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的发明

合集下载

音箱造型的发展历程

音箱造型的发展历程

音箱造型的发展历程音箱作为音频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设计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创新。

下面将以700字介绍音箱造型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音箱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他发明了第一个可放大声音的扬声器,但当时的造型非常简单,只是一个由木材制成的方形盒子,内部装有声音共鸣器和薄膜振动片。

由于当时的科技和工艺限制,音箱的外形并不重要,其功能性更为关键。

直到20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音箱的设计开始逐渐注重美观与实用性的结合。

在1920年代,爱迪生公司推出了一款以金属材料制成的音箱,其外观趋于简约,但质感更加出色。

这一时期的音箱形状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整体感觉还显得比较沉重和笨重。

随着战后工业设计的繁荣,音箱的造型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

20世纪50年代,音箱的外观设计开始更加注重细节和造型感。

这一时期的音箱表面涂有鲜艳的颜色,造型也更加流线型,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尚和动感。

到了20世纪60年代,音箱的外观设计进一步突破。

德国的发绿音响公司设计了一款以不锈钢为材料的全金属音箱,简约而富有现代感。

这款音箱的外形设计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成为了设计的经典之作。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音箱的造型设计出现了更大的革新。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非传统形状的音箱,如原始人类的头骨形状、动物形状等。

同时,音箱的颜色也更加丰富多彩,从传统的黑色和白色延伸到红色、蓝色等多种颜色。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具有立体感和抽象感的音箱设计,进一步拓宽了音箱造型的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音箱的外观设计也变得更加先进和复杂。

21世纪以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一些设计师开始尝试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更加个性化和独特的音箱。

这些音箱无论是造型还是功能,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总之,音箱的造型设计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到个性化的过程。

随着科技和工艺的不断改进,音箱的外观设计必将继续推陈出新,为我们带来更加美观与实用的音箱。

扬声器原理

扬声器原理

扬声器原理扬声器的发明者是荷兰物理学家卢瑟福。

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请听我慢慢介绍给你们听吧!1、共振器扬声器最主要的部件是磁性膜片,它的左边有一个很大的铁块,铁块上刻着密密麻麻的螺旋形条纹。

由于空气的流动和摩擦,使铁块中间产生一个高速旋转的圆盘,圆盘上还开了许多小孔。

当两个磁极相对放置时,这些圆孔正好同空气相通。

在圆盘转动时,就会使空气也跟着一起旋转,产生振动,这就是我们的“音圈”。

音圈的周围还有一个金属膜片,膜片的中心有一个小洞,声波就从小洞里传出来,金属膜片的震动又使音圈的转动发生了变化,最后,声音就从音圈中放出来了。

2、扩音器扬声器的功能决定了它的体积,如果音量小,那么扬声器的体积就要做得非常大,不然就没有办法把音量放大。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平时所用的普通扬声器都有一个共同点:扩音器的喇叭口要比音箱的口子小。

原因很简单,扩音器的频率范围很宽,只要把喇叭口加大,音箱口缩小,那么放大的音量也就越大。

同样的道理,只要将扩音器的音量加大,音箱的声音就能增强许多。

3、喇叭扬声器只有音箱大是不行的,因为扬声器的喇叭口必须大于音箱才能使声波扩散到更远的地方去,同时保证不破坏声波的原有特性。

大家应该记得电视机上的扬声器吧!它们都有一个薄膜状的东西罩住喇叭口,这个薄膜就是扩音器,但是电视机里的扬声器要比音箱大许多。

那是因为电视机扬声器的音盆有一个向内弯曲的弯臂,以此来扩大喇叭口。

那么,为什么音箱口要比扬声器的喇叭口大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音箱发出的声波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迅速膨胀,向四周飞射,而扬声器发出的声波却在扩音器的作用下被反射回来,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声波是直线传播的,音箱口越大,那么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机会就越多,穿透力就越强。

为了提高扬声器的效率,扬声器制造商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音箱的口子略微向内凹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形状。

3、“共鸣”扬声器扬声器与外界大气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空腔,这个空腔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使扬声器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喇叭发展历史

喇叭发展历史

喇叭发展历史
喇叭是一种将声音放大和扩散的设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以下是喇叭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台唱片机,这也为喇叭的发展提供了基石。

2. 188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马瑟生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喇叭,它由一个可膨胀的金属球组成,可以通过压缩空气来产生声音。

3. 1895年,挪威物理学家奥克塔夫·洛尔森发明了第一台电动喇叭,也就是将机械喇叭与电力相结合,使其更加便携且容易操作。

4. 1920年代,放大器的发明使喇叭的声音更强大而清晰。

同时,对声学和材料学的研究也使喇叭更具能力。

5. 1960年代后期,高保真音响的发明促进了喇叭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更为先进的技术,如扬声器阵列、半圆形变声器等,使喇叭的声音更加真实和优美。

