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合集下载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02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 基础
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的保护
公共利益理论是行政公益诉讼制 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政府 应当保护公共利益,防止违法行
为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公共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 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界定。在行 政公益诉讼中,公共利益通常指 的是社会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判决阶段
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 对违法行为予以纠正,赔偿公 共利益损失等。
04
行政公益诉讼的审理与判 决
审理程序
起诉受理
当发现行政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检察院可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法院收到起诉 状后应当在7日内立案或裁定不予受理。
审理准备
法院立案后,应当在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10日内提交答辩状及证据 材料,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权力制约的方式
权力制约的方式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多种方式。其中,司法审查是
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03
行政公益诉讼的作用
行政公益诉讼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
制约,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法律监督理论
法律监督的重要性
法律监督是维护法律权威和实施的重要手段。在行政公益 诉讼中,法律监督理论强调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纠正。
从单纯的司法救济向综合治理转变
行政公益诉讼应当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转变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行政公益诉讼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法治建设和发展。
对未来的展望
1 2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更加完善

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思考

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思考
民提 起 行 政 公 益 诉 讼 的 主 体 资 格 。

行 政 诉 讼 中 的 原 告 资 格 就 是 指 在 行 政 诉 讼 中 ,谁 可 以 以 自 己的 名 义 提 起 行 政 诉讼 ,谁 有 权 提 起 行 政 公 益 诉 讼 呢 ?
根据传统的诉权理 论 ,原告必 须是认为 具体 行政 行为侵 犯 自己的利益 ,而现代 的诉权理 论 已经开 始重 视程 序法意 义
的公 共 财 产受 到 侵 害 时 ,国 家 有 义 务 保 护信 托 的 财 产 的 利 益 ,于是 国 民 又 把 这 种 保 护 财 产 的 权 利 也 信 托 给 国 家 , 而 国家 又 是 一 个 抽 象 的 、 由多 个 机 关 组 成 的 集 合 体 ,不 便 亲
中图分 类号 :D 1 . 文 献标识 码 :A 9 54 文章编 号 :1 7 —9 0 (0 9 1 0 1 3 6 3 5 7 2 0 )0 —0 3 —0
自起 诉 ,于 是 又 将 诉 权 分 配 给 检 察 机 关 和 其 他 组 织 。 使 得
近 几 年 来 ,随 着 行 政 法 学 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入 ,以 及 现 实
生活 中公 益 诉 讼 案 件 时 有 发 生 ,行 政 公 益 诉 讼 已 成 为 我 国 行 政 法 学 界 和 司 法 界 关 注 的热 点 之 一 。行 政 公 益 诉 讼 作 为

原 告 资 格有 扩 张 的 趋 势 。 “ 果 复 审 诉 讼 保 护 的 是 公 共 权 如 利 ,那 么作 为公 共 代 表 的 立 法 机 关 就 可 以 根 据 它 的 意 思 把 保 护 公 共 利 益 的 任 务 委 托 给 别 人 ,如 果 立 法 机 关 认 为 不 适 合 ,它 可 以把 任 务 委 托 给 政 府 官 员 ,例 如 司 法 部 长 , 甚 至 可 以委 托 给私 方 当事 人 ” ,如 上 文 所述 ,两 大 法 系 关 于提 起 行政 公 益 诉 讼 的 主 体 范 围 并 不 相 同 ,但 范 围 都 很 广 泛 。 在

试论行政不作为之诉中的原告主体资格

试论行政不作为之诉中的原告主体资格

试论行政不作为之诉中的原告主体资格行政不作为之诉是指当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某一行政行为未及时作出决定或执行时,形成了不作为状态,这时候被影响的申请人可以向行政法院提起不作为之诉,要求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或执行。

这种案例中的原告主体资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原告主体资格又称“诉权”,是指提出诉讼请求的权利,只有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得司法保护。

因此,在不作为之诉中,对于原告的主体资格,必须严格审查、确认。

首先,提起不作为之诉的原告必须是受到行政不作为侵权的权益人,即受到行政不作为直接侵害的个人、组织或单位,并对此有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的追求。

