”知识竞赛复习题1、无锡市区古运河畔的“水弄堂”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周边河浜纵横,幽曲深邃,绵延数里,构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
无锡的“水弄堂”指的是哪一段?(A、南长桥至清名桥全长1.5公里)2、无锡旧城内原有弓河、弦河、箭河,河的形状似弓、弦、箭。
无锡旧城呈菱形,南北向的城中直河即弦河穿城而过,将城划分为东西两半,弓河沿东城而行,两头通城中直河,从弓河分出东西向的9条支流,称箭河。
弦河和弓河于1954年被填没,分别形成了如今城中(C、中山路和解放路)路的一部分。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名联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由廖沫沙重书,现悬挂在东林书院的(A、依庸堂)。
4、1897年杨模创办了无锡第一所新式学堂竢实学堂,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之一,解放后改称为(A、连元街小学)。
5、流传于无锡地区的长篇吴歌(A、《华抱山》)填补了汉族长篇史诗的空白。
6、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是在(B、唐朝)朝代开凿的。
7、鸿山越国贵族墓葬首次出土并确认的乐器是(A、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2008名演员集体演奏,气势恢弘。
8、无锡民间艺术家华彦均(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乐曲,但他的晚年生活是在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为了不让他的创作流失,1950年8月,无锡籍音乐学家杨荫浏携钢丝录音机两次为阿炳创作或修改过的乐曲录音,共录制二胡曲3首,琵琶曲3首。
当时录制的二胡曲是(C、《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
9、3000多年前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奔吴,定都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建勾吴国,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明,无锡因此成为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泰伯三让天下的高风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我市确定的泰伯祭祀日是(A、4月10日)。
10、无锡籍国学大师钱钟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大家之一,他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是(A、《管锥编》)。
无锡市“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实施意见锡委发〔2006〕90号“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主战略的强力推进期。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苏人通〔2005〕74号和苏人才〔2006〕4号文件《关于同意无锡市列入江苏“人才特区”试点单位的批复》中关于着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创业、创新、创优、创造”的良好环境。
加大对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路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引进、开发、培养、使用、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我市人才政策优势、人才载体优势、人才市场优势、人才激励优势、人才环境优势。
大力吸引和用好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中,进一步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能力和素质,努力使无锡成为人才辈出、人才荟萃的区域性人才高地。
二、试点范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人才特区”试点。
重点实施范围是:现有和建设中的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包括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信息产业园、工业设计园、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国际科技合作园、江阴临港新城、宜兴环科园、动漫产业基地以及其他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等。
三、试点内容无锡市“人才特区”建设,重点突出实施人才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的紧密衔接与互动、其特色和特点主要涵盖五个方面内容:1、发挥人才政策优势,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根据我市实施人才强市主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充分运用现有的人才政策优势在全市“人才特区”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彻底消除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进入我市“人才特区”的政策性障碍。
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建设,各市(县)区要在“人才特区”建设中调整、制订出台新的更具活力的人才政策,使我市制订出台的人才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发挥明显作用。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定标准

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定标准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是为了促进无锡市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
为了确保该计划的有效实施,无锡市政府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认定标准,以保证选拔出真正的高端人才。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的认定标准。
一、计划的背景和意义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是对无锡市人才的重要政策举措,旨在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来无锡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这个计划,无锡市政府希望能够吸引一批在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高端人才,为无锡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为了确保认定的公正和准确性,无锡市制定了严格的认定标准。
二、申报条件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定标准首先要求申报者外籍人士需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具有相应领域的高等学历学位或职称,且在国际同行中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专业能力。
同时,无锡市鼓励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且在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的留学人员申报。
对于国内人士,无锡市要求申报者具有中国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任教科研工作经历,并获得相应领域的高级职称或荣誉称号。
此外,申报者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研究、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高新技术企业创办等方面具有独立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潜质。
三、认定程序申报者首先需要详细填写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的申报表格,并按要求提交申报材料。
然后,无锡市人才工作部门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评审过程主要包括对申报者的学术水平、科技成果、社会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评审结束后,无锡市将公布评审结果,并向通过认定的申报者发放太湖人才认定证书。
四、认定标准无锡太湖人才计划认定的主要标准包括学术水平、科技成果、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其中,学术水平是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依据申报者在本领域内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以及获得的重要学术奖项等。
科技成果方面,要求申报者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卓越的成果,包括发明专利、著作权、重要科研成果等。
无锡市人口数量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

无锡市人口数量发展现状及策略探析人口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据此,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无锡市人口数量发展现状,总体呈现出增长缓慢、生育水平低、净迁移率低、社会从业人员增长放缓、人口城市化率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等特点。
最后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下一步的人口发展策略。
