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密度要点归纳
物理密度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密度学知识点总结物理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物理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在物理学、化学、地学和工程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总结物理密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应用以及相关实验。
一、物理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物理密度是描述物质在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质量,即单位体积内的质量,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物理密度的单位通常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千克/立方米(kg/m³)或克/立方厘米(g/cm³)。
物理密度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来得到。
比如,通过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然后通过测量尺寸或者体积容器来计算物质的体积。
然后将物质的质量除以体积就可以得到物理密度。
二、物理密度的影响因素物理密度受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不同的原子或者分子组成,其密度也是不同的。
通常来说,金属的密度较大,而像木材、塑料和气体的密度就比较小。
例如,铁的密度为7.87g/cm³,铝的密度为2.7g/cm³,铅的密度为11.34g/cm³,而木材的密度一般在0.3-0.9g/cm³之间。
此外,温度和压力也会对密度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增加,从而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温度降低,体积收缩,密度增大。
压力对密度的影响也类似,增压时,体积减小,密度增大;减压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三、物理密度的应用物理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物理学方面,密度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的品质和材料的性能。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密度,可以判断材料的轻重、硬度等性能。
在工程学方面,密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可以用来设计和开发各种工艺和设备。
例如在航天工程中,需要考虑天体的密度来设计飞行器的构造和运行。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物理学中的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描述物质内部分子排列紧密程度的物理量。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学生接触到了有关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相关的知识点。
一、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ρ表示,其定义可以表示为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ρ = m / V。
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
在实际问题中,要求解物体的密度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是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直接代入公式计算。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测量物体在称量后的质量和通过浸水法或容积法测量物体的体积来计算。
这两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都会有所涉及。
二、密度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相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密度都不同,且在不同温度、压力下也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铁的密度比水大得多,而木材的密度则比水小。
物质的密度还与其物态有关。
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而液体的密度又大于气体。
这是因为固体内部分子排列较为紧密,分子间力较大,而气体分子间力相对较小,因此分子排列相对稀疏。
三、密度的影响因素密度的数值与两个因素有关:质量和体积。
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体积则因物体形状和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在初中物理学中,所讨论的大部分物体的密度可以近似看作恒定值。
这是因为这些物体的体积大小相对较小,且内部分子排列较为规则。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物体,如海绵、多孔陶瓷等,由于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其体积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密度随之改变。
这种情况下,计算物体的密度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四、密度与浮力的关系密度与浮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液体的密度乘以物体所占据的体积。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漂浮在液体表面上;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入液体中。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铁锤会下沉而木块会漂浮。
八年级密度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密度重点知识点密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的定义是物质的质量与物质体积的比值,通常用符号ρ表示。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课程中,密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八年级密度的相关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概念。
介绍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密度的定义已经在引言中提到,这里再详细解释一下。
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物质体积的比值,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m表示物质的质量,V表示物质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用千克每立方米(kg/m³)或克每立方厘米(g/cm³)表示。
在计算密度时,需要注意使用相同的单位,并确认质量和体积的数值都是在同一条件下测得的。
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密度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购买食品时,经常会注意到包装上标注了食品的重量和体积。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食品的密度来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另外,当我们需要将某个物体浸入水中进行测量时,可以通过测量水的体积变化来计算物体的密度。
