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4单元单元概述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4单元单元概述 岳麓版选修1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单元概述岳麓版选修1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本单元主要讲述工业文明冲击下各国不同的改革之路。

19世纪中期,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为了摆脱落后局面,富国强兵,俄国、埃及、日本、中国纷纷进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俄国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由于穆罕默德·阿里的穷兵黩武,导致改革最终失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政治上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并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变法最终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学习本单元,可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各国改革进行比较探究,把握各国改革的不同特点和地位。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客观地评价改革,同时通过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历史知识的学习。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总结(四)一、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国内外环境:日本:国际上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国内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中国:国际上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思想文化: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3.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4.改革途径: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5.改革措施: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二、认识世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1.主要内容近代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化,具体表现有:(1)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2)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采用大机器生产,建立近代企业。

(3)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开明化:倡导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等。

2.主要方式(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英国、法国等。

(2)通过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日本、俄国等。

(3)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德国、意大利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教学主题:一、变法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开始:“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复习巩固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复习巩固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复习巩固➢第1题【单选题】俄国1861年改革剥夺了贵族地主支配农民的权力,却没有遇到贵族地主的强烈抵抗。

过去贵族地主不能随意转让和买卖土地,他们现在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并获得最好的土地。

许多贵族已经或濒临破产,改革却使他们获得了一大笔资金。

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改革实际上是由贵族地主支配的B、改革使俄国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C、改革加强了贵族地主的经济实力D、改革未能反映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的含义是A、他镇压了1905年革命B、他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C、他消除了农奴制残余D、他主持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①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③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④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C、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归村社管理。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15课戊戌变法课前预习案【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习目标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变法的理论准备阶段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变法的政治宣传阶段1.公车上书(1895年4月)(1)引发“公车上书”的导火线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公车上书的影响: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主张:康有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的《时务报》,严复在天津的《国闻报》。

3.成立政治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1895.8)和保国会(1898.4)保国会的宗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维新的人才。

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思考: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哪些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3.结果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继被杀。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2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2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3.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4.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目标导航] 1.了解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说明改革的必要性。

(重点)2.从近代化的角度把握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一、克里木战争和变革的呼声1.克里木战争(1)战争目的:俄国与英、法瓜分和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遗产”的斗争。

(2)战争进程①1853年,俄国以保护生活在土耳其的东正教徒为名,对土耳其发动战争。

②1854年,法国和英国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转到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

③英法联军攻占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④1856年,俄国被迫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3)影响: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4)失败根源:落后的农奴制。

①农奴制下,农奴劳动积极性低。

农奴被地主所占有,无偿为地主耕种土地和从事徭役;地主对农奴拥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甚至可以买卖农奴。

②农奴制下,农业耕作方式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生活贫困;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不求进取。

③19世纪中期,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2.变革的呼声(1)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2)“知识分子”群体: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俄国、埃及、日本和中国的改革1.四国改革的共同背景(1)外部危机:19世纪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许多国家展开并完成,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这样,亚非拉大多数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落后国家,一方面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受到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

如埃及遭受英法等国家殖民侵略、日本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等。

近代化的改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2)内部危机: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各国内部危机重重,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

如俄国的农奴制是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埃及马木路克的黑暗统治和包税制、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还有中国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等,这些都阻碍了进步因素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化改革成为各国富强、进步的必由之路。

2.四国改革的相似内容(1)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

如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厂,并采用行政手段发展民族工业;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2)政治上:大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

如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埃及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另外,埃及等国还进行了军事改革。

总之,各国改革的内容都是仿效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使本国经济、政治、思想或军事走上近代化道路。

而由于落后制度的阻碍和改革者的阶级局限性,各国的政治改革都相对滞后或者曲折。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2021年整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2021年整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问题导学1.俄国农奴制改革与俄国工业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1851年,俄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7%,农村人口占94。

3%,其中90%是农奴。

工厂规模很小,大型企业平均不过40~50个劳动力。

——吴清修、王玲《俄国废除农奴原因的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探究19世纪5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企业数增长18。

3%,工人数增长66。

6%,生产总额增长100%。

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有何新变化?探究思考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材料四沙皇政府不关心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挣回的外汇,大部分用于军费、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支出,只有小部分投入农业发展。

因此,俄国农业落后,农民负担沉重,购买力低下……——杨甘霖《大国崛起专题学习与研究》(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处境,探究分析其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单元总结(四)
一、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内外环境:日本:国际上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国内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中国:国际上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思想文化: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3.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4.改革途径: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5.改革措施: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
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二、认识世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主要内容
近代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化,具体表现有:
(1)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2)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采用大机器生产,建立近代企业。

(3)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开明化:倡导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等。

2.主要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英国、法国等。

(2)通过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日本、俄国等。

(3)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德国、意大利等。

(4)通过民族解放独立的道路:美国、拉美各国等。

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
(1)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因素是本国具体国情,国情各异,选择的道路自然不同。

(2)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应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的选择,和谐共存。

(3)不同道路之间无优劣正误之分,不应互相排斥。

三、对工业革命冲击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整体认识
1.历史地位: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2.革命和改革的领导者:本阶段决定历史发展趋势、领导世界潮流的是工业资产阶级。

3.指导思想: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自由主义思潮兴起,自由主义思潮成为这一时期革命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4.根本动力:工业革命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工业资本主义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根本动力。

5.任务和分类:根据其革命任务,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可分为两类:
(1)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或统一。

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其典型代表。

从任务及性质看:其根本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它们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统一战争。

(2)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的革命。

如法国的二月革命和美国的南北战争都属于这一类。

从革命的任务及其性质看:推翻工场手工业时期掌权的资产阶级某个阶层的统治,为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类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影响:使上述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同时改造了国内社会,进一步影响了世界面貌,更多国家沦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向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审题思路]
第(1)问从材料中“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可以看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光绪帝仍然主张“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也就是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中国的伦理纲常仍然是根本;而康有为认为“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此可以看出他主张进行根本变革,变革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答卷实录]
[实录点评]
(1)书写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2)审题出现失误,第(1)问忽视了光绪帝和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即“富国强兵”;第(2)问应答出光绪帝的主张。

[规范作答]
(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