标签:人口数量;现状;特点;对策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城市中人口的数量和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不仅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合理分配城市资源。
“十二五”时期,无锡市综合治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有力促进了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 无锡市人口数量发展现状近年来,无锡市人口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人口总量增长缓慢,增速进一步降低“十一五”结束时无锡市的常住人口为637.56万,其中市区、江阴、宜兴分别为354.44万人、159.54万人、123.58万人。
进入“十二五”之后,无锡市的常住人口增长放缓,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48.41万人。
从户籍人口数量来看,2001年-2013年增长率都维持在低位,基本低于1%,近五年在0.2%-0.5%区间。
“十五”期间共增加了16.94万人;“十一五”期间共增加了8.76万人;“十二五”前三年共增加了4.26万。
截至201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722263人。
图1 无锡市常住人口数量(2006年-2013年)1.2 生育水平低,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从1991年开始,无锡市就进入了平稳的低生育水平时期,全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平缓而稳定,从1991年的11.27‰,下降至2002年的7.66‰,2006年更是降至6.66‰,之后稍有回升,2010年为7.82‰,2013年为8.78‰,仍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11‰的平均水平。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无锡市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1.44,率先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比全国提前了至少10年的时间。
无锡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无锡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2.09•【字号】锡政办发[2007]20号•【施行日期】2007.0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无锡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锡政办发〔2007〕20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市发改委制定的《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二月九日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市发改委2006年12月)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富民强市”和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导区、和谐发展示范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和发展为主题,以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带动强劲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产业整合和布局优化,加速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无锡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总体战略按照立足实际,体现特色的要求,从建设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出发,“十一五”期间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以集促群、创新升级”。
“以集促群”,就是要以大集团、大企业为核心,实现“区域集中、企业集聚、产品集成、开发集约”,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走出一条适合无锡市情,低消耗、少污染,符合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循环经济要求的区域产业发展新路。
“创新升级”,就是要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无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方向根据“以集促群、创新升级”发展战略的要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是: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沿江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两大重点,全面引导现有大型企业(集团)和全力引进国际性大企业群,使其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无锡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打造无锡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平台,实现人才成长、社会和谐和文化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适应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满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和我市争创“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目标要求,特制定无锡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基本回顾“十五”期间,尤其是2003年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后,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全市人才总量较快增长,目前人才总数已达74万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专家35人、省部级专家185人、市级专家237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人员608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18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42万人,高级职称和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3.4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拥有量已达1600人,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23.7%;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大,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特别是市直机关公务员的学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大专以上的占到84%;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在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无锡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位居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列全国第5名。
(一)人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得到加强,党管人才优势充分体现。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科技第一生产力、抓人才第一资源,对人才工作亲自负责,亲自协调,亲自过问。
健全完善领导管理体制,整合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与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2006年设立了15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各市(县)区分别建立人才开发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开发、培养等。
每年,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率团赴海外和有关地区招研引智、招校引才,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二)人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效应较好凸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才政策环境建设。
自200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在锡院士享受有关待遇的意见》(锡委发[2002]15号文件)、《关于在锡国家级专家享受有关待遇的意见》(锡委发[2006]16号文件)、《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构建我市人才高地的若干规定》(锡委发[2002]36号文件)、《关于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来锡创业服务的若干规定》(锡政发[2002]185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上下衔接、相互协调,比较完整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我市引进人才的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引人用人的手段和形式更加灵活,为各类人才服务的环境更加优化,无锡已逐步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城市之一。
