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地质勘测报告地震活动性分析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质勘测报告地震活动性分析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地质勘测报告地震活动性分析与地震危险性评估摘要本报告对某特定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参数以及灾害风险等因素,得出了对该地区地震风险的评估结果。
研究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性较高,地震风险较大,建议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1. 引言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的自然现象,其发生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地震活动性分析与地震危险性评估成为了地质勘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报告旨在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与地震危险性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是指对地震活动的频度、强度以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和评估。
我们收集了该地区历史地震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特点。
根据我们的分析,该地区地震活动性较高,存在较大的地震活动风险。
3. 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震灾害可能性进行评估,包括地震频率、震级、震源特征等。
通过综合考虑地震活动性参数、构造背景、地表盘活动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我们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区存在较高的地震危险性,属于地震多发区,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潜在的地震风险。
4. 防灾减灾措施建议针对该地区的地震风险,我们提出了以下防灾减灾措施建议:4.1 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便更早地预警和应对地震事件。
4.2 加强地震救援和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管理部门和救援队伍的应变能力,加强组织协调与资源调度,确保在地震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展开救援工作。
4.3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结构稳定,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4 提升公众地震防范意识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使更多人能够迅速正确地做出反应并采取安全措施。
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李昌珑;高孟潭;徐伟进;吴健【摘要】通过综述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在我国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展望.本文认为,未来我国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地震活动性模型参数的确定、特征地震模型的适用性及判断准则、重复地震思想的应用、影响特征地震危险性计算因素的研究、大型构造上特征地震震源段落的识别划分、相邻构造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等方面.未来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主要是给定时间段内的地震风险评估、应急备灾、地震保险等方面.【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10页(P1-10)【关键词】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特征地震;复发间隔;分段泊松分布;孕震机理【作者】李昌珑;高孟潭;徐伟进;吴健【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 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 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 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5号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0 引言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工程地震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震害防御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胡聿贤,1999)。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
确定性方法是20世纪50~70年代使用较多的方法,其基于两个基本假设来估计一个地区可能遭受的最高烈度,即相似构造条件的地震活动性的相似性和历史大地震的原地复发性。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ornell,1968)是近年来普遍使用的方法,用某种地震动参数在一段时间内的超越概率作为评价地震危险性的指标。
传统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假设地震的发生服从泊松分布,各震级档的地震发生率都遵从古登堡-里克特的震级-频度(G-R)关系。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地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风险分析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的概念地震是指地壳中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表面年平均发生次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常常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震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释放能量而引起的,例如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地下核试验、水库注水等。
二、地震的影响因素地震的发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地壳断裂带或构造带,是地震较为频繁的区域。
地震带与板块边界有密切关系,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2.地震震源深度:地震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它可以影响地震的传播和破坏范围。
浅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大,而深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小。
3.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壳的构造特征,例如板块运动、褶皱、断层等。
地壳构造的不稳定会增加地震的发生概率和破坏力度。
4.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方式,它受到地壳岩石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地震的破坏程度。
三、地震风险分析的方法地震风险分析是用来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地震带分布、地震活动性等因素,评估某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从而确定地震的危险性等级。
2.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易损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建筑物、基础设施及人口密度等因素,评估地震发生后物理损失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对不同建筑结构、土壤条件等进行评估,可以确定不同区域和建筑的易损性等级。
3.地震风险评估:地震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风险等级。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挑战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挑战地震是地球上常见且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准确预测地震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追求。
然而,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当前地震预测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地震预测的现状地震预测是基于对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和地震活动的监测数据分析而进行的。