重点介绍液体的密度在八年级的物理学课程中,液体的密度是重点中的重点。
与固体相比,液体的密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压强、温度、深度和溶解度等。
在实验中,可以使用密度器来测定液体的密度。
这种仪器可以利用液体的浮力原理来测定其密度。
液体的密度也可以通过计算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力和重力之比来测定。
介绍固体的密度和密度的变化除了液体外,固体的密度也是八年级物理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不同的固体其密度也会因其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另外,固体的密度还会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高压情况下,固体的密度会有较大的变化。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以确保测得的密度数据的准确性。
总结密度是一条贯穿整个物理学科的概念,其在八年级的物理学课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逐渐掌握密度的基本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包括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密度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点。
高三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于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密集程度。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物体的浮沉、压力、流体静力学等相关。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课程中有关密度的知识进行总结。
一、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密度(ρ)定义为物体的质量(m)除以物体的体积(V):ρ = m/V其中,密度的单位一般采用千克每立方米(kg/m³)。
二、密度与物体的浮沉根据浮力原理,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浸泡时的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浸泡时的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而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浸泡时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悬浮在液体中。
三、密度与压力密度与物体所受的压力有关。
压力(P)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力(F):P = F/A当物体受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时,压力可以表示为:P = F/m根据密度的定义可知,物体的质量(m)可以用密度和体积表示,因此压力也可以表示为:P = F/(ρV)由此可见,当物体的密度增加时,在受力方向上所受的压力也会增加。
四、密度与流体静力学在流体静力学中,密度与压强有关。
压强(P)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ΔF):P = ΔF/ΔA对于液体而言,压强可以表示为:P = ρgh其中,ρ是液体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h是液体柱高度。
由此可见,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也会增大。
五、密度的应用1. 密度的测量:利用密度的特性,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物体的密度。
常见的密度计量器有电子天平和容积计等。
2. 浮力的应用:利用物体浮力的原理,我们可以实现物体的浮沉控制,例如潜水艇的浮力调节。
3. 材料鉴别:不同材料的密度各不相同,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和分类材料。
4. 球体的测量:通过浮沉原理,可以通过测量球体浸没液体的体积变化来计算球体的体积和密度。
5. 流体静力学:密度是流体静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可用于分析液体和气体的静力学性质和流动行为。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总结归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描述了物质的紧密程度,是一个物质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
在初中物理学中,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学中的密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密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密度的定义:密度(ρ)是指物质单位体积(V)内所包含的质量(m),即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表示为:ρ = m/V。
密度的计算方法:根据密度的定义,我们可以通过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如果已知物体的质量为m,体积为V,则可以用公式:ρ = m/V 来计算其密度。
二、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1. 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密度,而密度的大小决定了物体会沉浮在某种介质中的情况。
2.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介质的密度,则物体会下沉到介质中,反之则会漂浮在介质上。
3. 当物体的密度等于介质的密度时,物体将悬浮在介质中,不会向上浮起也不会向下沉没。
三、密度与物体材质的关系1. 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该性质可以用来区分物质的特征和进行质量的鉴别。
2. 在常温下,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如下:- 水的密度约为1克/立方厘米。
- 铁的密度约为7克/立方厘米。
- 铝的密度约为2.7克/立方厘米。
- 木材的密度约为0.5克/立方厘米。
3. 利用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可以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如油水分离、矿石浮选等。
四、密度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无关1. 密度是与物体本身的质量和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无关。
2. 无论一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和大小,只要它的质量和体积确定,其密度就是固定不变的。
五、密度的单位常用的密度单位有千克/立方米、克/立方厘米、克/毫升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计量。
六、应用举例1. 船舶设计:在船舶设计中,需要合理控制船体的密度,以确保船只在水中浮力与重力平衡,保持平稳浮行状态。
2. 宝石鉴别:宝石的密度与伪造品的密度不同,可以通过密度的测量来鉴别真宝石和假宝石。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一、密度的概念与公式密度的概念: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一些物质的密度很大,一些物质的密度很小,通过密度可以判断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密度的公式:密度的数值是用质量除以体积得到的,通常用ρ表示,公式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物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m³)。