例如,某公司因政府部门未及时作出决定,导致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该公司可以作为原告提起不作为之诉。

其次,原告提起不作为之诉时必须要有行使诉讼权利的资格。

这包括法定诉讼代理权和合同诉讼代理权。

法定代理权是指代表被侵权人行使诉讼权的法定代理人,如父母代理其未成年子女、监护人代理被宣告失踪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等。

合同代理权则是指根据合同协议,代理受侵权人行使诉讼权。

最后,原告还必须在诉讼前具备法律上确定的条件,这包括诉讼事实和诉讼请求,必须符合诉讼受理的条件,例如诉讼时效期限的问题等。

因此,原告在提起不作为之诉时,必须搜集充分的证据和相关材料,并确保所提出的诉讼请求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

总之,原告主体资格是不作为之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只有做到合法、合理、有效,才能够提出有效的行政不作为之诉,获得司法保护。

因此,在提起不作为之诉前,必须对原告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确认,以保证案件的合法、公正和有效,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除了原告主体资格外,不作为之诉案件还有其他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不作为之诉案件中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这是不同于一般民事诉讼的。

行政机关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和使命的组织,其行为直接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因此行政机关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法律责任。

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利益范畴与原告资格的确立

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利益范畴与原告资格的确立

十分重视 的 , 给予公 民极大 的 自主权 利 , 这种把公 益作为 但 私益来保护的做法 , 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 了公益和私益的界
限。
人, 这种代表人既不一定是全体公民或人 民, 更不是一定范
围内的具有确定 身份 的人 。主体 的不特定性 、 利益的大面积 性是公众利益说确定公益诉讼 范畴 的两 大特性 。 J
环境诉讼主要分为 三类 , 即环境 民事诉 讼 、 环境 刑事诉
讼 和环境行 政诉 讼。其 中 , 环境 行 政公 益 诉讼 是 指检 察机
关 、 民、 公 法人或其他组织 认为 行政 机关 的行政 行为 侵害或
威胁到环境与生态资源等环境公共 利益 , 向法院提起行 依法 政诉讼 , 由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行政行为 的合法 性予 以审查 并作 出裁判 的一种活 动… 。环境行 政公 益诉讼 的根 本 目的 是为 了社会公益 , 针对 的是行 政行 为 , 对于 环境 民事诉 所 相
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利益范畴与原告资格的确立
陈 婵
(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 4 0 6 ) 0 07

要: 原告资格确 立问题是环 境行政公 益诉讼制度 的主要 内 。对公益 范畴界 定主要 有国家利 益说 、 会利 容 社
益说、 公众利益说 以及群体利益说 。不 同的界 定会 导致原告 资格确 立制度 的差异 。美国的公 民诉讼制度 、 国的检 英
压力。
正当行为不行使其职权, 公民就可以向其请求由自己去提起
诉讼 , 如果检察总长允许 , 可 以由公 民个人 提起诉讼 。但 就 由公民个人提起的诉讼 不能是为了公 民本身 , 而必须 以公众
利益为基 础。
( 群体利益说 四)

《2024年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之“利害关系”标准研究》范文

《2024年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之“利害关系”标准研究》范文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之“利害关系”标准研究》篇一一、引言行政诉讼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

其中,原告资格是行政诉讼的基石,其核心在于判断原告是否与被诉行政行为存在“利害关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的“利害关系”标准,分析其理论依据、实践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利害关系标准的理论依据1. 宪法基础宪法赋予公民享有合法权益,当这些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公民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因此,“利害关系”标准是宪法赋予公民诉权的具体体现。

2. 法律解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利害关系主要指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之间存在的直接、明显的利益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但必须具有实际影响。

三、利害关系标准的实践应用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行政诉讼案例,可以发现法院在判断原告资格时,主要依据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之间的利害关系。

如某公民因政府规划调整导致其房屋被拆迁,提起行政诉讼时,法院会考虑其与被诉规划调整的利害关系。

2. 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尽管利害关系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利害关系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导致不同法院对相同案件的判决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一些非直接利害关系人也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四、完善利害关系标准的建议1. 明确认定标准为解决利害关系认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建议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进一步明确利害关系的认定标准,以便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