(三)人才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创新创业平台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市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为目标,大力加强人才载体建设。
目前,已建成科技创业园、区1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家、部省属科研所11家,市属科研所28家,在锡高校17家,形成了富集各类人才、技术、项目的条件和环境。
确立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服装、生物医药、新材料等5大支柱产业和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3大先导产业,拥有600多家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9600多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4家落户无锡,形成了“日资高地”、“韩资板块”,无锡“硅谷”、“液晶谷”、“药谷”、“动漫产业基地”等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迅速成长,这些为集聚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了事业载体,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四)人才市场建设成绩喜人,集聚和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明显。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
目前,全市共有人才市场10个,人才中介机构26家,形成了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人才市场体系。
人才市场业务不断拓展,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市人才服务中心已成为辐射全国、具有人才交流、培训、考试、评价、信息服务、人事代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人才大市场。
2002年以来,仅市区接收毕业生74724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60人,本科生39000余人)。
引进其他各类人才11859人(其中柔性引进8281人),副高职称以上709人;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022人;代理人事档案近60000份,人才市场集聚各类人才、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显现。
(五)人才国际化扎实推进,领军人才龙头效应开始显现。
近年来,我市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和智力项目,全市共引进海外留学人才近500余名,引进国外智力70项。
大力开展国际化人才培训,成功举办780多期46951人次的党政人才培训,完成7期150人次的厂长经理后备人才经济研究班境外培训,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有了明显增强。
目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无锡自主创新、科技创业的重要力量,一批海外留学创新创业先锋成为引领我市高技术产业的领军人才。
从目前我市人才资源的总体水平上来分析,虽然具有了一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现有人才队伍,但是,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人才激烈竞争的态势,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相比,尤其是实现“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明显差距。
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的总量不大,尖子不多;人才结构不够优化,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工作的机制和体制还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形势分析(一)从国际形势看。
“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正逐步实现以知识经济为主线的重大变革,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国际化必然要求人才配置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注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
竞争的焦点,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推动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使资源配置加速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人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不少跨国公司把研发机构办到中国境内,就地获取、使用我国的优秀人才。
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
(二)从国内形势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使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协调。
人才资源已成为各省、各城市相互竞争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根本。
由于人才的集聚效应,当前,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
在未来五年内,随着长三角经济日益融合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在人才向该地区进一步集聚的同时,如何抢抓经济要素和人才向长三角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锡创业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两个战略性文件,相继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人才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
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必将对我国人才领域和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发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从区域经济竞争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既具有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的对优秀人才集聚的机遇,又受到全国范围内人才竞争的加剧、区域内人才争夺的直接影响和冲击。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弱了我市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使我市的人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遇到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机遇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国际范围制造业的重新分工和转移,无锡的区位优势和硬件建设具备了承接转移的基本条件。
二是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将推动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无疑将给近邻的“上海后花园”无锡带来较多的机会,而且强劲的“世博经济”效应能使无锡的相关产业直接受益。
三是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沿江开发战略,为具备良好岸线资源的无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竞争压力方面主要包括:无锡所处的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以水平形态为主,地区间产业同构度高,即使是一些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也无法形成极化效应;近两年无锡生产和商务成本上升过快,生产生活要素“盆地”效应已不复存在,对部分产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和政策、服务等软环境的改善,苏州、宁波、杭州、南通等城市后发优势明显,不可避免地对无锡产业与人才的整体发展造成冲击。
(四)从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看。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十一五”乃至以后一个时期,从增强城市实力、彰显城市魅力两个方面,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和“三大”先导产业,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城。
建设五个中心即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现代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打造五个名城即着力打造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最具有人文特质的历史文化名城。
“十一五”末我市要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就要求必须把各类人才聚集到率先发展的旗帜下,真正以人才的优势来促进并确保我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使人才总量增加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