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使用千克/立方米(kg/m³)。
二、密度的性质1. 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密度可以用来区分物质的种类。
2. 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3. 密度与压强有关。
当物质被外力挤压变形或被压缩时,会使密度增加。
而当外力减小或取消时,密度也会趋于恢复原状。
三、密度的测量方法1. 实验室常用的密度测量方法有:比重法、水银柱法、测量密度计法和容积法。
2. 通常情况下,比重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比重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某种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比较,通过量取某物质质量和在水中排开体积来测定物质的密度。
3.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比重尺和比重瓶可以方便地进行密度的测量。
比重尺是一种浮标测量仪器,可以利用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来测定物质的密度;比重瓶也是一种测定密度的工具,通过特定的设计,可以直接通过称量并且量取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的应用1. 密度的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包括:金融领域的黄金密度测定、工程建筑领域的材料密度测定、生产工艺领域的流体密度测定等等。
2. 在日常生活中,密度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比如,在烹饪中,可以通过密度来判断食材的成熟度;在交通运输中,可以通过密度来判断船只和飞机的载重能力;在医疗领域,可以通过密度测量身体内部的组织情况。
3. 通过密度的测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高三物理密度的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密度的知识点总结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物质以及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密度是指物体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是一个描述物体紧密程度的物理量。
下面是关于密度的知识点的总结。
一、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密度(ρ)定义为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m)的大小,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ρ = m / V其中,ρ表示密度, m表示物体的质量, V表示物体的体积。
二、物质的密度差别导致的浮沉现象:1. 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的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的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2. 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物体会沉入空气中,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物体会浮在空气中。
三、密度与纯度的关系:1. 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可以作为判断其纯度的指标。
通常情况下,纯度越高,密度越大。
2. 对于不同种物质,密度的不同可以用来区分它们。
通过测量密度,可以根据已知物质的密度与待测物质的密度进行对比,来确定待测物质的种类。
四、密度与温度的关系:1. 大部分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其密度会减小;在温度降低时,其密度会增大。
2.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物质例外,如水在温度升高时,其密度会增大,直到达到4°C,然后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密度又开始减小。
五、密度的应用:1. 对于固体物体的测量。
可以用均质固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来计算密度。
2. 对于液体的鉴别和分离。
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可以鉴别和分离不同液体。
3. 对于空气中的物体测量。
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判断物体是否浮在空气中。
4. 对于材料的选择。
在工程设计中,密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以用来选择合适的材料。
六、常见物质的密度值:以下是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值(单位:kg/m³):- 铁:7860- 水:1000- 空气:1.2- 石油:900- 木材:600-1000- 金属铝:2700- 金属铜:8900- 金属铅:11300以上是关于高三物理中密度的知识点总结。
小学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

小学物理密度知识点总结密度是物质的重量与体积的比值。
一个物体的密度越大,它就越重。
密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并且在许多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密度的定义密度(ρ)可以用下式来表示:ρ = m/V其中,ρ是密度,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千克/立方米(kg/m³)或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与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密度通常是其性质之一。
例如,金属的密度通常比较大,而气体的密度通常比较小。
这就是为什么金属会沉在水里,而气体会浮在水上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密度也可以用来区分它们。
比如,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而木材的密度通常小于水,所以木头会浮在水上。
相反,铁的密度大于水,所以铁会沉在水里。
密度的测量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
首先,我们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
这可以通过天平来实现。
然后,我们需要测量物体的体积。
这可以通过将物体放入水中,然后测量水的位移量来实现。
最后,我们可以用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来计算出其密度。
应用密度有很多应用,尤其是在工程和科学领域。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工程师们需要知道不同材料的密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物。
在天文学中,密度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星球和恒星的性质。
在医学领域,密度可以用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患者。
总结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并且在许多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密度,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特性。
