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简述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简述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I. 前言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描述的是一种货币现象,即物价水平不断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经济崩溃。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
II. 货币政策1. 利率调控利率是货币市场上的价格,它反映了借款成本和投资回报率。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当通货膨胀加剧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高利率会使得借款成本增加,从而减少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这样一来,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增加,需求量减少,物价水平就会下降。
2. 货币发行量控制货币发行量是指在市场上流通的钞票和存款总额。
如果发行过多的货币进入市场,则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因此,在应对通货膨胀时,政府需要控制货币的发行量。
政府可以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发行量。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银行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III. 财政政策1. 减少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公共事业、社会福利、国防等方面的支出。
如果财政支出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因此,在应对通货膨胀时,政府需要减少财政支出。
政府可以通过削减部分不必要的开支来实现减少财政支出的目标。
例如,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和计划,削减一些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项目等。
2. 增加税收收入税收是指国家从企业和个人所征收的各种税费。
如果税收收入增加,就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在应对通货膨胀时,政府需要增加税收收入。
为了增加税收收入,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税收税率。
(2)加强税收征管,打击逃税行为。
(3)增加税种,扩大税基。
IV. 结论通货膨胀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控制货币发行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收入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异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异同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下行趋势,在此期间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了调节经济,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那么其中就包括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很多同学对于这两个政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主体不同,工具不同,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
再者,根据近几年经济学的考情,宏观调控部分仍是考察重点,对这部分的知识我们应当准备得更加充分。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政策的划分。
根据二者的定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我们可以分析出几点不同:1.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而货币的实施主体是中央银行,央行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金融当局,统管全国的金融活动,不同国家对央行的称呼不一,像美国的叫美国联邦储备局,英国叫英格兰银行,我们国家的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2.工具手段不同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收、公债和财政支出,来调节国民收入,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投资行为。
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减少税收,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
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的供应量来达到对经济的调控,可使用的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基准利率等。
例如,在经济过热时,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留存的准备金增加,减少贷款的数额,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间接地限制投资和消费。
3.作用形式不同通过上述手段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货币政策必须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消费投资行为,影响需求变动,它是间接发挥作用。
4.自动稳定功能:这种功能指的是政策本身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财政政策里面,政府定好税收起征点和税率,当经济过热时,国民收入上升,税基和税源扩大,政府税收自动增加,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收入减少,税率起征点不变的情况下,税收自动减少,期间政府不需要做什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主题。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支出和债务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实现调控目标。
两者各自有着不同的调控手段和目标,但是它们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在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互相依赖的两个调控手段。
一方面,财政政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总需求,而货币政策则影响着经济的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
因此,这两种政策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来刺激需求,提高经济的活力。
但同时,这种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风险的增加,进而需要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保持通货膨胀的稳定。
相反的,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政府可以通过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来缓解通胀的压力。
但这同时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进一步下滑,进而需要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维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手段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以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为主要手段,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以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为主要手段,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因此,财政政策具有较强的直接干预性,而货币政策则具有较强的间接干预性。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需要协调,还需要合理配合。
在各自的调控手段和目标之间矛盾变化时,两种政策要达到协调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些配合的措施。
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但两种政策所要达到的利率水平是不同的。
财政政策更注重长期战略发展,希望各类利率稳定且较低,以鼓励短期投资;而货币政策则更注重短期调控目标,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各类利率,以实现更加精确的调控。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货膨胀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通货膨胀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的稳定。
为了有效地应对通货膨胀,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进行治理。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供给管理等方面介绍一些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从而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1.利率调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和个人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
当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需求,从而遏制物价上涨。
2.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的贷款额度和流动性。
当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银行贷款额度,限制货币供应,控制通货膨胀。
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预算收支、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等手段来调控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从而控制通货膨胀。
1.增加税收:当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减少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和投资,从而控制需求,稳定物价。
2.减少支出: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开支,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
