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合集下载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设计应用一、报告概述:1.报告目的和背景:说明评价的目的和背景,如评价该场地是否适宜建设地震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建筑工程。

2.报告范围和边界:明确评价的场地范围、边界以及相关约束条件。

3.报告方法和技术:描述评价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等。

4.报告结构:列出报告的章节及其内容,提供读者快速了解报告结构的概要。

二、场地地质情况评价:1.地质概况:提供场地的地质背景,包括地震活动性、构造特征等。

2.地质调查:描述地质调查的范围、方法和结果,包括地质钻探、取样和室内试验等。

3.岩土特性评价: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评价,如土层厚度、密度、强度等。

三、场地地形特征评价:1.场地地形:描述场地的地势、地形特征和地貌类型等。

2.场地地貌特征评价:分析地形对地震烈度的影响,如山地、河流、湖泊等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3.地震危险性评价:根据场地地形特征和地震活动性评估场地地震的危险性。

四、场地地震动评价:1.场地反应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计算场地的地震动响应,包括峰值加速度、周期特性等。

2.场地地震动分区:根据地震动特征,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的地震动区,评估场地的地震烈度。

3.场地地震动参数评价:根据场地地震动参数,评估场地的抗震性能。

五、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1.场地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根据场地地震动参数和建筑工程要求,确定场地的地震安全性等级。

2.场地地震设防标准评价:根据场地地震动参数和现行的地震设防标准,评价场地的地震设防水平。

3.场地地震改造建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场地地震安全改造的建议和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六、报告结论和建议:根据评价结果,给出对场地地震安全性的评价结论,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措施,以提高场地的地震安全性。

在进行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设计应用时,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地质、地形、地震动等因素,并结合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地震安评报告内容要求

地震安评报告内容要求

第十四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应当编制该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工程概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二)地震活动环境评价;(三)地震地质构造评价;(四)设防烈度或者设计地震动参数;(五)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六)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释义】本条是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在进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后,应当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职责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内容的规定。

本条规定,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应当编制该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这是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的责任性规定。

同时规定,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工程概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构造评价、设防烈度或者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以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这是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规范性规定。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开展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活动,是一项事关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专业技术服务活动,必须切实遵照国家标准GB 17741-1999《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在其评价工作完成后,应当编制该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以便建设单位将评价报告报送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审定。

审定后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才能作为确定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依据,工程建设单位方可依此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所以,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要以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长期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编制好该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二、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管理,使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规范化、标准化,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曾于1995年以震防[1995]042号文的形式,印发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地震安全评价报告包括

地震安全评价报告包括

地震安全评价报告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地震安全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将介绍地震安全评价的步骤,以及如何利用可用的数据和技术进行评估。

步骤一:收集数据地震安全评价的第一步是收集必要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地震历史记录、地质地形图、建筑结构信息等。

地震历史记录可以提供过去地震的频率、强度和地震活动的分布情况。

地质地形图可以帮助确定地震活动的概率和强度。

建筑结构信息可以提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结构强度等方面的信息。

步骤二:分析数据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有关地震安全的信息。

这可以通过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地震模拟技术来实现。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地震活动的趋势和特征,如地震频率和地震强度的分布。

地震模拟技术可以模拟地震活动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从而评估其抗震能力。

步骤三:评估风险在步骤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地震风险评估。

地震风险评估是基于地震概率和建筑物抗震能力等因素,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潜在影响。

这可以通过使用地震烈度图和震害预测模型来实现。

地震烈度图可以显示地震活动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地震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

震害预测模型可以模拟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从而评估其抗震能力。

步骤四:制定对策在评估地震风险后,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地震安全水平。

这包括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制定建筑规范、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加固现有建筑物或采用抗震设计原则来实现。

制定建筑规范可以确保新建建筑物符合抗震要求。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提供地震信息和预警,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结论地震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地震安全水平。

通过逐步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地震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安全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1. 引言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能够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或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提供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地震背景
在评价之前,需要对该地区的地震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

包括该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率、历史地震事件、地震震级和深度等参数的统计和分析。

3. 结构物评估
对于建筑物、桥梁、大坝等结构物,需要评估其地震抗性和耐震能力。

包括建筑物的结构材料、设计参数、地基状况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结构物可能受到的地震力的计算和分析。

4. 地震风险评估
综合考虑地震活动、地质条件、结构物的耐震能力等因素,对地震风险进行评估。

包括对建筑物破坏程度、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

5. 地震安全性评价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对地区或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给出不同等级的地震安全性评定,如“安全”、“较危险”、“危险”等。

6. 结论和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包括对结构物的加固与改造、建设新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紧急应对预案的制定等方面的建议。

7. 参考文献
列出评价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源,方便其他人员查阅和参考。

该报告旨在为地震安全性评估提供指导和参考,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安全评估报告模板