2. 扩大原告资格范围为保障更多人的合法权益,建议适当扩大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范围。

除了直接利害关系人外,对于一些间接利害关系人或具有公益性质的诉讼,也应允许其提起行政诉讼。

3. 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除了行政诉讼外,还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如行政复议、调解等,以便当事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方式。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的“利害关系”标准进行研究,发现该标准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法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初探

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初探

果政府滥用权 力或未尽善 良保管人的义务 , 或损害受托人的 利 益或 不 公平 地 对 待 多数 受 益 人 , 民 可以 主 张权 利 , 求 公 请
政 府 履 行 受托 人 的 义 务 ,为 全 体 公 民保 护 公共 财 产 。
诉讼”时期。《 若干解释》第 1 条第 6项规定 :“ 对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此属于人 , 民法院的受案范 围, 但实际上是对原告资格的一种规定 。确 定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确立条件之 只要被 诉行政行为 对起诉人产生了实际影响即足够。 其次 , 该解释第 1 条规定 2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原告 资格 利 害关系 公共利益 第一阶段, 即从 19 年开始历时十年的 “ 90 直接利害关系
图 有 行前 较、 失的 ,。 全 数 当 诉多 以目终一 政 诉 政议 大众 败问公 国 起 益 都瞩 告之 公 讼 公论 案所 而题民 益是 讼
公益诉讼案件 屡诉屡败 , 是原告无理还是法院错判? 当然都不 是 。 出在起诉人不符合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 , 问题 且对公民提起公益诉讼没有规定 , 所以法院判其败诉于法有 据。这些行政公益诉讼案例 ,都反映一个问题 ,即谁有权或 有资格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规 定妨 碍 了行政 公益 诉讼 制 度 的 建立 , 而 引 行 政 公益 诉 讼 从 的原 告 资 格 的 问题 。 1 确定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的理论学说
Ⅸ 若干解释》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问题作了从宽解释,“ 法律 上的利 害关系就不再解释为权利义务的增减 、 得失 , 只要某 个行政行为对某个人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 , 原 则上该个人或组织就具有了原告资格。 ”
综上可以看出, 行政诉讼的原告确立标准 已经从 “ 直接 利害关系人 ” 过渡到 “ 相关利害关系人” 即凡是受到行政行 , 为影响的人 , 均可提起行政诉讼 。 但总体来 说我国对行政诉 讼原告资格的规定及确立标准还是相当严格的 。 虽然我国行 政诉讼制度在此方面 已取得很大的进步, 但仍然没有达到行

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构想

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构想
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构想
目录
01 一、公益诉讼制度的 背景和意义
03
三、现状分析和展望 未来
02
二、公益诉讼制度的 程序构想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公益诉讼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逐渐成为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本次演示主要探讨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构想,包括起诉条件和程序、 证据规则和证明
3、程序制度
也需要不断总结国内实践经验,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反垄断公益诉 讼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谢谢观看
3、程序制度
度构想方面,需要明确原告及其原告资格、证据制度和程序制度等方面的具 体内容。在现实探索方面,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反垄断公益诉讼案例,为 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3、程序制度
当然,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还需要进 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 言,需要继续国际上反垄断公益诉讼的发展动态,借鉴先进的立法经验和实践做 法;
4、预算和人力资源配套
4、预算和人力资源配套
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应的预算和人力资源支持。具体而言,可以通过 设立专门的公益诉讼基金、引入专业的公益律师等方式来提高公益诉讼的效率和 效果。
三、现状分析和展望未来
三、现状分析和展望未来
当前,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原告主体不足、证据收集困难、诉讼成本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公益诉讼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在于: 1、保护公共利益: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公共利益,防止侵害公共利 益的行为发生。