密度的理解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测量的误差。根据小汉和小盼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请思考: (1)小盼这里所指的“测量误差”是在上述实验步骤的第步骤产生的,导致了盐水体积读数(填 “偏大”或“偏小”),从而使得盐水密度的计算结果(填“偏大”或“偏小”)。 (2)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必须从质量和体积两方面的测量进行控制。根据小汉和小盼的分 析意见,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条件下,提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使实验结果的误差达到最小。 实验步骤是:。 (3)在你的设计方案中,控制误差的思路是:。 思路点拨:任何测量都有误差,由于仪器的精度、人的读数等原因引起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于实验的操作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误差,我们是可以避免的。题目测量的是烧杯中盐水 的密度,将杯中盐水倒入量筒时,烧杯壁上会沾上盐水,这样测出的盐水体积会偏小,算出 的密度会偏大。 注意到了上述因素,小汉提出了改进方案: 步骤一:用天平测出量筒的质量m1 步骤二: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V 步骤三:用天平测出盐水和量筒的质量m2 步骤四:计算出盐水密度ρ=(m2-m1)/V 单纯从减小误差的角度来考虑,上述步骤是正确的。但上述步骤忽略了另一重要因素──安 全性。试想,量筒又细又高,底座面积又小,放在晃晃悠悠的天平上,一不留神就会翻倒, 怎不让实验者胆颤心惊。作为实验,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和实验仪器安全,应是实验者 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不仅对学生现在,就是将来走向社会,也是公民 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小盼注意到了仪器的安全性,于是提出用量杯代替量筒进行实验。小汉说,量杯比量筒粗矮, 放到天平上不容易翻倒,这样安全性有保障了,但量杯精确度比量筒差,测出的数值误差较 大,看来实验还需要再设计。 既然烧杯中的水无法全部倒入量筒,我们不妨让它多剩一些,测出烧杯和剩下的盐水的质量, 可知倒出去的盐水质量,倒出去的盐水体积可由量筒直接测出,这样就可算出倒出去的盐水 的密度。正是这样经历多次设计,多次评估,考虑到各种因素,确定了最佳方案: 步骤一:将适量的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 步骤二: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步骤三:测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 V 步骤四:计算出倒出部分的盐水密度ρ=m/V =(m1-m2)/ V 这种方法避免了因盐水沾在容器壁上所引起的误差,保证 m1、m2 测量准确,V 读数准确。 通过上述实验过程,可以看出,对于探究方案的评估和选择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实验中,应当注意对实验方案的评估,能对探究的行为和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 进行评价。能对这种差异及引起这种差异的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对探究过 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探究方案的具体方法
实验步骤:步骤一、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步骤二、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2 步骤三、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人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 V 步骤四、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m/V =(m2-m1)/V 他们收拾好实验器材后,一起对实验的过程进行了评估,小汉说:我们的实验原理正确,实
件。
3.精确性原则 不同的实验方案,其实验原理、所用仪器以及实验重复性等方面所引入的误 差是不同的。在选择方案时,应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的误差分析,尽可能选用精确度
高的实验方案。
下面结合密度的测量,具体说明如何选择实验方案。
小汉和小盼合作进行“测定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他们选择的实验器材:天平(含砝码)、量 筒、烧杯、盐水。
度
。
三、密度的几种特殊测量 例 1 现有一台已调好的天平(配套砝码),一个盛满水的烧杯,只用这些器材(不使用任何其 他辅助工具)测出一堆金属颗粒的密度,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金属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从实验原理(ρ= )来分析,要测出金属颗粒的体积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器材中
没有量筒,但有装满水的烧杯,能不能用排水法,通过质量与密度的知识求出金属颗粒的体 积呢? 设想可测出盛满水的烧杯的质量(m1),把颗粒加进烧杯,部分水(体积等于颗粒体积)溢出, 再测出总质量(m2)。若事先测出颗粒的质量(m0),我们再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m0→金属颗粒的质量; m1→m 杯+m 水; m2→m 杯+m0+m 剩水 则溢出水的质量 m 溢=m1-(m2-m0)→可以求出 V 溢=V 金,问题就解决了。 答案:实验步骤如下: (1)调节天平,测出金属颗粒的质量,记为 m0 (2)测出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记为 m1。 (3)将金属颗粒装入烧杯中,让水溢出,等水面静止时测出金属颗粒、烧杯、剩下水的总
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放入铁块,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线 ,再将物体和铁块一起沉入水中,
记下此时水面达到的刻度位置 ,则
,③用公式
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
二、测液体的密度 1.原理:ρ=m/V 2.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 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④得出液体的密
验器材使用恰当,操作过程规范,读数准确,计算无误,得出的盐点儿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这样,尽管我们操作规范、
读数准确、计算无误,但我们测量得到的数据还是有了误差,导致计算的结果也有误差。
小汉认真思考后,同意了小盼的意见。然后,他们一起继续探讨如何改进实验方案,尽量减
质量,记为 m2。
表达式:ρ=
例 2 有一架天平,没有量筒,要测出某种液体的密度,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写出实验步骤 并推导出计算密度的公式。 分析:除天平和被测液体外,还需要一个烧杯(或烧瓶)和足量的水,用等积法测出液体的密 度。 实验步骤: (1)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 m; (2)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1; (3)把烧杯中的水倒出来,再倒满被测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2; (4)计算液体的密度; 因为 V 液=V 水
球的质量/g 体的质量/g
量/g
体积/cm3
/kg·m-3
实验思考: 1.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 道理。 冷空气密度大,下沉;热空气密度小,上浮。窗户阻挡冷空气进入的能力明显小于墙体,因此 大部分冷空气肯定是从窗户进入的。而冷空气的密度大于热空气,会自然向下流动。这时,在窗户 下面的暖气散发出来的热气会第一时间接触冷空气,并进而在室内形成从窗下到顶棚再到窗户对面 的墙壁,再从地面回到窗下的空气环流。由此,最大限度地利用暖气散发的热量,给室内空气加热。 2.想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应该怎么办?