地震安全评估报告模板

地震安全评估报告模板1. 评估报告背景本次地震安全评估报告的编制是基于某公司/机构/建筑物的要求进行的。

其目的是为了评估该公司/机构/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为其提供地震安全建议,并为其应对地震灾害提供技术支持。

2. 评估范围本次评估的范围为某公司/机构/建筑物的所有建筑物及相关设施。

评估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该公司/机构/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建筑结构等因素。

3. 评估标准本次评估采用的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评估。

同时,还参考了《地震勘查标准与规范》(GB18306-2015)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4. 地震安全评估结果4.1 地震烈度评估本次评估结果表明,某公司/机构/建筑物所在区域的设计烈度为X度。

该区域的地震烈度等级较高,存在较大的地震风险。

4.2 非结构部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某公司/机构/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中,存在部分设备/家具等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家具进行更换或修缮。

4.3 建筑物结构评估本次建筑物结构评估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如下:1.整体结构评估:结构整体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但存在小部分构件加固不足的情况;2.立柱评估:建议加固部分位于建筑物的立柱;3.梁柱节点评估:某些梁柱节点存在一定的隐患,建议对其进行加固;4.地基基础评估:地基基础较为坚固,但仍存在一定隐患,建议进行加固。

4.4 应急措施与建议根据上述评估结果,相关应急措施和建议如下:1.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家具进行更换或修缮,保障人员安全;2.对建筑物中存在加固不足的立柱、梁柱节点等进行加固,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3.在遇到地震等突发情况时,及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疏散等必要措施,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5. 结论本次地震安全评估报告表明,某公司/机构/建筑物整体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对存在隐患的设备/家具进行更换或修缮,并对建筑物中存在加固不足的立柱、梁柱节点等进行加固。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制规定09.9.21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制规定09.9.21

油气输送管道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制规定1 总则为了规范油气输送管道工程地震安性评价报告编制,促进评价结果与抗震设计更好的衔接,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管理的油气输送管道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编制。

2 术语和定义2.1地震构造 seismic structure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2.2 活动构造 active structure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2.3 发震构造 seismogenic structure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

2.4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2.5 能动断层 capable fault可能引起地表或近地表明显错动的断层。

2.6 地震区 seismic region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2.7地震带 seismic belt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2.8潜在震源区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zone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

2.9 震级下限 lower limit magnitud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影响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的最小地震震级。

2.10 震级上限 upper limit magnitud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地震带或潜在震源区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极限值。

2.11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在一定时期内,线路工程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大型穿跨越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12 地震动反应谱和特征周期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response spectrum规准化的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

2.13管道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for oil&gas pipelines管道工程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对应于50年超越概率10%,5%或2%的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地震动时间过程曲线等参数。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范文一、前言。

咱今天要聊聊这个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为啥要做这个呢?就好比咱们盖房子,得知道这地儿在地震来的时候稳不稳,别到时候房子盖好了,来个地震就“摇摇欲坠”,那可就麻烦大了。

二、工程场地概述。

1. 地理位置。

这个工程场地啊,它就在[具体地理位置]。

那地方说起来还挺有特点的,周边有山有水,风景倒是不错。

但是从地震安全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得好好研究研究。

2. 地质构造。

这里的地质构造就像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

地下有不同的岩石层,就像蛋糕一样一层一层的。

不过有些岩石层可能比较脆弱,就像蛋糕里的酥皮,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可能容易出问题。

经过详细勘察,我们发现[描述主要的地质构造特征,如是否靠近断层等]。

三、地震活动背景。

1. 区域地震活动。

咱这个地区啊,历史上可不是没发生过地震。

翻一翻历史记录,[列举一些该区域历史上较大的地震事件],这些地震就像大地时不时发的小脾气。

而且通过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测,发现地震活动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就好像大地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过这个“作息”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2. 潜在震源区划分。

为了搞清楚这地儿可能遭受地震的来源,我们划分了潜在震源区。

这就好比给可能捣乱的“地震源”划个范围,看看哪些地方的地震可能会影响到咱们这个工程场地。

经过各种复杂的分析(这个分析可费了我们不少脑细胞呢),确定了[几个潜在震源区,并简单描述它们的位置和特点]。

四、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 场地土类型及工程特性。

这场地的土啊,就像人的性格一样各有不同。

有的土比较坚硬,就像硬汉一样,能在地震的时候顶得住;有的土就比较软,像个娇弱的小姑娘,地震一来可能就先“哭鼻子”了。

我们通过各种测试(就像给土做体检一样),确定了这里的场地土类型是[具体土类],它的工程特性呢,比如说[列举一些特性,如承载能力、压缩性等]。

2. 地形地貌对地震效应的影响。

这个场地的地形地貌也会影响地震的效应。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程序范文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程序范文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程序范文一、背景介绍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在地震预警、地震监测、地震预测等基础上,对建筑物、工程设施、城市规划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其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程序。