今天,喇叭已变得更加智能化,并被广泛应用于广播、会议、音响系统等领域。

电动式扬声器介绍

电动式扬声器介绍
4.额定特性灵敏度级(SPL)
馈给扬声器规定的频率范围(一般20-20KHz),规定的电压(一般是1W)的粉 红噪声信号时,扬声器在参考轴上离规定距离处(一般是1M)产生的声压.该 测试最好在消声室内测试(减少外界的干扰声及本身的反射声).因为制造 消声室的成本比较高,不是每个扬声器厂都可以搞的.不过现在有些仪器可以在 非消声室情况下进行测试,但准确度不是很高.(见曲线图)
使电动式扬声器振膜发生振动的力,即为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 用力,我们称为电动式换能器的力效应,其大小有下式决定:F = B
L i. 式中:B为磁间隙中磁感应强度,单位为:韦伯/米2;
L为音圈导线的长度(在磁间隙中的有效长度),单位:米; I 为流经音圈的电流,单位:安培; F为磁场对音圈的作用力,单位:牛顿; 但是,在通电音圈受力的同时,由于音圈会切割磁力线,从而在音 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个效应我们称为电动式换能器的电效应, 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边 3.接线端子
振动系统
支撑辅助系统
磁路系统
电动式扬声器的分类
一、按振膜形状 1.锥形扬声器 ——振膜为圆锥形或椭圆锥形 (图一) 2.平板扬声器 —— 振膜为平板形 (图二) 3.球顶扬声器 ——振膜为球顶形 (图三)
二、按工作频带 1.低音扬声器 2.中音扬声器 3.高音扬声器 4.全频带扬声器
明的中高音。但是它的效率不高,声压输出低,动态小,成本较为昂贵也 是其弱项。
电动式扬声器: 和Bell同一时期,不同的扬声器类型被提出。作为一种业余兴
趣,Ernst W. Siemens (Siemens & Halske公司创始人)于1874年1月20 日,申请了电动式扬声器原型专利,让带支撑系统的音圈处于磁场 中,以便使振动系统保持轴向运动。当时主要用于继电器而不是扬 声器领域。1877年12月14日, Siemens申请了号筒专利,在一个移动 的音圈上面附着一个羊皮纸作为声音辐射器,羊皮纸可以制成指数 型锥体形状,这是第一个留声机时代的号筒实型。1898年,Oliver Lodge申请了第一个实用电动式扬声器专利,将音圈放在内外圆极 板的磁隙中运动,和许多发明一样,当时这个伟大的发明太超前 了。这个发明决定了现在99%的现代动圈扬声器的结构。

2013扬声器设计与制作(二)

2013扬声器设计与制作(二)

D1 11 12 13 E1 D2 21 22 23 E2 D 32 33 E3 3 31
晶体的弹性特性
晶体的弹性行为可以用应力 和应变 S 来描述, 在弹性限度范围内,两者遵从Hooke(胡克)定 律:
—石英晶体
• 当不施以压力时,水晶晶体正、负电荷中心如图 (a) 分布,设这时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整个 晶体的总电矩等于零,晶体表面不荷电(不呈压 电性)。 • 当沿x方向施加压力时,晶体发生形变,正、负电 荷中心分离,即电偶极发生变化,如(b)图。 • 用伸拉力代替前面的压缩力,则表明电荷的符号 反过来,如(c)图。
• (4)压电式扬声器
压电式扬声器也称晶体式扬 声器,是利用某些自然晶体、 陶瓷材料的压电效应制成的。 这类扬声器目前主要用压电 陶瓷体。 当沿着陶瓷体加音频电压时,陶瓷片即向上或者 向下弯曲,推动扬声器的振膜作相应的振动,产 生声波。压电陶瓷材料主要有钛酸钡陶瓷、锆钛 酸铅(PZT)、铌镁酸铅等,压电扬声器使用的 压电材料多为PZT。
折环位于纸盆与盆架的交接处。
定心支片位于纸盆和音圈的结合部,折环 和定心支片均设计成轴向有较大的顺性而 垂直于轴的方向有较大的刚性,以保证纸 盆的振动方向不偏离轴向。
• 磁路系统
包括永磁体、导磁柱(T铁)、导磁板等,其主要作 用是为音圈振动提供一个近似均匀的恒定磁场。
永磁体
导磁柱(T铁)
导磁板
按工作原理来分类,扬声器可以分为:电动式、电 磁式、静电式、压电式、挂画式平板扬声器等。
• (1)电动式扬声器 在各种类型的扬声器中,运用最多、最广泛 的是电动式扬声器,又称为动圈式扬声器, 它是应用电动原理的电声换能器件。