目前,科学家们主要依靠地震监测网络、地表变形观测、地下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和地下电磁场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地震预测。
1.1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是地震预测的基础,它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地震监测数据,可以识别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提前预警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区。
1.2地表变形观测地表变形观测是另一种常用的地震预测手段。
地震发生前,地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这种变形可以通过地面测量工具进行观测和分析。
地表变形观测能够提供有关地震发生机制和规模的重要信息,对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3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变化也是地震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地震发生前,地下水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对水井水位的观测来进行监测。
地下水位变化与地壳应力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重要参考。
2.地震预测面临的挑战尽管地震预测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以下是地震预测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挑战:2.1地震的复杂性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地震预测需要对地壳运动、地震波传播和地下介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对科学家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2数据的不确定性地震预测依赖于大量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很多不确定性。
例如,地震监测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或不完整,地下水位观测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
这些不确定性给地震预测带来了困难。
2.3缺乏准确的预测模型目前,尽管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一个准确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传播的弹性波振动现象,在地壳构造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地震。
地震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对地震的预测和监测工作。
本文将就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地震预测的现状地震预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观测、数据统计和模型研究,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
目前,地震预测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方法:1. 地震监测网络各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通过地震仪、地磁仪、重力仪等设备对地壳运动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监测数据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宝贵信息,帮助他们识别潜在的地震危险区域。
2. 地震前兆在地震发生前,通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地表变形、电磁场异常、地磁场异常等。
科学家通过观测这些前兆信号,尝试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3. 数学模型科学家们运用数学方法建立了各种地震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地震的影响,试图找出规律性可循的线索,以实现对地震的预测。
4. 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地震预测领域也有了广泛应用。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处理海量的监测数据,提高地震预警和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震预测的挑战和未来展望虽然在地震预测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就此展开讨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1. 不确定性问题地震是极为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其发生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并存在大量随机性。
因此,如何降低地震预测结果中的不确定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前兆信号解读虽然已经观测到了一些地震前兆信号,但科学家们对这些信号的解读仍存在困难。
如何准确理解前兆信号中蕴含的信息,并转化为可靠预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3. 数据量与质量要做出准确可靠的地震预测,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然而,在某些地区缺乏监测设备或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数据匮乏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总676期第十四期2019年5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刘鼎亮郭明珠(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124)摘要: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任务之一。
危险性分析方法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
本文主要概述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地面运动衰减规律和潜在震源识别,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动衰减规律;潜在震源识别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9)14-0142-05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atu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LIU Dingliang GUO Mingzhu(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100124)Abstract:Seismic risk analy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Risk analysis methods are divided into deterministic method and probabilistic method.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ere summarized,and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ere summarized, namely,seismicity model,attenuation law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cholars'research.Keywords:seismic hazard analysis;seismic activity model;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law;potential source identifi⁃cation我国属于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次数多,分布范围广,地震强度大,造成的灾害影响严重。
城市地下结构抗震研究进展

然而,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地震动的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准确预测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仍然是一个挑战。其次,地下结构的 抗震设计标准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有地下结构的安全需求。此外,监管不足也 使得一些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二、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展望
