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2014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1、专业发展概况(包括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办学的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验室等基本教学条件、在校学生数、生师比、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学生转入和转出人数)。
电气信息工程系其前身是建于1978年10月的原上海师范学院分院的物理系,1992年改名为电子工程系。
设有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气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
至1994年10月与上师大并校时,有专任教师28名,其中副教授5名,讲师及实验师20名,助理实验师及助教3名。
设有电子、电工、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物理五个教研室和相应的实验室。
1999年1月成立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时,把应用电子技术和电气技术二个专业分别提升为电子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2000年又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至2000年9月设有电子应用技术教育、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气技术教育、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六个本科专业和电子、电气、制冷三个专科专业,2002年下半年之后,由于学校要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继被并入数理信息学院。
2010年月学院为考虑到教育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把电子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二个系又合并为电气信息工程系。
电气信息系设有三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4年本专业在校学生300人,生师比为20.6。
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新生报到率为97.78%,有3名学生转入本专业,转出人数为0。
2、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学分分配)。
(1)专业定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面向信息技术产业的宽口径专业。
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培养从事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吉首大学教务处

吉首大学教务处教通[2015]26号关于公布吉首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及2014年之前立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情况的通知各学院及相关单位: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研究,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根据《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经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地方院校材料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等85项课题为我校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重点项目20项,一般项目65项(见附件1)。
同时,学校组织专家对2014年以前立项项目进行结题评审工作,经评审,“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梯度模式及实践路径”等5项结题优秀;“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34项结题合格;“‘后方法’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等10项暂缓结题(见附件2)。
同意“地方性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9个项目延期至2015年10月结题;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绩效评价与监控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等4项教改项目予以撤项(见附件3)。
现将立项与结题评审结果予以公布,请相关学院与项目主持人按照以下要求进行项目管理和积极开展研究。
一、研究过程管理1、请按照项目推进的进度安排,及时在教务处网站“常用下载->教学研究类”菜单下载相应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结题报告书》,填写好后及时上报教务处教研科,张家界校区上报校区教科办。
2、2015年立项课题开题时间为2015年6月30日前;中期检查时间为2016年4月;结题时间为2017年4月之前。
二、研究经费管理1、学校资助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经费标准为:重点项目每项8000元,一般项目每项3000元,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师范学院立项项目为自筹项目,由各学院按相应的资助标准进行资助。
2、此次立项项目在提交开题报告并通过中期检查后可启动教学研究经费的40%,其余经费必须在通过结题评审之后方可启动;未通过结题评审的教改项目,将被取消资助经费。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一)湖南省教育厅二O一五年十二月湖南省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国教督办函…2015‟制发布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40号)要求,我省36所本科院校均编制了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在认真分析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普通高等教育整体状况,现就我省普通高校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如下:一、全省普通本科教育概况2014年,全省高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教学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加强教学建设,不断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四化两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全省有普通本科院校36所(不包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依托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独立学院15所,其中,国家“985工程”大学2所、“211工程”大学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所,省属高校34所;公办高校31所,民办高校5所。
2014年新增本科院校4所。
2014年招收本科新生16.89万人,比上年增加0.75%,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6.53万人,比上年增加2.07%。
有专任教师40981人,其中博士10185人,占 24.85%,硕士15462人,占37.73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9112 人,占46.64%,其中正高职称教师6337人。
生师比为19.46。
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29403万元,生均9219 元;图书6758万册,生均77 册;总占地面积44894683 平方米,生均62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9194446 平方米,生均13.83平方米。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青岛黄海学院二○一五年四月目录概述 (1)第一部分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一、学校办学定位 (2)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三、在校生情况 (2)第二部分师资队伍 (2)一、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2)二、教育教学水平 (3)三、教师教学投入情况 (3)四、教师发展与服务情况 (4)第三部分教学资源 (4)一、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5)二、教学设施情况 (5)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5)四、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情况 (7)第四部分人才培养过程 (8)一、教学改革情况 (8)二、课堂教学情况 (9)三、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情况 (9)第五部分学生发展 (10)一、招生及生源情况 (10)二、学生指导与服务情况 (12)三、学风与学习效果 (13)第六部分质量保障 (13)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13)二、质量控制情况 (14)三、质量信息及利用情况 (14)四、质量改进情况 (15)第七部分特色发展 (15)牵手阿里巴巴集团校企融合发展培育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 (15)第八部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18)一、针对2013年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学校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成效.. 18二、2014年度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措施 (18)附件: (20)概述青岛黄海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坐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核心位置,北依珠山,南面黄海,东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黄岛新区中心区,坐拥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
