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内金融危机引发的口红效应

合集下载

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口红效应:危机中的商机09年值得关注的八大产业----青年创业如何把握危中之机辞旧迎新之际,寒潮澎湃来袭。

相比气候无常,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寒潮预期更为令人担忧。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会有一个“滞后期”,从目前情况看,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

什么是“口红效应”?“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就会直线上升。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女人在经济不景气时,越是希望自己漂亮,以自信的面目示人(这也说明了,越是经济不景气,女人的裙子越短的原因)。

但是收入的减少,使得女人们不得不节约,所以她们会购买最基础的化妆品(如口红),而避免购买奢侈品(如限量版的LV)。

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就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如买车、买房、出国旅游等),这样手头反而会多出一些“小钱”,正好可以去买一些“口红”(或者称之为“廉价的非必要之物”),这些商品能对消费者起到身心双重“安慰”作用。

“口红效应”中谁最红?有研究者总结,要做“口红效应”里的那支“口红”,必须满足几大条件:首先,价格够低;其次,具备心理安慰作用;最后,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它的安慰作用更强,竞争力也就更强。

所以在这次危机中谁会红,就要看是不是能满足这几个条件。

↑大众化餐饮餐饮业在这次危机中将受到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显示,过半数居民将在2009年“减少外出就餐费用”,这对高端餐饮是个冲击,冲击面大约在10%~30%,而对大众化餐饮却是利好消息。

大众点评网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各地餐饮市场中,人均消费50元以下餐厅所占市场比例达到了60%以上,在广州和南京这一比重甚至超过了70%。

价格低廉又不失体面的餐厅,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受到到食客们的追捧,成为了餐饮业中的“口红”。

而一些高级餐厅也积极应对当前不利形势,改变它们高不可攀的形象。

2008年12月初,一直走高端路线的俏江南在中国的30多家门店全部更换菜单,新菜单中的400多个菜品中有一半降价,最高幅度的菜品降价30%,这也是俏江南进入市场的首次降价。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

龙源期刊网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
作者:於常勇
来源:《当代党员》2009年第04期
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就像暴雨来临前低空徘徊的燕子或忙于搬家的蚂蚁,演绎着经济的变化。

比如口红。

“大钱没有,小钱还是花得起。

”邻居一女白领,被公司通知放“长假”的这一天,她去买了两支口红,一支橙色,一支玫瑰红,“当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觉得特安慰。


当女人钱夹鼓胀时,她不大在意口红,因为这是最简单的化妆品,但当她手头拮据时,买不起高档消费品了,就会特别注重口红。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口红效应”——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消费不起住房、汽车、长途旅游等“大件”了,就会腾出一些“小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需品”。

东方不亮西方亮,世界上的事,往往相反相成。

金融危机虽对传统制造业、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冲击,却也给化妆品、电影、游戏、培训、短途旅游等“廉价的非必需品”带来了契机。

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票房超过3亿元,就是“口红效应”的最好明证。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梅兰芳剧团进军纽约百老汇,爆棚两周。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更是在一次次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成为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

透视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我们需要更多的冯小刚们、百老汇们和好莱坞们跳出来,成为灰色经济中那支鲜艳的“口红”。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

TO《现代传播》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透视*余佳丽李亦中一、“口红效应”成流行语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2008年度十大流行语,“口红效应”榜上有名。

其释义为:在美国,当经济不景气时候,口红反而热卖。

因为口红是廉价商品,也是女性生活必需品。

人们没有大钱去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用点小钱买支口红把自己打扮一下,为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口红效应”意指经济危机时期,价廉生活必需品和文化产品并不会受到冲击,照样拥有市场。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货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巨幅震荡,各行各业面临滑坡衰退严峻局面。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回首20世纪上半叶,美国遭遇历史上罕见经济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全线崩溃,“黑色星期四”导致失业狂潮,1931年全美失业人数达500万,1933年增至1300万。

当时美国百业凋敝,“电影院是失业者唯一可以栖身休息和取暖地方”,好莱坞由此成为“口红效应”受益者。

1935年,美国电影观众人次每周超过8000万,八大公司利润递增。

米高梅公司老板梅耶不无自豪地宣称:“正是在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履行自己职责,尽量做到让人们在电影院中坐着两个小时,陶醉于幻想和错觉世界中,从而减轻人世痛苦。

”罗斯福总统也出面夸赞秀兰·邓波儿:“美国公民精神状况从来没有像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么低。

