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变换理论研究的总结,探索与创获——读《汉语语法变换研究》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孙朝奋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是国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英语著作之一,该书为汉语语法历时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介,并指出部分值得商榷之处。
标签:《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语序变化语法化理论框架一、引言我国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甚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汉语语法化研究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国外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相关深入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且多拘泥于某一具体词汇或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为西方语法化理论提供汉语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Word-O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阿兰·贝罗贝称为“第一本关于汉语历史语法的英语著作”,是国外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评介本书系孙朝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作者一反语言学中共时、历时相分离的研究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紧密围绕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语序变化与语法化,综合分析前贤时哲的研究,为探究汉语语法历时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汉语纳入语言演变研究的主流中。
同时,本研究运用大量汉语实例批驳了Li&Thompson(1974)关于汉语正从SVO语序演变为SOV语序的观点和Lightfoot(1984)认为部分语言演变属于由非语法因素触发的非连续过程的观点。
全书共分六章,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法化理论及汉语历史句法研究。
作者将汉语史大致分为上古汉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中古汉语(公元201年至1000年)、近代汉语(公元1001年至1900年)和现代汉语(公元1901年至今)四个时期,并选择最具各个时期语言特色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包括《左传》《孟子》《世说新语》《敦煌变文》《祖唐集》《朱子语类》《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等,同时考虑了汉语南北方言差异的因素。
汉语变换理论研究的总结,探索与创获——读《汉语语法变换研究》

汉语变换理论研究的总结、探索与创获——读《汉语语法变换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张谊生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日益重视方法论的探索——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格和配价分析、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分析等各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分析。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各适所用。
就揭示狭义同构的内部差异、考察同义格式的相互联系、分化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形成的歧义格式而言,变换分析法无疑具有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汉语变换分析是在借鉴了哈里斯(Z.S.H arris)的变换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
30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学者们运用变换分析法,对汉语语法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①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年来,有关变换分析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问题,譬如如何在结合汉语实际的情况下,深入地探讨变换分析的理论背景及其性质、类型和作用;如何在汲取各种现代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符合汉语特点的变换理论体系;如何对以往的汉语变换分析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进行全面而又允当的总结……,一直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
现在,方经民先生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为我们奉献了他的新作——《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东京,白帝社,1998)。
这部专著对有关这一领域的所有问题都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总结和探讨。
我认为,该书对汉语变换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以下三个方面尤为值得称道。
1.认真而客观公允的总结首先,作者对英语的“tran sfo rm ati on”一词进行了考证,发现该词在西方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中各有不同的含义:纳斯菲尔德(J.C.N esfield)将它作为语言运用的一种方法,哈里斯将它作为语法分析的一种操作手段,乔姆斯基(N. Chom sky)则将它作为句子生成的一套规则,而这种多义性常常引起误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读书报告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读书报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读书报告——记《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此书收录了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说的”,“句法结构”,“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等六篇文章,都是研究汉语语法的经典之作。
薄薄的一本书,却蕴含了深厚的语法知识,而且,讲述条理、清晰,更有助于理解。
下面我将就《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这一小节谈几点看法。
在此节中,朱德熙先生提出了几个公式,来表达歧义现象:①“D2 +的+是+M”是多义的,但是又不一定。
例如:“反对的是少数”,“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关心的是她的母亲”,“关心的”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
而“发明是是一个年轻工人”,“发明的”只能理解为施事;“关心的是分数”,“关心的”只能理解为受事。
这些便不是多义句,这是因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问题:“他一天不吃发也不行”教材都认为有两个意思,一、他一天也不能饿着;二、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第一个很好理解,可是第二种理解为什么说饭就一定会是米饭呢?像在北方这边,正常的生活中,饭的概念是很广的,在此一定要把它理解为米饭会不会太牵强呢?)②“M1+的+M2”例如:“小白兔的书”,可以理解为关于小白兔的书或者是属于小白兔的书“小熊猫的杯子”,可以理解为画着小熊猫图案的杯子或者属于小熊猫的杯子。