【初中物理?扬声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初中物理?扬声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初中物理?扬声器的⼯作原理是什么?】扬声器(speaker,loudspeaker),俗称喇叭;1993年出版的《电声辞典》指出:扬声器是能将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并辐射到空⽓中去的电声换能器。

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发明扬声器在1877年,德国⼈西门⼦(E.W.Scimens)提出了扬声器雏型专利,他⾸先提出了由⼀个圆形线圈放置在径向磁场组成的电动结构。

1924年,美国的赖斯(C.W.Rice)和凯洛格(E.W.Kollogg)发明了电动式扬声器。

⼆、扬声器原理扬声器应⽤了电磁铁来把电流转化为声⾳。

原来,电流与磁⼒有很密切的关系。

试试把铜线绕在长铁钉上,然后再接上⼩电池,你会发现铁钉可以把万字夹吸起。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磁场,磁场的⽅向就由右⼿法则来决定。

扬声器(speaker,loudspeaker),俗称喇叭;1993年出版的《电声辞典》指出:扬声器是能将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并辐射到空⽓中去的电声换能器。

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发明扬声器在1877年,德国⼈西门⼦(E.W.Scimens)提出了扬声器雏型专利,他⾸先提出了由⼀个圆形线圈放置在径向磁场组成的电动结构。

1924年,美国的赖斯(C.W.Rice)和凯洛格(E.W.Kollogg)发明了电动式扬声器。

⼆、扬声器原理扬声器应⽤了电磁铁来把电流转化为声⾳。

原来,电流与磁⼒有很密切的关系。

试试把铜线绕在长铁钉上,然后再接上⼩电池,你会发现铁钉可以把万字夹吸起。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磁场,磁场的⽅向就由右⼿法则来决定。

扬声器同时运⽤了电磁铁和永久磁铁 (图⼀)。

假设现在要播放 C 调 (频率为 256 Hz,即每秒振动256次),唱机就会输出256 Hz的交流电,换句话说,在⼀秒钟内电流的⽅向会改变 256 次。

每⼀次电流改变⽅向时,电磁铁上的线圈所产⽣的磁场⽅向也会随着改变。

我们都知道,磁⼒是「同极相拒,异极相吸」的,线圈的磁极不停地改变,与永久磁铁⼀时相吸,⼀时相斥,产⽣了每秒钟 256次的振动。

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一、术语扬声器(speaker,loudspeaker),俗称喇叭;1993年出版的《电声辞典》指出:扬声器是能将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并辐射到空气中去的电声换能器。

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发明扬声器在1877年,德国人西门子(E.W.Scimens)提出了扬声器雏型专利,他首先提出了由一个圆形线圈放置在径向磁场组成的电动结构。

1924年,美国的赖斯(C.W.Rice)和凯洛格(E.W.Kollogg)发明了电动式扬声器。

二、扬声器原理扬声器应用了电磁铁来把电流转化为声音。

原来,电流与磁力有很密切的关系。

试试把铜线绕在长铁钉上,然后再接上小电池,你会发现铁钉可以把万字夹吸起。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磁场,磁场的方向就由右手法则来决定。

扬声器同时运用了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假设现在要播放C 调(频率为256 Hz,即每秒振动256次),唱机就会输出256 Hz的交流电,换句话说,在一秒钟内电流的方向会改变256 次。

每一次电流改变方向时,电磁铁上的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方向也会随着改变。

我们都知道,磁力是「同极相拒,异极相吸」的,线圈的磁极不停地改变,与永久磁铁一时相吸,一时相斥,产生了每秒钟256次的振动。

线圈与一个薄膜相连,当薄膜与线圈一起振动时,便会推动了周围的空气。

振动的空气,不就是声音吗?这就是扬声器的运作原理了。

三、扬声器易响却难精扬声器在全世界每年的产量数以亿计,它在通信、广播、教育、日常生活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和布、帛、菽、粟一样成为人们不可须夷离开的东西。

对我们从事扬声器设计、制造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扬声器的理论、实践、工艺等方面需要深入、系统、全面的了解。

有人讲扬声器很简单,不过是雕虫小技,谁都可以生产扬声器,这话不能说全无道理,声学本来就是一个小学科,扬声器更是一个小器件。

不过十几个到几十个部件,生产的门槛确是不高,但问题的另一面是扬声器又不容易做好。

扬声器是一个电声器件,是电声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利用声音传导的发明

利用声音传导的发明

利用声音传导的发明
利用声音传导的发明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电话:1876 年,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电话,通过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电线传输到另一端,再转化为声音,实现了远距离的语音通信。

2. 麦克风:麦克风是一种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广播、录音、演讲等领域。

3. 扬声器:扬声器是一种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的设备,广泛应用于音响、电视、手机等领域。