学校创建于1996年。
200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2011年4月7日,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晋升为普通本科高校(教发函[2011]92号)。
学校升本后,为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提高办学质量,在董事会、校委会和校党委领导下,制定了《青岛黄海学院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确定了紧紧抓住青岛西海岸“同城时代”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工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类型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以应用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的学科专业定位,本科应用技术型和专科职业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中期发展目标:争取把学校建设成办学规模适度、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办学特色鲜明、以应用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内知名民办本科高校,长期发展目标:力争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工科特色鲜明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终稿).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0一五年十一月目录前言 (2)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3)(一)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3)(二)专业设置情况 (3)(三)在校生规模 (4)(四)生源质量 (4)二、本科教学基本条件 (6)(一)师资队伍 (6)(二)主讲教师 (7)(三)教学经费 (7)(四)办学条件 (8)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1)(一)专业建设 (11)(二)课程建设 (12)(三)教材建设 (13)(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14)(五)实践教学 (14)(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 (16)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8)(一)教学中心地位 (18)(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9)(三)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20)(四)开展专业认证(评估)情况 (21)五、学生学习效果 (22)(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2)(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3)(三)应届本科生就业及攻读研究生情况 (24)(四)毕业生成就 (24)(五)学生体质测试与达标情况 (25)(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25)六、发展特色 (27)(一)紧贴行业需求,凸显学科专业体系的行业特色 (27)(二)紧贴社会需求,多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7)(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教育特色明显 (28)(四)建立全程就业服务机制,破解就业难题 (29)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一)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二)下一步改进计划与措施 (31)前言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1971年,国家决定将上海交大机车车辆系以及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南昌。
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独立办学。
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是江西省重点加强建设高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O一五年十一月目录学校概况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1 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1)1.2 本科专业设置 (1)1.3 在校学生人数及招生与生源质量 (1)2. 师资与教学条件 (2)2.1 师资队伍 (2)2.2 教学行政用房 (3)2.3 教学经费 (4)2.4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5)2.5 图书和信息资源 (5)3. 教学建设与改革 (5)3.1 专业建设 (5)3.2 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改革 (6)3.3 课程建设与改革 (7)3.4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改革 (7)3.5 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8)3.6 实践教学与改革 (8)3.7 教育国际化 (9)4. 质量保障体系 (9)4.1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9)4.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0)5. 学生学习效果 (11)5.1 本科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11)5.2 学生学习满意度 (11)5.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12)5.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12)5.5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6. 特色发展 (13)6.1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13)6.2形成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长效机制 (14)7. 需解决的问题 (15)7.1 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15)7.2 本科教学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增加 (15)学校概况武汉轻工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一所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
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是湖北省和国家粮食局重点支持建设的普通高校。
截止2014年底,学校设有14个学院(部),建有教学实验室(中心)54个,其中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拥有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98个,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个。
吉首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

吉首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要点根据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上级主管部门新部署以及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实际,为不断提高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抓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特确定2014年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总要求,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切实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为抓手,以大力转变作风和提高服务质量为保障,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风学风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坚定不移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工作要点1、队伍建设。
一是以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组织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教学基层组织特别是教研室建设,从今年开始,分4年每年设立质量工程项目专项25项,深入推进教研室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教学管理和教研活动的开展。
2、制度建设。
一是全面修改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二是修改有关教学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年内下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共7项)的管理,增强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权,稳步推进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3、学分制管理与教育改革。