三、供给管理通货膨胀不仅是需求过热带来的经济现象,也与供给端的不足有关。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除了调控需求,还需要加强供给管理。
1.促进生产: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科技创新和改善生产要素配置等方式,提高产能和生产效率,增加商品供应,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2.价格监管:政府可以对关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监管,防止价格垄断和虚假宣传,保障市场价格的合理水平,维护消费者权益。
总结:治理通货膨胀需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供给管理等多种手段。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两种不可或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用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对 policymakers 和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定义、工具、目标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其工具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
根据操作方式和目标,货币政策通常分为扩张性与紧缩性两种类型。
1.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放缓或衰退时,中央银行可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手段包括:降低利率:通过降低基准利率,促使商业银行减少借款成本,从而激励企业投资与消费者消费。
量化宽松: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将资金注入市场,扩大银行的可贷资金,提高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其能够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放贷。
当经济过热并伴随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控制物价水平。
主要手段包括:提高利率:增加基准利率提高借款成本,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减少资产购买:逐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通过短期内不再购买金融资产,达到收缩市场流动性的目的。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
二、财政政策的定义及其工具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等方式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收入分配公平。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不景气或失业率上升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支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增加政府支出,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和投资。
在经济过热或者需要控制财政赤字时,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削减公共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政府项目开支,从而减少预算赤字。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在现代经济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通常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来影响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来影响消费和投资等方面的经济活动。
虽然这两种政策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协调和配合的必要性。
首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协调优化,以达到经济目标的最佳效果。
在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通常会采取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而财政政策则可以增加税收或减少支出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过,如果过于强调货币政策而忽略了财政政策的作用,就可能会导致某些局部经济问题的放大。
反之亦然。
其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需要避免相互冲突和干扰。
在宏观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存在相互矛盾,那么就可能导致经济活动混乱,良性发展经济的艰难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如果货币政策不断加息,而财政政策却不断扩大支出,就有可能导致利率上升、企业成本增加、消费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最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在经济运行滞涨或衰退的时期,需要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不能一刀切,否则可能会引起行业间竞争的不公平。
例如,在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可以增加税收进行优化,但是如果唯一的做法是减少资金投入,就可能导致更多制造企业退出市场。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非常重要。
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协调和支持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
要合理地调控政策、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消费水平等,以稳定和健康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全球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题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
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
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
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
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阐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种组合方式

阐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种组合方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经济需要。
下面将介绍四种组合方式,其中每种方式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和实施条件。
第一种组合方式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紧缩。
这种方式旨在控制通货膨胀率,减少经济过热现象。
实施这种方式的前提是经济状况较好,物价上涨较快,需要通过高利率和减少政府开支来抑制通胀。
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而且可能会减少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参与。
第二种组合方式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扩张。
这种方式通常发生在经济衰退期间,旨在提振经济增长和消费者信心。
实施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借贷能力,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
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胀率增加,引起物价波动的实际利率,因为利率降低而变得不太引人注目。
第三种组合方式是财政政策紧缩、货币政策扩张。
这种方式旨在增加政府储蓄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刺激经济增长,这在一个收入分配不均、增长率较慢、失业率高的经济中尤为适用。
实施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寻求在不损害增长的情况下降低债务水平。
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利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但通常会收到市场的好评。
第四种组合方式是财政政策扩张、货币政策紧缩。
这种方式旨在降低公共债务或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提高长期增长前景。
实施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在经济增长势头足够强劲以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促进增长,这是一种比较稳健的策略。
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通常会导致通货紧缩和利率上升,对短期经济活动有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种组合方式各有利弊和适用情况。