二、问题定义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之前,需要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

可以根据评价的目标来划定范围和对象,例如评价一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价一个工程项目的地震灾害风险等。

三、数据收集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震信息、地震动记录、建筑物结构参数、地质情况、地理环境等。

收集数据的方式可以通过调查、测量、实地观察、文献研究等途径获取。

四、地震性能目标的确定地震性能目标是指建筑物或工程设施在地震发生时应达到的安全性要求。

通过研究地震破坏机理和地震工程经验,可以确定合理的地震性能目标,例如地震烈度下的可用性、避免破坏性倒塌等。

五、分析方法选择根据评价的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有限元分析等。

选择分析方法时要考虑数据可靠性、计算复杂度、实际可操作性等因素。

六、地震动输入地震动输入是指将记录的地震动作用于评价对象上的过程。

根据现行的地震动规范,可以确定评价对象处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设计地震烈度等。

七、结构模型建立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可以是二维平面模型、三维实体模型等,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支座条件等因素。

八、分析计算在建立好结构模型后,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

根据选择的分析方法,对结构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等计算,并得出相应的结果,如位移、应力、应变等。

九、结果分析对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根据地震性能目标,比较计算结果与目标要求的差距,判断评价对象在地震下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

十、评价报告编制根据分析计算和结果分析得到的结论,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估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要求目录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1.总则2.报告文字要求3.报告图件要求4.报告表格要求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6.公式使用7.术语使用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A.封面B.扉页C.目录D.前言1.技术思路2.地震活动性2.1 地震资料2.2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2.3 现代构造应力场2.4 历史地震影响2.5 近场小震活动3.地震地质背景3.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3.2 区域地震区、带3.3 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4.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4.2 地震动衰减关系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5.1 地震构造法5.2 历史地震法5.3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6.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6.2 潜在震源区划分6.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6.4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6.5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7.1 场地条件7.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7.3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7.4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7.5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8.1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8.2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8.3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9.结论和建议9.1 地震环境评价9.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9.3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9.4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9.5 地震小区划9.6 使用建议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1.总则1.1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1.2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1.3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1.4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

实际报告章节安评。

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2.1 报告文字安排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2.2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2.3 报告中不应出现错字。

3 报告图件要求3.1 报告中图件只对文字的表述起补充和提示作用,不可替代文字说明;凡文字说明不可取代图件表示的地方,必须给出相关图件。

3.2 图件必须插放在报告文字引用处的下方或紧接一页,但幅面大于报告文本页面数倍的大型图件,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引用(不编排图件引用编号),并可将图件按附件形式置于报告尾部或独立于报告本体。

【说明】这里所谓的“图件”系指图件的本体而非代表图件的符号、文字或框线。

3.3 图件要素的基本要求3.3.1 有图形要素、文字和数字注记应清晰可辨。

3.3.2 所用图式应符合有关规定或惯例;采用的符号和标记应有图例可查。

3.3.3 图件必须有唯一的引用标号,在文字中有相应的引用位置。

3.3.4 图件必须有表明图件性质或内容的图名或者图题。

图名应标于图件的下方,文字必须用中文。

【说明】图名是指图件中标示主体内容的图件名称,图名是图面内容的一部分,图题是指对图件的说明性或解释性文字。

3.3.5 改制(放大、缩小、旋转等)图件应忠实于原图,以减小图件的变形。

3.3.6 图件应突出表现主题内容,背景内容以不影响主题内容表达为取舍标准。

3.3.7 图件图幅大小的确定,应以满足图面内容的清晰表达为基本原则,内容不可过于拥挤。

3.4 地理图件3.4.1 地理图件是指以地理坐标系表示地面事物或数据指标的图件。

3.4.2 地理图件应根据最新出版的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地理底图整理、清绘。

3.4.3 地理图件必须包含主题要素及其文字标注。

附加的内容见相应的条文规定。

必须以明显的符号标出场址位置,并应尽量保证场址的位置位于图幅的中央。

【说明】主题要素是指图面上用来表达主题内容的图形要素,如,等震线图中表示等震线的线条,震中分布图中表示震中的符号等。

附加内容指为特定的表达目的而对主题内容加以补充的相应内容,如布格重力异常图中的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等。

3.4.4 地理图件必须包含的数学要素:经纬网(或刻度线)及其数字标注、线比例尺及其数字标注、北向箭头及其文字标注。

3.4.5 地理图件的自然要素:地貌和水系是主要的自然要素,应根据图件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自然要素加以图示。

3.4.6 地理图件的社会经济要素:城市、重要建筑、道路网、文化标志、社会政治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的图面表达,应视编图的需要加以选择。