一是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做好学分制运行体系改革工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二是推进辅修和双学位制。
本着学生自愿申请,学院统一申报,学校统一审核的原则,推进辅修双学位制,增强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生的社会适用能力;三是推进导师制工作。
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导师的责任意识、育人意识,为学生提供人生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4、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是加强现有改革试点专业和武陵山特色专业群建设;二是加强传统专业改造、新办专业建设和评估验收工作;三是推进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和临床医学专业2015年度的专业认证工作;四是深入推进师范教育专业改革,根据师范教育专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工作进程,抓好本年度的工作落实;五是启动大文科应用型专业改革。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年)

PINGDINGSHAN UNIVERSITY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年)平顶山学院2015年11月目录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2)(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三)在校本科生情况 (5)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一)师资队伍情况 (5)(二)教学条件保障 (6)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一)专业建设 (8)(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8)(三)课程和教材建设 (9)(四)实践教学 (10)(五)毕业论文(设计) (10)(六)教学改革与研究 (11)四、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与实施 (12)(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12)(二)加强过程监控和质量改进工作 (13)五、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反馈 (13)(一)思想品德 (13)(二)专业知识和能力 (14)(三)体育美育 (14)(四)创新创业教育 (14)六、特色发展 (15)(一)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15)(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区域文化发展 (16)(三)发挥教师教育传统优势,开展师资及各类职业培训 (18)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18)(一)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18)(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19)(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推进 (19)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有南、北两个校区。
学校占地面积15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49万平方米,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教学科研区、体育活动区、学生和教师生活区。
图书馆现有藏书212.3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859余种。
学校网络中心是河南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平顶山市网络接点中心,信息点遍布教学、科研和生活场所。
学校现有教职工1276人,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学位)760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以上职称人员314人。
有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国家级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70余人,聘有两院院士、知名专家教授80余人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首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务实作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
(二)本科专业设置2014年,学校有本科专业73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学科门类。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增医学检验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翻译等3个本科专业,暂停教育技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表演等9个专业的招生。
2014年学校64个本科专业招生。
表1: 本科专业数及学科门类分布学科 门类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合计专业数量4 2 4 8 1 9 20 25 9 9 73比例 5.48% 2.74% 5.48% 10.96% 1.37% 12.33% 27.40% 2.74% 6.85% 12.33% 12.33% 100%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截止2014年底,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0581人,其中本科生18961人,专科生291人,研究生822人,留学生10人,民族预科生497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2.13%。
(四)本科生源质量2014年,学校6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招生全日制本科生4347人,其中省内2972人,省外1375人。
2014年学校的生源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
学校在湖南省本科二批录取投档分数线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文、理科分数线分别为540分和493分,分别高出省控线39分和51分,艺术体育类招生录取线均超出省控线80分以上。
外省招生生源质量普遍提高,本科录取分数线均超出当地省市控制线,其中浙江、福建等省录取分数线超省控线50分以上,安徽、山东、河南、河北、海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超省控线20~40分,重庆、山西、江西、黑龙江、陕西、内蒙古、青海等省超省控线10~20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二)生师比截止2014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0581人,折合在校生数为23281人,专任教师1164人,外聘教师240人,折合教师总数1284人,生师比为18.13:1。
(三)主讲教师学校严格实行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和岗位责任制,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为100%。
通过岗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促进计划、教学比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等,提高了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优良率达到99.86%。
(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学校认真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基本教学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晋级与考核的基本条件,并对教授承担教学工作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度专任教师中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0.69%;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门数为346门,占总课程门数的比例为15.91%。
(五)教学经费投入学校教学经费投入充分,切实保障本科教学基本需要。
2014年投入教学经费共计9154.50万元,较上年增长17.52%。
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3810.74万元,生均2009.78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424万元,生均1278.41元;本科实验教学经费616.24万元,生均325.00元;本科实习经费737.47万元,生均388.94元。
(六)教学基本条件1、教学用房2014年学校占地面积161.77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78.60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9.59万平方米,生均14.38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4.61万平方米,生均7.1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2.54万平方米,生均6.09平方米。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校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建设投入。
截止2014年12月,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3270.92万元,生均9995.67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915.44万元,增长比例为12.53%;2014年教学用计算机达7455台件,每百名学生35台件;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8447个,每百名学生89个座位。
