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货币供应是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向市场提供的货币总量,通货膨胀则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基本关系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供求关系。

当货币供应超过市场需求时,物价开始上涨,即通货膨胀。

相反,如果货币供应不足,市场需求超过货币供应,物价将下降,这被称为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直接影响着市场流通的货币总量,而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随着货币供应的增加,市场上可用的货币相应增多,人们拥有更多现金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这种情况下,需求大于供应,推动物价的上涨。

二、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原因1. 政府财政政策的调控:政府通过调控财政政策来影响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国家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增加货币供给,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

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应。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借贷额度等手段,促使商业银行向市场注入更多的货币。

这将提高货币供应,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 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商业银行将会增加借贷额度,以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更多的货币流入市场,通货膨胀也会随之而来。

三、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影响1. 资产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如房地产、股票等。

在通货膨胀环境下,投资者倾向于购买资产作为抵御通胀的手段,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

2. 财富重分配:通货膨胀会导致财富的重新分配,对不同经济阶层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常来说,债务人受益,因为债务变得更廉价,而储蓄者和固定收入群体则会面临财富缩水的风险。

3. 经济不稳定性:过度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体内,政府和金融机构创建和发行的货币数量。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体中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1. 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加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当经济体中货币的供给超过了经济的实际需求时,购买力会下降,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这是因为货币供给过剩会刺激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此外,过多的货币供给还可能引发资产泡沫,进一步推高物价,加剧通货膨胀。

2. 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也会产生影响。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人们会预期物价继续上涨,这会导致货币的需求下降。

为了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更加倾向于储蓄,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当货币需求下降时,政府和金融机构会减少货币的供给以平衡市场。

因此,通货膨胀往往会引发货币供给的调整。

3.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调控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中货币供给的工具,也是调控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货币的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经济体中的通货膨胀率。

当通货膨胀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抑制通货膨胀。

相反地,当经济处于低通胀或通缩时,政府可以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增长。

4. 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需求过热引起的,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当货币供给过多,加之消费者信心较高时,人们愿意增加消费,导致需求超过实际产出,从而推高物价。

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则是由成本的上升引起的,即供给端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

当生产成本(如原材料价格、工资水平)上涨时,企业为了保持利润率,会将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推动通货膨胀。

5. 其他影响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因素除了货币供给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中,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指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总量,而通货膨胀则是指货币的价值下降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货币供给的增加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

当货币供给大于经济实际需求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货币的价值下降,而价格水平又是货币价值的反映,所以价格就会上涨。

另外,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的购买力会增加,他们会更多地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推高物价。

然而,货币供给增加并不总是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增长、生产能力、政府财政政策等。

当经济增长较快时,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增加的货币供给,并且消费者信心充足,他们会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减小。

此外,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货币并不会立刻通过经济体系流动起来,也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立即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

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是人们对货币供给增加的预期,一旦人们预期物价会上涨,他们就会提前购买商品和服务,进而推高物价。

在实际操作中,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是防止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来控制货币供给。

如果央行认为货币供给过多,可能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即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限制货币的供给。

相反,如果央行认为货币供给不足,可能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即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货币的供给。

然而,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除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物价预期、劳动力市场条件、国际贸易等。

因此,要准确预测和控制通货膨胀,并非仅仅依靠货币供给的调控就能够完成,还需要考虑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增加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货币供应是指在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通货膨胀则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而通货膨胀又会反过来影响货币供应。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定义、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

货币供应是指在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通常包括现金和存款两部分。

现金是指纸币和硬币,而存款则是指银行为客户提供的存款业务。

货币供应的核心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以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行。

货币供应的增加可以通过印钞和放贷等方式实现,而货币供应的减少则可以通过回收货币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实现。

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人们需要支付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包括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个方面。

需求拉动是指需求方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导致价格上涨;成本推动是指生产成本的上升被转嫁到了产品价格上,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刺激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如果货币供应增加过快,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会影响货币供应。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导致人们持有更多的货币来应对通货膨胀,从而增加了货币供应。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加快会刺激货币需求,从而影响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

其次是政府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

再次是国际因素,国际贸易和外汇市场的波动也会对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最后是人们的预期,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会影响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发展。

总的来说,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通货膨胀则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加,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增多,购买力增强,从而导致需求增加,商品价格上涨。