而“木头的房子”,“书的封面”就没有歧义,也同样可以理解为组成这些句子的词意义上的互相制约,消除了句式本身具有的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因此可见,词汇上的多义与语法的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上讲不妨举个例子,“张三借李四一本书”,“借”有“借入”“借出”的意思,是属于词义的多义。
从区别上讲,多义词是个别现象,各自为政,彼此间无必然联系,例如:“锯”,可以表示工具也可以做动词,表示动作。
然而,无法据此推断出“铲”、“锄”、“刀”是否也有此义。
另外,朱德熙先生还指出多义句式分化的四点依据:1、组成成分的此类2、层次的构造3、显性语法关系4、隐形语法关系。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
古代学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代表人物和著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
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马氏文通》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语法的研究伴随着语言学、语料库和社会语言文本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像变换分析这种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对汉语句法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洞察力。
本文分析变换分析如何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以及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变换分析是什么。
变换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认为语言是一种逐步改变的动态系统,从形式上来看,句子的形态是一系列的变换,这种变换过程又被称为变换分析。
变换分析是由语言学家Noam Chomsky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将结构分析的宏观结构转化为一种微观的变换过程。
变换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句子的变换分析拆分成若干可比较的模块,例如语法结构或语义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便于更好地研究句子结构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变换分析也被大量使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汉语变换分析的研究就已经开始。
例如,李曙光在2002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提出了一种基于汉语变换分析的语法模型。
他认为,汉语句子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循环性结构,而变换分析可以探究句子如何从一个循环得到另一个循环,从而揭示句子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
此外,变换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和研究汉语句子中的句式结构。
变换分析可以通过提取句子中句法复杂性的差异,来表达不同类型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命令、疑问句、感叹句和叹词句等。
此外,变换分析还可以有效用于探究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变换过程中句子结构及其语义关系的改变,来研究句子中动词和主语之间的联系,以及句子中描述性句子和陈述性句子的差别等。
另外,变换分析还可以用于汉语句子的多功能分析。
变换分析可以通过对句子中作用关系的分析,从而探究句子中的动作多功能性,从而理解句子的不同的语义结构。
总的来说,变换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变换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探究汉语句子结构,并结合汉语语义结构及动作多功能性等方面,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

语法是学习语言的“拐杖”,踏着“前人足迹”过河——《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报告本学期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将要告一段落。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继先前《现代汉语》和目前《语言学概论》学习之后的一门专门针对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专业选修课。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大都不注重对汉语语法的学习,表现的过于“轻视”、淡化。
所以语法大多成为我们的一大盲点。
这门选修课的开设,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专门学习语法的机会和平台。
其实,语法学是语言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不能忽视的,而且还是学习语言的拐杖,特别是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它的规律。
语法就是对语言结构规律的总结和研究。
我们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中,才不会闹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笑话和错误。
本课程目前共学习了五章。
第一章汉语语法简史。
汉语语法学的建立,通常以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为标志。
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起步晚的四个原因以及汉语语法学自1898年建立到现在的四个阶段;重点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一百年来成长发展的历史,并指出汉语语法研究一百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第二章绪论。
绪论一章分为七个方面来说:关于语言,分别从语言的功用、语言的本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认识语言,从而全面的理解语言的定义;关于汉语,明确汉语的重要性和汉语存在的历史,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的特点;语法到底是指什么?给我们指出了语法真正的科学说法;语法和语音、语义,指出了语法和语义分别对语法的制约和影响;关于语法单位,简单的介绍了语法的四种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及其意义与作用;三组概念关系,简述了语法学中适用于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的三组关系(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简单与复杂);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分析指出句法结构中的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第三章语素研究。
介绍归纳了语素名称演变的简况;重点从音节、意义和功能三方面介绍了语素的分类、确定语素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需分清的三种界限;简单的介绍了词根和词缀;最后讨论了有关语素研究的若干问题。
【标题】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标题】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正文】[内容提要]我国早期的语法研究,重意义而轻形式。
其后受结构主义语法的影响,重视结构分析,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又忽略了意义。
近年来提出的“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主张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作具体分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以期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一汉语语法研究在中国已有很久的历史。
