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课外古诗PPT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领悟诗情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
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对比阅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体会情感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捕捉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动作,分析表达效果。 “落灯花” 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
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从字 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扬的。
体会情感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
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
诗的前两句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 怀若谷并赞叹贾生的才华。后面两句揭露了 汉文帝不关心国计民生,自顾求仙访道的嘴 脸。
作者简介
赵 师 秀 (1170—1219年)
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 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 “鬼才”,开创 “江湖派”一代诗风。
体会情感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几幅画面? ①梅子黄熟的江南雨季,烟雨蒙蒙,家家户户都笼罩在 蒙蒙的细雨之中。 ②笼罩在蒙蒙烟雨中的青草池塘里,传来阵阵蛙鸣,江 南的夏夜寂静而美好。
品析诗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课件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 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 阻拦你的去路。
诗词鉴赏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骗得。
空欢喜。
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人
赏 析
们往往会“上当受骗”,空自欢喜。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 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幽默风趣。
赏 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将两个“笼”字联系起来,描绘了一 析 幅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画面。
诗词鉴赏
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
歌女。
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炼字:“犹”字形象地写出了 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 亡国之路的情形,将历史、现 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
3、诗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_诗__人__借__商__女___唱__亡__国__之___音__《__后__庭___花__》__,__表__面___是__讽__刺__“___商__女__”__,___实__际__是__讽__刺___那__些__不__ _顾__国__难__,__只___顾__自__己__享___乐__,__醉__死___梦__生__的__统__治___者__,__表__达___了__诗__人__对___国__家__命__运__的关切和 忧虑。
名句理解
1.《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贾2.生《》峨中眉揭山示月晚歌唐》皇中帝点求明仙远访游道路不线顾,国抒计发民依生依的惜一别联情是思的诗句是 ___可__怜__夜__半__虚___前___席,_______不____问____苍____生____问_____鬼____神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中“__宣__室__求__贤___访__逐__臣__,___贾__生__才__调___更__无__伦”两句写汉文帝访求贤 才,与下文所问内容形成巨大反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3、《贾生》中借古讽今,批评统治者不关心国计民生的诗句是: __可__怜__夜___半__虚__前__席__,___不__问__苍__生___问__鬼__神。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 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 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 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 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 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 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 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 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 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 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 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不问苍生问鬼神”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 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 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 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 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 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大意: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品诗句
“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 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 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 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统部编初中7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PPT课件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背景资料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 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十 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 故名。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 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 性悠然相会,而提笔成篇的。
板书白
借景
抒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故园情
联想
逢入京使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
(今湖北荆州)人。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 经史。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 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 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 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 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这一年春 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
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3.课外古诗词背诵 PPT课件

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 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幽篁:幽深的竹林。
②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③深林:这里指“幽篁”。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幽篁里僻静幽 深,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 人意,来相映照。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琴 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 所以长啸一声。 后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月光给幽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不久归:即将归去。 ②杨花:指柳絮。
③榆荚:指榆钱。
④才思:才气、才华。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争芳斗艳。就连那没有才气的柳絮和榆钱也不甘寂
寞,只知道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 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 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诗中运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
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满”字运用夸张的艺 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 后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ppt课件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 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 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 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 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 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 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 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 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
4 韩愈《晚春》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部编版7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背诵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注释: 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 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 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关轻重的鬼神 之事。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那长满青草的 池塘里,到处是青蛙(的叫声)。约好的客人说来却还 没有来,时间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棋盘, (等着客人,) 看到落下的灯花。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 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 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注释: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错喜欢:空欢喜。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译文: 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 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 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部编版教材∙7年级语文下册
诗的前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 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 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 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 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而“转”,也 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 —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一方面是 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精品课件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 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 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 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 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 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 乡愁难收。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 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 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 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 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 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 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 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集中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 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语出自然又含蓄凝练。
名家点评:
唐汝询评曰:“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唐诗解》)
徐增评曰:“‘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 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
(《而庵说唐诗》) 沈德潜评:“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
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 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 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 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 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 乡愁难收。
“双袖龙钟泪不干”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 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 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 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 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 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 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 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集中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 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语出自然又含蓄凝练。
名家点评:
唐汝询评曰:“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唐诗解》)
徐增评曰:“‘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 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
(《而庵说唐诗》) 沈德潜评:“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试
着翻译每一句诗。
思考: 1.表现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哪 一句?