为了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未来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地下结构抗震韧性提升措施
为提高城市地下结构的抗震韧性,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措施。例如, 优化地下结构的几何尺寸和材料属性,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采用新型 抗震加固技术,如钢板夹心加固、碳纤维布加固等,以增强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 开发智能减震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对地震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 降低对地下结构的破坏程度。
4、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成果和经 验,加速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进展。
感谢观看
一、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目前,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主要集中在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动输入、结 构动力响应等方面。在土-结构相互作用方面,研究者们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 拟,深入探讨了土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在地震动输入方面,研究者们通 过分析大量的地震记录,提出了更为精确的地震动输入模型。在结构动力响应方 面,研究者们利用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3、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多学科融合,共同推进城市地下结构抗震 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地 下结构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韧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 演示将介绍城市地下结构抗震韧性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未来 研究方向。
3、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地下结构类型, 如框架结构、圆筒结构、拱形结构等。
地质灾害预防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改进及临床实例

地质灾害预防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改进及临床实例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预测和评估地震的危险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地质灾害预防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的改进,并通过一些临床实例来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地质条件下,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导致的破坏程度。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系列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如震害概率、震级预测和地震场景等等。
然而,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些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地震危险性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历史地震事件的统计数据,但这种方法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地震监测和地质勘探技术来获取更详细的地质数据,以改善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
其次,地震危险性评估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地震的危险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构造状况、地震活动性、场地条件等等。
传统方法往往只考虑其中的一部分因素,导致评估结果的不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估模型,可以将多个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评估的可靠性。
此外,地震危险性评估还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
地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质环境的变化,地震的危险性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评估方法需要根据最新的数据和研究成果进行不断更新和优化,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临床实例来说明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的改进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临例一:某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某地区经常发生地震,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评估地震的危险性,科学家们整合了历史地震数据、地质勘探数据和地震监测数据,并使用基于GIS的综合评估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该地区存在一条活断层,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条件较差。
基于这些信息,他们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概率较高,并且可能导致较大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676期第十四期2019年5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刘鼎亮郭明珠(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124)摘要: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任务之一。
危险性分析方法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
本文主要概述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地面运动衰减规律和潜在震源识别,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动衰减规律;潜在震源识别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9)14-0142-05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atu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LIU Dingliang GUO Mingzhu(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Abstract:Seismic risk analy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Risk analysis methods are divided into deterministic method and probabilistic method.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ere summarized,and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ere summarized,namely,seismicity model,attenuation law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cholars'research.Keywords: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eismic activity model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law ;potential source identifi⁃cation我国属于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次数多,分布范围广,地震强度大,造成的灾害影响严重。
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工程抗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震灾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分为确定性分析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