古代学人,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举其有代表性的如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
这些著作的学术价值不尽相同,对后世的影响有大有小,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属于西方传统语法一类的。
传统语法理论在指导描写汉语的实际、建立汉语语法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有局限性,主要是过分重视意义而忽视形式。
划分词类凭意义(概念),分析句子凭意义;偏重意义的必然结果是背离了语法学的轨道,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样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五十年代的两次语法专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语法理论过分偏重意义倾向的检讨。
1953—1955年间的词类问题的讨论,否定了单凭意义(概念)标准来划分词类,引进了结构语法的分布理论;1955—1956年间的主宾语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这些都是很大的收获。
这两场讨论都在客观上扩大了形式分析法的影响。
西方的结构主义学派的学说,早在三十年代末就已逐步引进到中国。
1952年《中国语文》连载了丁声树等人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是借鉴结构主义语法理论方法研究汉语的一部代表作。
它注重结构分析,划分词类根据分布标准(共同性质和共同用法),确定主宾语根据位置先后(语序),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而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形成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形式分析法,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语法特点。
汉语演变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我深感汉语演变的魅力与挑战。
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演变历程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在多年的汉语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汉语演变教学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汉语演变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注重汉语演变的历史背景汉语演变并非孤立的现象,它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汉语演变的历史背景,使他们认识到汉语演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例如,在讲解汉字简化时,我会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国家推行汉字简化的历史背景。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汉字简化的知识,还了解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强化汉语演变规律的认识汉语演变有其内在规律,如音变、形变、义变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规律,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汉语演变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解声母、韵母、声调的演变时,我会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律。
这样,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注重汉语演变与现实的联系汉语演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还要让他们关注现实。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汉语演变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解网络用语时,我会分析其演变过程,探讨其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这样,学生既能了解汉语演变的过去,又能关注汉语发展的未来。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汉语演变教学涉及多个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汉语演变的实际情况。
2. 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汉语现象,揭示演变规律。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如编写汉字演变故事、收集方言资料等。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汉语演变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注重以下方面:1.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变换理论研究的总结、探索与创获
——读《汉语语法变换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张谊生
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日益重视方法论的探索——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格和配价分析、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分析等各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分析。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各适所用。
就揭示狭义同构的内部差异、考察同义格式的相互联系、分化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形成的歧义格式而言,变换分析法无疑具有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汉语变换分析是在借鉴了哈里斯(Z.S.H arris)的变换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
30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学者们运用变换分析法,对汉语语法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①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年来,有关变换分析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问题,譬如如何在结合汉语实际的情况下,深入地探讨变换分析的理论背景及其性质、类型和作用;如何在汲取各种现代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符合汉语特点的变换理论体系;如何对以往的汉语变换分析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进行全面而又允当的总结……,一直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
现在,方经民先生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为我们奉献了他的新作——《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东京,白帝社,1998)。
这部专著对有关这一领域的所有问题都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总结和探讨。
我认为,该书对汉语变换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以下三个方面尤为值得称道。
1.认真而客观公允的总结
首先,作者对英语的“tran sfo rm ati on”一词进行了考证,发现该词在西方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中各有不同的含义:纳斯菲尔德(J.C.N esfield)将它作为语言运用的一种方法,哈里斯将它作为语法分析的一种操作手段,乔姆斯基(N. Chom sky)则将它作为句子生成的一套规则,而这种多义性常常引起误解。