3.4.7 地理图件比例尺的确定,必须符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 001—9 4)》的有关要求;具体比例尺以能够清晰、明确表达主题内容为标准。

【说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 4)》中要求的比例尺大小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或一个可选的限定范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确定具体的比例尺数值。

3.4.8 地理图件的图幅大小应依据工作区域大小和图件比例尺大小来确定。

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影响内容清晰表达的前提下进行改制(缩小、放大、旋转等),改制应不影响图件内容的清晰表达。

3.5 数学图件3.5.1 数学图件是指在二维或三维函数坐标系中以点线面等图形要素表达数据的图件。

3.5.2 图件各坐标轴必须有名称的文字标注,应尽量标注中文。

3.5.3 图件各坐标轴所用计量单位的名称应有文字标注,坐标轴应以一定规则表示单位标度线和相应的数字标示,间隔不宜太大。

3.5.4 图面内容应清晰,不同内容之间应易于分辨,当内容不易区分时,应用相应的线段或带箭头线段引出文字注记加以标识。

3.6 其它图件应符合相应的图件规范或惯例。

4 报告表格要求4.1 表格为文字的补充或所需表达的诸因素的集中表达,所有表格都须在文字中有所说明。

4.2 表格必须插放在报告文字引处的下方或紧接一页,但大型表格可放在报告的尾部。

【说明】这里的“表格”是指表格的本体而非代表表格的符号、文字或框线。

4.3表格要素的基本要求:4.3.1 表格必须具有唯一引用编号,文中有相应的引用位置。

4.3.2 表格必须具有明确表题,表题及引用编号均应置于表格上方。

4.3.3 表头内容应简明准确,物理量应标明单位。

4.3.4 表格中各表格单元的划分应能够容纳单元内的所容,内容不应覆盖表格线或跨越表格线。

4.3.5 表格单元内文字或数字符号的字号应大小适中,不宜过于拥挤或细小难辨。

4.3.6 表格的纵横表格线应清晰且光滑平直。

4.3.7 表格中所有专有名词、术语、符号等,都应与文相应部分严格一致。

5 符号及单位的使用5.1 报告中使用的物理量符号,应符合国际标准用法和专业习惯用法,不得随意改变和创造。

5.2 报告中使用的变量符号,除符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 4)》规定或符合习惯用法无需文字说明的外,其它所有变量均须有相应的文字说明,以免误解。

变量的上下标、上帽和下底等符号,必须清晰。

5.3 报告中的物理量的单位,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某些仅在本专业内使用的常用单位可按专业习惯使用。

5.4 所有物理量、变量的符号和单位,必须保持在报告中前后的一致性。

6 公式使用6.1 报告中所有公式应保证引用和推导的正确性。

6.2 引用的公式应标明出处。

6.3 推导的公式应给出关键的推导过程。

6.4 公式中的所有变量和参数,均须给出说明。

7 术语使用7.1 使用的专业术语,必须符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 4)》规定的术语以及有关的专业规范或习惯。

7.2 使用的术语,应保持在报告中前后的一致性。

7.3 在已有相关术语的情况下,不得任意杜撰术语名词。

7.4 报告中使用的新术语或概念,必须在脚注或文字中给予明确的说明。

8 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8.1 凡报告中属于引用的内容,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和资料引用标记,并在报告的合适位置(脚注或尾注)给出相应标记所代表的参考文献和资料名称。

8.2 引用的非正式出版物,须用脚注方式给出,正式出版物以章节尾注或报告尾注的方式给出。

8.3 引用的图件、表格等,须在说明文字中给出出处和原作者。

8.4 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或资料须至少列出作者、文献或资料名称、文献出版或(非正式出版物的)印刷日期、参考文献或资料的出版单位。

8.5 报告内容属于对参考文献或资料的原文引用,必须给予显著的标识或用“”包含起来。

II 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说明】下文中的【文字】为报告中必须陈述的重点内容;【图件】为必须提交的基本图件,不包括那些辅助论述和说明需要增加的图件;【表格】为报告中必须提供的列表或表格,不包括那些辅助论述和说明需要增加的列表或表格。

A.封面A.1封面须标有明确的报告名称。

A.2封面须署明提交报告的所有责任单位的全称,不得采用简写或缩写。

A.3封面须署明报告的完成日期。

B.扉页B.1扉页可以有多页。

B.2扉页中必须提供的内容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责任单位的《国家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许可证》复印件、责任单位学术委员会或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的评审意见。

B.3扉页中可以提供报告编写者希望标示的其它内容,如单位论著编号等。

C.目录C. 1目录必须为报告扉页后的首页。

C. 2目录须详细列出节以上(包括节)各层次的文字标题,并与正文部分的相应标题严格一致,且标注与正文精确对应的页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