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就会随之而来。

相反,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购买力下降,商品价格就会相对稳定或下降,通货膨胀也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其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人们手中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储蓄价值受到侵蚀,投资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扭曲资源配置,影响市场秩序,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给经济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其次是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价格恶性竞争和垄断行为,保持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总的来说,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利的。

为了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增进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解,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中所能使用的货币总量,而通货膨胀则是指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中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经济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当货币供给增加时,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增多,人们拥有更多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这会导致总需求增加。

当总需求增加超过经济产能时,通常会出现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往往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都会导致通货膨胀。

当经济运行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较高时,增加货币供给可能会刺激经济复苏,提高经济产能,而不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还取决于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

二、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得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商品和服务所需的货币数量增加,这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为了满足货币需求的增加,央行需要增加货币供给,以维持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会促使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限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

央行通过提高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进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平衡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平衡。

如果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过快,超过经济实际需求,将引发通货膨胀;而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受限,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平衡,央行需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央行通过监控经济指标,如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来判断适当的货币供给水平,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货币供给。

同时,政府也需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通过适当调整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引导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平衡目标。

结论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有着紧密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增加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但具体影响还取决于经济运行的状况。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领域中非常重要且备受关注的话题。

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总量,而通货膨胀则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普遍上涨。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体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是经济交易的媒介,是商品交换的桥梁。

货币对于经济活动至关重要,因为它使得交易更加便利,并促进了生产、消费和投资。

然而,当货币供给过剩时,通常会引发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的过剩通常指的是央行过度发行货币,超过了经济实际需求。

当央行大量印发货币时,额外的货币将进入市场,投放到流通领域。

这将导致市场上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而商品的供给量没有相应增加,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当供给过剩的货币进入市场后,人们手里的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因为他们可以用相同的货币购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

为了满足日常需要,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

这一过程会将通货膨胀逐渐传递给整个经济体系,使得物价总水平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深远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货膨胀会导致人们手头的现金变得贬值,普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增加。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程度较高时,人们会感到强烈的通胀压力,尤其是那些收入未能随之调整的人群。

通货膨胀还会对投资和储蓄决策产生影响。

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转而购买实物资产,如房地产或黄金等,以保值或增值。

此外,通货膨胀对企业的经营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无法及时调整产品价格的企业,其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常采取货币紧缩政策。

这意味着央行会收回市场上的部分货币,以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通货膨胀压力。

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实施货币紧缩政策。

然而,要平衡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

央行需要在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的情况发生。

供给过剩将导致通货膨胀,而供给不足则可能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

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上涨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通货膨胀的程度和速度。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各种货币供给政策对通胀问题的不同作用。

1. 货币供给增加和通货膨胀关系货币供给的增加通常会导致通货膨胀。

当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手中的货币增多,他们更容易进行购买和消费,这会刺激需求增加。

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推动物价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

2. 货币供给减少和通货膨胀关系与货币供给增加相反,货币供给的减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减缓。

当供给的货币减少时,人们手中的货币相对减少,这会抑制需求的增长。

减少的货币供应量会导致物价下降,进而减缓通货膨胀的速度。

因此,减少货币供应可能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

3.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不同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同的。

3.1 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采取的增加货币供应和降低利率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被用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

然而,如果超过了经济实际需求,过多的货币供应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积极影响。

3.2 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采取的减少货币供应和提高利率的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旨在抑制通货膨胀和控制经济过热。

通过减少货币供应和提高利率,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降低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减缓通货膨胀的速度。

4.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平衡尽管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并不是说增加货币供给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分析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时,还需要考虑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如生产能力、劳动力市场情况等。

合理的货币供给政策应该以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为目标。

在实践中,央行通常会根据经济状况和通胀预期来调整货币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摘要:一般来说,温和的通货膨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大多数的通货膨胀是需要调节的。

通过观察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通货膨胀周期性变动,造成通胀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由于我国货币供给存在内生性,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文章对我国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关系
1 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
詹姆斯·斯图亚特曾指出,待实现的商品总价格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他认为,无论如何,一国的流通无法吸收所有货币,而只能吸取其中的一部分。

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一些新观点,发展了斯图亚特的观点,他认为每年流通于国内的消费品的总价值决定了一国每年所需的货币量。

银行学派又进一步补充了货币内生性理论,认为社会交易的商品总价格决定了需要的通货数量,银行通过发行银行券满足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