4. 听诊器:听诊器是一种用于听取人体内部声音的医疗器械,通过将声音传导到医生的耳朵中,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5. 超声波探测器:超声波探测器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在物体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来检测物体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等领域。

这些发明利用了声音传导的原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人类有了梦想,我们就一直努力着,企盼着有一天可以把那些天籁留下,藏在怀里,甚至可以将它们重复播放。

这从企盼到尝试到最终如愿以偿的过程,就是人类在电与声的探索中逐渐摸索、逐步成长的过程。

静电扬声器:
为了能更好的讲述人类电声史的故事,我们从第一次把人类的声音传达到远方的“电话”开始说起。

一百多年前的1876年2月14日,Alexander Graham Bell提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份专利“电话”。

该项发明让人类的声音从此可以传到比叫喊更远的地方,人类也从此懂得了声与电的转换关系,并从此乐此不疲。

为了更好的回放记录被记录下的声音,1910年,S. G. Brown将驱动力和振膜分离,发明了'armature' 电枢耳机。

平衡电枢耳机:
而在1910年,Baldwin 又发明了'balanced armature'平衡电枢耳机。

电枢式耳机是在一个U型的磁铁的中间架设可移动铁片(电枢),当电流流经线圈时电枢会受磁化与磁铁产生吸斥现象,并同时带动振膜运动。

这种设计成本低廉,虽然效果不佳,但在当时也是划时代的发明,该项技术多用在电话筒与小型耳机上。

在记录声音的科技方面,1917年,Wente 和Thuras设计了电容式麦克风。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电容式麦克风原理,静电扬声器面世。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C. V. Bocciarelli 提出'constant charge'
恒定电荷法则。

P. Walker在同一时期独立发展了相同理论,并将其应用到著名的Quad静电扬声器设计中。

静电扬式声器基本原理是库伦(Coulomb)定律,通常是以塑胶质的膜片加上铝等电感性材料真空汽化处理,两个膜片面对面摆放,当其中一片加上正电流高压时另一片就会感应出小电流,藉由彼此互相的吸引排斥作用推动空气就能发出声音。

静电单体由于质量轻且振动分散小,所以静电扬声器工作于中高频段,音质轻盈细致,富有特色,很容易得到清澈透明的中高音。

但是它的效率不高,声压输出低,动态小,成本较为昂贵也是其弱项。

电动式扬声器:
和Bell同一时期,不同的扬声器类型被提出。

作为一种业余兴趣,Ernst W. Siemens (Siemens & Halske公司创始人)于1874年1月20日,申请了电动式扬声器原型专利,让带支撑系统的音圈处于磁场中,以便使振动系统保持轴向运动。

当时主要用于继电器而不是扬声器领域。

1877年12月14日, Siemens申请了号筒专利,在一个移动的音圈上面附着一个羊皮纸作为声音辐射器,羊皮纸可以制成指数型锥体形状,这是第一个留声机时代的号筒实型。

1898年,Oliver Lodge申请了第一个实用电动式扬声器专利,将音圈放在内外圆极板的磁隙中运动,和许多发明一样,当时这个伟大的发明太超前了。

这个发明决定了现在99%的现代动圈扬声器的结构。

又过了整整25年,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出现。

C. W. Rice 和E. W. Kellogg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新型非号筒式单元',详细介绍
了直接辐射式扬声器,利用这个理论设计的售价为250美元的Radiola 104音箱风靡美国。

在过去的五十年间,电动式扬声器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化,只是改进了设计细节及零件。

频响范围动态范围等方面较老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

电动式扬声器以结构简单,音质优秀,成本低,动态大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主流。

号筒式扬声器:
号筒式扬声器起源于留声机。

1928年,Wente 和Thuras 生产了他们的高效率的号筒式扬声器接受器。

号筒式扬声器的原理是振膜推动位于号筒底部的空气而工作,因为声阻很大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于号角的形状与长度都会影响音色,要重播低频也不太容易。

今天,高效率的号筒主要应用于专业扩声领域。

带式扬声器:
在上述扬声器技术逐渐成型期间,人们开始明白了理想的换能器应当使用可以通过电流的薄片振动膜,大家开始构思带式扬声器。

1923年1月,Siemens Halske的Schottky和Gerlach申请了第一个带式扬声器专利。

它将一个水平波浪型纯铝簿膜安装在磁体两极之间,波浪形纯铝膜可以降低纵向硬度,降低了谐振频率。

1931年,Olson 和Massa 生产了带式麦克风。

带式扬声器主要应用于中高频段,由于其频响曲线平直,高频上限极高,有着非常好的瞬态效果,因此可以方便的形成线性声源。

虽然人类电声的历史是如此曲折复杂,但如今确实涌现出非常多
的优秀创新型电声扬声器,而事实上,这些创新的扬声器设计让很多上世纪最好的电声科学家绞尽脑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