浅论行政公益诉讼

浅论行政公益诉讼
有学者提出 , 公益诉讼与现有行 政诉讼 的目的是背 离的。因为现有 益诉讼 , 则应由原 告对其 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因为检 察机 关拥有较 高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提供私益救济, 而公益诉讼的原告具有不特定性和广 的技术手段和专业技术人 才 , 可以采取调查 取证的 手段 , 因此 , 以更 可 泛性 , 原告可以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但是 , 根据现行诉讼法将主体资 好 地 与 被 诉 行 政 机关 抗 衡 , 证 行 政公 益 诉 讼 顺 利 进 行 。 保
体。同时提 出解决举证 责任 问题、 诉讼费用的分担 问题、 限制当事人的处分权、 适当奖励胜诉原告 主体及提 出检举的 自然人等 问 的建议 。 题 【 关键词】 行政诉讼 ; 公益诉讼 ; 原告 资格 近年来 , 我国带有公益诉讼性质的诉讼层出不穷。部分学者认 为, 败诉。而检察机关有充足的人 员配置 , 可以 采取调查 取证 手段 , 因此 , 公益诉讼起源于罗马法 , 今天 ,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接受了这一制 可以更好地与被诉行政机关抗衡 , 保证行政公益诉讼顺 利进 行。最 后 , 度, 因此 , 我国也有必要构 建公益诉讼 制度。一时 间 , 公益诉 讼成 了我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 , 其位 阶比较高 , 因此 , 当最为公 益诉讼救济 应
格 限制 于私 益 受 损 的规 定 , 通公 民 或 社 会 组 织 无 法 有 效 地 维 护 譬 如环 普
2 诉 讼 费 用 的 分担 问题 、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有偿主义的诉讼费用的征收标准, 除法律规定的 境、 国有资产等公共利益, 导致出现了法律保护的真空地带。任何公共利 益都是与私益相关的 , 而公共利益又是必须要被保护的, 对具体的问题我 极少数免交诉讼费的案件外, 大多数案件的诉讼费用一般由败诉者承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是否应将行政公益诉 讼的原告范围进一步发展推进 呢?答案 是肯
定的。
( ) 二 赋予公 民提起行政公 益诉讼 的资格有 宪法上 的依据 正如笔者之前所 提到的, 我国《 光法》 第四十 一条规 定: 中华 人民 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 失职行为 , 有提 出批评、 建议、 中诉、 控告和检举 的权利 , 不得捏造 或者 歪 曲事实进 但 在行诬告陷害。这里的“ 有关机关” 当然指 的是人 民法院。这条规定 无疑为行政公益诉讼提供 了宪法依据 , 同时也赋予了我围公民原告资
格 。 ” 新的司法解释只是将原告资格的范 围进展到第二个阶段 , 但并没 有 达 到 与 第 三 阶 段 行政 公益 诉 讼相 符 合 的原 告 资格 范 围 。 那 么在 我
中图分 类号 : 2 D95
谁 有 权 提 起 行政 公 益 诉 讼 , 这在 法 学理 论 界 一 直 争 论 不 休 。 然 虽 对“ 取消对 原告主体资格不合理的限制” 己达成一致。 但对于具体哪些 机 关 有 权 提起 行 政 公 益 讼 , 学者 们 大致 有 以下 三 种 分 歧 意 见 : 观点一: 认为人民检察院是提 起行政 公益诉讼的唯一主体。0 观 点 二 : 为 应 当只 允 许 检 察 机 关 和 相 关 的 公 益 性组 织 提 起 。 认 0 观 点 三 认 为 任 何 组 织 和 个人 都 可 以 向法 院提 起 。 0 检 察 院 可见, 各家对检察院的原告资格 没有异议 , 这也是 由检察院 自身 的 性 质 所 决 定 的 。首 先 , 我 国 。 察 机 关始 终作 为 法 律 监 督 机 关 而 在 检 存在, 代表着国家的利益。 我国宪法第十三 条明确规 定:人 民检察院 “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 不受行政机关、 社会 、 团体和个人的干 涉 ” 我 国检 察 机 关 独 立 的 检 察 权 , 定 程 度上 排 斥 行 政 干 预 , 利 于 。 一 有 法院独立裁判, 依法作出公正的裁决。因此 , 检察 院应 当当仁不让地 成 为 行 政 公 益 诉 讼 的 原 告 。 其 次 , 检 察机 关 作 为原 告相 对 于 公 民和 社会团体有较大的优势。