测量空气的密度
实验目的: 1.经历用天平和量杯测量空气质量的过程,体会转化法在测量中的应用。 2.在测量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
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用量杯测量出空气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
就可以计算出空气
的密度。 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量杯、篮球、打气筒,气针、水盆、乳胶管、管夹等。 实验步骤: 1.用气筒将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篮球的质量 m1。 2.将量杯装满水后,倒放在水盆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篮球中的空气引入量杯内。打开管夹,
一、测固体的密度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其实验步骤是: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m;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 的
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 ,那么固体的体积
(该方法称之为排液法);③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密度;④若要知道该物质是由什么
材料构成的,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对照即可。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 实验步骤如下:①调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②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
教室内空气的质量肯定无法直接测量,我们可以根据
间接计算。这样需要知道空气的
密度和教室的容积。教室的容积可以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一般教室长 10 米、宽 8 米、
高 3 米,查空气密度为 1.29kg/m3,这样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 300 千克,相当于约 6 个中学生的体 重。
3.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所覆盖,大气的质量有多大呢? 联想到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产生压强的原因是液体受到重力。同样大气之所以产生压强(我 们称为大气压,地面附近的大气压约为 p=1×105Pa)也是因为受到重力。如果知道地球周围大气的 总重力 G,就可以根据 G=mg 计算出地球周围大气的总质量 m。地球周围大气的总重力 G 等于地球总 表面积 S 上的总大气压力 F,而 F=PS,S=4πR2,R 为地球半径,约为 6.4×106m。计算过程如下:
所以
,即
得:ρ液=
ρ水
测量液体密度实验思考
对于一个实验,可能存在多条思路、多种方案,那么在众多实验方案中,我们应如何选择呢?
一般来说,选择实验方案主要有三条原则:
1.简便性原则 即要求所选方案原理简单、操作简便,各量易测。应尽量避免实施那些原理 复杂、操作繁琐和被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实验方案。
2.安全性原则 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人身和器材造成危害,使用易破、易碎 的器材时有谨慎操作的意识。所需装置和器材要易于置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出现有条
4.从调换量杯的次数和最后一次量杯中气体的体积,可以知道从篮球中排出的空气在常压下
的体积 V。那么空气在常压下的密度为ρ=m/V。
5.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并计算出常温常压下空气的密度。与密度表中空气的密度进行比较,
看看是否相差不大。
充足空气后皮 皮球和剩余气 排出空气的质 排出空气的总 空 气 的 密 度
采用排水集气的方法用量杯收集从篮球中排出的气体(如图 1)。同时调整量杯的高度,使量杯内气 体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且量杯内、外水面相平。此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 装满水后重新集气,直至篮球中不再有空气排出。
图1
3.待篮球中不再有空气排出后,拔出气针。用天平称出篮球的质量 m2,则篮球内排出空气的 质量为 m=m1-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