国家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这些工具,以实现经济平衡和长期可持续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xxxxxx毕业论文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作者系别经济系专业金融年级一班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内容摘要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本文分为六大部分对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货膨胀概述;第二部分,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实;第三部分,通货膨胀的成因;第四部分,研究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第六部分,结合前几部分分析两种政策的弊端以及搭配使用的方法。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AbstractInflation is one of the eternal themes of macroeconomics. As a monetary policy of our government,Inf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stability,but also relates to the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 and social stability,so the rise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measure of dealing the inflation is to regulate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of the elaborate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 during the inflation I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inflation in the first par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hina’s inflation .Analyz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 roughly in the third part. Study the function and method of financial policy besides which has some points for attention in the fourth part. In the fifth part study the function and methods of momentary policy and the time lag of momentary policy. At the last part, w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vious two policies and collection method.Key words:Deflation,Monetary Policy,Fiscal policy目录一、通货膨胀概述 (1)(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1)(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二、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实 (2)(一)我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2)(二)我国2003年至2009年通货膨胀的情况与原因 (2)(三)自2009年至2011年我国通过膨胀的状况 (3)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4)四、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政策 (5)(一)财政政策在通货膨胀中的作用 (5)(二)治理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政策 (5)五、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 (6)(一)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中的作用 (6)(二)治理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 (6)六、通货膨胀中财政、货币政策实施的困难及搭配使用 (7)(一)财政政策实施的困难 (7)(二)货币政策实施的困难 (8)(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8)七、结论 (9)参考文献 (9)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通货膨胀概述(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当一个经济体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体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可见,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划分①温和的或缓行的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低,而且呈较为稳定、缓慢的上涨,物价较为稳定,货币不会有明显的贬值。
②疾驰的或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为2位数,甚至3位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加速之中,人们的恐慌心理使通胀变得更厉害。
通货膨胀已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但还不至于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
③恶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3位数以上,物价连续狂涨,货币价值不断下降,人们不愿握有纸币,或抢购物资,或持有外币,已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政局动荡。
2.按市场机制的运行状况划分①公开型通货膨胀,指完全通过物价总水平的明显、持续上涨体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②隐蔽型通货膨胀,指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的真实程度被隐蔽的通货膨胀。
3.按预期划分①预期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过程被经济主体预期到了,以及由于这种预期而采取各种补偿性行动引发的物价上升运动。
②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指没有被经济主体预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物价上升。
二、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实(一)我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1.金属铸币时期的货币贬值。
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
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
2.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
翌年,诏命中书省主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
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
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
3.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比起古代来,中国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发展更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①“京钞风潮”。
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后,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
②法币。
公元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当时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
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
③金圆券。
在法币已走到了绝境时,国民党政府为了作垂死挣扎,于公元1948年8月20 日发行了金圆券。
此券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币按300元合金圆券1元收兑。
企业及个人持有的金银外币限期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
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金、银、外汇。
金圆券表面上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
相反,国民党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
据统计,从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中央银行收兑的金银外汇约合2亿美元。
(二)我国2003年至2009年通货膨胀的情况与原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下面根据我国当时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列举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些具体原因。
1.国内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9月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在2004年10月—2005年4月经历了快速下跌。
之后,国内粮食价格平稳上涨,但上涨幅度较小。
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均始于2006 年下半年,但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2007年4月份以后却屡创新高。
我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8月出现快速上涨。
2004年9月—2006年6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一度下跌,但是之后又飞速上涨,至2007年10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30.1%。
受过去猪肉价过低和蓝耳病等疫病的双重打击,生猪出栏大幅度下降,猪肉供应偏紧,因此猪肉价格以空前的速度上扬,仅2007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就同比增长了70 %。
这直接带动了其他食品的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引起价格全面上涨。
2.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带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当时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2006 年全球谷物减产了3300万吨。
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
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3.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乘以产出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
因此,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这一时期,我国广义货币量M2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于GDP增速。
2003—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 %。
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和90 年代中期通货膨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通货膨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以央行公布的2007年6月份的M2的数值377,832.15万亿元为基准,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为13,326.25 亿美元,即便以7.5的比率计算,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比总货币供应量的四分之一还多。