所以说若是交易增加,物价上涨,那么通货的数量就会增多。

货币金属观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即货币具有内生性。

1930年的时候,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指出了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能力,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使原始存款数倍增加,这也是货币内生性的体现。

现代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实行的货币政策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使货币政策一度受到怀疑,因此产生了现代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

1959年,《拉德克利夫报告》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货币的内生性概念,但提出了货币是“流动性”的一部分,而商业银行加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同时提供了流动性,货币供给并不是固定的。

1960年,格利和肖首先定义了内生货币,认为银行系统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能够创造金融资产,即进行信用创造,非货币的证券与货币存在某种替代关系,进而使得货币具有了内生性。

托宾进一步考察了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因素,认为社会经济环境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着商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

社会公众对金融资产的偏好和选择等使得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学派,还有其他学派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了研究。

总结这些学派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描述是:流通中的货币供给总量并不受中央银行的控制,而是取决于中央银行之外的各种经济活动,商业银行能够创造货币,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这些都相应地增加了货币的总供给量。

由于市场上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不能很好的控制,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实行的货币政策不能完全有效。

货币供给受到经济总量、货币口径、流通速度以及货币创造机制的影响。

2 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是这样一种状态: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个连续较长的时间内呈现出普遍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即从某一时间段到下一时间段商品的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有三种不同的程度,其中急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急剧通货膨胀时物价不断上涨,购买力下降,人们的实际工资降低,这时人们急于把钱花出去,工作的热情降低,经济状况出现混乱。

而恶性通货膨胀时人们不再从事生产,经济更加混乱,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如货币量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等。

从货币层面讲,通货膨胀受到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增长及产量增长的影响,假定收入水平处于某一点上不变,那么货币的大量增加及货币流通加快会导致通货膨胀。

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影响着市场交易中的货币供给量,所以说货币量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

3 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是由于经济主体在进行存款、贷款业务是要自主考虑多方因素,偏好、选择不受中央银行的控制,且很难把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的流通速度以及商业银行等的货币创造能力都会影响货币的供给量,货币供给具体是由经济体系内若干变量决定的,如信贷规模、存贷款利率等。

②由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或者是货币政策的作用滞后,有时货币政策甚至完全无效。

但是笔者认为虽然不能以货币供应量为直接的调控变量,但是仍然可以考虑对其施加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其间接的影响达到最终的货币政策目标。

③在经济发展中,由于交易扩大的必然需要更多货币,在我国市场经济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只能通过“倒逼”机制实现。

即由于国企贷款需求扩大、金融界资金流通速度较慢或是为了稳定汇率等,中央银行向市场增加货币的供给量。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供给存在滞后性问题,滞后期大约为2年。

从2003~2012年10年间,我国一共经历了3次价格涨落,通胀最严重时期分别出现于2004年、2008年、2011年。

再看2003~2012年间的M0、M1、M2的增长率,可以看到通胀时期出现的前一两年M0增长率或M1增长率或M2的增长率出现过较高的增长。

像表中第一次出现通货膨胀前的2003年的增长率为14.3%,M1增长率为18.7%,M2增长率为19.6%;第二次通货膨胀前,2007年的增长率为21.1%;第三次通货膨胀出现前的两年,M1增长率为32.4%,M2增长率为27.7%。

还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量也有影响。

通货膨胀出现后,过一段时间(表中显示1~3年)M0增长率或M1增长率或的增长率也会出现一个较高的增长。

2004年通货膨胀三年后,2007年M1增长率为21.1%;2008年通货膨胀出现后一年,M1的增长率32.4%,M2的增长率为27.7%;2011年通货膨胀以后,2012年M2的增长率为13.8%。

由表观察可得,货币供给大幅增加不会马上就造成较高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的效果往往要到一两年后才会出现。

同样,货币供给量大幅减少的效果也不会立刻就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带动通货膨胀的变动,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带动通货膨胀升高;反之亦然。

同样,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存在一个反作用,即通货膨胀会带动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货膨胀降低会带动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参考文献:
[1] 陈昭.经济发展中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经验与实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旺霞.货币供给内生性、外生性理论及其启示[J].科技创业刊,2010,(9).
[3] 张明君.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 刘旺霞.货币供给内生性、外生性理论及其启示[J].科技创业刊,2010,(9).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6] 李军.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