但一个美国人只要付出15美分看场娃娃笑脸,就可以把自己困难忘得一干二净,这真是不可想象。

”我们注意到,当前正流行一种乐观看法: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很有可能成为本次经济危机中获益那支“口红”。

那么,在刚刚过去半年里,中、美两国电影市场受到金融危机何种影响?“口红效应”显现了吗?历史会简单重演吗?本文尝试一探究竟。

二、金融海啸波及中美电影市场美国电影业处境显窘迫金融海啸爆发后,美国电影票房并不乐观。

2008年5-8月暑期档,北美地区票房收入不足40亿美元,低于2007年同期41.6亿美元。

金融危机中的口红现象值得关注

金融危机中的口红现象值得关注


方面

不 论 贫富

每 人 发 同样 的 钱


虽然
使 得 穷 人 能够感受 到政 府 的关 怀 体 现 了 改 革 成 果
的直 接 分 享

但 并 不 能缩 小 相 对 贫富 差 距


况且

红 包 对富 人和 穷 人 的效 用是 不
样的 如 果 说 红 包

对 穷 人 是 雪 中送 炭 的 话

还有

许 多 人现 在 不 想 买 汽车
买 房子

但 买 几 件 衣服 的

钱还是 有 的


相 关 产 业 就 不 会萧条

口 红现象
说 明 有危就 有机



我们 在金融危

机 中应 该有 所 作为 趁 势而 为 否 则 机 会 稍纵 即 逝

大 家应 该抓 住 机 遇 获得 成功


说 干就 干

这也 就 意味着

如 果 每 人 发 I ( X X) 元
。 ,

将有 上 万 亿 元 转化 为消 费需 求 另 外 给 1 3 亿 中国
人 每人 发 距

10 0 0
元红 包


也 有 利 于 缩 小相对 贫 富 差

体 现 人 人 平等
创造 和 谐 的 社 会氛 围

对此我 是怀疑 的 因为所 渭 直接发钱有 8 3 % 会转 化 为 消费需 求 指 的 是在



对 富 人 充其 量是 锦 上 添

口红效应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口红效应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口红效应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口红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奢侈品,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这种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用来描述大萧条时期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口红效应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体现,也在营销策略、消费者心理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案例分析一: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口红销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奢侈品的销售都受到了影响,但口红等低价奢侈品的销售却逆势增长。

以美国市场为例,许多化妆品公司发现,尽管经济形势严峻,但口红的销售量却显著增加。

这一现象被广泛认为是口红效应的体现。

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下,减少了对高价奢侈品的购买,转而购买口红等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案例分析二:中国“双十一”购物节的口红销售中国的“双十一”购物节是全球最大的在线购物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许多消费者会购买大量的商品,其中口红是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

口红效应在这一天表现得尤为明显。

许多消费者在经济压力下,选择购买口红,而不是更昂贵的奢侈品。

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反映了商家的营销策略。

许多商家会在“双十一”期间推出口红的优惠活动,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案例分析三:疫情影响下的口红销售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

然而,口红的销售却在全球范围内有所增长。

疫情期间,人们减少了外出,但对个人形象的关注度并未降低。

口红作为一种能够快速提升个人形象的产品,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

此外,许多化妆品公司也通过线上渠道,如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口红产品,进一步推动了口红的销售。

案例分析四:口红效应与消费者心理口红效应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它还与消费者的心理密切相关。

在经济压力下,消费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购买口红等低价奢侈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同时,口红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即时的满足感。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包括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然而,有趣的是,在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经济衰退期间,人们经济压力增大,消费降低,但对于一些小型奢侈品和娱乐消费品却趋之若鹜,这其中就包括了电影。

在人们心情低落的时候,看一部电影可以带来笑声、刺激和舒缓压力,所以许多人选择用娱乐来缓解困境。

因此,电影成为金融危机时期的一种消费热点。

在中国,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内市场的潜力。

尽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中国人对于电影的热爱并没有减少。

相反,由于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加渴望通过电影放松心情和找到共鸣。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市场也在金融危机中受益。

尽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美国人对电影的热情并未因此消减。

事实上,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解压的方式。

美国人通过欣赏电影来疏导情绪,寻求安慰和互动。

因此,美国的电影市场在危机中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活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的“口红效应”呈现出企业管理上的重要启示。

首先,企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以中美电影市场为例,由于经济下滑,消费者需要更多的娱乐和放松,电影行业能迅速调整自己的产出和营销策略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其次,企业需要创新。

在金融危机中,消费者对于既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会下降,而对于全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则可能提升。