一山放过一山拦。
莫言下岭便无难,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便没有困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ຫໍສະໝຸດ 地欢喜一场。)正入万山圈子里,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
一山放过一山拦。
(当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又会将你阻拦。)
译文
汉文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被 放逐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那 样无与伦比。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 位与臣子近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 的不是天下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 之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 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 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 “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 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 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 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 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 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 狡狯之处。
艺术特色
①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通过讽刺文帝来
讽刺当今圣上的昏庸。
同时诗人自己又是羁旅他乡,怀才不遇,以 贾生自况,感伤自己。
②欲抑先扬:
诗的前两句,似乎赞扬汉文帝极为爱惜贤才, 求贤若渴, 但是,“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 承上启下,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 问鬼神。” 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 ,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 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 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贾生,名谊、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 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 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 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 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 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 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 鸟赋》最著。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七绝·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更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 咏贾(毛泽东)田园言怀 长沙过贾谊宅 少年倜傥廊庙才, ( 李白) (唐 刘长卿) 壮志未酬事堪哀。 贾谊三年谪, 三年谪宦此栖迟, 胸罗文章兵百万, 班超万里侯。万古惟留楚客悲。 胆照华国树千台。 何如牵白犊,秋草独寻人去后, 雄英无计倾圣主, 饮水对清流。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高节终竟受疑猜。 湘水无情吊岂知? 千古同惜长沙傅, 寂寂江山摇落处, 空白汨罗步尘埃。 怜君何事到天涯!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2.那个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得”后 的失落神态?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 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 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 “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 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 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 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 “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放”、 “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 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 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 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 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作者面对这样的景象,这样的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结合译文,请思考:
1.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 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 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在取得一定成绩时, 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名句:
1.通过环境的描写表现了人的心情与自然景 色和谐相融的句子是:
泊秦淮
(唐) 杜牧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朝代】宋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泊秦淮
•
• • •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写作背景: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 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 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 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 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 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 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 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诗人表面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 笔,实则批判了听歌的豪门贵族,这一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 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本诗主题: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 那些沉迷享乐、不理朝 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和忧愤。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 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 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 较快地知道,此诗诗人是借助景 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 写山区行路的感受,来表现这个 深刻哲理的。明写登山的感受,
实为谈人生哲理。
• 这首诗作于绍熙三年诗人在 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 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 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 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 更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 原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 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 的内在联系。
莫言下岭便无难,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 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 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 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 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 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 人,耐人寻味。 赚得行人空喜欢。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 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 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 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 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
背景简介: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 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 李商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李商 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遭排挤,怀才 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 慨。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 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 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 情节作为诗材。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考:
1、你最欣赏这首诗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2、你认为作者听到了什么? 3、这首诗实际上是批评谁?哪个字最有力度?
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 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 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 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 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 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试想一下,歌女所 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 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 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 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 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 上演亡国的悲剧。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 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 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官至宝 谟阁学士。南宋杰出的诗人,与 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 宋四大家”。杨万里一生爱国, 但始终不得重用。晚年受宰相韩 侂胄打压,忧愤而死,享年80岁, 赐谥号文节。 杨万里在诗歌创作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他创造 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 独树一帜。平生著作丰富,作诗2 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今存 《诚斋集》有诗文133卷,有《杨 文节诗集》、《杨文节易传》、 《杨文节文集》等著作。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 “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 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 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 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 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 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 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 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可怜夜半虚前席
第三句承上启下,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 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 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 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作者通过这个生动细节的渲染,把由“求”而“访” 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 “启”,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 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 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