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

中文名称:生态城市英文名称:eco-city 定义: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生态城市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目录释义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的提出生态城市的标准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编辑本段释义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编辑本段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什么是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什么是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城市?又该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呢?生态城市,简单来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它不仅仅是追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更是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达到平衡与协调。
在生态城市中,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废弃物得以有效处理和回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健康。
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
生态城市具有一系列显著的特点。
首先,它强调生态的完整性。
这意味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以破坏周边的自然生态为代价,而是要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城市中的绿地、公园、河流等自然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连通,构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网络。
其次,生态城市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节约和循环使用,减少浪费和消耗。
再者,生态城市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
鼓励居民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那么,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呢?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规划引领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之初,就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产业、居住、商业等区域,避免过度集中和无序发展。
同时,要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提供保障。
产业转型是重点。
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必须逐步淘汰或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如生态农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这包括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打造更多的公园、湿地和绿道,增加城市的生态容量。
生态城市八大基本标准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人类福祉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八大基本标准:1. 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基于生态学的原理,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应充分考虑生态优先的原则,创造宜居、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
2. 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城市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节能技术的推广以及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
3. 生态恢复与建设:生态城市应积极推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包括土壤、水体、植被等自然要素的恢复与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 绿色交通与出行:生态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绿色交通方式,降低机动车使用,从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城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6. 绿色建筑与住宅:生态城市应推广绿色建筑和住宅,提高建筑的能效和环境质量。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7. 教育和文化传播:生态城市应加强生态教育和文化传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活动,使居民认识到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
8. 管理与政策:生态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政策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序推进。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绿色发展、环保行为和创新技术应用。
以上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八大基本标准,这些标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城市体系。
通过满足这些标准,生态城市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宜居、可持续的美好家园。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越发重视。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问题已经引发了人们的警觉,因此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发展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生态城市是建立在生态学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城市的特点包括:秉持生态优先原则、重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倡导可持续交通模式、追求资源高效利用、鼓励社会参与等。
二、生态城市的最新趋势1. 智能科技的应用:随着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城市正日益借助智能化技术解决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难题。
例如智能垃圾分类、智慧交通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等,这些应用有望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2. 可持续交通的发展:可持续交通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趋势包括推广电动车辆、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发展公共交通网络等,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3. 建筑绿色化: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已成为趋势。
通过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应用节能材料、建设绿色屋顶和立面等方式,可以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从而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多样化的森林与湿地保护:生态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是加强对森林和湿地的保护。
这不仅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为城市提供了自然的水资源和空气调节功能。
三、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1. 循环经济的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趋势之一是推动循环经济。
通过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等方式,将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 低碳能源的应用: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可持续城市发展正朝着低碳能源的应用方向发展。
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城市的能源转型。
3. 社区参与与共享经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之一是强调社区参与和共享经济的重要性。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

生态城市知识点总结一、环境保护1. 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需要保护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2. 废弃物处理:生态城市要建立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3. 空气质量:生态城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例如,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建设绿化带、推广清洁能源等。
4. 水资源保护:生态城市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保护城市水体环境,防止水源污染。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1. 合理规划: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智能建筑:生态城市建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节能性能。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智能建筑控制系统。
3. 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建筑要注重绿色环保材料的选用,建设绿色屋顶、绿化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交通运输1. 公共交通:生态城市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
2.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生态城市要鼓励人们步行、骑行出行,建设便捷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友好的步行和骑行环境,减少汽车排放。
3. 低碳交通:生态城市要鼓励市民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水资源利用1. 水资源保护:生态城市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宣传教育,鼓励市民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
2. 水资源利用:生态城市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增加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率。
3. 防洪减灾:生态城市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和蓄存设施,加强城市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
五、能源利用1. 清洁能源:生态城市要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生态城市名词解释

生态城市名词解释
目前世界上较为主流的生态城市定义有:
(1)前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Jan Noszky)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源和信息得到高效利用,是良性生态循环的理想栖息地。
(2)美国生态学家,生态城市的实践者p·瑞杰斯特则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ecologically healthy city)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3)国内著名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满足一下标准: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
(4)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工程等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的能力,使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是生态健康的城市也是“天人合一”的城市。
”。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作为全球化时代中一个重要的城市发展趋势,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人们探索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
生态城市不仅关注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而且注重城市环境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两个方面探讨生态城市的知识,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城市的特点和意义。
一、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1.定义生态城市是拥有良好的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在生态城市中,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城市内的资源和环境能够自给自足,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完整地维护和更新。
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需要兼顾城市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它不仅关注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且注重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2.特点生态城市的特点是综合性的,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
在城市规划方面,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因素,通过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使城市规划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在城市建设方面,生态城市需要考虑节能减排、环保等因素,通过绿色建筑、再生能源等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城市管理方面,生态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和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城市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意义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城市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城市还可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推动本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也可以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规划等领域的改进,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二、生态城市的城市更新1.定义城市更新是指在城市内部对旧有建筑、街区、街道、城市设施等进行重新整合和更新,重构城市的空间形态,增强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保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更新则是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监测等环节,保证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保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1101 20111918 夏宝贤
1.概念的提出及原因 2.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 3.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 4.生态城的特点和创建标准 5.国内外的生态城市
• 生态城市,也称生态城(英文:Eco-City), 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 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 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
•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 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 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 市。
澳门
广州
黄山
南昌
上饶
随州
香港
烟台
Thank you!!!!!
生态城市中的“生态”—
• 综合的、整体的概念;
• 蕴涵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内容; • 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的载体。
生态化
社会生态化
环境生态化
经济生态化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
经济 生态
社会 生态
自然 生态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
•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 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生态城市主要内容
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
生态城 市建设
生态卫生
生态景观
生态产业
生态城市内涵
• • • • 经济高度发达; 社会繁荣昌盛; 人民安居乐业; 生态良性循环。 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 适、安全,失业率低、社 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 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 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 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 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 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 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 统。
•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 量循环利用率高;
•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 高; •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 高; •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 化和生活特性; •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 境道德观念; •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 系统。
“生态城市”提出的原因 工业 社会 -城 市
生态城市发展历程
•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 生物圈(MAB)”计划。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了人类环境会议。
• 1975年,吉尔斯特成立了城市生态组织;
• 该组织于1990年在伯克利组织了第一届生 态城市国际会议; • 1992年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自 此,生态城市的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 遍关注和接受。
概念的提出
•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 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 出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提出的意义
• 本质上适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 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 的转变; • 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中传统的人本主义向 理性的人本主义的转变。
和谐 性 关系 协调 高效 性
结构 合理
特点
持续 性
区域 性
整体 性
• 基础和条件——追求自然系 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 目的和根本所在——实现人 与人和谐,即 “人和”。
世界上的生态城市
• 巴西库里蒂巴
美国伯克利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瑞典马尔默
日本北九州
新加坡
中国生态城
• 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国、 新加坡合建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