因此,企业需要寻找创新的机会,并开发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企业需要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在金融危机中,消费者情绪低落,需要寻找安慰和乐趣。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情感价值,设计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和产生良好情绪的产品和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电影市场的“口红效应”揭示了企业管理的一些重要启示。

金融危机下新产品开发的“口红效应”策略

金融危机下新产品开发的“口红效应”策略


“ 口红 效应 ” 策略

“ 口红效 应”策略的特征
金 融 危机 使 全 球 经 济 低迷 ,消 费
转 向开 发 中低 档 次 的、新 颖 别 致 的新
产 品。这 样既 能使企 业 打开新 的市场 , 获 得效 益 ,充足 资 金 ,又 能 满 足现 阶 段 消 费 者 对 物 质 和 精 神 的双 重 需 求 , 实现双 赢 。
者 也 减 少 了个 人 消 费 ,开 始 理财 。在 金 融 危 机 是 金融 投 机 商 为 了赚 取 暴 利违 规 操 作 次级 贷 款和 基 金 债券 而 引发金融市 场全面崩盘的恶性事 件。 金 融 危机 的发生 直 接 导致 流 通 领域 资
金 断 裂 , 大 批 金 融 机 构 和 企 业 停特征 .
金融 危 机 使 消 费者 偏 向 中低档 次 消费 ,特 别是 低消 费高 满足 的新产 品。 “ 口红效应 ”策 略就是 抓住 消费者 的这

济 变 化 而 积累 负面 心 态 。消 费 口红这 样 的 廉 价 商 品也 能让 生 活 过 得 愉 快 , 民众 保 持 良性 心态 。 因此 ,在 语 言 表 达 中 ,用 “ 口红 ”这 个典 型来 代 表 金 融 危 机 时 期消 费 上升 的廉 价 商 品 , 以 借 代 手 法 组成 “ 口红 效 应 ” 指称 这 种 特 殊的 经济现象 。
高 端 产 品倍 受 挫 折 的情 况 下 ,中低 端 产 品却 受 到消 费 者 喜爱 ,因此 中低 端 产 品市 场潜 力很大 。“ 口红效应 ”策 略 就 是 抓 住这 一 点 应运 而生 。它 的主 要 特 点有 以下几方 面。
二 、金融危机下国 内企 业新产 品开发现状分析

金融危机下的_口红_理论

金融危机下的_口红_理论

38 EXECUTIVE 2009.07REPORT 报告欢喝这个酒,而且一碰到金融海啸之后就会借酒消愁,所以对白酒的消耗量应该是不会减少的,结果这一切顶不住实际数据的残酷,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3月底,高端白酒销售额下跌10%,中低端白酒销售额增加5%到15%之间。

过去半年到最近这三个月,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但是我们突然发现,以重庆地区为例,在春节期间,高端酒“国窖1573”销售量逆市增长30%,这是为什么呢?谈到白酒,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酒精浓度是如何确定的。

我们都学过密度,水的密度是1,酒精的密度是0.8,酒做好之后经过测量,如果密度是0.9,那就是50%的酒精,所以我们用密度法来计算,只要是0.9,那么酒精度数是50%,但这种说法我不能赞同。

以浓香的酒为例,你真正喝的是乙酸乙脂,这是真正的香料。

这种香料会溶解在酒精里面,它的密度是0.9,所以这种结果就是你完全高估了酒精含量。

这相当于一个数字游戏。

比如说水是三分之一,酒精三分之一,香料三分之一,他们的密度分别是1 、0.8 、0.9,如果不看香料,金融危机下的“口红”理论文/郎咸平在金融海啸冲击之下,“口红理论”诞生了。

以女同胞为例,总是要化妆的。

你可能不涂粉,因为金融海啸失业了、没有钱了或是收入减少了,那你总得涂涂口红,这就是口红理念。

一碰到经济萧条的时候,整个消费的形态会产生很大的改变,叫做口红型的消费。

讲到这里,以化妆品行业为例,2007到2008年中国整个化妆品行业的销售额,下降了5.7%左右,其中欧莱雅的成长率由8%降到了4%,雅芳北美的销售额下跌3%,露华浓净利润下跌72%,销售下跌10%,强生销售额下跌5%。