确定性分析方法是早期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指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和地质构造外推的原则,利用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等资料,估计某一区域未来遭遇的地震烈度水平,并以确定的数值来表达。
概率分析方法是由康奈尔在1968年提出的,将某一地面运动参数的年超越概率作为评价指标。
康奈尔认为,地震的发生服从泊松分布,各震级的发生率服从古登堡-里氏震级-频率关系。
因为遵守这两个假设,因此,模型中的地震发生率在任何时候都是确定的。
但事实上,大多数断层地震活动并不是一个平稳的过程,且与时间无关的模型可能会高估或低估某一时间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学者通过进一步研究逐步提出了时变分析模型。
本文介绍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历史和进展,以及地震活动模型、地震动衰减规律和潜在震源识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1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历史1958年,冈贝尔通过对极值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年超越概率和平均重现期这两个作为各种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核心概念。
但其刚刚问世时的计算是完全依赖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和确定性方法中的地震活动性重演有着相似的理论应用。
1968年,康奈尔(Cornell )[1]提出利用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震学的综合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评估场地的地震危险性。
这一方法为日后的分析方法创立了一个基本框架。
现有的概率分析方法都是基于康奈尔方法,是通过对其假设的改进和模型的完善而发展起来的。
1977年,科若根(Kiureghian A D )和洪华生(Ang A H )[2]收稿日期:2019-04-05作者简介:刘鼎亮(1994—),男,硕士,研究方向:抗震设防参数确定;郭明珠(1963—),男,博士,正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工程地震、地震地质学方法、城市综合减灾。
地球与环境第14期·143·将康奈尔分析方法中第四条假定的震源距衰减更改为断层距衰减,形成了断层破裂模型。
与康奈尔的模型相比,该模型更适合处理大地震的近场情况。
同年,该模型被梅圭尔编写为计算机程序,得到推广。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于1982年由章在镛和陈达生[3]引入我国,经过高孟潭[4,5]和时振梁等人[6]的改进后能反映我国地震活动的时空异质性,被广泛应用在地震区划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中。
1988年,加利福尼亚地震发生工作组(WGCEP)使用时变模型来分析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斯断裂带[7],并在20年后建立了第二版全州时变风险分析模型[8]。
该模型研究了加利福尼亚未来30年的不同地震,并将地震发生率与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比较。
WGCEP于2014年发布了第三版加州地震破裂预测模型[9]。
该模型完善了第二版模型对断层分割和多断层破裂研究不足的影响,得到了加利福尼亚断层的详细数据。
第三版比第二版更接近观测数据。
2013年,台湾大学的陈教授[10]将时变分析方法应用于花莲地区的地震风险分析研究中。
该研究考虑了地震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力改变的问题,同时融入了地震预测的相关理论研究。
2015年,郭星[11]针对具有明确分段的特征断层源,从震级的不确定性出发,在弹性回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随机特征滑动模型。
在随机特征滑动模型中,不仅在参数确定过程中考虑了震级与复发间隔之间的相关性,还可以在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内地震发生概率的过程中,同时得到特征地震的震级分布。
2018年,林慧卿等人[12]在假设地震发震时间间隔序列服从二参量韦伯分布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最短地震发震时间间隔参量,假设发震时间间隔服从三参量韦伯分布,分别计算二参量和三参量韦伯分布的地震潜源区的强震危险性。
研究发现,引入最短时间间隔参量后的三参量韦伯分布相较于二参量预测更加准确,错误预测风险更低。
同年,张文朋[13]借鉴其他灾害危险评价方法,通过对断裂构造及地震等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建立了适合大区域的地震危险水平评价方法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在只考虑地震和断裂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天津市地震危险性分布图。
2019年,邓世广等人[14]根据泊松分布的地震概率预测以及多个相关学科预测方法的准确度,利用贝叶斯定理得到每项地震危险概率预测结果,而后利用综合概率法给出综合预测结果。
这种方法综合了各个学科,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
2研究现状2.1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是否时变是上述两类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间最大的区别。
地震活动性模型是用来计算地震年发生率的一种计算模型。
从康奈尔提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至今,人们已经提出了多种地震活动性模型,如泊松模型以及各种时空非平稳性的模型。
但目前,泊松模型已经逐渐淡出了研究者的视线。
时空非平稳性模型包括认为地震活动存在活跃期和平稳期的分段泊松模型、描述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的疏密的随机点过程模型、利用特征地震概念建立的基于特征地震的地震活动性模型以及基于地震活动的时空转移的马尔科夫链模型等[15-17]。
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分段泊松模型和特征地震模型。
2.1.1分段泊松模型。
分段泊松模型又被称为两态泊松模型,是泊松模型改进的一种形式。
这一模型认为,地震活动拥有活跃期和平静期,这两个时期的地震活动对应着不同的地震发生率。
Kameda等[15]首次应用两态泊松分布计算地震发生率。
Bender[18]在利用分段泊松分布模型计算时认为,地震的活跃期可转化为平静期,同时平静期也可转化为活跃期,即地震的活跃期和平静期以一定概率相互转化。
董瑞树[19-21]通过分别使用两态泊松和泊松分布计算临汾及太原的地震危险性,得出分段泊松分布相比于泊松分布更符合实际的结论。
2.1.2特征地震模型。
特征地震模型是一种同时考虑特征震级和复发间隔的模型。
某一断层,在长期活动中反复破裂,且这些事件有相同或相近的破坏模量,被称为特征地震。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上一次特征地震发震到计算的时间节点越久远,那么特征地震的发震概率也就越大。
这一特点使计算结果符合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因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S.G.Wesnousky[22]利用纽波特-英格尔伍德断层、埃尔西诺断层、加罗克断层、圣哈辛托断层以及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古地震目录以及近代发生的被记录下来的地震资料,通过回溯震级等与时间的关系,认为纽波特-英格尔伍德断层、埃尔西诺断层、加罗克断层及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发震模式符合特征地震的发震模式,虽然圣哈辛托断层的发震模式更符合G-R模型,但如果将其分段,那么每一段也符合特征地震的发震模式。
其还认为,与古登堡-里克特分布相比,利用特征地震分布来计算地震危险性会更符合预期。
最早的特征地震模型是由Nishenko[23]等人建立的。
其通过研究环太平洋地震带大地震的复发,给出了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特征地震模型。
沈军等人[24]利用小江断裂带研究分析了次级地震对特征地震重现期的影响,使从古地震资料中获得的特征地震重现期更为精确。
张力方等人[25]根据鲜水河断裂各段的特征震级等参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144·第14期数,建立了鲜水河断裂的分段特征地震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鲜水河断裂的危险性,最终得到该断裂带在特征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场预测图。
2.2地震动衰减规律地震动衰减规律因在工程抗震设计和地质灾害区划中的广泛应用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一般情况下,地震动衰减规律的表达式中应包含震源、路径、场地这三部分参数,表达式是由强震记录直接拟合而成,具有很强的地域相关性。
拟合地震动衰减规律方法有三种:直接经验统计法、间接统计分析法和综合研究法。
2.2.1直接经验统计法。
日本和美国由于拥有相对于他国更丰富的强震记录,因此,先于他国开始了这一方面的研究。
衰减关系以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以及反应谱为观测值,以描述观测值与震级、场地和震源间的距离为主。
1956年,Richter和Gutenberg[26]利用California的强震记录得到了衰减关系,开始了衰减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