3、图书资料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9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3062个,图书文献总量280.61万册,生均图书120.50册。
其中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184.93万册,电子图书、期刊95.67万册。
当年新增图书21.72万册(其中电子图书、期刊18.01万册),年生均进书量9.3册。
学校大力推进数字资源建设,电子文献成为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
数字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通,在校园网可无障碍访问40多个数据库。
全年数据库使用量(登录、检索、浏览、下载)2471.84万人次,与2013年同比增长112.01%,并随时提供参考咨询、课题检索、科技查新、文献传递、论文收录和引用检索、学位论文检测等各种信息服务项目,为学校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4、信息化建设学校校园网全面覆盖,2014年校园网用户达3万余户,校园网网络信息点数18000多个,校园网出口总宽带3.8G。
学校积极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已经建设了网络精品课程101门,购买了尔雅通识课程5门、公共数字教学平台557个,为师生提供便捷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平台。
学校校园网全面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数字化校园初步建成,建有校园“一卡通”、网络教学系统、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电子信息检索系统、网络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采用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实现了面向用户的一站式综合网络信息服务的校级信息门户。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1、适应需求,积极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中长期规划,2014年新增设置翻译、网络与新媒体、医学检验技术3个本科专业,暂停了9个本科专业的招生,专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专业办学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
2、分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引导工科专业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平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如软件工程专业与中软国际、土木工程专业与湖南建工集团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等。
二是以师范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校合作为抓手,推动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围绕10个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湘西、怀化、张家界等24所省级重点中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对师范生进行了协同培养。
三是以强化医学生医学技能训练为核心,2014年新增重庆黔江人民医院为学校附属医院,新增实习医院2所,构建了跨区域校院协同培养学生的新模式。
四是强化应用性文科专业与实务部门的合作育人,法学类专业、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司法部门和新闻传播部门实现了人员交流、资源共享,拓展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渠道。
3、项目驱动,着力提升专业内涵一是通过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动工商管理、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保障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二是以国家卓越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对进入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临床医学专业、园林专业进行了适合服务面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三是对接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系统推动了师范教育综合改革,对学校10个师范专业统一部署,以强化师范生技能培养为核心,加强了师范专业的内涵建设。
四是强化了新专业的建设。
对于2010年以来设置的15个新办专业,在师资引进、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倾斜,加强建设力度,使新办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充分保障。
(二)课程建设1、课程结构与规模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规格要求,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通识选修课三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专业课又分成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三大课程群,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很好地支撑了学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014年学校开设各类课程共2174门,其中专业课1922门,公共必修课111门,通识选修课141门,双语课程112门,独立设置实验课程175门,课程规模合理、课程资源丰富,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才的需要。
2、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是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2014年学校设立课程教学改革专项,遴选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等38门课程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专项项目,推动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的改造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课程教学方法高效多元的发展态势。
二是实施了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立项建设了15门资源共享课程,优化了学校教学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了师资、课程资源学院之间分布不平衡的矛盾,形成以专业为单位,汇聚全校资源进行人才培养的格局。
三是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在承担公共课教学、专业综合改革、省级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学院进行空间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11门课程确立为我校2014年空间教学课程改革试点项目,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
3、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一是继续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计划,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提高教学水平。
全年共有50多位青年教师进入了“促进计划”,通过学校督导团和学院指导老师的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
2014年组织了学校第二届微课教学竞赛、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校内选拔赛,其中刘芳、苏根英老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俞艳珍、刘杨、郭鑫老师获得二等奖,石红梅、周沙溆老师获得三等奖。
(三)教材建设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严格教材选用审批制度与程序,在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中原则上要求使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教材选用质量有保障,使用效果好;同时,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实际需要,鼓励教师积极编写特色教材、本土教材,强化学校专业办学的特色,并对审核通过的教材进行统一资助。
2014年学校使用教材1507种,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630种、国家级获奖教材233种,省级规划教材372种、省级获奖教材139种,选用近3年出版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重点推荐教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的比例为85.5%。
围绕学校师范专业综合改革和本土特色教材建设,学校2014年立项建设教材20部,出版特色教材和校本教材23部。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1、强化了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整体设计2014年学校的教学研究以“立人教育”为统领,以学院为单位、以专业为平台、以课程为支撑进行整体设计,围绕“立人教育”的总体要求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将“立人教育”的目标与内涵细化为相应学科、专业、课程的具体任务,在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时,专门设置了“立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优先资助“立人教育”项目,形成了学校教育研究的特色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