由于行政 公益诉讼 具有复杂性 、 广泛性, 它 需 要 专 业 的 知 识 和 技 巧 , 讼 费 用 和 诉 讼 成本 也相 应 较 大 , 之 公 民 诉 加 和社会团体不具有检察机关的调查权, 有可 能败诉 。 很 而检察机关有 充足的人员配置 , 可以采取调查取证手段 , 因此, 以更好地与被诉行 可 政 机 关 抗 衡 , 证 行 政 公 益 诉 讼 的 顺利 进 行 。第 三 , 几 年 全 国检 察 保 近 机关在保护公共利益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 良好 的社会效果 。 鉴于 以上三点 , 笔者认为应当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 , 再结合我 国的实 际情况 , 在立法上 明确确立检察机关作为行政 公益诉讼 的原告资格, 充分发挥我国检察机关的作用。 但如果只赋予检察院原告资格还远远 不够。原因在于 目前检察 机关的人、 、 财 物都受制于地方政府, 非独立的体制导致 了其于地方党 委、 人大 以及行政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 体制上 的弊端很容 易使他们不敢维护公共利益 , 反而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 。所 以, 仅赋予检察院原 告资格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 笔者不同意第一种观点 。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 e A dS cey
{ 占▲ I 辱会 } I
29( ) 0 .下 01
放 论纤 政 公 益 诉 讼 的原 告 资格
周 莉
摘 要 我 国现行 的行 政诉 讼 法制度 很 不健全 , 至于政 府违 反法 律规 定 , 犯公 共 利益 时却无 法提 供 司法救 济 . 随着社 以 侵 会 的发展 和公 民权 利 意识 的觉 醒 , 政公 益诉讼 制度 的构 建显 得越 来越 重要 。 虽然 , 我 国理论 界对 于 建立行 政 公益 诉讼 行 在
制度 已达成 了共识, 但在原告资格方面争议较大。本文认为应尽快在法律中赋予公民、 公益组织和检察机 关进行行政公益
诉讼 的原 告 资格 。 关键 词行政 公益 诉讼必要性
原 告 资格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90 9 (o90 .2— 1 10 —522 o )1170
当代政治法律全 面革新 的必然产物 。可 以说各 国行政公益诉讼的发 展史, 可以发现公益诉讼实质上就是原告资格不断放宽 、 公民提起行 政 诉 讼 的 通道 越 发 畅 通 的历 史 。近 年 来 , 着 各 国法 治 的发 展 , 确 随 在 认行政诉讼原告资格 问题上, 经历 了三个阶段: 一, 第 直接利害关 系人 诉讼, 即只 有 行 政行 为 的直 接 处分 对 象 才 能 提起 行 政 诉 讼 ; 二 。 关 第 相 利 害关 系 人 诉 讼 , 即凡 是 受 到 行政 行 为 影 响 的 人 , 可 提 起 行 政诉 讼 ; 均 第 三 , 政 公 益诉 讼 , 行 即任 何 公 民 、 人 或 者 其 他 组 织 , 要 不 服 行 政 法 只 行为, 无论是否涉及 自身利益 , 均可提起行政诉讼 。 这在我国也不例外 , 按照我 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 能够 向人 民法 院提起 行政诉讼 的公民、 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 必须 同被诉 具体行政 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 系。 显然是属于“ 这 直接利害关系人诉讼” 阶段 。 但 随着 多 年 的 行 政 司法 实践 ,这 种 观 点 得 到 了改 变 。2 0 0 0年 3月 8 日颁布 的《 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 国行政诉讼法 >若 干问题 的解释》 对原告资格问题作 了从宽解释,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就 “ 不 再 解 释 为 权 利 义 务 的增 减 、 失 , 得 只要 某 个 行 政 行 为对 某 个人 或 组 织 的权 利 义 务 产 生 了实 际 影 响 , 则 上 该 个 人 或组 织 就 具 有 了 原 告 资 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