作者认为,为了便于区分,汉语可以分别用“改换”“变换”和“转换”来与之对应。
其次,作者对汉语变换分析所依据的西方语言理论基础,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和解释。
不但对变换分析的创始人哈里斯的变换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包括早期的变换分析思想、中期的变换分析理论和后期的变换语法理论作了鞭辟入里的辨析,而且还对与此相关的纳斯菲尔德的句子改换十七种范例,叶斯柏森(O.Jesp ersen)的有关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变换思想,乔姆斯基的各个时期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801
再次,作者对以往的汉语变换分析进行了回顾与评介。
追溯了汉语变换分析的理论背景,比较了汉语变换分析中所使用过的分析法、派生法和生成法的异同优劣。
对前人的研究,作者的态度是认真负责的:既客观地指明了吕叔湘、王力的变换研究的成绩,也明确地指出早期变换研究的局限;既高度地评价了朱德熙、陆俭明、李临定等人对汉语变换理论的贡献,也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最后,作者对汉语变换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结构基础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
不但探讨了变换关系的性质和定义,而且还对一系列相关的现象——从变换关系的数学基础的集合、映射到分布理论的同现、替换,从语法研究中的句例和句式的变换到变换分析同符号系统理论中的元素和集合的关系,从变换分析对汉语句型的要求到变换过程中主元成分的选择和次元成分的隐现,都作了恰当而中肯的剖析。
该书的总结和评析,尽管尚有少数可商之处,但总体上说,作者的介绍是公允而符合实际的,分析是确切而颇有见地的。
2.全面而深入细致的探索
在详尽介绍和客观总结的基础上,作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汉语变换分析的方法和原则上,集中而深入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多项富有新意的探索。
众所周知,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寻找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者对变换分析方法的探讨正是体现了这一追求。
作者认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变换作为一种语法形式,相对于由层次、功能、词序构成的具体关系而言,是动态的语法形式,是一种着眼于外部联系的动态关系。
就变换分析法的类型而言,可以依次分为变换操作分析、变换分解分析、变换关系分析三种,它们互相依存,各有所用。
上述这些对汉语语法变换的本质特征和方法论的剖析,说明作者对汉语变换分析具有相当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作者还提出了变换分析四项基本原则——同一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平行性原则和类推性原则。
虽然这四项原则并非都是作者首创,但总的说来,本书对这些原则的归纳和阐述,既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体现了宽广的研究视角和深层的理论思考。
作者认为:所谓同一性,是指变换前后同现成分的同一,包括语义的同一和语法的同一,它是建立可逆变换关系的根本要求;所谓约束性,是指变换关系的建立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包括语法的、语义的、语音的、语境的等多个方面,它是维持变换同一关系的可靠保证,为解释变换例外提供了补充手段;所谓平行性原则,就是指在相应的变换矩阵中,同一竖行的句子是同构关系,其语法形式和句法关系性质一致,同一横行的句子是变换关系,其语法形式和句法关系的差异一致,它是一条检验变换关系是否成立的重要的附加原则;所谓类推性原则,是指根据同一性和约束性建立起来的变换关系,可以通过推导和演绎的方式,不经过变换程序直接从原式类推出变式,或从变式类推出原式,它是一条可以提高变换分析的可操作性和方便度的附加原则。
这些原则不但很好地借鉴和吸收了国外和国内、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多方面地融入了作者本人多年潜心研究的心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变换分析四原则的提出,不但对今后的汉语变换分析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而且也是对普通语言学变换理论及其原则的一份宝贵的贡献。
3.重要而富有成效的创获
本书最为精彩之处就是散见于全书各章节的有关汉语变换分析的独特看法和有关变
901
换理论、原则和方法的独到见解。
这里只能就其荦荦大端略陈一二。
本书对汉语变换分析的理解,无疑是对经典意义上的语法形式观念的一个突破。
传统语法认为,一个语法形式是牢固地与一种语法意义直接对应的,形式的变动必然导致意义的改变。
而作者认为,通过变换分析的同一性和约束性的确立,语言的深层与表层、形式与意义,句子的组合与聚合、原式与变式可以组成一个个多向立体网络系统。
而变换分析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地在平行的句法结构系列中探寻相关的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设法寻找各种同义句式的区别性标志和约束性限制。
汉语变换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就是它必须而且可以落实到具体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去。
陆俭明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看重变换分析,更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把语法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②而本书对变换分析的作用和局限的探求,正体现了作者对此清醒的认识。
作者认为,变换分析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句式、词类的再分类;分化歧义句式;建立同义联系;分析特殊结构;分析特殊结构成分。
其局限则在于:变换分析具有非自足性、操作的无限性和分类结果的不确定性。
作者还认为,变换分析要想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必须借鉴确定音位的二元偶分和确定词类的分布总和等方法并加以改进。
应该讲这些认识都是深谙个中三昧和具有建设性的,对汉语变换理论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变换分析要求变换前后相对应的同现成分在语义上语法上都保持一致,这是最起码的条件。
为此,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变换分析约束性原则。
他认为,变换分析的约束是多方面的:在语法方面有宏观与微观、N的微观与V的微观等;在语义方面有基本结构与补充条件、语义关系和语义特征等;在语音方面有音节与重音等;在语境方面有交际语境与指称事实等;总之,约束性原则是变换分析的充分条件,它同同一性原则一样,都是变换分析的基本原则。
约束性原则的创立,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变换分析研究的深广的理论素养和不懈的执着追求。
以往的汉语变换分析实践已经证明,本书有关约束性原则的揭示和阐述,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也是切合汉语实际的,这一原则对保证变换分析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是作者对汉语变换理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毋庸讳言,本书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
譬如对当代西方其他一些语言理论和流派(比如配价语法、认知语言学等)同汉语变换理论的关系,变换分析在古汉语及方言语法的对比分析中和汉语篇章的动态分析中的运用等,都没有或较少涉及。
部分章节偏重于理论的探讨和说明,很少结合汉语具体的语言实际,举出解决汉语实例的操作示范,从而显得比较抽象,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总之,尽管方经民先生的这本新著可能还有一些不足和缺憾,但总的说来,该书立论严谨、体例清晰,分析透彻、论述精到,具有理论深度,不乏真知灼见,确实是一本汉语语法变换分析的集大成之作。
附注
①参看《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第二章。
②参看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3期。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