这些国际知名品牌的销售额从去年第四季开始出现下滑,平均5%、10%左右。

但是以中低档的上海家化为例,它有两个品牌:六福和美嘉,均在去年的第四季度逆市上涨13%。

这种高端品牌下跌,中低端品牌逆市上涨的现象就叫做“口红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国内金融危机引发的口红效应
作者:周永生高芸
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1期
【摘要】金融危机袭来,面对经济衰退,文化产业和传媒业却在利用口红效应在变危机为契机,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本文结合历史背景剖析了美国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曾经表现以及我国的现状,通过金融危机对中国影视产业居全国之冠——北京市电影市场的现实数据进行分析,引申出我国电影行业存在的壁垒,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供电影市场发展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口红效应;电影产业
一、前言
“口红效应”最早是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此时,人们为实现相同效用改变了实现途径的现象,因此电影市场的繁荣正是应了受众的这一需求而出现的,有相同的消费效应的产品包括书籍、化妆品业等消费项目等。

本质上,电影作为一种情感消耗品,是典型的吉芬商品。

这是由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灾荒时期爱尔兰土豆销售情况研究中判断人们的需求状况时定义的,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

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劣质品被称作吉芬物品。

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角度来分析,电影也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需求等级。

电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能满足人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生口红效应的那支口红,必须满足三大条件:一是商品绝对价格低廉;二是商品除实用价值外,还需具备心理安抚作用;三是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其安慰作用更强。

二、历史上的口红效应
2008年9月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各行业都遭受到灾难性影响,电影业却历来是经济萧条背景下蓬勃发展的行业之一,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行业之一。

上世纪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当时民众消费紧缩、百业凋敝,电影院是失业者惟一可以安抚心灵的地方,好莱坞由此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

从1975到1987年,美国消费者对大众媒介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支出的比重从2.15%上升到3.69%,增加了约70%。

由此可见,大众媒介的“口红效应”是确实存在的。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主流院线电影票房达到43.41亿元,较2007年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

特别是2008年12月,全国票房超过5亿元,被称为“井喷式”的增长。

三、相关的研究方法
四、结论和建议
对于上述拟合值和观测值的差异,可能有以下原因。

在国外如美国电影票价处在贫困阶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因而看电影成为平民常规性娱乐活动,电影票收入占休闲消费的20%,所有表演娱乐的80%;在2008年,美国电影票价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占人均GDP的比例仍非常低,体现了美国电影工业一贯的理念“电影是大众的娱乐”。

相比中国电影消费奢侈,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200,但电影票价与人均GDP的比值高出美国10倍之多。

其中京、沪等大城市影院的票价通常都是50-80元,远远超出中国社科院统计的平均票价。

因而,中国人进电影院看电影目前仍属高消费,并不符合“口红效应”商品价格低廉这一条件。

如果金融危机在下阶段继续延续,过高的票价势必遏制观众的消费意愿,电影业可能就不会产生口红效应。

其次,由于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功能,人们能轻易的从网上下载电影,同时家庭视频设备升级,大大冲击了影院的上座率。

网络强大的聚集效应是电影院无法比拟的,因而多选的娱乐方式也使电影产业无法模拟历史上的好莱坞盛况。

再次,在中国除了大学生电影节,金鸡、百花等电影节都更像是电影行业的内部聚会,缺乏观众的参与度,因而起不到带动观众的作用。

同时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国产电影的充分发展,电影人自身缺乏自我约束和系统运作也使我国电影业发展缺乏质变的动力。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当前电影业逆势而上并非完全得益于经济危机,而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电影还没有完全实现产业化,这是电影业的大趋势,因为我国电影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我国的电影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对策:(1)“扩大内需”是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作为第三产业的传媒业和文化产业必须要做好产业调整,占领价值链的顶端。

(2)从传媒业本身看,改变盈利模式的重点应该在于让传媒业靠内容取胜获得收入。

总体来说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传媒业、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让中国电影行业的许多隐疾显现了出来。

面对飞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保护和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迫在眉睫,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政策,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建设,以保证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逸.把握金融危机下的新契机——从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谈起[J].中国商界,2009年10月总第184期.
[2]易鸣璇.金融危机变局下的中国传媒业[J].新闻世界.
[3]郭莉.影业显“口红效应”逆势走强[J].投资北京.
[4]余佳丽,李亦中.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透视[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4期(总第159期).
[5]费蓉蓉.中国票房首次跻身全球电影市场前十[J].电影新作,2009,2.
[6]张昕,黄姗姗.“口红效应”让出版业“逆风飞扬”[J].新观察.
[7]樊卿.经济危机下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J].特区经济,2011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
作者简介:
周永生,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高芸,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参与《铜论》、《“城市矿产”概论》编写,以及项目《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广西有色再生金属有限公司“十二五”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